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術大師諸葛亮
2024-10-09 00:51:51
作者: 醉罷君山
荊州牽動著天下人的心。
沒有誰能置身事外,孫權也不能。
戰火還沒有燒到東吳,但明眼人都看得出來,今天荊州完蛋了,明天就輪到東吳。擺在孫權面前的問題是:對於這場戰事,要不要作壁上觀呢?
消息一個接一個地傳來:曹操南征,劉表去世,劉琦、劉琮兄弟失和……
魯肅冷靜地觀察著時局,一個大戰略在他腦海里形成了。
他謁見孫權,說道:「荊州與東吳接壤,江山險固、沃野千里,百姓富實,如果能占為己有,可成就帝王偉業。現在劉表死了,他的兩個兒子爭權奪利,軍中諸將也分裂為兩個陣營。劉備乃是天下梟雄,他跟曹操有矛盾,只能寄人籬下,劉表嫉妒他的才能,不重用他。如果劉備能輔佐劉表的兒子,齊心協力,上下同心,那麼我們就與之和平相處,結為同盟;如果他們相互猜忌,我們就可以渾水摸魚。現在形勢還不明朗,不如先讓我以弔喪的名義,前去荊州刺探。我打算勸說劉備安撫劉表的部眾,同心一意,對付曹操,劉備一定樂於接受。要是順利的話,天下的格局就確定了。這件事得趕快做,不能讓曹操占了先手。」
魯肅的戰略眼光,實不在諸葛亮之下。
縱觀天下割據勢力,曹操鶴立雞群,最為強大,荊州劉氏與東吳孫權屬於第二梯隊。荊州與東吳,唇亡則齒寒,任何一方與曹操單打獨鬥,肯定打不贏。最好的辦法,莫過於聯合起來,對付共同的敵人。
魯肅提出此建議時,劉琮尚未投降,不過他也沒有把希望寄托在劉琮身上,而是寄托在劉備身上。因為能對抗英雄者,必定是英雄。曹操是天下英雄,劉備也是天下英雄,只有劉備,才能擔負起重擔。
孫權對魯肅的分析非常讚賞,派他即刻出發,以弔唁的名義前往荊州。
計劃趕不上變化。
魯肅到夏口時,獲悉曹操大軍正向襄陽推進,劉備已從樊城南撤。荊州局勢迅速惡化,他必須趕緊找到劉備。於是魯肅馬不停蹄,趕到南郡。在這裡,他聽到劉琮獻襄陽城投降的消息,若是不能與劉備接上頭,恐怕聯合一事就要泡湯了。
萬幸的是,魯肅終於見到了劉備。
魯肅問道:「將軍打算去哪裡?」
劉備無奈地說:「我與蒼梧太守吳巨有些交情,打算去投奔他。」
魯肅搖搖頭,道:「吳巨只不過是凡夫俗子,蒼梧又是偏遠之郡,早晚要被曹操吞併,怎麼可以去投靠?」
劉備問:「先生的意見如何呢?」
魯肅答道:「最好的辦法,是派人前去江東,與討虜將軍孫權結盟。孫將軍聰明仁惠,禮賢下士,江東豪傑無不歸附,如今已據有六郡之地,兵精糧多,足以成就一番事業。」
其實劉備未必不知,與孫權聯合是最佳選擇。只是他與孫權素無往來,且荊州與東吳結怨頗深,孫權是否能盡棄前嫌,尚未可知。聽魯肅這麼一說,劉備心裡的一塊石頭總算落地。
魯肅知道諸葛亮在劉備集團中有著特殊的地位,有意與他拉近關係。諸葛亮的哥哥諸葛瑾正是孫權麾下長史,與魯肅關係不錯。魯肅對諸葛亮說:「我與諸葛瑾是好朋友。」兄弟的朋友,當然也是自己的朋友。有了這層關係,諸葛亮與魯肅的友誼很快建立起來。
為了與孫權聯合,劉備移師樊口。然而,由於劉琮不戰而降,荊州大部分土地輕而易舉地落入曹操之手。曹軍占領南郡,劉備的處境更加危險了。
諸葛亮對劉備說:「形勢危急,請派我向孫權求救吧。」
向孫權求援,這可能嗎?
