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董聯盟:雷聲大,雨點小
2024-10-09 00:48:31
作者: 醉罷君山
德不配位,必有災殃。
對於政壇暴發戶董卓,顯然許多人是不服的,由他來領導國家,憑什麼?
率先發難的人是東郡太守橋瑁。他偽造了一份文書,假稱是朝廷「三公」發出的,分發到全國各地。他在這份文書中揭露董卓了的種種罪惡行徑,號召各州郡興義兵,討伐董卓。
橋瑁不過是區區太守,怎麼膽敢偽造「三公」文書呢?
事實上,他的幕後老闆正是被董卓逼出京師的袁紹。
前面我們說過,袁紹家族顯赫,又曾擔任過司隸校尉,在政壇上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董卓為了安撫袁紹,以朝廷的名義任命他為渤海太守,同時又密令冀州牧韓馥密切監視袁紹的一舉一動。豈料袁紹並不吃董賊這一套,他指使橋瑁發出討董文告,顯然是下了決心,要與董卓一決雌雄。
冀州牧韓馥也收到這份文書。他原本是朝廷御史中丞,董卓奪權後,提拔他出任冀州牧,目的就是監控袁紹。但是韓馥並非董卓的心腹,當關東討伐董卓呼聲四起時,他不得不慎重考慮,究竟要站在哪一邊?
韓馥召來幾個心腹,徵求大家的意見:是幫袁紹,還是幫董卓?
從事劉子惠說:「我們應該響應起義的號召。不過,不是為了袁紹或董卓,而是為了國家。」
這番慷慨激昂的話令韓馥臉上流露出不自然的慚色。
劉子惠接著說:「起兵這件事,風險很大,我們不要強出頭。現在應該先派人到各州郡偵察,若是其他州起兵,我們就跟風。冀州的軍事力量,在諸州中是比較強大的,到時建立的功業,肯定也是最大的。」
這話很合韓馥的心意:俗話說「槍打出頭鳥」,我就不當這齣頭鳥。誰適合當這齣頭鳥,率先起兵呢?當然是袁紹。於是韓馥寫了一封信給袁紹,在信中大罵董卓一番,最後說:「您要起兵,我就跟您干。」
漢獻帝初平元年(公元190年),新年伊始,關東群雄摩拳擦掌,紛紛起兵對抗朝廷。
所謂關東,就是函谷關以東。
自春秋戰國始,函谷關與崤山便以險峻而著稱,戰略位置相當重要。崤函以東,稱關東或山東,崤函以西,稱關西或山西。董卓來自涼州,又占據洛陽,關西基本上在他掌控之中;但他對關東的控制力顯然是不行的,最終導致關東諸雄群起而攻之。
關東諸州郡拒絕服從董卓,各地紛紛起兵對抗朝廷,主要起事者有如下幾人:渤海太守袁紹、冀州牧韓馥、豫州刺史孔伷(zhòu)、河內太守王匡、兗州刺史劉岱、陳留太守張邈、廣陵太守張超、東郡太守橋瑁、山陽太守袁遺、濟北相鮑信,此外,還有從京城逃出來的曹操。這些義軍隊伍,有的有數千人,有的有數萬人。
在這些人中,袁紹名氣最大,因而被推選為盟主。袁紹也不客氣,自封為「車騎將軍」,領袖東方群雄。在漢代,「車騎將軍」是非常設官職,位比「三公」,權力與大將軍相當,只是大將軍一般由外戚擔任。
有一個人並不看好袁紹,此人正是濟北相鮑信。
大家還記得吧,在董卓入京時,鮑信曾力勸袁紹先下手為強,剷除董卓,但袁紹並沒聽他的意見,才使董卓坐大。經過此事,鮑信算是看清了袁紹性格里的弱點,袁紹不夠果斷,對時局的把握能力欠佳,這次之所以能坐上盟主寶座,主要是依靠其家族顯赫的聲望。
那麼鮑信看好誰呢?他看好的居然是實力平平的曹操。
鮑信找曹操喝酒,幾杯酒下肚後便說:「若論才華謀略蓋世無雙、能撥亂反正的英雄,便是您了。倘若沒有這種才能,即便表面上看上去很強大,終歸要失敗的。您莫非是上天派來要幹大事的人吧?」(君殆天之所啟!)
