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有趣得讓人睡不著的三國史(套裝共3冊)> 橫掃江東:得民心才是立足之本

橫掃江東:得民心才是立足之本

2024-10-09 00:49:44 作者: 醉罷君山

  吳景、孫賁與樊能、張英的部隊相持一年多,互有勝負。

  此時的孫策卻陷入深深的困惑之中,他還太年輕,以致在混亂時局裡找不到明確的方向。幸好在這個時候,有一個人給他指了條明路。這個人名叫朱治,曾是孫堅的部下,他認為袁術並非雄才偉略之人,也沒什麼道德修養。他對孫策說:「袁術這個人靠不住,不如返回家鄉,奪取江東。」

  言外之意,何必要倚靠袁術呢?靠自己打出一片新天地,豈不快哉。

  被袁術接連忽悠後,孫策對這個土霸王失去了信心,朱治的話令他眼前一亮,以孫氏在江東的影響力,何愁不能成就大業呢?所謂江東,就是長江以東,長江流經安徽後,流向呈「西南—東北」走向,江東之地,大體上就是古代吳越之地,包括吳郡、會稽、丹陽幾個郡。

  孫策決心已定,便去對袁術說:「我家族在江東有些影響力,我願前往助舅舅吳景討平橫江。只要攻取橫江,便可返回吳郡招兵買馬,到時募兵三萬,可以輔佐使君平定天下。」

  袁術是只老狐狸,豈能看不出孫策打的小算盤。他兩度忽悠孫策,情知這個小子對自己深懷不滿,想單飛了。要不要放孫策走呢?袁術一合計,吳郡有揚州刺史劉繇,會稽郡有太守王朗,孫策手下只有區區一千多人,就算去了,也成不了大事。既然如此,還不如放他回去,省得怨氣太重。

  就這樣,孫策帶著一千餘人與數十騎出發,前往與舅舅吳景會合。袁術還是小看孫策了,他一邊行軍,一邊招兵買馬,一路上隊伍增加到五千人。抵達歷陽後,孫策寫了一封信,快馬送到好朋友周瑜手中,邀請周瑜與自己並肩作戰,聯手開拓偉大的事業。

  孫策之所以第一時間想到周瑜,不僅僅是因為過去的友誼,更因為周瑜的才華橫溢。孫策後來評價他是「英雋異才」,孫權則稱他「膽略兼人」,劉備贊他「文武籌略,萬人之英」,從這些評價,可以看出周瑜的確非同尋常。

  

  周瑜的伯父周尚是丹陽太守,周瑜到丹陽去見伯父,正好接到孫策來信,遂領一隊人馬前往相迎,並帶去了孫策急需的糧食物資。孫策見到周瑜,大喜道:「有你相助,定能馬到成功。」

  此時孫策與周瑜都還不滿二十歲。

  自古英雄出少年,正是乳虎嘯谷,百獸震惶。

  孫策得到周瑜相助,大舉進攻橫江、當利,連連擊破劉繇的部將樊能、張英等。一年來的相持局面迅速被打破,孫策揮師渡過長江,兵鋒所至,所向披靡,戰無不勝,攻無不克。

  孫策橫掃江東,百姓最初是很害怕的。雖說孫氏家族名望很高,但誰也不知道孫策究竟是個好小子還是壞小子,是救世主還是混世魔王。百姓尚且戰戰兢兢,江東官吏更不用說了,紛紛躲到深山老林去了。

  別看孫策還只是毛頭小子,他是有志向的,想幹大事。想幹大事,就必須得到父老鄉親的支持,否則怎麼立足江東,又怎麼招兵買馬呢?孫策比起剛出道時要成熟許多,他嚴令軍隊禁止打家劫舍、殺人放火,連鄉親們的雞呀、狗呀、菜呀都不能搶,違令者嚴懲不貸。在「三大紀律、八項注意」的制約下,戰士們秋毫無犯,表現出子弟兵本色,百姓見狀,擔憂與恐懼煙消雲散,大家紛紛宰牛送酒,犒勞軍隊。

  孫策所過之處,民心歸附,除了軍隊秋毫無犯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他的個人魅力。可以說,孫策是極富人格魅力的人。

  首先他的形象不錯,《三國志》形容他「為人美姿顏」,江東百姓稱他為「孫郎」。郎本是指少年男子,在漢魏時還有一層特殊的含義,就是指風流倜儻的美男子,像周瑜就被稱為「周郎」,而像張飛這樣目如銅鈴的粗人,就不好稱為「張郎」了;其次,他有幽默感,為人風趣,史書說他「能笑語」;其三,他心胸寬廣,從善如流,這點從他向張紘求教、聽從朱治建議這兩件事就可以看出;其四,他善於用人,其麾下許多將領,後來都成為東吳名將,比如周瑜、黃蓋、程普、呂蒙、韓當等。

