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詡為什麼勸張繡投靠仇家?

2024-10-09 00:50:22 作者: 醉罷君山

  儘管袁紹兵力雄厚,但他出兵的時機並不太好。

  在此之前,曹操接連發動對張繡、袁術、呂布的戰爭,倘若袁紹乘虛而入,曹操勢必狼狽不堪。可惜的是,袁紹的眼光只盯住北方的公孫瓚,多次錯失機會。其實消滅公孫瓚遠非急務,因為公孫瓚已經毫無雄心,龜縮一隅,只圖自保,可以說毫無威脅。

  在袁紹一方,深謀遠慮的沮授反對與曹操開戰,他認為:「近討公孫瓚,師出歷年,百姓疲敝,倉庫無積。」與公孫瓚幾年戰爭下來,老百姓的日子苦得不得了,況且沒有充足的糧食儲備,不宜開戰。

  如果不開戰,如何爭取主動權呢?沮授認為要做兩手準備:其一,抓緊農業生產,同時給百姓一個休養生息的時間;其二,通過政治手段與曹操鬥爭,派遣使者向皇帝獻捷。依照春秋時代的「尊王」傳統,諸侯向天子獻捷,天子總要給予饋贈。當初公孫瓚擅殺劉虞,劉虞非但是朝廷大司馬兼幽州牧,也是漢室宗親,如今袁紹消滅公孫瓚,為朝廷立下的功勳,要遠遠超過曹操消滅呂布。只要派使者向朝廷獻捷,朝廷能不給點好處嗎?這就叫以合法手段獲取利益。而倘若曹操有意阻撓,就可以上表彈劾他,贏得政治主動權,然後派出精兵駐屯於黎陽,逐漸向河南發展,並廣造戰船,修繕兵器。以騎兵不停騷擾曹軍地盤,令他們不得安寧,我方以逸待勞,坐而可取天下。

  沮授剛說完,郭圖、審配兩人便跳出來反對說:「以主公之英明神勇,率河朔精銳之師討伐曹操,可以說易如反掌,何必這麼麻煩呢?」

  兵者,國之大事也,豈可以麻煩二字敷衍?沮授反駁道:「救亂誅暴,才能稱為義兵;恃眾憑強,只能稱為驕兵。義者無敵,驕者先滅。如今曹操奉天子以令天下,我們卻大舉興兵南下征伐,從道義上說,這是與朝廷作對。況且戰爭的勝負,並不在於軍隊的強弱。曹操令行禁止,士卒精銳,並不像公孫瓚那樣只是坐以待斃。若是拋棄萬全之策,而又師出無名,我很為主公擔心。」

  與曹操的戰爭還未開打,袁紹內部的口水戰先打起來。郭圖、審配繼續與沮授唱對台戲:「周武王討伐商紂,以臣子身份討伐國王尚且是正義的,何況我們只是討伐曹操,這怎麼能說是師出無名呢?如今主公兵強馬壯,將士們都急著要立功於疆場,倘若錯失良機,就是所謂的『天與不取,反受其咎』。」郭、審兩人還以春秋吳、越故事為例,說吳國本來穩操勝券,吳王夫差偏要放勾踐一馬,以致後來勾踐反敗為勝,吳國反而被滅亡。一句話,該出手就出手,如今優勢在我,不必畏首畏尾,不然就像夫差那樣,原本穩操勝券最後卻陰溝翻船。

  郭圖、審配兩人油嘴滑舌,動輒吹捧袁紹如何英明神武,袁紹聽了十分舒服,不消說也傾向於兩人的意見,認為沮授只不過是杞人憂天罷了。

  請記住ʙᴀɴxɪᴀʙᴀ.ᴄᴏᴍ網站,觀看最快的章節更新

  當時在袁紹軍中,沮授的地位相當高,掛奮武將軍頭銜,職權是「監護諸將」。郭圖、審配兩人趁機落井下石,在袁紹面前說沮授的壞話,說他總管三軍,權力太大,勢必難以控制,既領兵作戰,又主持內政,權力直逼主公。當領導的人,最怕被部下奪權,郭圖與審配的一番話點中袁紹的死穴。於是沮授被削權了,原本總管三軍,現在只領一軍,其餘兩軍分別由郭圖、淳于瓊統領。

  袁紹秣馬厲兵的消息傳出後,許都大駭。儘管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但兵力尚不及袁紹,若袁紹以十萬大軍進攻許都,曹操能頂得住嗎?