雖然孫權派魯肅前來商議結盟的事宜,但結盟是有條件的。根據魯肅當初的設想,結盟的前提是劉備與荊州劉氏政權上下同心,合力抵抗曹操。如今劉琮不戰而降,十萬軍隊改旗易幟,吞併荊州後的曹操更加強大,而劉備與劉琦的部隊已不足兩萬,可謂捉襟見肘,狼狽不堪。再者,孫權的算盤,是讓劉備與曹操血戰,他頂多提供些後備支援,這樣既可抵抗曹操,又可削弱劉備。
顯然,在結盟一事上,劉備並沒有多少話語權。
諸葛亮能說服孫權出兵嗎?任務非常艱巨,但劉備也想不出其他辦法,只能死馬當活馬醫,就讓諸葛亮去碰碰運氣吧。
諸葛亮與魯肅抵達東吳,見到孫權。
雖說諸葛亮有「臥龍」之美譽,卻還沒有多少實戰經驗,這次外交活動,是對他才能的考驗。怎麼才能說服孫權呢?諸葛亮知道孫權有雄心壯志,對付這種人,須用激將法。於是他說道:
「如今海內大亂,將軍您起兵於江東,劉豫州(劉備當過豫州刺史)則在漢水以南收羅部眾,與曹操爭雄天下。現在曹操已經消滅北方的敵人,又擊破荊州,威震天下。在曹操的威力下,英雄已無用武之地,因此劉豫州逃遁至此,希望將軍能盡力收容。倘若將軍能以吳越之兵,與中原雄兵抗衡,那就應該早日斷絕與曹操的聯繫;如果自忖沒這個實力,還不如早早投降算了。將軍表面上服從曹操的中央政府,心裡卻猶豫不決,局勢已如此緊迫,還遲遲不決斷,恐怕要大難臨頭。」
這話里有含蓄的諷刺。
確實,孫權雖是獨立的割據政權,表面上仍是臣服於曹操的,當時曹操還勒令他送上人質,以作為控制的籌碼。諸葛亮便拿這事做文章——你要有種,就應該與曹操徹底決裂,要是沒種,就早早投降吧。
孫權一聽,心裡很不舒服,也嘲諷道:「先生都說了英雄無用武之地,那麼劉豫州怎麼不投降?」
諸葛亮以慷慨激昂的語氣答道:「當年田橫不過是齊國的一位壯士,寧可自殺也不願投降,何況是皇家後裔劉豫州呢?劉豫州英才蓋世,士人仰慕,紛紛前往投奔,如百川歸海。就算大事不成,那也是天意,豈可投降曹操呢?」
這又是在激孫權。諸葛亮的意思是,劉備雖然很落魄,卻寧死不降,立場分明,乃是光明磊落的英雄豪傑,不像你孫權,只會首鼠兩端,見風使舵。
孫權勃然大怒,而這憤怒正是諸葛亮所期待的。
孫權道:「劉備不投降,難道我會投降?我豈會把東吳之地、十萬精兵拱手讓出,甘願受制於人?我決心已下,你不必懷疑。縱觀天下,能抵抗曹操的人,只有劉豫州。只是,劉豫州剛剛吃了敗仗,還有能力與曹操抗衡嗎?」
諸葛亮答道:「劉豫州雖兵敗於長坂,現在還有關羽的精銳水師一萬多人,劉琦的江夏兵團也有一萬多人。曹操的軍隊遠道而來,早已疲憊不堪,追擊劉豫州時,一晝夜行軍三百里,已是強弩之末,這是犯下了兵家大忌。曹軍來自北方,向來不熟悉水戰,荊州雖落入曹操之手,軍民並非真心臣服,只是迫於形勢罷了。只要將軍能派出猛將,統率數萬精兵,與劉豫州齊心協力,必可大破曹操。曹軍一敗,曹操勢必灰溜溜地滾回北方,到時荊州、東吳就能與中原呈三足鼎立之勢。成敗與否,就在今天。」
說實話,孫權並不想三足鼎立,他想獨占荊州。不過,當務之急是先挫敗曹操,一旦荊州完全陷落,東吳就是曹操下一個鯨吞的目標。這一點,孫權還是看得很清楚的。現在靠劉備單打獨鬥,肯定不行,東吳必須出兵相助!
