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孫瓚的擴張

2024-10-09 00:48:45 作者: 醉罷君山

  公孫瓚自然選擇血戰到底。

  他的驍勇,在漢軍將領中是有名的。如今敵我人數差距懸殊,若換作其他人早就開溜了,可公孫瓚卻仍有信心,他的信心來自他手上的那支軍隊。

  東漢帝國的軍事重心集中於邊疆,幽州古為燕代之地,民風尚勇,幽州兵團與西北涼州兵團同樣屬於精銳部隊。事實證明訓練有素的軍隊戰鬥力要遠遠強過一群烏合之眾,公孫瓚以寡擊眾,在東光南郊大破黃巾軍,斬首三萬,黃巾軍被迫撤退。

  以兩萬兵力殺敵三萬,這樣的戰績足以笑傲江湖,但對公孫瓚來說,這只是個開始。

  黃巾軍沒有傑出的領袖,撤退時毫無章法,甚至把糧食輜重都扔掉,一路狂奔到黃河邊。公孫瓚並不急著進攻,要知道困獸猶鬥,何況是人呢?若是逼迫太甚,黃巾軍沒法逃命,只能背水一戰,他就沒有勝算了。這位精明的幽州將軍耐心地等著黃巾軍渡河過半,才以雷霆之勢發起總攻。此時滯留在河邊的黃巾餘部,只想著搶渡黃河,沒幾個人存有鬥志。

  名將就是名將,公孫瓚對攻擊的時機拿捏得恰到好處,一擊致命。此役幽州兵團橫掃黃巾軍,再斬殺數萬人,黃河的河水都被染得猩紅。剩下沒能渡河的七萬名黃巾軍,集體向公孫瓚投降。黃巾軍一路所掠來的金銀財寶,也悉數落入公孫瓚之手。

  

  這等驚人的戰績讓公孫瓚威名遠播,震動天下,各路諸侯爭先恐後地想拉攏他。可是公孫瓚與老上司、幽州牧劉虞的關係卻日趨惡化。「劉和事件」的發生,最終導致他們決裂。

  劉和是幽州牧劉虞的兒子,在朝廷擔任侍中,他和一幫大臣們連同漢獻帝一起,被董卓挾持到了長安城。漢獻帝在董卓的淫威下,終日惶恐驚懼,長安城對他來說,形同人間地獄。他想返回洛陽,可是他沒兵沒卒,如何逃脫董卓的魔掌?

  皇帝思來想去,在封疆大吏中,威望最高、聲名最著的人物,便是被晉升為大司馬的幽州牧劉虞。於是漢獻帝密詔劉和入宮,囑咐他逃離長安,前往幽州通知其父劉虞,出兵相救。劉和得到皇帝的密令後,就喬裝打扮,混在一堆流民中,逃出長安城。從長安到幽州,距離是比較遠的,為了避開董卓軍隊,他決定繞道南陽。

  之所以要繞道南陽,是因為在東方群雄中,打擊董卓最賣力的人是孫堅,而孫堅名義上受袁術節制,兩人的根據地都在南陽。可以說,南陽就是當時反董卓的一面旗幟,劉和認定走這一條線最為安全。

  可是他錯了。

  孫堅固然是反董卓的急先鋒,袁術卻不是堅定的革命派。

  袁術可不想勤王,他野心勃勃,幻想自己稱帝,過過天子癮。劉和到南陽地界後,求見袁術,希望他提供幫助。袁術一方面答應劉和,承諾派軍隊參加拯救皇上的行動,另一方面卻暗地裡將劉和扣留下來,不讓他前往幽州。

  袁術這樣做,是希望以劉和為籌碼,拉攏幽州牧劉虞。他逼劉和給劉虞寫了一封信,要劉虞派出一支軍隊前往南陽。劉虞接到信後,一看是兒子寫的親筆信,沒有任何遲疑,便派出一支數千人的騎兵前往南陽。有一個人看穿了袁術的野心,這個人便是公孫瓚。公孫瓚向劉虞進言,袁術的目的絕不是要拯救皇帝,而是想自立為皇帝。劉虞宅心仁厚,根本聽不進公孫瓚的話。

