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恨千古:蓋世英雄的殞命

2024-10-09 00:48:48 作者: 醉罷君山

  荊州刺史劉表在當時是一位響噹噹的人物。

  他與皇室沾親帶故,是西漢魯恭王(漢景帝之子)的後代,成名很早,不到二十歲就成為著名的清流黨人,與其他七位名士並稱為「八俊」。

  然而,劉表雖然少年有為,卻頗有些生不逢時。桓帝、靈帝時期大興「黨錮之獄」,清流黨人遭到清洗、迫害,被禁止為官。直到黃巾起義爆發後,朝廷迫於壓力解除黨禁,作為清流黨人的劉表才有機會在政壇上大展宏圖。

  大將軍何進對清流黨人向來同情,鑑於劉表品行端正,有意提拔他。劉表先是在大將軍幕府任職,後來出任北軍中侯。北軍是帝國首都一支重要的武裝力量,共有五營,分設五名校尉,稱為北軍五校,劉表的職責就是監督北軍五校。漢代有一個十分有趣的制度,官秩低的人往往監察官秩高的人。表面上看,劉表監督北軍五校,似乎比五校級別還高,其實不然,他只是六百石,而北軍五校官秩為比二千石。

  何進提拔劉表為北軍中侯,顯然是要加強對北軍五營的控制,以作為掃滅宦官集團的後盾。可惜這位優柔寡斷的大將軍馬失前蹄,被宦官集團搶了先手,竟至命喪黃泉。

  董卓入主朝廷後,為了籠絡人心,對清流黨人大獻殷勤,為當年被宦官殺害的竇武、陳蕃等黨人領袖平反,還搞了隆重的追祭大會。劉表作為清流黨名士,自然受到厚遇。在漢獻帝初平元年(公元190年),長沙太守孫堅率兵勤王途中襲殺荊州刺史王睿,王睿死後,荊州刺史一職就出現空缺,董卓想來想去,決定派劉表去上任。

  難道作惡多端的董卓竟然天真地認為清流黨人會成為自己的同志與戰友?當然不是。他任命劉表去當荊州刺史,一方面是巴結清流黨,以免這夥人統統跑去投靠袁紹;另一方面,是因為這個荊州刺史可沒那麼容易當。

  荊州是一個大州,下轄南陽、長沙、零陵、江夏、武陵、桂陽等郡,其中南陽是袁術的地盤,長沙是孫堅的老巢。自從王睿死後,荊州盜賊橫行,很多地區已完全失控。劉表此去上任,不死在袁術手裡,恐怕也得死在盜賊手裡。這就是董老賊的陰險所在,表面上是重用劉表,實際上是想借刀殺人。

  董卓還是有點小瞧了劉表。

  刺史的職責是監察州內各郡,此時軍閥割據,所謂的監察各郡其實已是形同虛設。南陽是荊州最大的一個郡,人口有數百萬,這裡已是袁術的地盤。此外蘇代占據長沙,貝羽占據華容。這些軍閥們擁兵自重,沒有一個人歡迎劉表到荊州。

  

  別看劉表是個書生,其實他頗有智謀。他心知要是大張旗鼓、乘馬坐轎到荊州,准得驚動軍閥或強盜們,倘若他們在某個險隘處設下埋伏,只憑几名刀客箭手就可以把自己幹掉。因此,他獨自一人騎一匹馬,秘密趕赴荊州宜城,一路上沒有暴露自己的蹤跡。

  進了宜城,劉表接見了幾位當地重要人物,包括蒯良、蒯越、蔡瑁等,詳細詢問荊州的情況。此時的荊州如同中國的縮影,亂得不得了。劉表聽完蒯良等人的匯報後,若有所思地捋捋鬍子,問道:「現在各地盜賊很多,民眾又不歸附我,袁術在南陽割地自雄,荊州的災禍沒完沒了。我想從各地徵集軍隊,又擔心沒有人要來,諸位覺得如何是好?」

  蒯良答道:「民眾不來歸附,是因為沒有仁政;若是來歸附了,卻沒法治理,那就是道義還不夠。如果您能施行仁義之政,老百姓必然蜂擁而至。」

  劉表聽完後點了點頭,又轉過頭問蒯越:「先生有何高見?」

  蒯越答道:「治世用仁義,亂世用權謀。兵貴精而不貴多,關鍵是要能用人。袁術雖然勇敢,卻不果斷;至於蘇代、貝羽之輩,不過就是武夫,用不著擔心。倒是盜賊的頭目多是貪心殘暴之徒,老百姓苦不堪言。對於這些盜賊,要以利誘之,只誅殺頭目,對其部眾可以安撫以為己用。只要您的仁德遠揚,州郡之內的百姓必然前來投奔,到時招集軍隊,向南據守江陵,向北據守襄陽,荊州八個郡可一舉平定。」