  一個不到二十歲的年輕人,卻已成為獨當一面的領袖人物,孫策可謂是人中之傑矣。正是這種非凡的人格魅力以及正義之師的光輝形象,令江東百姓及士人對孫策十分擁護,盡心效力。贏得民心,是孫策得以立足江東的根本。

  不過,劉繇的實力也不可小覷。

  劉繇畢竟是朝廷正式任命的揚州刺史,得到了一些郡縣長官的支持。彭城相薛禮、下邳相笮(zé)融共同尊劉繇為盟主,聯合起來對抗孫策。

  彭城與下邳都是隸屬徐州,怎麼跑來蹚這渾水呢?

  說起下邳相笮融,他倒是中國佛教史上一個名人。提起佛教,我們總是想起慈悲為懷,可是笮融就是披著袈裟的惡狼。笮融與其說是信仰佛教,不如說他企圖通過某種神力的庇佑,讓自己可以為所欲為。表面上看,他十分虔誠,修寺廟、建佛塔、造佛像,搞得轟轟烈烈。他還不遺餘力地推廣佛教,命令下邳的百姓都得誦讀佛經,還從其他郡招來五千多名信徒。每當佛祖生日,還要搞盛大的浴佛會,耗費的錢財數以億計。

  徐州刺史陶謙也被這個傢伙給矇騙了,還以為他一心向佛,自然是公正無私,遂令他負責監督下邳、彭城、廣陵三郡的糧運。豈料笮融利用此機會,大肆貪污,中飽私囊。後來曹操與陶謙戰爭爆發,笮融一看大事不妙,遂逃往徐州南部的廣陵郡,投奔廣陵太守趙昱。趙昱對他好生款待,怎知他貪圖財物,居然趁趙昱喝醉酒時,把趙昱一刀結果了,縱兵大掠。當時身為彭城相的薛禮因與陶謙不合,率部撤到長江南岸秣陵,笮融把廣陵洗劫一空後,也渡江投奔薛禮。如今江東混戰,笮融與薛禮便跟隨劉繇,共同抗擊孫策。

  劉繇連連兵敗後,在牛渚設下一道防線,但很快被孫策所攻破,糧食與武器損失殆盡。緊接著,孫策兵鋒直指秣陵城。此時薛禮屯兵於秣陵,笮融則屯兵於城南,未能阻止孫策的攻勢。

  孫策果然是江東之虎,越戰越勇,打敗薛禮、笮融後,又在梅陵之戰中大破劉繇軍,連下湖熟、江乘等地,一直打到劉繇的大本營曲阿。

  正當劉繇焦頭爛額之時,他的同鄉太史慈來看望他,這讓曲阿將領大為振奮,有人便建議劉繇,以太史慈為大將,定能力挽狂瀾。

  這個太史慈又是何方神聖?

  太史慈與劉繇都是青州東萊郡人,比劉繇小十歲。他從小便十分好學,深受時代思想的影響。我們在讀三國史時要注意一點,三國歷史之所以偉大,在於人物之偉大,而三國人物之偉大,又與東漢之思想潮流有直接的關係。

  東漢是中國歷史上最重視名節的朝代,史學家司馬光曾說:「自三代既亡,風化之美,未有若東漢之盛者也。」近代思想家梁啓超也說:「東漢尚氣節,崇廉恥,風俗稱最美,為儒學最盛時代。」正是在這樣一種思想背景下,漢末三國的英雄名士,在修養品格上,大多都有過人之處。宋人洪邁在《容齋隨筆》一書中曾說過一句十分貼切的話:「三國當漢、魏之際,英雄虎爭,一時豪傑志義之士磊磊落落,皆非後人所能冀。」在這些英雄人物中,他特別強調:「太史慈尤為可稱。」

  自青年時代始,太史慈便表現出卓爾不凡的品格,我們可以借用一些史書記錄勾勒出他的畫像:氣勇膽烈,志經道義,貴重然諾,一旦許諾之事,即便是赴湯蹈火,亦在所不惜。

  北海孔融也是名重天下的名士,他對太史慈十分仰慕。當時太史慈因為一些事觸怒州府,不得不遠走遼東避難,孔融與太史慈雖未曾謀面,卻時不時派人前去照料太史慈的母親。後來孔融在都昌被黃巾軍所圍,危在旦夕。太史慈正好從遼東返回家鄉,母親就對他說:「你跟孔北海沒見過面,但他一直很照顧我,如今有難,你應該去幫他。」

  太史慈只在家待了三天,就動身趕往都昌,趁著黑夜溜進城去。見到孔融後,他請求帶兵出城殺敵,孔融見敵眾我寡,沒敢讓他去,只是坐等援軍。等了幾天,鬼影也沒見著,這時黃巾軍已經把都昌城圍得水泄不通。孔融想向平原相劉備求助,但敵壘森嚴,根本就出不了城。

  這時太史慈又自告奮勇出城搬救兵,孔融面有憂色道:「你雖勇氣可嘉,但這也太冒險了。」太史慈說:「家母讓我前來幫助您,就是認為我還有用得著的地方,現在局勢非常危急,您就別猶豫了。」孔融想想別無良策,只得應允。

  要突出重圍,談何容易?