  公孫瓚知道自己與劉虞的矛盾越來越大,冀州牧袁紹對他又虎視眈眈,這令他有一種極度不安全感。為了突破困局,公孫瓚索性與袁術結盟,如此一來,必要時可以袁術作為外援,牽制袁紹與劉虞。想到這裡,他的態度來了一百八十度大轉變,轉而向袁術拋出繡球,派堂弟公孫越率一千多人馬,前往南陽協助袁術。

  劉虞與公孫瓚的軍隊陸續抵達南陽,袁術如虎添翼。公孫瓚趁機派人遊說袁術,對他分析說:你想拉攏劉虞,這根本是痴心妄想。你袁家雖然四世三公,聲名顯赫,但劉虞是皇親國戚;你是後將軍,劉虞是御封的大司馬兼幽州牧。無論出身或是官職,你都不如劉虞,如何能讓劉虞屈居你之下呢?

  最後,公孫瓚出了個陰招:既然劉虞派了數千人馬到南陽,何不乾脆將這幾千人吞併呢?這才是撈得實利。只要繼續扣押劉和為人質,劉虞也不敢輕易出兵。

  袁術一聽,果然是一筆好買賣。首先自己與公孫瓚結盟,就是強強聯合,天下人都知道公孫瓚是當世豪傑,軍中蛟龍;其次,在自己地盤吃掉劉虞的幾千人馬,這是無本生意,純賺。

  就這樣,劉虞成了冤大頭。皇上沒救成,兒子被扣押,軍隊被吞併。這個事件,直接導致了他與公孫瓚的決裂。

  此時的關東群雄,可以說是各懷鬼胎。起初大家還打著討伐董卓的旗幟,義憤填膺,但是很快,關東聯盟一盤散沙的特點決定了討伐董卓之戰不過是虎頭蛇尾,光打雷不下雨。其實誰也不在乎傀儡皇帝的生死,沒皇帝的日子,是幸福的日子,大家個個感覺自己像土皇帝似的。對這些軍閥們來說,道義不過是嘴上說說罷了,實際上大家都爭著搶地盤。

  袁術與公孫瓚的聯手,引起了袁紹的恐慌。

  袁紹與袁術雖是兄弟,但在政治利益面前,沒有兄弟情分。袁紹想立劉虞為皇帝的時候,袁術站出來拼命反對,讓袁紹很是尷尬。如今公孫瓚賴在冀州不走,而袁術居然與之結盟,袁紹豈能不恨上加恨呢?

  前面說過,當初袁術為了拉攏孫堅,拋給他一個豫州刺史的頭銜。不過誰都知道,袁術哪有權力任命刺史一級的官員呢?袁紹當然不認了,他也提名一個人為豫州刺史,此人名為周昂。一個豫州出現兩名刺史,勢必會有麻煩。周昂在袁紹的指使下,出兵偷襲孫堅部隊所駐紮的陽城。

  在勤王討董的義軍中,只有孫堅一心只想著擒殺董賊,豈料人心叵測,義軍內部居然相互廝殺,這令他痛心疾首。他仰天嘆道:「大家興師討伐賊人,都是為了拯救國家於水火之中。如今董卓覆滅在即,我等卻自相殘殺,我還能為誰效力呢?」從這一番話可以看出,他不僅對義軍盟主袁紹感到失望,對後將軍袁術也很失望。

  既然有人敢來挑釁,就必須堅決還擊。

  孫堅對周昂的偷襲予以還擊,袁術恐他有失,派公孫越前往支援。這一仗,周昂被打得屁滾尿流,狼狽鼠竄。可是在戰鬥中,公孫越中箭身亡。

  公孫越是公孫瓚派去支援袁術的,堂弟之死,令公孫瓚大為悲慟。誰該為堂弟的死負責?公孫瓚的矛頭直指袁紹,他怒吼道:「袁紹就是整件事的罪魁禍首!」必須嚴懲罪魁禍首。公孫瓚是行動力果斷的人,他即刻發布文告,對袁紹大加撻伐,指責他身為盟主,盡干偽善之事。檄文發出後,公孫瓚當即點兵,發動對袁紹的全面戰爭。

  此時的公孫瓚可謂實力雄厚。

  在與黃巾軍的戰爭中,他俘獲七萬人,收編為己用,軍力大為膨脹。不僅如此,他還迎來了一個人:他的同學劉備。

  劉備怎麼跑到公孫瓚麾下呢?

