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有趣得讓人睡不著的三國史(套裝共3冊)> 涼州叛亂:帝國救火隊長皇甫嵩力挽狂瀾

涼州叛亂:帝國救火隊長皇甫嵩力挽狂瀾

2024-10-09 00:48:17 作者: 醉罷君山

  黃巾起義給朝廷敲了一記警鐘,貌似強大的帝國已是危機四伏。

  

  可惜的是,這記警鐘並沒有把昏庸的漢靈帝敲醒。當將士們為這個搖搖欲墜的朝廷浴血疆場時,皇宮裡卻上演著一出出雞飛狗跳的鬧劇。

  漢靈帝幹了很多荒唐事。

  當了皇帝還不夠,他還要當大富翁。靈帝發現自己貴為一國之君,私人錢財卻難以躋身富翁排行榜。看看以前的大將軍梁冀,被抄家後拍賣所得竟然有三十億之多。靈帝還譏笑前任漢桓帝,認為他不懂得經營家產。

  那麼靈帝要如何經營自己的產業呢?

  他看到大家都想當官,便從中尋到了商機:明碼標價,公開賣官。

  官秩為四百石的賣價四百萬錢,官秩為二千石的二千萬錢。這樣,有錢人很容易就可以根據自己的財力買個官過過癮。沒錢的人也不必灰心,可以分期付款,先欠著錢上任,等撈到錢以後,再雙倍償還——靈帝畢竟是皇帝,生財有道,還不忘兼顧公平。

  除此之外,靈帝還推出了一系列優惠政策。正常升遷的官員,雖然也得花錢,但可以享受三折至五折的優惠;至於朝中近臣,優惠幅度就更大了。譬如「三公」,內部招標價一千萬;「九卿」,內部招標價五百萬。

  當時有個人名叫崔烈,他當過郡守,後在朝中為卿,想過過「三公」的癮,又覺得一千萬貴了,便找到靈帝的奶娘程氏,請她幫忙與皇帝討價還價,最終以五百萬的優惠價格(相當於五折)成交,當上司徒。

  到了正式授官的那天,皇帝還有點後悔:「唉,這個官賣得太便宜了,本來能賣一千萬的。」

  站在一旁的奶娘程氏不高興了:「他能出五百萬,已經很不錯了。像崔公這樣的冀州名士,豈肯輕易買官?這可都是看在我的面子上,你還不滿意呀?」

  賣官鬻爵還不夠,皇帝還要經商。

  這不,他又發明了新玩意兒,在後宮搞了一條商業街。

  宮女們被分配到各門店去賣東西,皇帝呢?自然是商業街的大老闆,他脫了龍袍,換上一身商人裝扮,手中拿著算盤,到各門店去核算經營所得。就這樣,靈帝白天當督工,監督宮女開店營業,晚上就擁妻抱妾,大設酒宴。在嬉鬧與女色之中,朝政大事,早就拋之腦後了。

  更糟糕的是,靈帝對宦官的信任與重用,堪稱前無古人。

  靈帝時代有所謂的「十常侍」。十常侍其實是指十二名中常侍,這十二名大宦官分別是趙忠、張讓、夏惲、郭勝、段珪、宋典、孫璋、畢嵐、栗嵩、高望、張恭、韓悝。本來還應該包括封諝與徐奉兩名中常侍,但這兩個人在黃巾起義時,串通馬元義,企圖裡應外合,顛覆朝廷,後來當然沒有好下場,都被皇帝給誅殺了。

  這十二名中常侍,全部封侯,貴盛無比,其中又以趙忠、張讓兩人最為顯赫。顯赫到什麼程度呢?靈帝劉宏是這樣說的:「張常侍是我父,趙常侍是我母。」您瞧瞧,皇帝管張讓叫爸,管趙忠叫媽,人家這兩位可是被皇帝當作雙親哪,這能得罪嗎?

