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卓入洛陽:請神容易送神難

2024-10-09 00:48:24 作者: 醉罷君山

  在力主誅殺宦官的大臣里,袁紹是最堅決的一個。

  

  袁紹出身於名門望族,其家族四世三公,顯赫一時。袁紹年輕時,在思想上深受清流黨人的影響,乃是一名進步青年。後來宦官勢力掀起「黨錮之獄」,黨人領袖竇武、陳蕃、李膺等人相繼被殺,沒死的黨人也被剝奪政治權利。在白色恐怖的政治環境下,袁紹仍然堅持在暗地裡與黨人相往來。

  當時清流黨有一個重要人物叫何顒(yóng),他在「黨錮之獄」大興時遭到追殺,只得隱姓埋名,藏匿於汝南一地。袁紹十分仰慕何顒,甘願在這樣的非常時期,冒著巨大的風險幫助何顒。何顒經常潛入洛陽城內,與袁紹一起商量援救其他黨人的計劃。在兩人的努力下,許多黨人在黨錮恐怖時代得以保全性命。

  作為豪門公子,袁紹身上有豪俠之氣,他禮賢下士,廣交朋友,不論對方富貴或貧賤,他都一視同仁。他是一個頗有魅力的人,史書稱他「有姿貌威容」,加上其顯赫的家族背景,故而賓客士人「莫不爭赴其庭」。

  袁紹的所作所為引起了宦官們的提防與不滿,大太監趙忠曾經這樣說:「袁本初(袁紹的字)沽名釣譽,又豢養一幫死士,這小子到底想幹什麼!」趙忠的話傳到袁紹的叔父、時任太傅的袁隗耳中,他把自己的侄兒喚來教訓了一頓,警告他別得罪宦官,以免讓袁氏家族遭殃。

  袁紹依然我行我素,根本不理會叔父的勸告。

  知道了袁紹早年的事跡,就不難理解他為何如此厭惡宦官。在他看來,宦官就是一群禍國殃民的奴才,他一而再,再而三地進諫大將軍何進,無奈何進柔懦寡斷,把簡單的事情搞複雜了,反倒賠了一條性命。

  何進死後,以趙忠、張讓為首的宦官們情知大禍臨頭,仍抱著一絲僥倖的心態,劫持小皇帝與太后作為人質,妄想以矯詔的方式自救,他們假傳聖旨,宣布罷免袁紹、王允兩人的職務。

  可是這道假聖旨一點作用也沒有。

  司隸校尉袁紹聽到宮廷政變的消息,立即宣布首都戒嚴,接著派弟弟袁術、尚書盧植拉來一支部隊攻打皇宮。

  一場好戲開演了。

  袁術率一支軍隊殺向皇宮。只見宮門緊閉,大門還挺結實的,任由刀砍斧劈也打不開。這時天色漸漸暗下來,袁術一想,夜長夢多,不可久拖,便下令放火燒門。木製的大門被焚毀了,士兵們一擁而入。

  宦官們怎麼打得贏呢?他們只得劫持著太后、小皇帝往北宮撤,撤退途中路過一個亭閣時,亭下傳來一陣廝殺聲,何太后放眼看去,正好看到殺入宮中的盧植,她趁宦官沒留神,一咬牙,從亭閣縱身躍下,僥倖未死,被盧植救起。

  與此同時,袁紹也親率一支軍隊,殺向北宮。

  大宦官趙忠年齡老邁,腿腳不靈便,不如小太監跑得快,落在後頭。他走到朱雀門時,被袁紹撞個正著。當年袁紹廣交豪傑義士,趙忠十分不滿,還放言威脅過袁紹,故而在所有宦官中,袁紹對趙忠最厭惡。此刻兩人一照面,正是仇人相見,分外眼紅。年邁的趙忠已無縛雞之力,束手就擒,袁紹絲毫不手軟,拔出佩刀,將其一刀兩斷,以泄心頭之恨。

  這時的皇宮已是亂成一鍋粥。

  袁紹下令,在整個皇宮範圍內搜捕宦官。只要是太監,不論老少,格殺勿論。可是宦官不太好認,腦門上也沒寫著「宦官」二字,最後大家想了一個簡單粗暴的辦法,看到沒鬍子的男人就殺。這一殺,就殺了兩千多人。皇宮之內血流成河,有些倒霉的官吏差役,因為沒留鬍子,也被當作太監給殺了。

  就在這亂鬨鬨的局面中,有人注意到:怎麼翻遍整座皇宮,都沒見到小皇帝的身影?

