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策崛起的天時、地利、人和
2024-10-09 00:49:47
作者: 醉罷君山
孫策之所以能在江東崛起,可以歸結於三方面原因:天時、地利、人和。
首先說說天時。
東方諸州中,揚州是為數不多的幾個朝廷還有少許控制力的大州之一,劉繇便是朝廷委派的揚州刺史。但是朝廷對揚州的控制力又非常有限,袁術霸占了揚州北部,朝廷無法給劉繇提供什麼實際上的幫助。鄰近的徐州正遭到曹操的嚴重威脅,更不可能染指揚州戰事。因此,劉繇幾乎得不到任何外部援助,孫策在此時發動東征,時機十分有利。
其次是地利。
孫策本來就是江東人氏,其家族亦算得上豪門。父親孫堅威名尚在,舅舅吳景、堂兄孫賁都有兵權,勢力不可低估。起兵之初,孫策制訂的「收吳會之兵」的戰略,正是充分利用地利之優勢。反觀對手,劉繇是青州人,笮融、薛禮都來自徐州,江東民眾不能不對他們抱有警惕之心。
其三是人和,這也是最重要的一點。
人和體現在兩點。一是孫策入江東後,只打擊劉繇勢力,對江東百姓秋毫無犯,體現出愛民本色,自然得到江東父老的支持。二是孫策治軍有方。他的部將有一部分來自父親舊部,另一部分來自好友以及前來投奔的名士,比如周瑜、呂范、張昭等。這麼多人願意跟隨孫策,乃是折服於其非凡的人格魅力,這位英明神武的年輕統帥有極強的領導力,在很短的時間裡,孫策周圍便聚集了一群出色的武將、謀臣,皆為一時之才俊。三國群雄逐鹿的歷史,便是一部人才史,誰更能吸引人才前來,誰就能笑到最後。
孫策的謀士群,主要有張紘、張昭、秦松、陳端等人,其中以張昭最為重要。這幾個人都來自徐州,徐州幾乎成為江東的人才基地。
張昭博學多才,能寫一手好書法,年輕時追隨名師學習《左氏春秋》。東漢極為推崇儒學,能通曉一經,就不怕混不到飯吃。張昭成名比較早,與趙昱、王朗等人是好朋友,在圈子裡小有名氣。徐州刺史陶謙聽說張昭頗有才氣,有意提拔他,豈料張昭竟拒絕了。陶謙見張昭不識抬舉,一怒之下把他投入監獄,後來好友趙昱出手相救,張昭方才逃過一劫。
曹操與陶謙之間的戰爭爆發後,徐州殘破,士人平民大量湧入揚州。張昭到揚州後被孫策收為己用,拜為長史、撫軍中郎將。張昭比孫策年長九歲,學問又高,孫策對他極為尊敬,以師友之禮待之,並把軍政之事交給他管理。曾經在江都點撥過孫策並照顧其母親弟妹的張紘也渡江而來,與張昭一起,成為孫策的左膀右臂。每當孫策帶兵打仗,必定讓張昭與張紘分工行事,一人跟著他出征,一人留守大本營。
有一件事,可以看出孫策的胸襟。
張昭成名早,在士林中知名度頗高,一些朋友大肆吹捧,認為江東政績統統歸功於他。若換成小肚雞腸的袁術,聽罷一定不爽快,有功勞首先得歸功於領導,怎麼能對領導隻字不提呢?孫策卻表現得十分大度,他這樣說:「管仲在齊國當宰相時,齊桓公尊稱他為仲父,這件事也交給仲父,那件事也交給仲父,結果他成為春秋五霸之首。如今張昭廣布賢德,我能用他,他的功名不就是我的功名嗎?」
這一番話,既可以看出孫策的胸襟,也可以看出他的霸者氣象。師法當師法齊桓公,在亂世中開拓出一代霸業,永垂青史,彪炳千秋。年輕的孫策胸中燃燒著英雄之烈焰,以堅毅的目光直視布滿荊棘的道路,他要披荊斬棘,勇往直前。
眼看孫策坐大,袁術心裡不是滋味。
在漢末群雄中,袁術可謂是浪得虛名,他在諸侯中有幾分薄面,都拜孫堅、孫策父子所賜。他尷尬地發現,沒有孫氏父子,他除了耍耍陰謀之外,似乎也幹不成大事。手下大將怎麼就沒有一個能與孫堅、孫策相比呢?那幫豪傑名士為何不來歸附他呢?