這種評斷,大大出乎曹操的意料。
在關東諸雄中,曹操是少數幾個沒有官職、沒有地盤的人之一,他手下的軍隊也只有寥寥數千人而已。可是在鮑信看來,曹操有魄力,有決斷力,有分析判斷力。他似乎一眼看穿埋藏在曹操內心深處的雄心。從這點看,鮑信倒確有幾分識人的眼力。
關東諸雄磨刀霍霍,董卓那邊有什麼動靜呢?
別看他在京城威風凜凜,到底有點心虛,他擔心有人利用這個時機,再打起廢帝劉辯的主意,索性把十五歲的劉辯毒死了。毒死劉辯後,董卓計劃遷都,把首都從洛陽遷往長安。在董卓看來,遷都有兩個好處:第一,長安離涼州近,那裡是自己的老巢;第二,從戰略上考慮,洛陽無險可守,長安則有山川之利,易守難攻。
在封建王朝,遷都是一件很大的事情,弄不好的話,會動搖國家根本,所以很多人反對。董卓向來自作主張,哪裡聽得進別人的意見,反對遷都的人,太尉黃琬、司徒楊彪被就地免職,城門校尉伍瓊、督軍校尉周毖被處死。
這麼一來,沒人敢反對了。
如果說還有誰能讓董卓有所顧忌,那就是左將軍皇甫嵩。
在董卓奪取大權前,皇甫嵩是他的上級。現在倒過來了,董卓成了「太上皇」,皇甫嵩被他踩在腳下。不過董卓心裡很清楚,要論打仗,自己根本比不上皇甫嵩。皇甫嵩手上還有數萬精兵,駐紮於長安扶風,倘若皇甫嵩突然發動兵變,董卓就危險了。
遷都之前,得先削去皇甫嵩的兵權。
董卓以朝廷名義下達命令,召皇甫嵩返回洛陽。
天下人的眼光都聚焦在皇甫嵩身上,大家翹首以盼這位帝國第一名將能率領精兵直搗京師,討伐逆賊,再造漢室。在朝中擔任議郎的蓋勛秘密派人與皇甫嵩聯繫,希望左將軍能拯救國家於危難之中,但皇甫嵩沉默了。
很多人不理解皇甫嵩的沉默,長史梁衍對董卓的橫行霸道早看不下去,遂進言說:「董卓在京師無惡不作,廢立皇帝,現在又要召將軍前往。將軍若是前去,不僅會蒙受羞辱,說不定連性命都保不住。不如趁機起兵,討伐逆賊。袁紹在東方率領群雄進攻,將軍從西面夾擊,必可生擒董卓。」
但皇甫嵩仍然保持沉默。
這位帝國名將有自己的擔憂,關西諸州郡仍然聽命於朝廷,這意味著一旦他起兵討董,董卓可以動員數十萬軍隊鎮壓。而皇甫嵩只有區區三萬人馬,縱他有奇謀妙策,也萬難抵擋。多年的戰爭生涯,早讓皇甫嵩有一種思維定式:不打無把握之戰。董卓在西北二十餘年,根基甚深,如今又控制朝廷,如何與之爭鋒?
我們必須說,皇甫嵩是非常優秀的將軍,卻是很蹩腳的政客,要他搞政治鬥爭,確實搞不來。他也不願意牽扯到政治鬥爭中,當年他有權力、有機會殺死董卓,他都沒下手,何況是現在呢?