  原來,就在皇宮大屠殺發生的同時,張讓等人已經憑著對宮中地形的熟悉,挾持著小皇帝逃出宮去了。一同被劫持的人還有皇帝的弟弟陳留王劉協。他們出了洛陽城北門,一直逃到黃河邊上的小平津。

  說實話,誰也沒把小皇帝當回事。

  袁紹不去追,袁術也不去追,只有尚書盧植比較盡力,帶著閔貢等一幫人,一直追到黃河邊上。一行人遠遠地望見張讓與小皇帝劉辯,閔貢衝著張讓大喝道:「你再不自行了斷,我就親手殺了你!」說完後拔出佩劍,衝上前去,格殺數名宦官。

  張讓嚇得不輕,他知道自己沒戲了,便向小皇帝磕頭說:「臣等死了,陛下自愛。」說完,他「撲通」一聲,跳入黃河。就這樣,曾經令人膽戰心驚的張常侍,從這個世界上消失了。

  盧植、閔貢兩人扶著小皇帝劉辯、皇弟劉協,往京城的方向走。

  天色暗下來了,這荒郊野嶺的,也不能逗留,眾人只好硬著頭皮向前走。到了半夜,沒有月光,伸手不見五指,大家也不熟悉道路,只能靠著螢火蟲微弱的光,勉強看得到腳底的小路。就這樣走了約數里,方才看到一戶人家,弄到了一輛板車,盧植讓皇帝坐上去,大家在背後推。

  總算挨了一個晚上,天亮了。

  盧植心想,皇帝也不能這樣寒磣地回去吧,總得要有人迎接才行。他先走一步,去通知首都政府官員前來護駕迎接。

  閔貢弄來兩匹馬,讓小皇帝騎一匹,他與皇弟劉協騎另一匹。慢慢地,有一些官員聞訊趕來,帶來了馬車以及吃的東西,小皇帝總算喘了口氣。行至北邙山時,突然前方馬蹄聲起,塵土沖天,旌旗蔽日,一大幫人馬浩浩蕩蕩地直衝過來。這可把小皇帝劉辯嚇得面如土色,哭出聲來。

  這隊人馬直衝到皇帝跟前才停下,接著從中走出一個人。這個人長得很有特點,個頭很大,腰粗體肥,一身戎裝打扮,臉上掛著一股傲慢之氣。此人正是前將軍董卓。

  董卓為什麼會突然出現在這裡?

  這件事說來話長。

  話說董卓跟隨左將軍皇甫嵩大破王國的反政府軍,戰爭是勝利了,董卓卻高興不起來,因為功勞全讓皇甫嵩給占了。論行軍打仗,兵法謀略,董卓遠遠不及皇甫嵩。可若要論政治野心與權術,皇甫嵩遠遠不及董卓。

  縱觀中國歷史,有許多高明的將領,在戰場上謀略層出不窮,在政壇上卻一敗塗地。比如李牧、白起、韓信、周亞夫等,他們在戰場上神勇無敵、智謀過人,在政治上卻不高明。也有另一類人,打仗未必是強項,玩政治權術卻出神入化。皇甫嵩屬於前者,而董卓則屬於後者。

  董卓把這個時代看透了。

  這是一個混亂的年代,槍桿子裡出政權,握有兵權才是硬道理。

  比如說盤踞涼州的韓遂、馬騰,擁有十萬精兵,割地自雄,朝廷根本沒有能力剿滅。這就叫作實力。若沒有實力,就算你身居「三公」顯位,也會輕而易舉被打倒在地。只要擁有精兵猛將,皇帝也得讓你三分。特別是在西北這個地方,董卓奮鬥了二三十年,根基相當深厚,這裡就是他的老巢,就是他的根據地。

  當時朝廷里有不少大臣看董卓不順眼,覺得這個人過於囂張,目中無人,讓他執掌兵權,無異於養虎為患。漢靈帝之所以器重董卓,乃是因為董卓在西北羌胡部落中威望頗高,有董卓在,先零羌的叛亂不至於蔓延到其他羌人部落。不過在陳倉戰役後,韓遂、馬騰爭權逐利,涼州叛亂集團勢力大衰,已經難以威脅到長安、洛陽了。在這種情況下,漢靈帝自然不願意再把這頭老虎養在外面,於是下了一紙詔書,召董卓入京,讓他擔任少府之職。

  董卓接到詔令,勃然大怒:他娘的,這不是要削老子兵權嗎?