孫權召集諸將商量出兵救援劉備之事。
正巧這個時候,曹操的信使到了,送來一封親筆信。信中寫道:「最近我奉天子之命,伐罪荊州,所向無敵,劉琮束手而降。我親率水師八十萬人,打算與將軍狩獵於東吳。」
這封信寫得雖然含蓄,字裡行間卻透露著威脅的語氣。水師八十萬人,這個數字不把人嚇壞才怪,這八十萬人殺氣騰騰而來,大有要踏平東吳的氣勢。
孫權把信給臣下們傳閱,大家看完後無不失色,滿臉畏懼。大家你看我,我看你,最後把目光聚焦在張昭身上。在東吳諸臣中,張昭與周瑜權勢最重,周瑜帶兵在外,此時張昭不開口,誰敢先說呢?
張昭乾咳了兩聲,吞吞吐吐道:「曹操,乃是虎豹豺狼,挾天子而征伐四方,動輒以朝廷的名義作為幌子。我們要是公然與他對抗,就等於不服從朝廷,這樣名不正言不順。將軍想抗拒曹操,唯一憑恃就是長江。只是曹操已得荊州之地,以前劉表建立的水師以及數千艘艨艟戰艦,都被曹操接管了。曹操只要沿著長江,水陸並進,長江天險就失去一半作用了,我們的兵力又居劣勢,這仗還怎麼打呢?我看最好的辦法,還是迎接曹操。」
說白了,張昭就是想投降。
技不如人,沒有勝算,投降得了。
其他人一聽,張昭把他們心裡話都說出來了,紛紛表示贊同。
只有魯肅一言不發。
孫權知道魯肅的立場,見他不吭聲,明白有些話不可在大庭廣眾之下說。聰明人之間往往心靈相通,自有默契。孫權站起身,往茅廁去了。魯肅也站起來,走出議事廳,追到走廊上。
孫權停下腳步,轉過身,拉住魯肅的手,說道:「你有什麼話要對我說?」
魯肅笑了,因為孫權比他想像的還要聰明,他說:「剛才我仔細地聽了他們的言論,那都是些誤人誤國的謬論,這些人,實在不足以與之共謀大事。若是我魯肅投降曹操,那是可以的;若是將軍則萬萬不可。為什麼呢?我魯肅投降,曹操好歹把我送回老家,給我一個官職,起碼也能當個低級的下曹從事之類的官,有牛車可坐,有吏卒隨從,可以同士人交遊,慢慢往上爬,說不定還能當個州牧、太守。將軍若是投降,能往何處安身呢?還是要早做打算,千萬別聽他們胡說八道。」
瞧見沒,這才叫忠心。
孫權嘆息道:「眾人所說的,大失我望,只有你的看法與我相同。」
在魯肅看來,張昭就是個混飯吃的,不足以謀大事。要幹大事,還得周瑜才行。魯肅與周瑜相交多年,對周瑜知根知底,只是周瑜駐兵於鄱陽,他便建議孫權馬上召回周瑜,共商大計。
自從孫策死後,周瑜的地位愈加重要。他東征西討,為孫吳政權的鞏固立下了卓越戰功。公元206年,他率兵鎮壓麻、保二屯的變民武裝集團,俘虜一萬餘人,斃其首領;次年,黃祖派部將鄧龍率數千人入侵,被周瑜打得大敗,鄧龍成為階下之囚。在公元208年的消滅黃祖之戰中,周瑜是東吳前部大都督,統領前軍擊破江夏水師。此時的周瑜已儼然是東吳軍隊勝利的旗幟。
周瑜快馬加鞭趕回來了。
他對張昭等人的歪論嗤之以鼻,見到孫權後,他馬上說:「曹操名為漢朝丞相,其實就是國賊。將軍您英明神武,仗著父兄打下的基業,割據江東,擁地數千里,兵精糧足,英雄豪傑樂於為您效命,正應當橫行天下,為漢家掃除凶虐。更何況,曹操這次前來,只是送死罷了,還談什麼歡迎?請讓我為您分析分析:現在北方並未完全平定,馬超、韓遂仍割據關西,是曹操的心腹之患,這是其一;北方軍隊以騎兵見長,曹操卻捨棄鞍馬,想以水師為主力與吳越抗衡,舍長取短,這是其二;即便北方騎兵驍勇,今年天氣特寒,馬匹沒有草可吃,騎兵的威力也發揮不出來,這是其三;曹操帶著中原軍隊遠涉江湖,水土不服,一定有大批人病倒,這是其四。這幾點,都是用兵之大忌,曹操如此貿然行事,是上天給我們的機會,生擒曹操,就在今日。請撥數萬精兵給我,待我進駐夏口,保證為將軍擊破曹賊。」
這才是真正的英雄!