  所有將領面面相覷,心裡發毛。曹操仍鎮定自若,笑著對諸將說:「我了解袁紹這個人,他志大才疏,色厲膽薄,猜忌刻薄又沒有威信,兵馬雖多卻指揮無方,將帥驕矜而政令不行。就算他土地再廣,糧草再多,也不過是留給我們用的罷了。」統帥的從容不迫,給諸將吃了一粒定心丸。

  孔融見識過袁紹的厲害,當初他就是被袁紹之子袁譚打得落荒而逃,故而對戰局相當悲觀。他私底下對荀彧說:「袁紹地廣兵強,手下有田豐、許攸一幫謀士,有審配、逢紀這樣的忠臣,有顏良、文丑這樣的勇將。我看很難打敗他們啊。」

  從這番話可見,論及軍政,孔融確實不是內行。荀彧分析道:「袁紹雖然兵多將廣,但沒有紀律;田豐性格剛強,容易觸犯上級;許攸雖有智謀,但為人貪婪;審配專權卻沒有謀略;逢紀果斷但剛愎自用。這幾個人,勢同水火,互不相容,以後一定會生亂子的。至於顏良、文丑之流,不過是匹夫之勇罷了,可一戰而擒獲。」

  與袁紹相比,曹操的行動迅捷果斷。

  袁紹大軍尚未出動,曹操已經開始全面布局防禦,他親率大軍進抵黎陽,派大將于禁駐紮黃河邊上,又派臧霸統領一支精銳部隊入青州。

  臧霸本是泰山郡一股變民武裝的頭目,後來投靠呂布。呂布敗亡,臧霸僥倖逃跑,東躲西藏。曹操懸賞捉拿,不久臧霸落入法網。曹操並沒有殺他,而是讓他去招撫同樣歸附呂布的變民武裝頭目吳敦、尹禮、孫觀三人。在臧霸的勸降下,吳敦等人均歸降曹操,曹操把這幾人全部封為郡太守,駐守徐州北部琅琊等幾個郡。鑑於與袁紹的戰爭日益臨近,徐州很可能遭到袁譚青州軍隊的進攻,曹操未雨綢繆,索性派臧霸先行進入青州,以主動防禦代替消極防禦。

  袁紹為什麼遲遲未動呢?

  他想拉攏一個人,這個人就是張繡。

  倘若能與張繡聯手,東西夾擊曹操,則勝券在握矣。袁紹派人前往招撫張繡,他知道張繡對賈詡言聽計從,便寫了一封信給賈詡,表示希望與他結交。張繡自從殺了曹昂、典韋後,遭到曹操兩度報復,狼狽不堪,如今袁紹伸出友情之手,他豈有拒絕之理呢?

  張繡剛想應允,還未開口,就聽到賈詡對來使說:「請您回去謝謝袁本初的好意,只是他連自家的兄弟都不能相容,還能容天下的英雄豪傑嗎?」

  這話大大出乎張繡的意料,他張大嘴巴,一臉驚愕地望著賈詡,訝異而不解地呼道:「你怎麼這樣說話!」

  但是張繡轉念一想,賈詡實有鬼才,料事如神,從來沒有一件事說錯的,他這樣說,勢必有自己的道理。於是張繡私下裡問賈詡:「現在這種情況,我們究竟要投靠誰好呢?」

  賈詡回答說:「應該投靠曹公。」

  投靠曹操?張繡懷疑如果不是自己聽錯了,就是賈詡腦子進水了。他不高興地說道:「且不說如今形勢是袁紹強曹操弱,單說我們與曹操結下的梁子就夠深了,怎麼能歸附他呢?」

  「正是因為如此,我們才要歸附他。」

  這話簡直是個悖論。

  讓我們看看賈詡如何解釋這種悖論,他分析了三條理由:「曹操奉天子以令天下,可謂是名正言順,此其一;袁強曹弱,我們這麼點兵力,若投靠袁紹,他也不會重視,若是投靠曹操就不一樣了,他定然大喜過望,此其二;曹操向來有霸王之志向,有雄心壯志的人,定會拋棄個人的恩怨以彰顯自己的德行,贏得四方之心,此其三。因此,將軍不必有所顧慮。」

  張繡本來就沒什麼大志向,當初曹操一來他就投降了。若不是曹操好色霸占了自己的嬸娘,他也不至於叛變。如今雖然投靠劉表,但劉表明顯不是定亂之人,能爭雄天下者,非曹操即袁紹,自己還是要及早選擇東家。正如賈詡所說,現在投誠曹操,對兵力處於劣勢的曹操是雪中送炭,以前的恩怨也可以一筆勾銷,何樂不為呢?