  劉表聽罷大喜,遂用蒯越之計,一方面施行仁政以安撫百姓,另一方面把打擊目標對準荊州境內的盜賊。他開出優厚條件利誘盜賊頭目,這些人個個都是見錢眼開之輩,紛紛前來投誠。劉表大開殺戒,處死五十五名頭目,然後吞併其部眾。他上任後一年,荊州境內的盜賊幾乎都被消滅了。

  靠著恩威並施的手段,劉表不僅在荊州站穩腳跟,勢力也隨之膨脹。

  董卓失算了,他派劉表去當荊州刺史,本想借刀殺人,卻讓自己多了一個敵人。

  此時的董卓很不得人心,各州郡的刺史或太守,都忙著與他劃清界限。劉表也不例外,作為清流黨領袖之一,他豈能與董老賊同流合污,毀了自己的清名。在略定賊寇後,劉表改旗易幟,加入討伐董卓的行列,把軍隊駐紮於襄陵,以聲援各地討董義軍。

  這簡直是給董卓一記悶棍,老賊要氣吐血了。

  劉表在荊州異軍突起,成為地方實力派,這點著實出乎許多人的意料。就在這個時候,袁紹找上門了,主動要求與劉表結為戰略同盟。

  袁紹與清流黨人關係密切,就這一點來說,劉表對他有好感。但促成雙方結盟的原因,並不在於個人感情,而在於利益——他們兩人有一個共同的敵人:袁術。

  劉表是荊州刺史,荊州境內的南陽郡卻是袁術的地盤,這是一個獨立王國。別小看南陽郡這個地方,南陽是東漢開國皇帝劉秀的故鄉,在全國各郡中有著特殊地位,該郡人口有數百萬之多。自從劉表當上刺史,就把袁術視為荊州境內最大的對手。只是袁術兵強馬壯,又有孫堅這樣的猛將,還與公孫瓚結盟,實力不容小視。如今袁紹找上門,要和他聯手對付袁術,劉表豈有推辭之理?

  軍閥間的對抗開始出現聯盟化的趨勢:「袁紹—劉表」為一聯盟,「袁術—公孫瓚」為另一聯盟。

  我們做個假設,倘若袁紹與袁術倆兄弟能聯手,天下權力恐怕要歸於袁氏了。只可惜兄弟二人都捨近求遠,這才讓其他豪傑有了更多的機會。兩人一個以哥哥自居,一個以嫡子自居,互不相讓,反目成仇,同室操戈。這其中的緣由,說破了也就兩個字:野心。一個想另立皇帝,一個想自稱天子——在對權力的追逐上,兩人倒是半斤八兩。

  劉表與袁紹結盟,在袁術看來,無異於是對自己宣戰。

  袁術是個小心眼的人。既然劉表態度明確,與其等著他打上門,不如自己先下手為強。袁術之所以在群雄中有點薄面,靠的是孫堅的部隊。在反董卓的戰爭中,孫堅戰功最著。他非但勇猛過人,也是少數幾個一心為國家利益而打拼的將領之一,史學家裴松之認為「孫堅於興義之中最有忠烈之稱」。

  軍閥之間為爭權奪利而內訌,孫堅看在眼裡,嘆在心裡,卻無法置身事外。這也算是英雄的悲哀吧。孫堅並非很信任袁術,他之所以還沒離袁術而去,有兩個原因:其一,袁術雖然心思不純,但在反董卓的立場上是堅定的,董卓派人前來勸降,袁術二話沒說把來人給斬了;其二,孫堅的部隊要同董卓軍奮戰,離不開後勤補給,這些物資需要依靠袁術提供。

  俗話說:「吃人家的嘴軟。」儘管孫堅在內心深處對軍閥混戰十分厭惡,但還是得鞍前馬後為袁術跑腿。現在袁術要對劉表開戰,自然離不開孫堅。

  唉,到了這個時候,勤王之戰完全變成為軍閥混戰。戰爭的性質已全然改變了,反董陣營不再將刀鋒對準董老賊,而是陷入自相殘殺。董卓可以溫一壺酒,氣定神閒地坐看東方敵人上演的鬧劇。