  這個說來話長。

  前文說到劉備討伐黃巾軍立了功,被任命為安喜縣尉,後鞭打督郵,棄官亡命,前往投奔大將軍何進的手下都尉毌丘毅,因殺賊有功,任職下密縣丞。奮鬥了這麼久,還只是區區一名縣丞,劉備有點心灰意冷,索性辭職不幹了。

  此時劉備以及他的兩個兄弟關羽、張飛已經混出了點名聲,不久後,朝廷又任命他為高唐縣尉,負責抓賊辦案、維持治安。讓劉、關、張三人去做這種事,大材小用,很快盜賊就絕跡了,劉備也得以升遷為縣令。

  就在這時,洛陽巨變,董卓入京,政局大亂。關東義軍聯合起來討伐董卓,劉備雖然位卑言輕,仍然奮起響應。

  然而與關東群雄相比,劉備的力量簡直微不足道。如今關東群雄熱衷於內鬥,憑劉備那點微不足道的力量,實在混不出個名堂。兄弟三人一合計,要有所作為,還得投靠強者。只是現在整個中國亂鬨鬨的一片,他們躲在陰暗的角落裡,如何為「伯樂」所識呢?

  劉備這才提出:公孫瓚與我是同學,咱們可以去投奔他。

  關羽、張飛一聽,不禁奇怪:大哥也真是的,有這層特殊關係還藏著掖著幹嗎呢?天下誰不曉得公孫瓚乃是帝國悍將,威震北方,要是早投靠公孫瓚,咱們犯得著走那麼多冤枉路嗎?犯得著碰那麼多次壁嗎?投奔公孫瓚,咱們兄弟才有用武之地,憑這身本領,要混出頭還會難嗎?

  其實劉備並非沒有想過這點,只是英雄向來不願向人低頭,他想通過正正噹噹的途徑建功立業。然而天下形勢大變,朝廷已落入董卓之手,群雄紛起,軍閥割據,這時哪來的正當途徑?難道還指望靠著一點一滴的戰功,求得朝廷的封賞嗎?朝廷已經自身難保了,天子詔令沒人理會,誰會顧得上看劉備一眼呢?

  為了心中不滅的英雄理想,劉備暫時放下自尊,投奔同學公孫瓚,寄人籬下。

  說來公孫瓚也是個有義氣的人,同學在落魄時前來投靠,他也沒有拒絕,盛情接待。只是公孫瓚萬萬沒有想到,這個不起眼的劉備,後來居然比自己走得更遠,站得更高,成了蜀漢的開國皇帝。

  再來看看袁紹的情況。

  袁紹設計從韓馥手中奪取冀州,但根基不深。特別是韓馥自殺後,以前的一些部將看清了袁紹的嘴臉,紛紛脫離冀州,投奔他處。其中有一人,大家相當熟悉,他便是三國時代赫赫有名的武將趙雲。據史書載,趙雲「身長八尺,姿顏雄偉」,是個美男子。趙雲從冀州拉走一支部隊,投奔公孫瓚。

  趙雲的到來,令公孫瓚喜出望外,他拉著趙雲的手問道:「聽說冀州都歸附袁紹了,為什麼你偏偏離開他呢?」趙雲回答說:「如今天下洶洶,不知道誰是誰非。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冀州民眾只盼政治清明。我前來投奔,並非輕視袁紹而有意巴結將軍您。」言下之意,誰能行仁政,我趙雲就歸附誰。

  公孫瓚能不能行仁政呢?趙雲並不知道,但他知道袁紹並非仁義之人——從奪冀州、逼死韓馥這件事上,就可以看出袁紹的為人。

  趙雲的慷慨陳詞,也許並沒有打動公孫瓚,但肯定打動了另一個人。

  這個人就是劉備。別看劉備現在還沒混出個模樣,但潛藏在他內心深處的大志一直沒有磨滅。聽罷趙雲的話,他怦然心動。正所謂英雄重英雄,劉備對趙雲的為人相當欽佩,有心與他結交,時不時請來喝酒,暢談國家大事、人生理想。幾番往來,兩人惺惺相惜,引為知己。