  張繡依賈詡之言,率部向曹操投降。

  我想,對於一個殺死自己兒子的人,曹操不可能不怨恨。但是作為一名政治家,他考慮的是權衡利弊。連殺子仇人都可以接納,還有什麼人他不能接納呢?這種氣量若千頃之波,怎麼能不把天下英雄招攬過來呢?但是,仔細對比曹操與東漢開國皇帝劉秀兩人的胸襟,可以發現曹操還是略遜一籌。劉秀的氣量來自他的寬仁之心,而曹操的氣量來自權謀之術,並沒有真正做到不計前嫌。也許正是這一差別,劉秀能一統中國,而曹操只能統一半個中國。

  當然,曹操的表演還是不錯的。他大擺酒席歡迎,緊緊握住張繡的手,拉著他一起入座。不久後,張繡被授予「揚武將軍」,與曹操結為親家,張繡的女兒嫁給了曹操的兒子曹均。曹操這樣做,顯然是要讓張繡安心,以免日後疑心重重而突然倒戈。張繡歸降的主謀賈詡自然也跟著水漲船高,被授予執金吾,加封都鄉侯。

  張繡投降,讓袁紹先失一局,曹操則先得一分。

  袁紹與曹操還在打太極。

  在袁紹看來,張繡只是個小角色,就算投降曹操也無損大局。與張繡相比,荊州牧劉表才是大角色。袁紹與劉表關係一直不錯,早幾年兩人便組成同盟,共同對付「袁術—公孫瓚」聯盟。如今袁術與公孫瓚都死了,袁紹與劉表的關係也發生了微妙的變化。

  大戰在即,袁紹遣使到襄陽見劉表,希望得到荊州的相助。劉表與袁紹畢竟結盟多年,礙於面子,勉強答應出兵相助。可是說歸說,他並不想捲入袁、曹之間的爭鬥,袁術是盟友,曹操代表朝廷,兩方他都不願得罪。因此,劉表只是虛張聲勢,並沒有真正出兵威脅曹操的後方。

  劉表的不作為引起了部將的不滿。

  從事中郎韓嵩、別駕劉先等人進言說:「如今曹操、袁紹兩雄對峙,天下重心便在將軍您身上了。如果想要有所作為,就在曹、袁斗得兩敗俱傷時乘虛而入;如若不然,就要選擇一方歸附。切不可擁有十萬甲兵,卻坐山觀虎鬥,對求援的一方不理會,對賢明的一方不理睬,到時兩頭都要把怨氣發泄到您身上,想要中立恐怕也難了。」

  話雖這麼說,劉表仍不為所動,他的理想就是當一個「荊州王」,保住自家一畝三分地也就知足了。

  袁紹想拉劉表入伙,只得到一張空頭支票,沒有任何成效。

  在袁紹活動於荊州時,不甘示弱的曹操也頻頻在關中活動。

  對於袁、曹之爭,關中諸將持中立態度,既不倒向袁紹,也不倒向曹操。在兩雄決出勝負之前,過早的表態容易引火上身。涼州牧韋端覺得有必要派個人前往關東考察,評估時局。從事楊阜接受任務,前往許都打探虛實。楊阜回到涼州後,關中諸將迫不及待地問道:「袁紹與曹操相鬥,誰會是勝者呢?」

  楊阜回答道:「袁紹寬厚卻不果斷,好謀略卻遲疑不決。不果斷就沒有威信,遲疑不決就會錯失良機。表面上看,他兵力強大,但是難成大事。曹操則有雄才偉略,行事果斷,毫不遲疑,法紀嚴明,軍隊精銳,用人不拘一格,部下能各盡其力,定能成就大業。」

  當時關中軍閥,除了韓遂、馬騰之外,其他實力都不強,原先把持長安的李傕、郭汜等紛紛敗亡。曹操雖然尚不能完全控制關中,卻也能以朝廷的名義不斷把勢力滲透到這裡。他派治書侍御史衛覬宣撫關中,衛覬抵達後,發現這裡完全是無政府狀態。他向朝廷提出兩個建議:其一,恢復鹽專賣制度,以增加政府收入;其二,把司隸校尉留在關中,以削關中諸將之權。

  曹操聽從衛覬的意見,派謁者僕射主管鹽政專賣,把司隸校尉的官署設在弘農郡,以加強管理關中事務。在曹操的一系列努力下,朝廷對關中的控制力大大增強,這樣就降低了曹、袁開戰後,關中軍閥被袁紹收買的可能性。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