借荊州的後遺症

2024-10-09 00:52:27 作者: 醉罷君山

  事情還要從幾年前說起。

  與「老奸巨猾」的劉備相比,孫權還是嫩了點。

  

  赤壁之戰後,周瑜力主揮師西進,奪取巴蜀之地。可惜的是,周瑜英年早逝,終究未能完成心愿。當時北方中原地區已悉數落入曹操之手,孫權欲擴張地盤,只能西進巴蜀。這時,劉備跳出來反對,他慷慨激昂地說:「我們與劉璋乃是同一陣線,怎麼能內鬥起來,讓曹操坐收漁翁之利呢?況且我與劉璋是同族,共同輔佐東漢朝廷,恕我不能從命。」

  影帝劉備的表現令人鼓掌。

  孫權不理他,派奮威將軍孫瑜率領水師西進,欲直搗益州。這時孫權發現自己幹了一件傻事,把荊州借給劉備後,劉備居然翻臉不認人,不肯讓東吳水師通行。為了阻止孫瑜水師西進,劉備派船隊封鎖夏口江面,以武力對峙。他還義正詞嚴地說:「若非要奪取蜀地,我寧可披頭散髮逃到山林之中,也不能失信於天下。」儼然是正義的化身。

  當時關羽駐軍於江陵,張飛駐軍於秭歸,諸葛亮駐軍於南郡,劉備則據守孱陵,東吳水師想穿越長江水道,非得與劉備拼命不可。孫權傻了眼,他娘的,這荊州之地明明是俺借給你的,俺是房東,你就是個租戶,沒給你收租,你倒嘚瑟了。

  不錯,劉備真的嘚瑟了。他沒有「借」的概念,借的一方是老爺,出借的一方是孫子,自古皆然。

  孫權吹鬍子瞪眼,暴跳如雷,可是除了承認自己當初太天真,他還能做什麼呢?無奈之下,西取川蜀的計劃算是泡湯了。

  倘若劉備真的如他自己說的那樣充滿正義,孫權也就忍忍氣、吞吞聲得了,只是劉備偏偏幹了不公道的事,他把劉璋拉下馬,把川蜀收入囊中。這豈非給孫權扇了一記大耳光嗎?眼冒金星的孫權勃然大怒,嘶聲吼道:「你這個老滑頭,竟敢對老子耍陰謀詭計!」(猾虜,乃敢挾詐如此!)

  孫權的暴怒,只能換來劉備不懷好意的冷笑。老子雄踞川蜀,怕你個鳥!

  大哥如此,小弟的氣焰自然囂張。關羽的地盤緊挨著魯肅的,活著的武聖並不像死後的武聖那樣在道義上毫無虧欠,要知道,江陵之地原本是周瑜的地盤,他非但沒有絲毫感恩之心,反倒不時找藉口挑釁魯肅,企圖挑起戰爭。

  魯肅夾起尾巴,賠著笑臉,對關羽還是那麼友善。有什麼辦法呢?出借荊州是他的主意,現在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他是一肚子苦水沒地方倒。

  你不仁,休怪我不義。

  有借就得有還,孫權決定討回荊州。他派諸葛瑾入蜀——諸葛瑾是諸葛亮的老哥,哥倆各效其主。

  劉備耍賴了,他找了個理由:「我要進攻涼州,等攻下涼州,一定交還荊州。」

  「呸!」孫權壓根就不信:等你坐大了,還還個屁!

  他恨恨地說:「不想還就說不想還,空口說什麼白話,不過就是想拖延時日罷了。」

  本來就是孤的地盤,我要拿回來還用得著你同意嗎?孫權找了三個人,分別掛長沙太守、零陵太守、桂陽太守的大印,走馬上任。東吳任命的三位太守還沒走到目的地,便被關羽派人一陣痛扁,鼻青臉腫地逃了回去。

  有個問題,史料語焉不詳。

  荊州的歸屬權究竟是誰的呢?為什麼孫權要接管南荊州之地,而非北荊州之地呢?

