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混世魔王董卓 殺何進:宦官集團的最後一搏
2024-10-09 00:48:19
作者: 醉罷君山
在漢靈帝病死前一年,這個荒唐皇帝差點就死於政變。
策劃政變陰謀的人是冀州刺史王芬。
此人乃是清流黨人,在黨人興起時,有所謂的「八俊」「八顧」「八及」「八廚」,總共三十二人,都是名重天下的士人,王芬就是「八廚」之一。後來朝廷掀起「黨錮之獄」,大批士人遭到迫害,王芬也是其中之一。直到黃巾起義爆發後,漢靈帝迫於形勢,才解除黨禁,恢復黨人的政治權利。身為士人領袖的王芬出任冀州刺史,政績不凡。
中平五年(公元188年),王芬府上來了兩位客人,一位是前太尉、士人領袖陳蕃的兒子陳逸,另一位是術士襄楷。襄楷懂得旁門左道,他夜觀天象,得出一個結論:「天象有異常,不利於宦官,看來這回黃門、中常侍都要被滅門了。」
黨人與宦官,向來是勢不兩立,水火不容。王芬聞言大為欣喜,他說:「果真如此的話,我要為天下人除害。」
不過,要除掉宦官容易嗎?宦官之所以肆無忌憚,是因為有皇帝罩著——皇帝都把大太監張讓、趙忠當爹媽對待了,如何能扳倒宦官呢?
王芬決定採取非常手段——政變!他想把漢靈帝拉下馬,換一個皇帝。
必須說,王芬的這個計劃相當大膽。可問題是,王芬是冀州刺史,而皇帝在京師,相距遙遠,如何發動政變?難不成要帶一隊人馬從冀州殺到皇宮嗎?
並非如此。
因為王芬打探到一個消息:皇帝打算前往河間國。
記住全網最快小説站𝗯𝗮𝗻𝘅𝗶𝗮𝗯𝗮.𝗰𝗼𝗺
皇帝不待在皇宮,去河間國幹什麼?原來,這些年靈帝拼命積累私財,靠賣官撈了許多私房錢。原本錢都放在私家庫房中,為了避免被偷盜,皇帝未雨綢繆,打算分開來存放。他拿數千萬寄存在小黃門那兒,又拿數千萬寄存在中常侍家中。這樣他還覺得不保險,乾脆回老家,到河間去買田地、修豪宅——皇帝也要趕一回時髦,炒地皮,炒房產,就差沒當煤老闆了。
王芬事先得知皇帝要到河間,挨著自己的地盤,在這個地方動手最安全。
萬事俱備,可還差點什麼呢?
王芬畢竟是書生,論學問、論人品那沒得說,搞政變卻非其所長。他突然想到,假使政變僥倖成功,抓住了皇帝,該如何善後呢,如何才能令朝中那一幫大臣接受更換皇帝的主張呢?王芬左思右想,覺得還需要一個既有正義感又有背景的人加入到自己的陣營中來。
符合這個要求的人雖然少,但不是沒有,他想到了一個人:曹操!
在王芬看來,曹操為官期間不畏強權,鐵面無私,稱得上有正義感。更重要的是,曹操的父親曹嵩久居高位,歷任「三公」,是朝廷中首屈一指的重臣。若能得到曹氏父子相助,政變成功的機會將大大增加。
此時曹操在做什麼呢?他正在老家閒居呢,讀書狩獵,日子倒過得輕鬆自在。王芬親自趕到曹操家中,推心置腹,將密謀全盤托出。
曹操聽罷直搖頭,說道:「廢立皇帝,是天下最不祥的事。古往今來,能權衡成敗、計較輕重而廢立皇帝者,只有伊尹與霍光。伊尹滿腔忠誠,又身居宰相之位,位高權重,才能廢立天子;霍光受先帝重託,又是皇親國戚,內有太后支持,外有大臣同心,加上昌邑王即位不久,地位不穩,才能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廢黜其位。您只看到古人輕而易舉的成功,卻看不到今天形勢的不同,竟抱著僥倖的心態,想使用非常手段,如此行事,豈不危險!」
這就是曹操與王芬的不同。
不錯,兩人都疾惡如仇,都想匡扶社稷。但王芬是個理想主義者,而曹操卻是現實主義者。王芬在「黨錮之獄」中被剝奪政治權利十九年,雖然得以重出,但在朝廷上根本沒有任何根基,卻妄想通過政變廢立皇帝,剷除宦官,豈非痴人說夢!