  由張角兄弟點燃的黃巾起義烈火被皇甫嵩、朱儁、曹操、孫堅等人撲滅了,靈帝自以為可以高枕無憂,其實這僅僅只是火山的第一次噴發罷了。

  在黃巾起義的鼓舞下,全國各地掀起反抗狂潮,大大小小的起義數不勝數。這些起義軍的首領名字五花八門,多是使用各種江湖諢號,主要有以下這些:張牛角、褚飛燕、黃龍、左校、於氐根、張白騎、劉石,左髭丈八、平漢大計、雷公、浮雲、白雀、於毒、五鳳、李大目、白繞等。大家看看這些名字,這都像人名嗎?這些反政府武裝,多則兩三萬人,少則六七千人。

  天下大亂已經不可避免了。

  這裡單說西北的叛亂,這是一場曠日持久的戰爭。

  正當皇甫嵩的政府軍與張寶的黃巾軍在下曲陽展開最後決戰時,涼州北地郡的先零羌突然起兵叛亂,擁立胡人北宮伯玉、李文侯為將軍。

  這實在是不給皇甫嵩面子。

  在黃巾戰爭爆發前,皇甫嵩正是北地郡太守。沒想到他前腳剛離開,後院便起火了。叛軍襲殺護羌校尉冷徵,西北局勢急轉直下。

  北宮伯玉想在西北干出一番事業,他聽說邊章、韓遂「素有膽略」,在西州一帶十分有名,便拉攏兩人入伙。邊章與韓遂頗曉軍事,他們的加盟,令叛軍如虎添翼。叛軍很快攻下金城郡,殺死金城太守陳懿。經此一役,叛軍聲威大振,兵力一下子猛增到幾萬人。

  在東漢近兩百年的歷史上,西北的羌亂始終是邊疆一大患。漢羌戰爭持續了一百多年,直到一代名將段熲出現,吊打羌人將近十年,這場戰事方才告一段落。

  然而,這次先零羌起事,與以往歷次羌亂完全不同。戰爭不再是在兩個民族間進行,而是羌人聯手漢人,合力對抗東漢朝廷,想要與朝廷分庭抗禮,政治意圖相當明顯。

  公元185年,北宮伯玉與邊章、韓遂揮師進攻三輔。

  三輔就是西漢故都長安及附近一帶,是僅次於首都洛陽的另一個政治中心。若是長安淪陷,後果不堪設想。漢靈帝不免驚慌失措,急調皇甫嵩駐防長安城,全權負責指揮平叛。

  皇甫嵩如同東漢帝國的救火隊長,哪裡局勢最為危急,他就奔向哪裡。就在皇甫嵩準備再次大展身手的時候,從他背後卻射來一支冷箭。

  放冷箭的正是被荒唐皇帝尊為爹媽的大宦官趙忠、張讓。

  這兩人與皇甫嵩的過節,還得從頭說起。

  在上一年皇甫嵩討伐黃巾軍時,曾路過趙忠的老家鄴城,見到趙忠的宅院相當豪華氣派,堪比皇室住宅,嚴重超標,於是上書彈劾。這下子趙忠損失大了,宅院被朝廷下令沒收,從此這位大宦官就記恨上了皇甫嵩。

  再說說張讓,張讓本是一個貪得無厭的人,憑著皇帝對他無限的信任,四處敲詐勒索。有一回居然勒索到皇甫嵩頭上,獅子大開口,索要五千萬。皇甫嵩為人正直,且不說沒錢,就是有錢也不屑於巴結宦官,便一口拒絕了張讓的無理要求。

  趙忠與張讓就是倆小人,睚眥必報。他們視皇甫嵩為敵人,早就想除之而後快。只是皇甫嵩功勞太大,被皇帝提拔為左車騎將軍,地位僅在大將軍何進之下,一時間也不好下手。如今皇甫嵩被調往長安前線禦敵,倆小人開始活動了。趙忠、張讓二人在皇帝面前大講皇甫嵩的壞話,說他在前線屢戰屢敗,非但沒立功,還大把大把地花國家的錢。靈帝也就是個豬腦袋,聽風就是雨,一道詔令,把皇甫嵩撤職召回。