  赤壁之戰後,孫、劉聯手奪取荊州六郡之地。孫權奪得北荊州,包括南郡與江夏郡;劉備奪得南荊州,包括零陵、長沙、桂陽、武陵四個郡。不過我們必須看到,當時劉備的力量是很弱的,仰賴於東吳而生存,實際上只是東吳的藩屬。在孫權看來,荊州之地應該屬於自己,而非劉備。

  現在劉備既已有了益州之地,理所當然應歸還荊州。豈料東吳派去的幾個太守,都灰頭土臉地被趕回來了。

  孫權很生氣,後果很嚴重。

  呂蒙帶著兩萬人的東吳兵團殺入荊州,直撲長沙、零陵、桂陽三郡。

  這一擊,著實令關老爺狼狽不堪。打從劉備去了西蜀,關羽便是荊州地界的土霸王,囂張是囂張,就是兵力有限。長沙、桂陽兩郡遠遠望見呂蒙的旗號,一箭不放,投降了。只有零陵沒投降,太守郝普乃沽名釣譽之徒,自認為老子乃忠義之士,豈可背主投降呢?

  遠在益州的劉備急急奔回荊州公安,跟拜把子兄弟關羽會合。武聖何許人也?他拍拍胸脯對大哥說,放心,包在俺身上,就憑這把青龍偃月刀,還奪不回三郡嗎?

  孫權也沒閒著,親自跑到陸口(魯肅防區),派魯肅帶著一萬人馬趕到益陽,阻擊關羽的南下兵團。不過,關羽是個狠角色,魯肅未必擋得住。能擋住關羽的人,只有呂蒙。一紙手令從陸口翻山越嶺送到零陵城下,統帥的指示是:放棄攻城,北援魯肅。

  呂蒙把孫權的手令揣入懷中,置之不理,若無其事。

  將在外,君令有所不受。

  零陵已是到手的肥肉,不吃白不吃。那孫權的指示怎麼辦呢?魯肅雖有壓力,與關羽對峙幾天沒有問題,而呂蒙只需要一天的時間。一天能攻下零陵?這種想法未免太荒誕了吧。卓越人物與凡夫俗子的區別,就在於能看穿現實隱含的荒誕。零陵守備的弱點並不在於城牆不夠高不夠厚,而在於太守郝普。郝普本質上不是真正的英雄豪傑,只要撕破他的心理防線,就可不戰而屈人之兵。

  這不是一場刀光劍影的戰鬥,而是一場心理較量。呂蒙雙管齊下,第一管是重兵包圍零陵,營造攻城的假象;第二管是派說客入城,遊說郝普。

  說客鄧玄之是郝普的老友,他為郝普帶去呂蒙的話。呂蒙先給郝普臉上貼金,稱讚他的忠義精神,繼而指出他的抵抗毫無意義。劉備遠在漢中,關羽遠在江陵,零陵已是孤城,不可能有援軍到來,淪陷只是遲早之事。若負隅頑抗,枉送性命,有何裨益?

  這是大謊言。

  呂蒙明明已知曉劉備到了公安,關羽正急速南下,偏欺郝普蒙在鼓裡。天真的郝普聽信了老朋友的遊說,沒有援兵,他真的能做到取義成仁嗎?想當仁人義士那麼容易嗎?趨利避害是人之常情,真正不怕死的人是少數,其中不包括郝普。郝普放棄抵抗,獻城投降。呂蒙不放一槍一箭,僅以區區幾句話,就奪取了零陵。這就是智慧。當然,後來郝普得悉關羽大舉南下的消息,捶胸頓足,追悔不及。

  奪下零陵後,呂蒙留兵駐守,自己揮師北進,與魯肅會合。

  面對殺氣騰騰的關羽,魯肅是迎戰呢,還是談和?

  魯肅聯劉抗曹的戰略思想一直未變,他不想與關羽兵戎相見,傷了和氣,因此力主談和。問題是,關羽恃其武力,凶神惡煞,能與之談判嗎?其他將領紛紛搖頭,力勸魯肅不可貿然前往。魯肅說:「事到如今,還是得開誠布公。劉備固然忘恩負義,不過事情還有迴旋的餘地,關羽又怎麼敢謀害我的性命呢?」

  一封邀請書送到關羽手中,魯肅邀請關羽會晤,關羽同意了。這次會晤氣氛還是緊張的,雙方人馬都駐紮在百步之外,隨時應對可能出現的變局。關羽與魯肅各帶幾名將領,單刀赴會。會議一開始,魯肅率先開火,指責關羽拒絕歸還長沙、零陵、桂陽三郡,實是背信棄義。

