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挾天子」的巨大威力
2024-10-09 00:49:58
作者: 醉罷君山
曹操的政治目光,較袁紹、劉表等人要高明。
在關東諸雄中,曹操的實力並非最強,地緣優勢也並不明顯。倘若冀州袁紹、荊州劉表有意奉迎皇帝,完全可以搶在曹操之前。他們沒有這樣做,證明他們並非真正的英雄人物。不錯,曹操的行動是有點晚,皇帝流浪了一年,他才姍姍來遲。只是來得早不如來得巧,皇帝已到洛陽,起碼曹操可以省卻不少氣力。
對於曹操奉迎皇帝的決定,同樣有很多人反對。理由有兩條:第一,山東尚未平定,各路軍閥兵強馬壯,威脅很大;第二,楊奉、韓暹等將領護駕皇帝有功,頗為驕傲自得,這些人不好擺平。
記住全網最快小説站𝐛𝐚𝐧𝐱𝐢𝐚𝐛𝐚.𝐜𝐨𝐦
反對的聲浪很高,但有一人力挺曹操,他就是荀彧。
荀彧說:「以前晉文公奉迎周襄王,諸侯無不跟從;漢高祖為義帝縞素,天下無不歸心。自天子蒙塵,將軍首倡義兵,只因為山東局勢混亂,未能遠行。如今聖駕還京,京城一片荒蕪,忠義之士無不想著繼絕存亡,萬千子民無不感懷哀傷。藉此時機,正好奉迎主上以順從民意,這叫大順;秉持大公無私以服天下之人,這叫大略;匡扶正義以招攬天下豪傑,這叫大德。若能做到這三點,逆臣叛將再多也不能有什麼作為。至於楊奉、韓暹等人,不足掛齒。若不及早決斷,讓其他豪傑捷足先登,即便以後想做,也為時晚矣。」
這一番話與沮授對袁紹說的其實差不多。不同的是,袁紹拒絕了,而曹操接受了。
荀彧的分析讓曹操更加堅定了奉迎皇帝的決心。他打算把皇帝迎到許縣,便先派曹洪率軍前往。然而曹洪卻吃了閉門羹,董承拒險而守,擋住他的去路。
正當曹洪與董承相持不下時,朝廷突然下了一道旨令,封曹操為鎮東將軍兼費亭侯。
為什麼朝廷突然給曹操加官進爵呢?
原來朝廷內部的這些大將,雖然在檯面上和和氣氣,彼此間卻互相猜忌。朝廷議郎董昭聽說曹操打算奉迎皇帝卻被董承所阻,便偽造了一封曹操的信,交給楊奉,大意是說:「我久聞將軍大名,向您說些心裡話。將軍克服千難萬險,護送皇帝回京,輔佐之功,舉世無雙。只是如今群雄割據,四海未寧,想要廓清天下,不是一個人可以做得到的。現在將軍您有兵,我有糧草,您主內,我主外,互通有無,就能同舟共濟,生死與共,一起完成大業。」
看到信里肉麻的吹捧,楊奉不禁有點飄飄然,覺得可以同曹操結為盟友。他便向朝廷舉薦曹操,皇帝別的沒有,空頭支票多的是,便胡亂開了兩張。
此時,又一個有利情況出現了。
原本據險扼要阻止曹洪西進的董承,突然來了個一百八十度轉彎,反倒向曹操拋繡球了。這是為什麼呢?前面說過,韓暹曾率軍攻打董承,兩個人結怨甚深。皇帝東返過程中,董承出力是比較多的,而韓暹卻後來居上,成了大將軍兼司隸校尉,地位反倒在他之上。加上韓暹跋扈囂張,不可一世,兩人的矛盾愈加惡化。
董承想借曹操之手壓制韓暹,便暗地裡派人與曹操聯絡,支持他進軍洛陽。曹操聞訊大喜,馬上親自率兵西進,與曹洪會合,直奔洛陽。由於董承讓道,曹操不費吹灰之力便兵抵洛陽。接下來的問題是,他要如何打垮把持朝廷的將領們,以實現獨攬大權的野心呢?
