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紹導演的鬧劇

2024-10-09 00:48:35 作者: 醉罷君山

  關東義軍聯盟自相殘殺,董卓心裡樂開了花。

  這可是分化瓦解聯盟團結的最佳時機啊!

  

  董卓派出幾位高級官員,打算遊說關東諸將。這幾位高級官員分別是:大鴻臚韓融、執金吾胡毋班、將作大匠吳修、越騎校尉王瓖。豈料幾人剛到河內郡,袁紹就吩咐河內太守王匡將他們抓了起來,吳修、胡毋班、王瓖三人被就地正法,只有韓融因平常口碑不錯,得免一死。

  董卓判斷失誤,關東諸將雖然不和,但在反董卓這一點上,卻是一條心的。

  盛怒之下,董卓派出精銳的涼州兵團,襲擊河內太守王匡。王匡勢單力孤,哪裡是對手,被殺得丟盔棄甲,狼狽而逃。

  此時的關東協軍面臨一個大問題,那就是沒有一個主心骨。袁紹名義上是盟主,實際上他哪有什麼權力呢?大家想了個點子:乾脆啊,我們不承認董卓立的劉協,另立一個皇帝。

  這個建議一出,許多人拍手叫好。立一個新皇帝,造一個新朝廷,在座各位豈非都是新政府的大功臣?到時高官厚爵唾手可得,過過三公九卿之癮,豈不快哉?

  立誰當皇帝呢?

  很多人認為幽州牧劉虞算是皇族中的佼佼者,可以立他為帝。

  說起來,劉虞確實是漢室中一位出類拔萃的人物。

  劉虞在漢靈帝中平五年(公元188年)被任命為幽州牧,即幽州最高軍政長官。當時幽州正值張純之亂(參考前文劉備事跡),兵災十分嚴重。幽州是漢帝國的北界,與鮮卑、烏桓等少數民族部落相鄰,不僅要對付內亂,也要防備外敵,財政支出巨大。以往朝廷每年要從青州、冀州等地調撥二億錢巨資補貼幽州。自黃巾事變後,這筆錢就沒下落了。劉虞到幽州時,這裡已是窮得叮噹響。

  州政府沒錢,又要平亂,又要御邊。對劉虞來說,這真是艱巨的任務。

  劉虞不愧是出色的政治家,他以身作則,身穿破衣服,腳穿破草鞋,帶領幽州軍民自力更生,艱苦奮鬥。他力行節儉,飲食簡單,每餐就一盤肉;在施政上相當寬仁,經濟上促生產,勵農桑,同北方少數民族建立貿易市場,發展商業,在漁陽郡開發礦產與鹽產。

  經過數年奮鬥,幽州這塊北大荒之地變成了北大倉。張純之亂平定了,與北方遊牧民族也沒有爆發大戰事。經濟繁榮,糧食價格每石降到三十錢——這是和平年代的價格,不要忘了此時可是亂世。當時戰亂頻繁的青州、徐州兩地百姓紛紛湧入幽州,人數竟然達到一百萬之多。劉虞對流亡者來而不拒,讓他們能在此安家立業,同時也補充了勞動力的不足。

  於是乎,幽州成了亂世中國里的一片淨土。

  董卓上台後,為了贏得聲望,極力拉攏劉虞,把他提拔為「大司馬」。在漢代,大司馬等同於大將軍,名義上是全國武裝力量總司令,只是劉虞遠在幽州,這個總司令當然只是虛銜罷了。

  及至關東群雄興義兵伐罪京師,劉虞更是成為兩派人馬爭奪的對象。

  董卓想徵召劉虞入京,出任太傅,憑藉其名聲重振朝廷的威望。可是由於內戰爆發,洛陽與幽州的聯繫斷絕,朝廷的徵召令最終並沒有落到劉虞手中。

  與此同時,關東諸雄打算另立朝廷,擁劉虞為皇帝。

  有兩個人反對劉虞稱帝。

  曹操就是其中之一。

  這時曹操在揚州招募了一千多人馬,又回到反董前線,駐紮在河內。當他聽說袁紹等人密謀擁立劉虞為帝,馬上跳出來反對。

  曹操對袁紹說:「我們興義師討伐董卓,天下無不響應,就是因為我們是正義之師。如今皇上年幼,受制於奸臣,並沒有什麼過失。你們若是改立皇帝,天下誰能接受呢?即便諸位都擁立北面的劉虞,我仍要堅持擁護西京的皇帝。」