論政治眼光,王芬遠不及曹操看得遠、看得透。
曹操拒絕參加政變,王芬有幾分失望,但他並沒有因此而放棄。
為了一擊中的,王芬以冀州遭到黑山賊劫掠為藉口,招兵買馬,擴充軍隊。他的反常舉動引起了朝廷的注意。太史向皇帝報告說:「北方有赤氣亘天,夜半愈盛,橫貫東西。」這種複雜的天文術語背後隱藏的含義是:北方有陰謀,不宜出行。
王芬已經被懷疑上了!
當然,朝廷並沒有證據表明王芬要謀反。出於慎重,漢靈帝不僅取消出行,還下達一道詔令,命令王芬即刻解散新招募的士兵,並召他入京。
當詔令快馬加鞭送到冀州時,王芬明白自己大勢已去,一旦他入了京,朝廷稍加盤查,陰謀便會浮出水面,到時不僅他自己要受罪,還得連累一大批人。作為士人領袖,王芬不想拖累別人。一人做事一人擔,他拋下官印,拔腿就跑。可是天地茫茫,能逃到哪呢?最終他心灰意冷,選擇了自殺。
不出曹操所料,這起政變密謀最終流產了。
這件事令漢靈帝感到幾分後怕。他覺得有必要加強戒備,於是設立了一支近衛軍,以保護自己的安全。
兩個月後,「西園八營」成立。
西園八營,每營有一名校尉。為首的上軍校尉由靈帝寵幸的宦官蹇碩擔任。其餘七名校尉分別是:中軍校尉袁紹、下軍校尉鮑鴻、典軍校尉曹操、助軍左校尉趙融、助軍右校尉馮芳、左校尉夏牟、右校尉淳于瓊。
這個名單里,我們看到兩個熟悉的名字:袁紹與曹操。
這兩個日後會成為死敵的人,這時卻是同僚。
曹操雖然沒有參與王芬的謀反,但他知情不報,這事要是被查出來,罪名可就大了。只是因為主謀王芬自殺,皇帝也找不到他謀反的具體證據,加上此時全國叛亂不斷,朝廷早就亂成一鍋粥,沒人想去深查王芬謀反之事,最後不了了之。
儘管漢靈帝逃過一劫,但他仍然沒躲過死神的召喚。
公元189年,也就是王芬死後第二年,三十四歲的漢靈帝也死了。
誰將成為下一任皇帝呢?
靈帝的兒子大多早夭,只剩下兩個:大的叫劉辯,是何皇后所生;小的叫劉協,是王美人所生。按道理說,應該立皇后的兒子為太子,可是靈帝在世時,認為長子劉辯舉止輕佻,沒有威儀,鎮不住文武百官。他更喜歡幼子劉協,只是劉協的生母地位太低微,不夠格,因此他左右為難,遲遲未立太子。
宦官們都不想劉辯成為太子。按照舊例,只要劉辯上台,何皇后就要以太后名義臨朝,政權勢必落入外戚之手。相反,劉協的生母王美人已死,若是立他為太子,宦官就可以繼續掌握實權。
靈帝屍骨未寒,宦官集團與外戚集團已是劍拔弩張。
從實力上說,以何進為首的外戚集團是占有優勢的。何進是何皇后的哥哥,也是當朝大將軍。在漢代,大將軍總制全國武裝,地位在「三公」之上,除了皇帝,無人可及。但是宦官的力量也不可低估,靈帝生前所設立的「西園八營」,就牢牢掌控在大宦官蹇碩手中。
從東漢的歷史來看,每當有政變發生,宦官的行動都是非常迅速的。他們的骨子裡有一種賭性——作為殘疾的閹人,他們沒有什麼可顧慮的。宦官集團一致認為,立劉辯為皇帝,勢必使外戚坐大。他們必須先下手為強,殺死大將軍何進,擁立劉協為皇帝。
謀殺何進的重任,理所當然落在掌有兵權的蹇碩身上。
論起心狠手辣,何進不是蹇碩的對手。
蹇碩設下一個局,他請大將軍何進火速入宮,商討大事。何進當時並沒有起疑心,他從大將軍府直奔皇宮去了。蹇碩的計劃是,只要何進一入宮,就關閉宮門,當場格殺。這個計劃看起來很完美,但百密一疏。
問題出在蹇碩手下的一名司馬身上,此人名喚潘隱,是何進的故交。
潘隱得知蹇碩的計劃,心裡十分焦急,但又無法通風報信。他靈機一動,以司馬的身份到宮門外巡視,等候何進到來。
不多時,何進的馬車在宮門外緩緩停下,大將軍下了車,朝宮門奔去,眼看就要落入蹇碩的圈套。
突然間,何進看到潘隱的身影。令他意外的是,這位老朋友並沒有像往常那樣熱情地迎上來,而是沖他使了個眼色,神情詭異。
事出反常必有妖。
何進停下腳步,警覺地環顧四周,只見宮門內外的衛士手執戈戟,神色嚴峻,如臨大敵,與平日完全是兩種模樣。
一陣涼意躥上何進的脊梁骨。他與潘隱雙目對視,潘隱沖他微微搖頭,示意他千萬別進。何進頭皮發麻,轉身便走,他飛身跳上馬車,以最快的速度離開。為避免再生變故,他連家都沒敢回,直奔兵營而去。
蹇碩守株待兔,不想最後卻讓兔子給溜了!