  孫堅本是熱血青年,一心為國家除害,忠肝義膽,天地可鑑。孰料風雲突變,被捲入到軍閥戰爭中,身不由己,這大概也是他人生中的無奈吧。

  作為一名軍人,既然開戰,就得全力以赴。孫堅接到袁術的命令後,即刻揮師進攻劉表所部。劉表早已做好戰鬥準備,派部將黃祖在樊城、鄧縣一帶設防,阻擊孫堅。

  孫堅豈是浪得虛名,黃祖抵擋不住,只得撤退。孫堅乘勝追擊,渡過漢水,追到襄陽城下。劉表雖是文人出身,卻也在北軍待過,到荊州後又剿匪一年,對行軍打仗頗有一套。他見孫堅來勢兇猛,遂採取堅壁清野的戰術,下令緊閉城門,不與孫堅硬拼。

  入夜時分,劉表派黃祖偷偷溜出襄陽城。

  幹什麼去呢?原來劉表發現襄陽的守御力量太弱,得到鄰近郡縣調集更多的軍隊前來,加強防守。黃祖奉命出城,四處招羅,拼湊幾千人馬,又折回襄陽城。

  可要想進城,還得先過孫堅這一關。

  孫堅當然不想放過殲滅黃祖的機會,他親自點兵迎戰。黃祖招集來的部隊還沒來得及入城,就被孫堅殺得狼狽而逃,黃祖一路逃,孫堅在背後一路追,一直追到峴山。

  峴山位於襄陽城的南部,東臨漢水,山上叢林密布,百草雜生。

  此時暮色降臨,放眼望去,山林黑魆魆的。對落荒而逃的黃祖來說,黑夜是最好的掩護,山林是最好的盾牌,他可以稍稍喘氣,以定驚魂。很快,急促的馬蹄聲告訴他,孫堅已經追至山下。事到如今,黃祖無處可逃,唯有一搏。

  黃祖命令弓弩手在樹林中埋伏,當孫堅的人馬進入視線,便下令放箭。一陣箭雨飄過,有人中箭落馬了。

  誰也沒有想到,倒下的人竟然是蓋世英雄孫堅。

  他被一枝利箭射中,當即從馬背上跌落,倒地身亡。

  原來人的生命是如此脆弱。哪怕你有不世之才華、超凡之勇氣,人畢竟還是生物,仍然服從生物界的生死規律。同時,這不能不令人慨嘆命運的難以把握。原本已是勝券在握的孫堅,在眨眼之間,反成了輸家。

  他是那麼勇敢、堅強,以至視槍林箭雨為無物。或許在他內心深處,堅信自己生來便肩負某種使命,在他完成使命之前,上天會一直眷顧他。他既是對的,也是錯的。說他對,因為他確實肩負使命,在很多年後,孫吳帝國興起,公認他是帝國偉業的奠基者;說他錯,因為上天的旨意,豈是人類所能洞察,他的事業在其巔峰期,戛然中斷。

  孫堅之死,似乎是出於一時的魯莽大意,其實亦是性格使然。無畏的精神,既成就他的一世英名,也埋下悲劇的種子,斷送了他的性命。

  孫堅就這樣死了,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他的士兵們陷入深深的迷惘,竟不知所措了。黃祖也意識到自己無意之間,居然做到了別人想都不敢想的事——他殺死了孫堅!這簡直是奇蹟降臨。黃祖抓住機會,立刻出擊,失魂落魄的孫堅部下無力抵抗,非但被打得大敗,連主帥孫堅的屍體也被黃祖搶走了。

  黃祖一鼓作氣,殺回襄陽,得意揚揚地向劉表展示他的戰利品:孫堅的屍體。

  襄陽城內,張燈結彩,慶賀勝利。

  襄陽城外,哭泣聲此起彼伏,所有人的心都在滴血。

  群龍無首的孫堅餘部無心繼續攻城,但也不能一走了之,主將的屍身還在敵人手中,怎麼辦呢?

  這時,一個人挺身而出。此人名叫桓階,曾經以「舉孝廉」受到孫堅的提拔。他自告奮勇前往襄陽城,求見劉表,提出要回孫堅屍體的請求。劉表原本就是個知識分子,又是清流派著名人物,對桓階深入虎穴的義舉十分感動,遂同意交還孫堅的屍體。

  這支垂頭喪氣的部隊由孫堅的侄子孫賁接管,從襄陽撤圍,返回南陽。

  袁術得知孫堅的死訊,雙目失神,半晌說不出話。沒有孫堅,他如同被斬去左膀右臂,實力大損。為了安撫孫堅的部隊,他任命孫賁接任豫州刺史。自此役後,袁術再無實力對劉表發動進攻,雙方進入相持階段。

  一代英豪孫堅命殞沙場,但孫氏的故事並未就此完結。後來孫堅的兒子孫策繼承父業,為東吳政權的建立打下不拔之基,此是後話。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