  太史慈想了一個主意。天色剛亮,他便帶著弓箭,跨上戰馬,打開城門出城了,後面還跟著兩個騎兵,每個人手上拿著一個箭靶子。黃巾軍一看敵人出城了,趕緊動員起來備戰。豈料太史慈卻若無其事地讓那兩名騎兵把箭靶子插在地上,然後練習射靶子。射完後,拍拍馬回城了。黃巾軍一看,原來這位仁兄一大早起來早鍛鍊呢,真有閒情逸緻,於是各自回營去了。

  在接下來幾天,太史慈天天一大早到城外練習射箭,射完就回城。黃巾軍也習以為常,見他出城,就懶得理會。太史慈見敵人已經不再戒備,便在某天出城後,突然揚鞭策馬,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竟從敵人兵營中衝出一條路,殺出重圍。黃巾軍緊急攔截,沖在前面的人都被太史慈射倒,最後誰也沒敢追。

  單槍匹馬踏敵營,太史慈果然膽力絕倫。

  到了平原郡,太史慈拜見劉備,說道:「我乃東萊一鄙夫,與孔北海非親非故,只是志趣相投,所以同甘苦共患難。如今北海被圍,孤立無援,危在旦夕。您有仁義之美名,能救人之急,北海先生對您十分仰慕,特派我冒白刃突重圍,萬死一生前來求援,請您定要出手相援。」

  劉備聽罷,不禁對太史慈肅然起敬,同時又有幾分沾沾自喜地說:「名滿天下的孔北海居然還知道世上有劉備這個人。」他派出三千精兵,與太史慈解了都昌之圍。

  太史慈為朋友兩肋插刀的美名就此遠揚。

  都昌解圍後,太史慈又回到老家。在其同鄉中,太史慈比較仰慕劉繇。據史書說,劉繇與哥哥劉岱都「有雋才」,《三國志》稱他「藻厲名行」,在修養這方面是不錯的,同時也指出打打殺殺並非其所長。當時劉繇已去了揚州,太史慈決定前往拜會他。然而這個時候,劉繇卻被孫策打得落花流水,老巢曲阿岌岌可危。

  太史慈抵達曲阿,對劉繇來說無疑是雪中送炭。但當部將提議讓太史慈領軍出戰時,劉繇卻拒絕了。他並非出於嫉妒,而是出於面子問題,他是這樣解釋的:「我如果用太史慈為將,許劭不是要笑話我嗎?」

  許劭就是搞「月旦評」的那位時尚界權威,專門品評士人,混這碗飯吃的。劉繇這話語焉不詳,有點不好理解。或許他覺得自己是堂堂朝廷刺史,有兵有權,卻要靠一個外人幫助,若是傳到許劭那兒,未免受輕視。倘若這是他的想法,那確實太刻板,既然不能不拘一格用人才,想在群雄逐鹿的舞台混下去是不可能了,出局是必然的。

  劉繇沒讓太史慈當大將領兵出戰,只給他一個小任務:前去偵察孫策的兵營動向。太史慈帶上一個小嘍囉就出發了,不想竟在一個名為神亭的地方遇到了孫策。當時孫策帶著十三騎,人數雖然不多,卻都是驍勇戰將,包括韓當、黃蓋等,都是孫堅的老部下。

  雖然對方人多勢眾,太史慈卻毫無懼意,照樣策馬向前,與孫策迎頭相向。孫策舉槍往太史慈的坐騎便是一槍,太史慈閃過這一槍,孫策趁勢伸手一抄,把太史慈背著的手戟奪過來。就在電光火石一刻,太史慈也伸手一抄,把孫策的頭盔給扯了下來。兩人都沒受傷,一個奪得手戟,一個奪得頭盔,半斤對八兩,互不吃虧,心裡卻都暗暗稱奇,佩服對方的武功。就在這時,兩邊的人馬各自趕來,兩人也不糾纏,各自帶著戰利品回去了。

  孫策知道遇到勁敵了,所幸劉繇出於愛面子,並不任命太史慈為大將。不過劉繇手下那些兵將,著實沒什麼才能,根本沒法頂得住孫策的進攻。一戰下來,劉繇軍隊大敗,被迫放棄曲阿,退守丹徒。