  這一番話大義凜然,把袁紹一幫人說得啞口無言。

  曹操的反對令關東聯盟內部意見不統一。盟軍首領袁紹轉而尋求後將軍袁術的支持,他與冀州牧韓馥聯名寫了一封信,轉交給遠在魯陽的袁術。這封信是這樣寫的:「當今皇帝並非先帝的兒子,我們打算依周勃、灌嬰迎立漢文帝的舊例,迎立大司馬劉虞為皇帝。」

  袁紹為了立新皇帝,確實下了點功夫,認真研究了歷代皇帝的史事。在漢朝歷史上,廢立皇帝只有兩種情況:第一種,皇帝太壞了。比如西漢的劉賀,沒當幾天皇帝,就被霍光廢掉。第二種,皇帝是冒牌貨。比如西漢初,呂后為獨攬大權,從民間抓來幾個小孩子,冒充皇子,推上皇位。呂后死後,周勃等人發動政變,廢黜冒牌小皇帝,迎立漢文帝。

  要宣布廢黜漢獻帝劉協,第一種理由顯然不合適。曹操都說了,小皇帝並沒做壞事,只是被奸臣挾持。袁紹索性套用第二種理由,認定漢獻帝就是個冒牌貨,不是漢靈帝的親生子。管他是不是事實,只要能忽悠人就行了。

  信發出去後,袁紹一身輕鬆。他相信不久後,袁術一定會回信表示贊同,畢竟是自家兄弟嘛。結果卻令他大感意外,袁術居然不同意。

  袁紹只好再給袁術寫了一封信,耐心解釋道:「現在的小皇帝沒有皇家血統,實在是個冒牌貨。朝廷公卿們只知道諂媚董卓,豈能相信他們?我們屯兵於各關口險要之處,自然會把他們困死。只要在東部立個聖明的君主,天下太平有望,你又有何疑慮呢?咱們袁家都被殺光了,你難道不想像伍子胥那樣復仇雪恨嗎?何必再效忠那個朝廷呢?」

  其實漢獻帝劉協是漢靈帝的庶子,這點根本沒有疑問,袁紹卻一口咬定他是個冒牌貨。在這封信里,袁紹還把家族被屠的深仇大恨拿出來說,想以此打動袁術。

  可是袁紹哪裡曉得袁術的實際想法。

  袁術才不管哪個姓劉的當皇帝,他的真實意圖,是自己當皇帝!

  如今天下大亂,大漢帝國危若累卵,明眼人都看得出漢朝氣數已盡。袁術心裡盤計,若是立劉虞為帝,劉虞是個有能耐、有本事的人,能讓關東群雄俯首稱臣,那他的皇帝夢哪能實現呢?

  當然了,袁術沒有把心裡話說出來,他裝腔作勢,擺出一副朝廷忠臣的模樣,給袁紹回了一封大義凜然的信:

  「聖上天資聰穎,堪比周代明君周成王。董賊趁國家危亂之時,挾持皇上,殘害百官,這乃是漢室所遭遇的厄運。而您卻說聖上不是皇家血脈,豈不是造謠誣陷?您也不必說什麼『咱們袁家都被殺光了,何必效忠朝廷』這樣的話,殺害袁家的罪魁禍首是董卓,怎麼能怪罪國家?我袁朮赤膽忠心,只知消滅董賊,不知其他事。」

  都是在演戲。

  大家都是影帝。

  不論是袁紹、曹操還是袁術,都在打自己的算盤,卻一個比一個吹得冠冕堂皇。

  別看袁紹與袁術是兄弟,他們可不是一條心。

  我們簡單介紹一下袁術這個人。

  袁術是袁紹同父異母的弟弟,但他是嫡子,而袁紹是庶子。我們在史書中,經常看到把兩人稱為「堂兄弟」,這又是怎麼回事呢?原來袁紹、袁術有個伯父,名叫袁成,死得早,父親袁逢便把袁紹過繼給袁成家。這樣,兩人便成為「堂兄弟」了。

  關於袁氏家族的顯赫背景,我們說過了,四世三公,牛得不得了。袁術出自名門,卻以俠氣而聞名,年輕時與一幫京城公子哥們飛鷹走狗。年齡稍長,受到清流黨人思潮的影響,注重名節。家族背景令他官運一路亨通,一直當到河南尹、虎賁中郎將。