  這裡我們有必要介紹一下董卓兵團的人員構成。

  董卓與皇甫嵩的軍隊,都是東漢帝國最精銳的部隊。東漢的精銳部隊多集中於邊疆,而在邊疆的駐軍中,又以西北軍最為精銳,這是因為東漢帝國一百多年的邊疆戰爭,多數爆發在西北。東漢時代奉行「以夷制夷」的戰略,故而在西北軍中,有許多驍悍善戰的羌胡騎兵。

  對這道調令,董卓的回答是:不!

  理由呢?

  董卓的理由實屬誇張,他說:「我手下這些將士,多來自湟中,其中還有許多羌胡騎兵。我接到詔令後,打算動身返京,豈料被士兵拖住不放,他們稱政府不發放糧餉,家人饑寒交迫,沒法過日子。羌胡人狼犬習性,微臣也無法制止他們,只能暫且逗留,加以安撫。有什麼新的情況,我會及時向朝廷稟報。」

  此言一出,靈帝傻眼了。

  董將軍把自己描繪得像一個受害者,仿佛被一群士兵挾持似的。

  明明知道董卓裝神弄鬼,朝廷卻束手無策。

  過了段時間,漢靈帝病重,眼看時日無多。別看他是個昏君,畢竟當了那麼多年的皇帝,防人之心是很強的。皇帝始終覺得董卓是心腹大患,在手握重兵的將領中,就屬董卓最跋扈囂張,經常頂撞上級,違抗命令,不削董卓兵權,皇帝死了也不安心。

  既然董卓不想到朝廷當官,就讓他當封疆大吏吧。

  於是皇帝下旨,把董卓提拔為并州牧。

  并州牧是什麼官呢?

  并州牧以前叫并州刺史。

  在東漢時代,全國分為十三個州,每個州下面有若干郡,其中京師稱為司隸,不設刺史,設司隸校尉,其餘十二州均設刺史。起初刺史只是監察官,到了東漢末年,由於農民起義風起雲湧,戰爭範圍不斷擴大,刺史的職權也不斷擴大。真正的轉折點發生在公元188年,即漢靈帝去世的前一年。當時在朝廷擔任太常的劉焉見天下紛爭,自己想擁兵割據,便向皇帝提出:「由於四方賊寇紛起,刺史的權力太輕,不能有效地約束地方,應當改置為州牧,選用有聲望的朝廷重臣擔任。」皇帝批准了此項提議,由劉焉出任益州牧、黃琬出任豫州牧、劉虞出任幽州牧。

  至此,州牧實際上成為一州的軍政長官,權力比刺史要大得多。

  如今為了削董卓兵權,靈帝開出一個令人心動的條件:并州牧。

  不過皇帝還有一個附加條件:董卓必須把自己的軍隊交給左將軍皇甫嵩。

  此時的董卓看得更清楚了,朝廷就是千方百計要奪自己的兵權。

  作為一名將軍,有軍隊在手,才有價值,沒有了軍隊,他就什麼也不是。狡詐的董卓既對并州牧垂涎欲滴,同時也不想放棄兵權,他便奏報朝廷說:「我手下這些將士,跟隨我十幾年了,與我情同家人。他們都感念恩德,希望為我效死沙場。請准許我把他們帶到并州,效力邊陲。」

  看到沒有,董卓官也要,兵也要,可謂是老奸巨猾。

  可以說,董卓是不把朝廷的命令放在眼裡了。

  那這位西北梟雄有沒有害怕誰呢?

  有。

  他只怕一個人:皇甫嵩。

  皇甫嵩手握重兵,是當時唯一可以節制董卓的人,更重要的是,他在韜略上要遠勝過董卓。

  然而,決勝並非只在戰場。

  皇甫嵩的侄子皇甫酈對董卓的驕橫很看不慣,他勸皇甫嵩先下手為強,他說:「全國的精銳部隊,都掌握在您與董卓兩人手中。朝廷要董卓交出兵權,他卻百般推託,這不明擺著是想造反嗎?董卓這個人,性情殘暴,不能服眾,您是主帥,應該發兵討伐他。這樣做,既是為朝廷解除後患,又是為天下除害。」

  皇甫嵩沒同意。論打仗,他是一流的,論搞政治陰謀,他搞不來。他只是淡淡地說:「董卓公然違抗朝廷的命令,固然有罪,可是擅自殺死朝廷委派的將軍,那也是危險的。最好的辦法,還是寫份奏章,上報給朝廷吧。」

  收到皇甫嵩的奏章,漢靈帝下詔斥責董卓,責令他即刻前往并州上任。

  這一回想必董卓要黔驢計窮了吧?