謀殺何進的計劃破產了,這讓宦官集團在選立新皇帝時,變得十分被動。雖然靈帝劉宏沒有留下遺囑,但根據立長不立幼、立嫡不立庶的原則,都應該由劉辯來當皇帝。在公卿的擁立下,劉辯登上帝位。何皇后臨朝主政,改稱太后;大將軍何進與太傅袁隗共同主持大局。
這麼一來,外戚掌握了國家大權。
如今何進利劍在手,豈能容得下蹇碩?
正好這個時候,袁紹找上門了,勸何進利用這個機會,把宦官一網打盡。袁紹此時是西園八校尉的中軍校尉,在八校中排名第二,地位僅次於上軍校尉蹇碩。他極其厭惡宦官,而他的頂頭上司蹇碩就是宦官的頭頭。看來蹇碩雖然掌握西園八營,實際上已是眾叛親離。
有了袁紹加盟,何進如虎添翼。
蹇碩何嘗不知自己已站在懸崖邊上,隨時可能粉身碎骨,但他還想拼死一搏。他與其他宦官不同,他有軍職,是西園八校之首,手握兵權。但若想整倒何進,還須聯合其他宦官才行。蹇碩給中常侍趙忠等人寫信,闡述自己對時局的看法,他說,何進已經控制大權,宦官一旦失勢,恐怕要被誅滅,而何進之所以還沒有對宦官們下手,只是因為自己手握兵權,他強調,必須在宮廷內發動政變,逮捕並處死何進。
這次,蹇碩失算了,趙忠等人並沒有支持他。
在十常侍時代,趙忠與張讓是宦官集團中無可爭議的頭頭,蹇碩卻後來居上,且手握重兵。趙忠早就看蹇碩不順眼,索性就借何進的刀除去這個對手,於是他把蹇碩寫給自己的信轉交給了何進。
這下子要了蹇碩的命。
企圖搞政變、謀害大將軍,這都是死罪。
蹇碩被逮捕,罪證如山,無可狡辯,下獄處死。
趙忠等人出賣蹇碩,一方面想除去蹇碩,另一方面也是想討好何進,希望宦官集團與外戚集團能友好共處,利益均沾。可是宦官們干下那麼多傷天害理之事,官員、士人、百姓無不對他們恨之入骨,現在揮一揮袖子說不玩了,這哪能行?
首先袁紹就不同意,他堅決要求清洗宦官,還給大將軍何進打氣,跟他說:「如今大將軍您手握兵權,手下一幫人都是當世豪傑,局勢盡在掌控之中,殺了宦官,為天下人除害,您也可以名垂青史。」
何進一想,覺得袁紹說得對,殺宦官,名利雙收,何樂不為呢?
按道理說,何進身為大將軍,天下勁兵皆在其掌握之中,剷除幾個宦官,只是手到擒來之事。可是何進這個人魄力不足,不敢擅自決定。因為宦官隸屬於皇宮,按照慣例,只有皇帝或太后才有權處置這些奴才。皇帝年幼,太后臨朝,這件事得由太后來做主。按理說,當今太后正是大將軍何進的妹妹,只要太后一道旨令,不就把宦官一網打盡了嗎?