袁術想不通。
他也沒法想通。
因為一個氣量狹小之人,從不會自認為氣量狹小,而只會怪罪於別人。
袁術發現,自己任命的丹陽太守周尚及其侄周瑜,都胳膊肘外拐,一直幫著孫策,幫他籌集糧餉,提供後勤保障。試問這揚州地盤,究竟是姓袁的呢,還是姓孫的呢?袁術把周尚、周瑜召回壽春,改派堂弟袁胤擔任丹陽太守,用意很明顯,就是抑制並監視孫策。
話說揚州刺史劉繇在曲阿被孫策打得大敗後,打算逃往會稽郡。這時有人出來阻止,此人正是漢末時尚界的風雲人物許劭。
平心而論,許劭並非浪得虛名之輩,他評斷人事是有些功力的,否則也不可能成為權威人物。漢末大亂後,許劭明哲保身,跑到徐州避難。陶謙對這位大師相當仰慕,以禮相待,可是許劭一眼看穿陶謙不過就是附庸風雅,並非真正尊重士人君子。這點可以從張昭因拒絕陶謙提拔而被投入獄中得到印證。說白了,陶謙只是好虛名罷了。看清這點後,許劭便南渡投奔劉繇,被奉為上賓。
許劭對劉繇說:「會稽殷實富裕,肯定是孫策的下一個目標,且靠近海邊,沒有後援,切不可去。依我之見,不如前往豫章郡。豫章北連豫州,西接荊州,只要安撫吏民,遣使入朝進貢,與兗州曹操相聯絡,袁術就沒辦法了。袁術只不過是豺狼之輩,撐不了多久。您是受命於朝廷,曹操、劉表一定會出手相救的。」
在許劭看來,曹操、劉表都曾向朝廷進貢以表忠心,肯定不會坐視袁術滅了劉繇。劉繇向來把許劭奉為神明,當初因怕他嘲笑,愣是不用太史慈,如今許劭說這通話,他言聽計從,便撤向豫章。
豫章也是一塊是非之地,也有兩個太守。一個是朝廷任命的豫章太守朱皓,一個是袁術任命的豫章太守諸葛玄。大家對諸葛玄這個名字恐怕不太熟悉,但說到他的侄子就無人不知了,諸葛玄的侄子便是名垂千古的諸葛亮。
劉繇退入豫章後,以揚州刺史的身份,命令朱皓髮兵攻打諸葛玄。為了打敗諸葛玄,劉繇又派人與笮融取得聯繫,令他兵下豫章,協助朱皓作戰。
偽佛教徒笮融是個十足的無恥小人,以前投靠廣陵太守趙昱(張昭的好友),便殺了趙昱;後來渡江投靠薛禮,又把薛禮給殺了。如今劉繇要笮融協助朱皓,許劭不無擔心地說:「笮融是個沒名節信義之人,朱皓卻待人真誠,容易相信人,應該警告他要防著笮融。」
果然不出許劭所料,笮融到豫章後,便設計殺死朱皓,自己獨霸一方。這可把劉繇給氣壞了,轉而攻打笮融。笮融既信佛教,當知惡有惡報,報應如期而至。他被打敗後逃到深山老林,被當地百姓殺死。
朱皓死後,朝廷又派華歆為豫章太守,繼續與袁術對峙。
袁術雖然行軍打仗水平一般,但在收編軍隊上有點本事。他軍隊的來源五花八門,有招募來的部隊,有孫堅舊部,有黑山軍,還有南匈奴人。為了與劉繇、華歆對抗,他又想方設法把汝南、潁川的黃巾軍拉攏到自己一方。
在漢末群雄中,袁術有一點比較古怪,他從來不稱刺史或州牧,只是別出心裁地自封一個「徐州伯」。在別人為刺史、州牧的頭銜爭得頭破血流之時,他卻無動於衷,這是為什麼呢?原來在袁術內心深處,一直做著一個帝王夢,刺史州牧這種頭銜對他來說簡直是不足稱道,他的理想,大則稱帝,小則稱霸。
論實力,袁術在諸侯中只能算中等,在荊州南陽時被劉表趕走了,到兗州被曹操趕走了,只是靠孫堅、孫策父子的出色表現,才在諸侯中有點薄面。
我們不禁要問,袁術憑什麼想稱帝呢?