  孫策沒費多大勁就奪取曲阿,其父孫堅便是埋葬於此,故而此戰勝利意義非凡。此時的孫策非但是個傑出的統帥,在政治上也越趨成熟。他進入曲阿後,馬上發布命令,告諭各縣:「凡是劉繇、笮融等部眾前來自首歸降的,一概既往不咎。願意參軍的,一人當兵,免除全家賦稅;不想參軍的也不會勉強。」

  這年頭,當兵是條活路,一人當兵,家裡其他人可以耕田種地不用交稅,何樂而不為呢?命令發布不到十天的工夫,應募者絡繹不絕,總計招募了兩萬多人,還得到一千多匹戰馬。孫策的兵力一下就膨脹起來,成為一支舉足輕重的武裝,威震江東。

  自孫策挺進江東後,一路勢如破竹,勢力如滾雪球般壯大。有一個人寢食難安,此人就是袁術。

  他本不應該輕易放虎歸山。

  因為孫策一旦羽翼豐滿,必振翅高飛,豈會受制於人呢?

  後悔亦無濟於事,這時袁術能做的,只是重施故技,表薦孫策為殄寇將軍。當年袁術就是採用這種手段拉攏孫堅為自己所用的,只是彼一時,此一時,情形已大為不同。孫堅是遠離巢穴作戰,故而需要袁術的支持;而孫策則是在老家拓展,如魚得水。

  從東征初的一千多人馬,到現在的數萬人馬,孫策的兵力如同高速成長股,一年之內暴漲數十倍。人多固然力量大,同時也暴露出不少問題,新兵太多,軍隊的紀律明顯下降了。孫策的部將呂范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便對孫策說:「如今將軍的事業越做越大,兵士也越來越多,但是軍隊紀律還有不完善之處,我願暫領都督一職,幫助將軍整飭軍紀。」

  看到「都督」這個詞,很多人會想到地方最高軍事長官或軍區主帥這種很大的官,其實在東漢,都督有兩種含義,一為持節都督,這就是軍政大員;一為帳下都督,相當於軍隊的監督官,一般由偏將、裨將或校尉擔任。在孫策軍中,呂范是一名高級將領,以高就低,他這是幹嗎呢?

  孫策不解地問:「您是士大夫,又是高級將領,戰功卓著,怎麼可以委屈您擔任小官職去管理軍中瑣碎之事呢?」

  在孫策麾下將領中,呂范是比較特殊的一人。他本是汝南郡的一名小公務員,相貌堂堂,愛上當地富翁劉公的女兒,前往求親。劉母對女婿的要求是高富帥,呂范又高又帥,但是比較窮,不合劉母心意。倒是劉公有點相人的本事,他對劉母說:「你看呂范像是一個貧窮的人嗎?」找女婿,得找潛力股才行。最後呂范如願以償地娶到心儀的劉小妹。不知道是不是獲得劉家的巨額嫁妝,呂范結婚後,開始發達了。史書說他「好奢」,出手闊綽大方,故而收羅了一大幫門客,有百餘人。後來呂范因避難遷居壽春,並結識了孫策。

  當時孫策剛到壽春,並沒有什麼勢力,呂范頗有眼光,認為這年輕人不簡單,定能成大器,便把手下百餘門客交給孫策使喚,自己也經常出謀劃策。後來曹操大舉進攻陶謙,徐州岌岌可危,孫策擔心母親與弟妹們的安全,打算把他們從徐州江都接回。呂范自告奮勇前往,他帶一幫門客到徐州後,被誤認是袁術派來的奸細,遭懸賞通緝。儘管如此,呂范還是冒險把孫策的母親弟妹安全帶回來,安頓在吳景家中。這件事,大大拉近了孫策與呂范的關係,兩人幾乎可以說是一家人。

  後來呂范追隨孫策參加廬州之戰以及東征的一系列戰鬥,成為獨當一面的將領。孫策收編劉繇、笮融等人的軍隊後,增撥兩千士兵及五十匹馬給呂范。呂范相當於是縱隊司令員,卻主動要求擔任職位低得多的帳下都督,孫策當然是一臉的困惑不解。

  呂范的回答不同凡響,耐人尋味:「您這樣說不對。我遠離家鄉追隨將軍,不光是為了妻子兒女,也是為實現經世濟民的理想。現在我們同坐在一條船上,倘若稍有一事疏忽,大家都得完蛋。我這樣做,是為自己打算,不光是為了將軍。」

  這個回答既不諂媚,又彰顯了自己的理想以及甘為螺絲釘的優秀品格。聽了呂范這番話,孫策便答應了他的要求。呂范赴任後,打點軍中上上下下的雜事,整飭軍紀,在他的努力下,「軍中肅睦,威禁大行」。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