  董卓擅權後,為了籠絡袁氏家族,給袁術掛了一個「後將軍」的頭銜。這是很高的軍職,也是屬於非常設的軍職。

  在漢代,軍職最高的是大將軍(或大司馬),其次是車騎將軍,再往下就是左將軍、前將軍、後將軍等,這些軍職都是非常設的,有時有,有時沒有。皇甫嵩擔任過左將軍,董卓擔任過前將軍,袁術是後將軍。表面上看過去威風凜凜,可是袁術自己心裡很明白,董卓只是拋給他一個名,哪裡肯把軍權交給他呢?董卓這個人喜怒無常,暴戾無度,若是待在洛陽,遲早要遭他毒手。想到這裡,袁術揣著後將軍的大印,逃出洛陽,躲到南陽郡魯陽縣。

  別看袁術號稱「後將軍」,看上去官蠻大的,可是如今州郡都割據一方,誰認他這個後將軍呢?好在袁術頗有些銀兩,在魯陽招兵買馬,好歹有了一支隊伍。南陽太守張咨怕袁術來搶自己的飯碗,對他持不歡迎的態度。袁術只得躲在魯陽縣這麼一個小地方,打起反董的旗幟,與袁紹的關東義軍遙相呼應。

  在廢立皇帝一事上,袁術與袁紹唱起對台戲,這也是兄弟倆決裂的開始。

  袁術的反對令袁紹十分尷尬。他本以為弟弟定會鼎力支持自己,豈料弟弟反對得比曹操更厲害。其實袁紹也有自己的小算盤。擁立劉虞,自己的權力才可以被真正認可,否則就憑自封的「車騎將軍」,如何服眾?

  曹操與袁術的反對,沒能阻止袁紹另立皇帝的計劃。

  畢竟想擁立新皇帝的大有人在,誰都想在新朝廷撈好處,加個官進個爵什麼的。袁紹派人前往幽州,謁見幽州牧劉虞,說明來意。

  劉虞一聽,臉色頓時沉了下來,怒斥道:「荒唐!如今天下分裂,皇上蒙塵,我等深受皇恩,當發憤圖強,為皇家雪恥。諸公各據州郡,當思同心同德,以報皇恩,怎能做出如此大逆不道之事呢?」

  劉虞一口回絕,語氣堅定得連商量的餘地都沒留。袁紹挨了一大棒,眼冒金星。他還不死心,與韓馥商量出一個新辦法,請劉虞出面領尚書事。

  所謂「領尚書事」,就是兼管尚書之事宜,一般由朝廷重臣兼職。尚書乃是宮廷機要之職,東漢時置五尚書,因為是皇帝的近臣,權力很大。袁紹的想法是,既然劉虞不想當皇帝,就搞個「領尚書事」,以皇帝的名義行封官進爵之事。言下之意,從董卓那出來的政令一律被視為無效,他們只承認從劉虞這裡出來的政令。

  看來袁紹處心積慮要得到真實的、能被認可的權力。但劉虞還是不干——要「領尚書事」,這事也得皇帝批准才行,你袁紹是什麼人,有權力批准嗎?

  這下子袁紹可真火了,威脅劉虞說:「您要是不同意,我等就用武力手段把您架上台。」

  劉虞也很倔強,他放話出來:「你們再逼我,我就投奔匈奴,讓你們永遠斷了這念頭。」

  話說到了這個份兒上,袁紹終於沒脾氣了,立皇帝這件事,最後不了了之。

  關東群雄吵吵嚷嚷,口號喊得震天響,個個抄著傢伙,擺出揮刀上陣的架勢。但也僅僅只有架勢罷了,除了曹操上場秀了幾下「花拳繡腿」之外,其他人都只是吆喝著虛張聲勢。

  看到關東這齣鬧劇,董卓笑了,既是冷笑,也是嘲笑:就憑這群烏合之眾,也配與我董卓交手嗎?

  時任河南尹的朱儁本是鎮壓黃巾軍的名將,他曾向董卓提出對付關東聯軍的建議,董卓竟然冷嘲熱諷道:「我百戰百勝,心中自有決勝之道,你不要亂說話,以免你的血污了我的刀。」

  很顯然,董卓並不把袁紹這夥人放在眼裡。

  可是有一個人,卻引起了董老賊的警惕。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