  然而歷史常會發生意料之外的事——漢靈帝駕崩了。

  皇帝一死,意味著京師即將迎來動盪。在這一點上,董卓的政治嗅覺相當靈敏,他預感到政權過渡不會一帆風順,便罔顧朝廷的責備,率軍返回黃河以東,密切關注洛陽政局的變化。

  抗詔可不是一般的罪,董卓是在豪賭。

  可是,他賭贏了。

  大將軍何進為了剪除宦官勢力,不惜把外地的軍隊調入京師。

  可巧的是,董卓的這支精銳部隊就在離洛陽不遠的地方,何進馬上命令董卓部隊向京城進軍。正是「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董卓等的就是這個機會。只要他進了京城,憑他的力量,足以把朝廷捏在手中。他毫不遲疑,點兵三千,馬上開拔,還寫了一折義正詞嚴的奏摺,奏請誅殺中常侍張讓等宦官。

  對於董卓這個人,不少人有清醒的認識,覺得他有野心,一旦讓他帶兵入京城,恐怕凶多吉少。侍御史鄭泰、尚書盧植等人都警告何進,不能讓董卓進京,頂多讓他在洛陽城外圍壯壯聲勢就行了。何進本來就沒有什麼主見,別人說什麼就是什麼,聽了鄭泰、盧植的話後,便派人持著皇帝的詔書,讓董卓在城外待著。董卓沒有辦法,只好在西郊夕陽亭一帶安營紮寨。

  眼看帝都就在眼前,自己卻只能待在城外,董卓心裡很失落。

  好吧,那就靜觀其變吧。

  京城內,大將軍何進終究沒能控制住局勢,落得個身首異處的下場。此後袁紹、袁術率軍攻打皇宮,放火燒宮門,一時間火光沖天,數十里外都看得到大火。董卓也瞧見了,他猜想京城一定發生了大事,於是連夜集合軍隊,向洛陽城挺進。天亮的時候,董卓已到城西,經過一番打聽,得知袁紹等人忙著在宮中屠殺宦官,而小皇帝被拐到了北郊,現在正在返回的途中。

  聽到這裡,董卓不禁笑了。

  笑什麼呢?

  他笑袁紹太沒智慧,只顧殺宦官,卻不知迎回皇帝會有怎樣的政治影響。

  董卓馬上率領部眾趕往北郊迎駕,於是便有了先前的一幕——一大幫人奔涌而來,個個凶神惡煞,把小皇帝嚇得屁滾尿流。一些侍臣擺起架子,沖董卓喝道:「有詔止兵。」就是說,你的軍隊不能在這裡嚇皇帝,站一邊去。

  這種話嚇唬一般人還可以,怎麼鎮得住董卓呢?

  董卓大怒,雙目一張,大聲呵斥道:「諸公都是國家大臣,不能匡正王室,令皇帝流亡在外,該當何罪?我董卓前來迎駕,反倒要被你們這幫人禁阻嗎?」

  這話一出,那幫大臣們只能低頭不語,滿臉通紅。

  全身戎裝的董卓大大咧咧地上前向小皇帝請安,劉辯驚魂未定,半晌說不出話,結結巴巴。倒是皇弟劉協說話得體,把整個事情的經過都講述得清清楚楚。董卓聽完後,心裡盤算:劉辯怎麼回事嘛,話也講不清,當什麼皇帝!還是口齒伶俐的劉協看起來更順眼。

  把皇帝送回京城後,董卓就賴著不走了。

  何進的部將、騎都尉鮑信認為董卓大張旗鼓進京,必有異志,他對袁紹說:「如果不除掉董卓,日後必定被他控制。不如趁著他新來乍到,立足未穩,先下手為強,把他抓起來。」

  話雖如此,袁紹還是有點怕董卓,因為董卓手下的涼州兵個個都非常強悍。

  這次董卓帶來了多少人呢?其實也不多,只有三千人。

  有沒有後續部隊呢?袁紹不清楚,沒敢輕舉妄動。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