曹操選擇了各個擊破。
首先,他把矛頭指向韓暹。
抵達洛陽後,曹操拜見天子,同時彈劾韓暹仗著護駕有功,驕橫霸道,還出兵攻擊董承。曹操一彈劾,董承等人當然紛紛添油加醋。韓暹大為恐慌,擔心被殺,便獨自騎一匹馬逃到楊奉兵營避難。
其實皇帝對韓暹本就頗有微詞,當初皇帝欲東返洛陽,遭到過韓暹等人的阻止。但考慮到一路上歷盡艱辛,韓暹也算有功勞,因此雖然韓暹遭到曹操彈劾,皇帝還是下詔不予追究,不過褫奪他司隸校尉的頭銜,轉而任命曹操為司隸校尉,並錄尚書事。
司隸校尉相當於刺史一級別,因為司隸是首都區,不稱刺史而稱校尉。司隸校尉在東漢是非常特殊的一個官職,凡是京城內大大小小的官,都可以彈劾甚至誅殺。新官上任三把火,雷厲風行的曹操又回來了。他先是挖出尚書馮碩等三人有不法行為,將他們斬首示眾;而後又舉薦董承等十三人為列侯,收買人心,可謂恩威並施。
儘管燒了幾把火,曹操仍然覺得要對付這批東歸將領有點吃力,畢竟他們都有兵權在手。這時曹操想起一個人,便是偽造書信勸服楊奉的董昭。他設宴請董昭來喝酒,並問道:「現在我已經來到洛陽,接下來應該要怎麼做呢?」
董昭答道:「將軍興義兵以誅暴亂,入京朝見天子,輔佐王室,這正是春秋五霸的功勳。這裡的諸位將領,各有各的小算盤,恐怕不一定服從您。倘若留在洛陽,肯定有許多不利因素,最好的辦法,就是把皇上迎到許縣。然而皇上剛剛流亡,最近才回到舊都,所有人都盼望朝廷早日安定。現在若是請皇上移駕許縣,定然違背人心。不過,只有行非常之事,才能有非常之功。請將軍仔細權衡利害,再做出決定吧。」
看來董昭是想找個好東家,曹操從許縣來,他便建議把皇帝移駕到許縣,不明擺是要討好曹操嗎?果然,曹操聽後暗暗高興,便說道:「我本來也是這麼計劃的。只是楊奉駐軍於梁縣,聽說他手下的軍隊十分精銳,不知道會不會成為絆腳石。」
董昭對楊奉的底細相當清楚,便答說:「楊奉這個人黨羽少,所以他才想與您聯合。朝廷封您為鎮東將軍、費亭侯,這都是楊奉的主意。您可以派人送上貴重物品答謝他,這樣就可把他穩住。然後再找個藉口,就說京城內糧食不足,讓皇帝暫時移駕魯陽,魯陽離許縣近,運輸糧食比較容易,不用擔心糧食不夠吃。楊奉勇而無謀,一定不會懷疑的。」
曹操依計而行,把楊奉忽悠一番。這個計謀的高明之處,在於不說要把皇帝迎到許縣,而說是轉移到魯陽。如果明說要到曹操的地盤許縣,楊奉死活也不會答應。只要皇帝出了洛陽,一切就在曹操的掌握之中了。
楊奉果然沒腦子,心想魯陽離洛陽也不遠,移駕就移駕吧。他哪裡曉得,曹操的軍隊護送漢獻帝出了洛陽,壓根兒就沒想過去魯陽,直接一路飛奔許縣去了。這時楊奉才反應過來自己中了曹操的詭計,慌忙從梁縣發兵,企圖追上去攔截皇帝,可是已經來不及了。
遷獻帝於許,對曹操來說,乃是制勝的關鍵一步棋。
從此,皇帝就完全在曹操的控制之中了,而曹操則可以代表朝廷。表面上看,漢獻帝似乎僅僅是個可有可無的人物:他存在,大家置若罔聞;他流亡失所,大家袖手旁觀;他狼狽不堪,大家坐看笑話。但是我們應當看清這樣的事實,歷史是有一種慣性的,人的思維也是有一種慣性的。大漢帝國已經存在四百年,而皇帝失去權柄,朝廷威風掃地,卻只有短短几年罷了。
短短几年的時間,能把四百年厚實的積累一掃而空嗎?能令鼓吹君臣大義的文化傳統斷絕嗎?顯然不能。沒錯,大廈已是將傾,但將傾並非轟然倒塌,而是慢慢地傾倒,雖搖搖欲墜,卻仍有幾根柱子在支撐著。這座皇家大廈、王室招牌,就是一個國家的向心力與凝聚力。所以曹操看中的,是皇帝這塊招牌的價值,有了這塊招牌,曹操就不再是割據一方的軍閥與土豪,而是國家之重臣,形象完全不同。
我們來思考一個問題。
當初袁紹不想奉迎皇帝,是擔心皇帝來了,反倒礙手礙腳。曹操難道沒這個考慮嗎?袁紹認為若聽從皇帝的命令,權力就受限;若違背皇帝的命令,名聲又不好。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袁紹之所以幹不成大事,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他太在意聲譽,面子薄,不能一黑到底。而在曹操看來,只要把皇帝捏在自己手裡,還不跟捏泥人一樣,想捏成什麼樣,就是什麼樣,何必思前想後、畏首畏尾呢?