  大家都知道,關羽這個人比較好面子,以忠義自詡,他對魯肅的指責不以為然,反駁道:「烏林之戰(即赤壁之戰),左將軍劉備身在戰場,勠力破敵,難不成就沒有一點功勞嗎?連一塊地也分不到嗎?足下竟然帶著人馬前來搶地盤,也太不公道了吧。」

  魯肅說:「話可不能這麼說。當初我在長坂見到劉豫州時,劉豫州只有那麼一丁點部隊,連個校尉都抵擋不住,可謂窮途末路,士氣衰弱到極點,還打算遠逃到蒼梧,那時哪能想到有今天!我主公憐憫劉豫州無立錐之地,不吝惜自己的土地與民力,讓你們有個庇身之所。豈料劉豫州自私自利,虛情假意,有負恩德。如今既已得西蜀之地,又企圖吞併荊州。這種事即便是普通人也做不出來,何況是一位領袖人物呢?」

  這些都是大實話,沒有孫權及時出手相救,劉備與他的兄弟們都不知死哪去了。

  聽到這話,關羽自知理虧,啞口無言。

  正好這個時候,曹操大舉討伐漢中張魯的消息傳來。劉備若一意孤行,與孫權開戰,恐怕會死得很難看。雙方談判後達成協定,把荊州一分為二,以湘水為界,以東歸孫權,包括長沙、江夏、桂陽三郡;以西歸劉備,包括南郡、零陵、武陵。

  這個方案只是權宜之計,並不能徹底地解決荊州土地爭端。劉備要防備曹操進攻西蜀,孫權則想趁曹操西征時北上攻取合肥,兩人有自己的算盤,只能把荊州問題暫且擱置。

  然而,荊州問題始終是懸在孫權與劉備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總有一天雙方會大打出手。

  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局勢出現微妙的變化。

  這一年,孫權與曹操達成暫時和解,東吳在名義上屈從於中央政府,不過仍保留自己的獨立性。這標誌著孫、劉共同抵抗曹操的統一陣線瓦解,在孫權看來,劉備的威脅甚至要比曹操還大,因為在荊州地盤上,雙方勢力交錯,擦槍走火不可避免。

  同樣在該年,聯劉抗曹的核心人物魯肅去世。劉備借荊州,有借無還。從這點看,劉備是厚黑的,孫權的不滿也在於此。儘管荊州問題曾引發雙方的軍事衝突,但最後仍以和解告終,未釀成大規模的戰爭,這全賴魯肅能忍辱負重,顧全大局。正是因為荊州未釀成戰亂,孫權與劉備才能頻頻集中力量擊退曹操的進犯,最終實現天下三分的版圖。

  不過,有所得亦有所失。

  魯肅對劉備勢力的擴張持縱容態度,無疑是養虎為患。鎮守荊州的關羽飛揚跋扈,已然成為孫權的心腹之患,倘若還睜一眼閉一眼任其搗亂,東吳也沒有太平的日子。有一個人對關羽的威脅有深刻的認識,此人便是呂蒙。在孫、劉還處於蜜月期時,呂蒙便提醒過魯肅,要擔心關羽的挑釁,他還贈予魯肅若干錦囊妙計以備不時之需。

  魯肅的去世,讓孫、劉之間的摩擦失去了潤滑劑。時任東吳左護軍兼虎威將軍的鷹派人物呂蒙接替魯肅之位,任漢昌太守,直接負責對關羽的監視。

  荊州表面上仍風平浪靜,實則暗流涌動。

  坐鎮公安的關羽不是一個閒得住的人,他利用荊州無戰事的良機,大肆招兵買馬,擴充軍隊,勢力越發強大。隨著孫權、劉備與曹操分庭抗禮局面的出現,中原一些對曹操心懷不滿的人也加快反叛的腳步。

  一起政變正悄然醞釀。

  政變的策劃者金禕(yī)夥同少府耿紀、司直韋晃、太醫令吉本,以及吉本的兒子吉邈、弟弟吉穆等人,密謀在許都起事。許都雖在名義上是帝國之都,曹操卻不在這裡辦公,而是躲在老巢鄴城,遙控中央。當時曹操派親信丞相長史王必到許都總管政務,金禕等人計劃發動兵變,殺死王必,控制中央,而後進攻曹操所在的鄴城。

  就憑這幾個人,妄想與曹操對抗,這可能嗎?