可是何進卻碰了壁。
他入宮見何太后,請求把宦官一律免職,趕出皇宮。何太后對哥哥的提議卻大惑不解,她反問一句:「古往今來,太監就一直存在,漢室成立以來都這樣,怎麼能把他們都趕走呢?」
這一反駁讓何進啞口無言。
妹妹不同意下令,何進也沒了主意。別看何進在靈帝沒死時就是大將軍,可他平日裡也要看宦官的臉色行事,內心還挺窩囊的。
這時袁紹出了個餿主意。
他對何進說:「既然太后不同意,咱們索性就來個逼宮,從京城外調支軍隊進城,以壯聲勢,到時不怕太后不同意。」
何進為人優柔寡斷,沒什麼主見,聽袁紹這麼一說,就言聽計從了。
有個人聽說了這個主意,不禁在心裡偷笑。誰呢?典軍校尉曹操。
曹操暗笑道:如果要治宦官的罪,只需殺掉帶頭的,一個獄吏就可以把事情擺平,還要興師動眾做什麼呢?我看這事情一鬧大,說不定就搞砸了。
曹操的政治眼光向來很獨到,這一次又給他算準了——何進搞出這麼大的聲勢,不是明擺著給宦官通風報信嗎?
何進聽從袁紹的建議,命令西部的董卓兵團向首都洛陽進發,又派王匡、鮑信到泰山郡招兵買馬,令東郡太守橋瑁駐紮於成皋,武猛都尉丁原率數千人放火燒了孟津渡口。搞這麼多花樣,就是想逼何太后剷除宦官集團。
這麼大規模地調兵,有沒有效果呢?
說實話,沒效果,何太后仍然拒絕何進的要求。
袁紹急了,他警告何進說,不要顧及太后的面子,要早做決斷,事遲則生變。何進並沒有意識到危險的臨近,他仍然想通過常規手段來解決問題。他也不是無所事事,他至少幹了兩件事:第一,把反宦官急先鋒袁紹提拔為司隸校尉,並授予象徵權力的符節;第二,把曾被宦官迫害的王允提拔為河南尹。
以袁紹、王允為代表的強硬派控制朝廷,反對宦官的呼聲日益高漲。一向鎮定的何太后終於慌了,她擔心局勢失控,覺得還是把宦官趕出宮較為妥當。懿旨一下,中常侍、小黃門全部被免職,遣散返鄉。
大家想想,這些太監們要是失勢返鄉,會是怎麼樣的下場呢?他們平素作惡多端,一旦沒有權勢,還不被老百姓給揍死嗎?因此大家誰也不想走,紛紛跑去向何進求情。
在對待宦官的態度上,何進與袁紹的立場是有所不同的。
何進只想把宦官們趕出皇宮了事,袁紹則堅決要求將宦官勢力連根拔除。袁紹還自作主張,以大將軍的名義通告全國各州郡,立即逮捕宦官的家屬親信。他一再向何進強調,必須要徹底清洗宦官集團。
在袁紹的鼓動下,何進又進宮面見太后,要求把所有中常侍逮捕並處死。
豈料隔牆有耳,何進與太后的談話,被中常侍偷聽到了。這些閹人們一聽,原來大將軍不是要把我們趕回家,而是要血洗內宮啊。
狗急也跳牆,人一急能不拼命嗎?
好,既然你何進無義,就休怪我等無情了。
張讓等人馬上召來幾十名宦官,大家操起武器,埋伏起來。
一會兒工夫,何進打從後宮中出來,沒走幾步就聽到有人喚他,回頭一看,卻是中常侍張讓。張讓對何進說,皇太后還有一點事要跟大將軍說,請大將軍入見。何進沒有起疑心,便跟著張讓又進了後宮大院。剛入大門,埋伏在一旁的宦官們一擁而上,把他給放倒了。
這時張讓上前,指著何進的鼻子罵道:「天下大亂,大將軍你也有責任,怎麼能都算在我們頭上呢?先帝曾一度想廢了太后,是我等痛哭流涕為太后求情,這些事你怎麼就給忘了?將軍非但不念舊情,還打算把我們都殺了,豈不是欺人太甚!今天我們也豁出去,賭個死活吧。」
八年前,王美人生下皇子劉協,何皇后妒火中燒,把王美人給毒死了。這件事讓靈帝劉宏勃然大怒,差點廢掉皇后,當時是宦官的力保才息事寧人。
在張讓看來,宦官對何家有救命之恩,何進反倒是恩將仇報。
憤怒的宦官們把何進亂刀砍死。
可憐大將軍何進殺宦官不成反而成為犧牲品。張讓等人要死地求生,他們挾持何太后、皇帝劉辯,發了一道詔書,把司隸校尉袁紹、河南尹王允兩人撤職。
這道詔令如此蹊蹺,尚書盧植接到詔令後心生狐疑,便說:「請大將軍出來,有事商量。」
宦官們從門縫把何進的人頭扔出來,喊道:「何進謀反,已被誅殺了。」
消息一傳出,大家驚呆了,怎麼辦?
還能怎麼辦,殺入皇宮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