把皇帝騙到許縣後,曹操首先要做的事,當然是給自己貼金,出任大將軍,封武平侯。在西漢、東漢時代,大將軍基本上都是第一號權臣,權勢最重。緊接著,曹操把司徒淳于嘉、太尉楊彪、司空張喜等人一一踢出朝廷。這些所謂的「三公」,大多都是西北軍閥所立的傀儡,既沒什麼本事,也沒什麼權勢,可謂是濫竽充數之輩。
收拾完朝廷後,曹操突然對楊奉發動戰爭。楊奉很快落荒而逃,他的老巢梁縣也被曹軍攻破。這個一度把曹操視為自己人的軍閥在洛陽混不下去,只得南下投奔袁術。
「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戰略,從一開始便發揮出巨大的威力。
要重塑朝廷的威嚴,就必須先給幾個最強的軍閥來個下馬威。關東群雄中,誰的勢力最大呢?當然是袁紹了。袁紹非但自己是冀州牧,還以其子袁譚為青州刺史,袁熙為幽州刺史,外甥高幹為并州刺史。其勢力以冀州為中心,向幽州、青州、并州輻射,地盤遼闊,兵精馬壯。
皇帝下了一道詔令,責備袁紹:「將軍地廣兵多,卻只知樹黨營私,對勤王之事不聞不問,只知道擅自相互征伐。」這道詔令,傻瓜也看得出來,表面是皇帝的詔令,實際上還不是曹操在指桑罵槐嗎——誰都知道,現在曹操的話才是聖旨,皇帝能做的,也就是批上「同意」二字罷了。袁紹心裡十分窩火,又沒辦法發作,只得上書作自我批評,還寫了一大段文字來為自己辯解。
倘若當時袁紹聽了沮授的建議,迎回皇帝,這時自我批評的人或許就是曹操而不是他了。
罷免「三公」後,朝廷權力重新分配。袁紹是諸侯中實力最強者,故而朝廷授予他太尉之職。在東漢,太尉是「三公」之首,說起來當然是地位尊崇。袁紹得知消息後,卻怒髮衝冠,甚至破口大罵。為什麼呢?因為他是太尉,曹操卻是大將軍。這個區別,相當於國防部長與軍委主席的區別。
從出道以來,袁紹的官位、權力、實力一直都在曹操之上。在漢靈帝設西園八營時,他是上軍校尉,排名第二,曹操名次在其後;漢靈帝死後,他是司隸校尉,是京城最有權力的人之一;伐董戰爭中,他是關東聯軍的盟主,而曹操只是歸其領導的一名義軍將領而已;在軍閥混戰時,他的地盤比曹操大,軍隊比曹操多。如今曹操居然以大將軍自居,扔給他一個太尉頭銜,這不明擺讓他難堪嗎?袁紹咽不下這口氣,拒絕接受太尉之職,還說:「如果不是我出手相救,曹操都不知死幾回了,他居然敢挾天子對我發號施令!」
袁紹的發怒,讓曹操有幾分尷尬。曹操當然知道現在還不是與袁紹撕破臉皮的時候,況且袁紹所爭的,不過是個虛銜罷了。他很明智地放棄了大將軍的稱號,把這個至高無上的頭銜讓給袁紹,自己當司空,掛了個車騎將軍的頭銜。
看到曹操還算識相,袁紹不禁又有幾分飄飄然,他想,這年頭,到底還是拳頭硬的人說話算數,自己總算把曹操的囂張氣焰給壓下去了。
其實這不過是自欺欺人的想法而已。袁紹空有大將軍的虛銜,對朝廷一點掌控力都沒有。
倘若袁紹真的意識到自己當初沒有聽從沮授之言而犯的錯,及時補救,果斷出兵與曹操爭搶皇帝,曹操恐怕要吃不了兜著走。可是袁紹著實目光短淺,曹操僅僅用一頂大將軍的帽子,就把他給穩住了,看來這頂大帽子送得值。
對曹操來說,把皇帝捏在手中,僅僅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挾持天子、控制朝廷,並不意味著萬事大吉。董卓不是控制過朝廷嗎?王允不是控制過朝廷嗎?李傕不也控制過朝廷嗎?他們怎麼沒能號令天下呢?現在輪到曹操控制朝廷了,他會玩出什麼花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