周瑜不僅沒有像其他人那樣慌亂、畏懼,反而意氣風發,充滿自信。掃滅群雄的曹操,在周瑜眼中不過是只紙老虎罷了。這是何等的風采,這是何等的英姿,無怪乎數百年後,一代文豪蘇軾寫下「遙想公瑾當年」的詞句。光是遙想,就讓人神往,更何況那些親眼見到的人,能不為之傾倒嗎?
周公瑾,偉哉!
在周瑜到來之前,孫權已下定不投降、不妥協的決心,但對於如何抵禦曹操,他心裡卻沒底。聽了周瑜的一番分析,孫權猶如吃下了定心丸。因為周瑜確確實實窺視到曹操的弱點所在,他目光如炬,見識高明,別人看不到的,他看到了,別人想不到的,他也想到了。
「說得好!」孫權霍地站起,對周瑜說,「老賊想廢掉漢室、自立為帝已經很久了,只是顧忌袁紹、袁術、呂布、劉表與我罷了;現在其他幾個都被滅了,只剩下我一人。我與老賊勢不兩立,你主張迎擊敵人,正合我意,你就是上天派到我身旁的人。」
說完,他目光如電,掃視眾人,眾人面有慚色,不敢正眼相視。孫權拔出佩刀,呼的一刀削去案幾的一角,沉聲道:「誰要是敢再說投降曹老賊,就跟這案幾一樣,先挨我一刀。」
一聲老賊,一道刀光,生子當如孫仲謀!
有英雄,才有好戲。
敢只手擎天者,才是英雄豪傑。
周瑜是個實幹家,他的自信來自對局勢的深刻見解,來自對軍事情報的準確判斷。這天夜晚,周瑜再度晉見孫權。
他接到可靠的諜報,一個計劃已成竹在胸。他對孫權說:「眾人僅僅看了曹操的信,就被他所說的八十萬軍隊嚇倒,不察其虛實,便妄開議論,實在毫無意義。如今我已得到情報,曹操所率的中原部隊,不過只有十五六萬人,且勞師遠征,早已疲憊不堪。他所招降的劉表舊部,最多只有七八萬人,這些人並非真心臣服。疲憊之師加上首鼠兩端的降部,人數雖多,不足畏懼。我只要統領五萬精兵,就足以擊破敵人,將軍不必擔心。」
幸好有個周瑜,否則孫權如何維繫父兄的事業?孫權感動地說:「公瑾,你這樣說,甚合我心。張昭等人只想著妻子兒女,打著自家的小算盤,實在讓我失望。只有你與魯肅站在我這邊,你們二人真是上天賜給我的。五萬精兵一時間難以湊齊,我已經精選三萬人,戰船、糧食、武器都備齊了。你與魯肅、程普先行出發,我繼續召集軍隊,多準備糧食物資,保證你的後援。你若有把握打敗曹軍,就當機立斷;倘若不能如你預期,就退回來與我會合,我當與曹操一決生死。」
孫權果然是英明之君,雖然這是關係到東吳生存的關鍵一戰,但他沒有給周瑜太大的壓力——你要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回來,還有我這個堅強的後盾在。
決心既下,生死就置之度外了。
若是東吳輸掉戰爭,其他人都可以不死,孫權卻不得不死。只要看看呂布、袁氏兄弟的下場就知道。曹操可以留下其他人的性命,卻絕不可能讓孫權活著。孫權豁出去了,周瑜是抗曹的第一道戰線,自己就是第二道戰線。是成就千古不朽的事業,抑或悲壯而死,全在此一戰!
這既是保衛東吳的一戰,也是救援劉備的一戰。
諸葛亮不辱使命,東吳軍隊終於出發了,在黑暗中掙扎的劉備看到了一線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