憑一句流傳很久、同時也流傳很廣的讖(chèn)言。
這句讖言是:「代漢者當塗高。」據說出自讖書《春秋讖》。所謂的讖言就是預言,在漢代,特別是東漢,讖緯之術大為流行。在《太平御覽》一書中,記有漢武帝說的一段話:「漢有六七之厄,法應再受命,宗室子孫誰當應此者?六七四十二,代漢者,當塗高也。」《春秋讖》是這樣寫的:「漢家九百二十歲後,以蒙孫亡,授以承相。代漢者,當塗高也。」
可見「代漢者當塗高」這句預言,在漢代時已廣為流傳。袁術是個相當迷信的人,他認為自己的名字與預言暗合。塗,通「途」,袁術的字是「公路」,「路」與「途」字意思相同。不僅如此,袁術還在家譜學與五行學中找到印證,袁氏的先祖出自春秋時代的陳國,據說陳國是舜的後裔,而舜在五行中屬土德,漢則屬火德。根據五行理論,火生土,也就是火德之後便是土德。袁術殫精竭慮地尋找種種理論,就是想證明自己註定要當皇帝取代漢室。
接下來發生的一件事,更令袁術相信他是真命天子。
袁術得到一個確切的信息:當年孫堅攻克開封,得到皇帝匆匆西撤時失落的傳國玉璽。
這個消息令袁術大為振奮。
玉璽在哪裡呢?據可靠情報,就在孫堅的妻子、孫策的母親吳氏手中。袁術馬上派人把吳氏抓起來,採取威脅的手段,強迫她交出傳國玉璽。得到玉璽後的袁術得意忘形,馬上把部下召集過來,商議稱帝事宜。部下個個面面相覷,沒有人敢吭聲。稱帝意味著什麼呢?謀反!那可是誅家滅族之大罪,誰敢附和呢?
主簿閻象鼓足勇氣說:「以前岐周從后稷一直傳到周文王,累積無量功德,占據天下三分之二地盤,卻仍臣服於殷商。您雖世代顯赫,仍不如當年岐周興盛,漢室雖然衰微,也沒有商紂的暴行。」言下之意,以周文王蓋世才華,在握有絕對優勢的情況下,還不敢貿然稱王,你袁術才多大一塊地盤,卻迫不及待要稱尊,豈非天方夜譚嗎?
袁術聽完後,半晌說不出話。
但袁術是不會輕易放棄的,既然得不到內部人的支持,他便尋求外部人的幫助。當時揚州有個著名的隱士名為張范,袁術想招他入幕府以商量稱帝之事。張范有自知之明,不肯前去,又怕得罪袁大人,便讓弟弟張承前往壽春以示歉意。袁術見張范沒來,不免有幾分失望,轉而問張承:「我所據有的土地廣闊,士民眾多,想效法齊桓公、漢高祖成就一代偉業,你覺得如何?」
齊桓公是霸主,漢高祖是開國皇帝,袁術不是想稱帝就是想稱霸主。張承回答道:「關鍵在於德行,而不在於武力。倘若以德行順應天下人之願望,就算只有少量的資本也可以成就霸王偉業。如果只是想僭位奪權,違背天意,不免被人唾棄,豈能長久興盛呢?」
又是當頭一棒,敲得袁術眼冒金星。
如果說部將與張承只是給了袁術一記悶棍,孫策無疑是捅了他一刀。
先前袁術不惜綁架孫策母親以得到傳國玉璽,如今又傳出稱帝的醜聞,孫策的怒火如火山一般噴發了。孫策少年起兵,就是為繼承父親之遺志,父親為了國家朝廷,與董老賊浴血奮戰,是何等忠義的英雄。董老賊尚且不敢妄稱皇帝,袁術居然想捷足先登,是可忍,孰不可忍。
孫策奮筆疾書,給袁術寫了一封信,在信中他寫道:
「成湯討伐夏桀時說『有夏多罪』,周武王討伐商紂時說『殷有重罰』,此二人都是曠世明君,假使桀、紂沒有失道,也沒有理由奪取他們的天下。如今皇上並沒有過錯,只是因為年幼被奸臣脅迫,這與桀、紂無道不可同日而語。董卓貪淫驕暴,都沒敢自立為帝,即使這樣,天下人對他也已是深惡痛絕,何況您要做的比董卓還過分!我聽說幼主明智聰敏,雖然未能恩澤天下,但四海英雄無不歸心。您的家族五代承蒙恩寵,沒有哪個家族可以相比,更應該效忠守節,以報答王室。時人多被圖讖之言所迷惑,牽強附會,只顧討主子歡心,毫不顧及是非成敗,這種鬼話,怎麼能聽呢?稱帝這種事,自古以來都是慎之又慎,豈能不深思熟慮呢?都說『忠言逆耳,駁議致憎』,倘若這一番話能對您有所裨益,就算會招致您的不滿,我也一定要說。」
這封信,雖然文筆還算恭敬,但態度極其強硬。
閻象、張承等人的反對是軟弱的,無非是講事實、擺道理,不敢明目張胆大加撻伐。孫策則不然,他已經羽翼豐滿,不怕得罪袁術。在這封信里,孫策直斥袁術的所作所為比董卓還要荒唐,比董卓還不仁不義,不忠不節。
這封信交到袁術手中,他讀後如被刀扎,受傷了,病倒了。
他不能不沮喪,不能不病倒。
袁術雖然一直擔心孫策心有異志,想跳槽單飛,但自恃一旦稱帝,便可籠絡孫策。為什麼他會這樣想呢?當年袁術憑一張空頭支票,寫上「豫章太守」四字,就把孫堅招至麾下。如今若當皇帝,就可以給孫策更大的官職、更高的爵位,孫策豈有不支持的道理?