最後,皇甫嵩跑到京師報到。董卓沒有殺他,也沒必要殺他,最高明的報復手段,並非殺人,而是羞辱。皇甫嵩的兵權被解除,從左將軍降為城門校尉,地位一落千丈。
董卓看著皇甫嵩的窘樣,露出了勝利者高高在上的微笑。
沒有了後顧之憂,董卓開始遷都。
遷都本是個大工程,得周密籌劃,但董卓壓根兒沒做任何準備,因而這次遷都,成了一次大災難。董卓的殘暴在遷都過程中盡現無遺,其中最大的暴行,就是把洛陽城給毀滅了。
自從光武帝劉秀定都洛陽,至今已超過一百六十年,這是一座繁華的都城。董卓可不想把這麼一座繁華之都拱手讓給關東豪傑,我不能得到的,誰也甭想擁有。你袁紹不是想回來嗎?就算來了,也是白來,就一堆廢墟送你。
董卓乾的第一件事是把洛陽城內所有財物劫掠一空。他把洛陽富豪們集中起來,隨便扣個罪名,集體處死,把他們的所有家當全部沒收。他手下這幫涼州兵,每天幹的事,就是抄家、搶掠,把值錢的東西統統搬上車。搶完活人搶死人,洛陽周邊歷代皇陵以及公卿墓穴被一一挖開,墓穴中的珍寶也慘遭洗劫。
東西搶完後,董卓又想起長安人口不多,他索性把洛陽數百萬人統統趕往長安。中國人向來安土重遷,無論是官吏還是百姓,哪個情願西行呢?可面對凶神惡煞般的涼州兵團,能不走嗎?大家只得拋棄田園廬舍,扶老攜幼,倉皇上路。這一路上前推後擠,踩踏事件時有發生,再加上顛沛流離、飢苦凍餒,一時間餓殍載道、暴骨盈途。
最後,董卓一把火把洛陽皇宮、各政府官署、民宅都燒了,以斷官民回鄉之心。有個地方董卓沒燒,就是御花園之一的畢圭苑,這裡是他的作戰指揮部,他還要駐紮於此,跟關東義軍較量較量呢。
還有一件事不得不提,那就是洛陽城內的名門望族袁氏家族的命運。起初董卓剛掌權時,尚且對袁氏家族略為忌憚。如今袁紹、袁術都起兵反他,這位獨裁者暴跳如雷,發誓要報復,遂將太傅袁隗、太僕袁基以及其他袁氏家族大大小小五十餘口,全都殺了。對袁紹、袁術來說,董卓已經不僅僅是政敵,而是有著不共戴天、血海深仇的死敵。
我們再來看看義軍這邊的動靜。
表面上看,十幾股義軍會師,聲勢頗盛,可是光打雷不下雨,大家只會吆喝,誰也不向前沖,這是怎麼回事呢?
大家都有自己的小算盤。
在過去一百多年間,關東地區戰爭是很少的,帝國的戰爭主要集中於西部羌胡聚居區,因此西北軍的戰鬥力非常強。關東民風遠不如關西強悍,軍隊也沒有豐富的戰爭經驗,大家對董卓的西北軍有畏懼之心。雖然關東軍人多勢眾,可沒有幾個人願意先出頭——先打先完蛋,好處都叫別人給撈了,我不干。這麼一來,就出現一個怪現象,一大堆軍隊屯兵在洛陽周圍,只擺架勢,不出拳。
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
敢擔大任者,才算得上是真正的英雄豪傑。
曹操果然是英雄豪傑,他挺身而出,慷慨陳詞:「我們興義兵就是要討董賊,現在上了戰場,還有什麼可猶豫的?董卓根本就不懂戰略,要是他固守洛陽,發兵與我們交鋒,還能占點便宜;可是現在他劫天子,燒皇宮,鬧得沸沸揚揚的,說明他也不知道下一步要幹什麼。只要大家合力,必能一戰而定天下。」
曹操說的有沒有道理呢?