  金禕等人認為,只要政變成功,與荊州的關羽聯合,有關羽作後盾,就算打不贏曹操,至少也有個退路吧。

  不過,計劃雖好,實現起來難度太大。政變者只拼湊出一千多人的部隊,以此烏合之眾要攻陷京師,實屬不可能的任務。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8年)正月,新年的喜慶之氣還沒過,叛軍突然發難,夜襲丞相長史王必。王必被突如其來的政變搞懵了,在戰鬥中肩膀挨了一箭,險些小命不保。他倉皇而逃,逃到許都南城,驚魂稍定,召集禁衛軍發動反攻。叛軍一千多人的烏合之眾焉是正規軍的對手,很快就被剿滅,參與叛反的主謀遭到殘酷鎮壓,全部被斬首示眾。

  許都政變後不久,宛城又爆發了一起兵變。

  宛城是南陽治地,前文說過,南陽是光武帝劉秀的故鄉,也是荊州最大的一個郡。荊州本是劉表的地盤,赤壁之戰後,曹操、孫權、劉備各占荊州一塊地盤,荊州也成為三方勢力角逐的重點。三方都派出得力幹將鎮守各自地盤,其中曹操派征南將軍曹仁駐軍於樊城;劉備派自己的小老弟關羽坐鎮公安;孫權則把智慧超群的呂蒙派去監視關羽。

  隨著關羽勢力日盛,曹仁壓力山大,不時向州內各郡攤派各種苛捐雜稅及差役,作為大郡的南陽更是倒了霉,百姓苦不堪言。宛城守將侯音趁機起事,試圖南聯關羽,割地自雄。宛城兵變後,南陽太守東里袞落荒而逃,被侯音派出的騎兵追上,成為階下之囚。

  不過,侯音卻犯了一個大錯誤,這個錯誤最後讓他葬送了性命。

  時任南陽功曹的宗子卿忽悠他說:「足下順應民心而舉大事,遠近莫不望風歸附,只是您抓了太守東里袞,這樣做一點好處也沒有,何不乾脆放了他呢?我與足下同心勠力守城,等曹操派兵前來鎮壓,關羽的援兵就會到。」

  侯音畢竟是個武夫,耳根子軟,聽了宗子卿的忽悠後,便同意釋放南陽太守東里袞。豈料當天晚上,宗子卿便與東里袞一起逃走了,還糾集了一支殘餘部隊,反攻侯音。正好在這個時候,征南將軍曹仁也親自帶著人馬從樊城殺到宛城,與宗子卿會和後,勢力更強了。

  曹仁來得好快,這大大出乎侯音的意料。

  在此之前,侯音已經寫了封信給駐紮在公安的關羽,將其結為外援,以為上了保險,遂十分安心。哪知曹仁進軍神速,而宗子卿又突然叛反,侯音優勢盡失。曹仁是曹操的堂弟,長年跟著曹操南征北戰,戰功卓著。侯音據宛城而反,就是挑戰曹家的權勢,曹仁眼中焉能容下這粒沙子。所以他馬不停蹄,一鼓作氣殺到宛城。

  在曹仁與宗子卿的反撲下,侯音連一個月都沒撐住,宛城被攻破,自己也送了腦袋。為了殺雞嚇猴,曹仁竟然下達屠城令,這座繁華的歷史名城成為人間地獄,大街小巷堆滿男女老少的屍體。當年東漢王朝發跡之聖地,如今成了一座大墳墓。

  北方曹操統治的地盤裡,謀反、叛亂接二連三。無論是發生在許都的政變,還是宛城的兵變,叛亂者都有一個不約而同的舉動:南聯關羽。儘管兩地的起事都迅速敗亡,但關羽看出來了,曹操橫掃天下的鼎盛時代過去了,一場真正的較量才剛剛開始。

  關羽當然不肯白白浪費這樣的機會,只要自己主動出擊,攻城略地,勢必還會有更多的曹軍將領倒戈。

  時不我待,北伐勢在必行!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