可是他錯了。
孫堅父子,在效忠朝廷這個大義上,別無二致。當年孫堅屈尊於袁術之下,無非為了國家利益。現在袁術欲稱帝,可謂是大逆不道之事,以忠義自命的孫策焉有答應之理?再說了,孫策本來就雄心壯志,投奔袁術只是權宜之計,如今收回父親舊部,開拓江東,本意就在振翅單飛,正好借著袁術稱帝之事,與他一刀兩斷,豈不快哉!
這一紙書信,如同一顆炸彈,把袁術的算盤炸壞了,把袁術的腦袋炸暈了,所以袁術心火上攻病倒了。
從那之後,孫策與袁術決裂。
與此同時,孫策對江東殘餘力量發動猛烈的攻勢。
丹陽都尉朱治是第一個向孫策建議攻略江東的人,他率軍進攻吳郡太守許貢,許貢落荒而逃,前去投靠山賊嚴白虎。嚴白虎擁眾萬餘人,在吳郡許多地方都修有山寨,實力不可小覷。
對孫策來說,有兩個選擇,其一是先掃蕩嚴白虎,肅清吳郡全境;其二是揮師南下,直搗會稽郡,實現占據江東的戰略。
哪個方案更好呢?
部將們力主先掃滅嚴白虎,以絕後顧之憂。孫策力排眾議道:「嚴白虎不過是個山賊強盜,胸無大志,不難對付。應該先攻打會稽。」於是大軍渡過浙水,直撲會稽。
會稽太守王朗是漢末著名的經學家,學富五車,年輕時與張昭、趙昱是好朋友。倘若是和平年代,三人可以時常飲酒品茶,切磋學問,此亦人生一大快事。可惜命運無常,時局混亂,三位好友的命運也隨時局而浮沉。趙昱被偽佛教徒笮融所殺,張昭成為孫策的部屬,而王朗則是會稽太守,與好友張昭成了敵人。
王朗任會稽太守四年,做了不少好事,是個不錯的官,得到百姓的擁護與愛戴。當時會稽有個風俗,祭祀大禹王與秦始皇,把兩人放在同一廟裡。大禹王死於會稽,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曾巡遊會稽,排場很大,項羽就是在這裡見到秦始皇並喊了一聲「彼可取而代之」。王朗出任會稽太守後,覺得這個風俗甚為荒唐,秦始皇乃是一介暴君,怎麼配被百姓祭祀?於是把他的神像搬出大廟,只祭祀大禹。從這個細節,可以看出王朗是個富有正義感的人。
不過能治理一個郡是一回事,能打仗是另一回事。
此時揚州刺史劉繇退走豫章,孫策占據吳郡,形勢對王朗十分不利。會稽功曹虞翻建議道:「孫策善於用兵,不如先避敵兵鋒。」王朗向來清高,對這種意見當然嗤之以鼻,不予理會,遂發兵屯守固陵,與孫策相持。
孫策對固陵發動多次進攻,因王朗嬰城固守,一時間難以攻下。孫策的叔父孫靜想出一條計謀,他說:「從這裡向南數十里便是查瀆,只要攻取查瀆,斷了王朗的後路,固陵便可攻下。這就叫攻其無備,出其不意。」孫策採納其計,留下一小部分兵力,點燃許多火把作為疑兵,營造主力尚在固陵城下的假象。自己則率大部隊南下,突襲查瀆,攻破高遷屯。
王朗得悉後路被抄截,大驚失色,急派部將周昕率兵阻擊孫策。孫策越戰越勇,陣斬周昕。事到如今,王朗只得棄城而走,虞翻率一支衛兵隨行,乘船走海道逃到東冶。孫策窮追不捨,追上王朗,全殲其軍,王朗被迫向孫策投降。
張昭與王朗本是好友,他勸王朗為孫策效力。王朗總算是條硬漢子,他表示,當俘虜可以,但自己只效忠於朝廷,絕不背叛信念。孫策再現寬廣胸襟,一來王朗在會稽名聲不錯,二來又是張昭的好友,故而對他敬重有加,不予加害。後來王朗回歸朝廷,在曹魏立國後成為一代重臣,這是後話,此處暫不表。
奪取會稽後,孫策自領會稽太守。至此,孫策基本完成掃蕩江東的戰略,成為帝國東南一支不可忽視的軍閥武裝。
就在孫策占據會稽的同一個月,即建安元年(公元196年)九月,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全面把持朝廷,占據政治主動權與戰略制高點。自此,三國歷史進入一個全新的時代。
曹操是如何抓住這千古一遇的機會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