有道理。
可是大家還是不出頭,寧願當縮頭烏龜。
曹操只得獨自率領招募來的五千人馬,向西挺進,打算先攻占成皋。有一個人心裡過意不去,此人正是陳留太守張邈。張邈雖然也想保存實力,可是他與曹操是老朋友,況且他從青年時代始,就以俠義而聞名。曹操以五千弱旅前去與董卓精銳的涼州兵團交鋒,這種孤勇把張邈震撼了,他做不到無動於衷,便派部將衛茲帶一支軍隊,前往相助。
曹操率兵一路挺進到滎陽附近的汴水河畔,董卓部將徐榮已在此嚴陣以待。雙方展開大戰,從早上打到下午,兵力上居於劣勢的曹軍吃不消了。你想想,曹操招募來的五千人,多數都沒上過戰場,怎麼是久經沙場的涼州兵團的對手呢?能堅持戰鬥一天,已實屬不易。到了傍晚,董軍越戰越勇,曹軍兵敗如山倒,只得撤退。
更糟糕的是,曹操的坐騎被流箭射死,他從馬背上滾落,十分狼狽。正在這時,堂弟曹洪策馬揚鞭趕到他面前,他跳下馬,衝著堂哥喊道:「快騎我的馬走!」
此時董軍還在後面追趕,情形很危急,曹洪這種行為頗有捨己為人之風,曹操硬撐著,不肯上馬。曹洪急了,大喊道:「天下可以沒有曹洪,但不可沒有您。」硬是把曹操架上馬。就這樣,曹操上了馬,曹洪跟在後面跑步。幸好曹洪腳力不錯,一路狂奔下來,居然也擺脫了涼州兵團的追擊。哥倆在夜色的掩護下,逃回盟軍大本營,沿途收羅了一些殘兵敗將。
第一戰便遭到沉重一擊,曹操著實氣餒。
當時盟軍大本營設在酸棗,曹操回營後,見其他將領還在設宴喝酒,聚會喧鬧——雖然兵營里有十萬大軍,卻沒有人想出兵與董卓決戰。
看到這裡,曹操心裡的氣就上來了,他大踏步闖入宴會廳,怒氣沖沖地對那些正在觥籌交錯的將領們說:「董賊就在外面,諸位不圖進取,卻在這裡飲酒作樂,我為你們感到羞恥。」
大夥一聽,都放下酒杯,不懷好意地望著這個掃興的傢伙。
曹操視若無睹,又說道:「諸公在這裡逗留,莫非以為董賊會不戰而自亡?如果肯聽我的計謀,請袁紹將軍兵進孟津,諸位分守成皋,占據敖倉,阻塞轘轅、大谷,這樣就可以制賊死命。再讓袁術率南陽軍隊攻入武關,威懾長安,董賊必亡無疑。如今諸位興義兵,卻在這裡徘徊觀望,只會讓別人恥笑。」
孔子曾經說過:「知恥近乎勇。」曹操想要激起各路豪傑的羞恥心,有羞恥心就有勇氣,就能與董賊一決雌雄。他當然曉得群雄肚子裡都在打什麼算盤,大家都不想第一個衝上前當犧牲品,都想著別人衝殺在前,自己在後面撿勝利的果實。
這番慷慨陳詞有沒有作用呢?
很遺憾,根本沒有。
曹操的計劃是好的,可一旦落實到具體部署,各路大神紛紛扯嘴皮子,誰也不當先鋒,最後不了了之。袁紹作為盟主,既指揮不動別人,也不願自己帶頭出擊。盟主都這樣,遑論他人?
此時的曹操雖有心力挽狂瀾,無奈部眾傷亡慘重,已無力再戰,只得離開酸棗,前往揚州招募新兵。
關東義軍的首領們坐吃山空,終於把糧食耗光了。
沒糧食自然沒法打仗,大家便紛紛撤退。
一個更危險的情況出現了,義軍內部開始內訌,自相殘殺。
兗州刺史劉岱與東郡太守橋瑁不和,兩人勢同水火,劉岱索性先下手為強,殺死了橋瑁。
橋瑁是第一個倡議討伐董卓的地方官員,他沒死於戰場,沒死於董卓之手,反倒被盟友給害死了。
後來曹操在他著名的詩歌《蒿里行》中,表達了自己對關東義軍首領的強烈不滿:
關東有義士,興兵討群凶。
初期會盟津,乃心在咸陽。
軍合力不齊,躊躇而雁行。
勢利使人爭,嗣還自相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