  趙雲率部離去,對袁紹來說,不啻為一大打擊。這個時候,公孫瓚展開了復仇之戰。公孫瓚一起兵,一些不願歸附袁紹的韓馥老部下紛紛倒戈,舉白旗投降。公孫瓚兵不血刃,連下數城。

  冀州牧袁紹坐臥不安了。他想,公孫瓚之所以發動報復之戰,完全是因為把堂弟公孫越之死歸罪於自己,既然如此,就給予公孫瓚一定的補償吧。怎麼補償呢?在奪取冀州牧之前,袁紹不是掛了個渤海太守嗎?他打算把渤海太守一職,讓給公孫瓚的另一個堂弟公孫范,以為這樣就可以阻止公孫瓚繼續進攻。

  袁紹把渤海太守的官印交給公孫范,企圖以此換取公孫瓚的諒解。但是他低估了公孫瓚的野心。在公孫瓚看來,這年頭,誰的拳頭硬,誰才是大爺。既然我的拳頭硬,我何不多撈點利益呢?渤海郡我笑納了,其他州郡,我也要。

  公孫瓚如同一頭張牙舞爪的雄獅,獅子大開口,要把冀州、青州、兗州三個州都置於自己的鐵腕之下。他一口氣任命了三位刺史:嚴綱為冀州刺史、田楷為青州刺史、單經為兗州刺史。這三人,當然都是他的親信。自從朝廷中樞癱瘓後,許多州郡的人事任免權,不在中央,而在軍閥。袁術、袁紹的做法是先任命人選,然後往中央一報,當作備案,而公孫瓚甚至連備案也不用了。

  當然,任命歸任命,能否成為事實,還得以武力說話。

  公孫瓚實際上只占據了冀州、青州、兗州的一部分,但這並不妨礙他設置虛銜。為了搶得更多地盤,公孫瓚指派「青州刺史」田楷進攻青州,武力奪權。

  劉備跟隨田楷參加了奪取青州之戰。有關羽、張飛相助,劉備戰功頗多,戰後公孫瓚讓他去擔任平原相。劉備前去平原赴任時,順便挖走了一個人,便是新結識的好友趙雲。

  在與公孫瓚的對抗中,袁紹處於下風。

  但是不要忘了,袁紹是有雄厚政治資本的。

  論名望,無論是公孫瓚還是袁術都無法與他相比,更不用說曹操、孫堅、劉備等人;論地位,袁紹還是關東義軍的盟主,儘管義軍聯盟已分崩離析,多數軍閥仍尊他為領袖人物。袁紹唯一的問題,是兵力不夠強大,比不上公孫瓚。

  軍閥割據,令一門古老的學問復活了。

  戰國時代的縱橫術枯木逢春。

  公孫瓚與袁術結為軍事同盟,一東一西,可謂是連橫。袁紹對付公孫瓚已倍感壓力,又要分神對付袁術,更加吃力。此時袁氏兄弟之間的裂痕越來越大,兄弟變成敵人。袁術雖然是弟弟,卻打心眼裡瞧不起袁紹,因為袁術是嫡子,而袁紹是庶子,還過繼給別人。可偏偏袁紹一直混得比袁術好,甚至在他被董卓逼得逃離洛陽後,還能坐上盟主寶座,一大幫軍閥在背後為其搖旗吶喊。據說袁術曾禁不住破口大罵:「這幫瞎了眼的東西,不來歸附我,反倒去歸附我們袁家的家奴。」在袁術看來,袁紹的母親出身低微,他根本就只是當家奴的料。在寫給公孫瓚的私人信件中,袁術甚至說:「袁紹壓根兒就不是我袁家的兒子。」可以想像袁紹聽到這些話後暴跳如雷的樣子。

  你袁術無情,也休怪我袁紹無義。

  你能搞連橫,我就不會搞合縱嗎?

  至於跟誰合縱,袁紹的心裡已經有了人選:荊州刺史劉表。

  袁術聯合公孫瓚夾擊袁紹,袁紹便聯合劉表夾擊袁術,這就是袁紹的反制手段,維持戰略上的均衡,不至於落入下風。

  那麼,荊州刺史劉表是個什麼樣的人?他能有效牽制住袁術嗎?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