  皇甫嵩被撤職後,改由司空張溫為車騎將軍,董卓為破虜將軍,周慎為蕩寇將軍,轄十萬大軍,進駐美陽城,討伐北宮伯玉。臨行前,張溫上書皇帝,請求再調派一個人隨他一同西征。他指明要帶走的,正是在黃巾之戰中勇冠三軍的江東才俊孫堅。

  看來孫堅的才能,已經得到朝廷重臣們的承認。

  叛軍的實力不容小覷。

  北宮伯玉的部將邊章、韓遂趁政府軍在美陽城立足未穩,發起突襲,打得張溫措手不及,狼狽不堪。這個時候,野蠻的董卓倒是發揮了作用,在他兇悍的反撲下,反政府軍終於吃不消,邊章、韓遂率軍退往榆中。

  張溫反敗為勝,此時不趁熱打鐵,更待何時?他急令蕩寇將軍周慎領兵三萬,窮追敵寇。周慎與董卓同級別,眼看第一戰的功勞都讓董卓給搶了,他卯足了勁,一路疾馳,很快兵臨榆中城下,下令備好攻城器械,打算強攻。

  這時,只見諸將中站出一個人,此人相貌堂堂,氣宇軒昂,正是張溫親自向皇帝索要的軍中後起之秀孫堅。

  孫堅熟諳兵法,十七歲就用疑兵之計智退海盜,如今身經百戰,眼光更加獨到。他向周慎建議道:「叛軍占據榆中,城內糧食不足,勢必要從外部運糧。請將軍撥給我一萬人馬,襲擊其糧道,切斷城內糧食供給。叛軍一旦糧草不足,勢必無法固守,到時將軍從正面攻擊,他們定會放棄城池,撤往羌中。我軍步步緊逼,涼州之亂,可一戰而平。」

  這個建議很中肯。《孫子兵法》中說「上兵伐謀」,打蛇要打七寸,打仗也要覷准敵人的弱點,才能一擊致命,以最小的代價取得最大的勝利。周慎的強攻戰術,更適合在敵人防禦無弱點可尋的情況下採用,是不得已的手段,殺敵一千,自傷八百,代價高昂。

  周慎想都不想,就把孫堅的提議否決了。因為這一戰略不合周慎的胃口。

  把叛軍逼走有個屁用?

  全殲敵軍才叫戰功!

  蕩寇將軍周慎自視過高了,在他看來,孫堅就是個後生,哪有資格指指點點?周慎非但沒有斷敵人的糧道,還把自己的糧道暴露在敵人的攻擊之下。

  邊章與韓遂也不是泛泛之輩,他們比周慎要高明得多,採取的戰術猶如孫堅提議的翻版。韓遂嬰城固守,邊章率一支軍隊偷偷溜出城,一舉攻占葵園峽谷,切斷了周慎的運糧通道。

  此時周慎陣腳大亂,眼看攻城無功,後路又被邊章抄截,陷入腹背受敵的窘境。倘若不立即撤退,恐怕要被叛軍包餃子了。周慎奪路而逃,連輜重車輛也來不及帶走,一股腦全送給了對手。

  榆中之戰,以政府軍的失利告終。

  與此同時,西征軍統帥張溫派破虜將軍董卓另率三萬人馬,進攻盤踞於涼州的先零羌部落。董卓早年在張奐手下時,就曾多次打敗過羌人,加上前番又打敗了邊章、韓遂,因此愈發自負,不把對手放在眼裡。

  事實證明,這一次,董卓沒比周慎強多少。

  漢軍三萬人馬抵達望垣(今甘肅天水北)時,早有防備的羌胡人突然殺出,把董卓兵團壓迫到一條河流附近狹小的區域內。但與漢軍相比,羌胡軍隊武器窳(yǔ)劣,因此雖然人多勢眾,一時間也無法消滅政府軍。雙方僵持不下。

  漢軍的糧食越來越少,眼看就要吃光了。

  被困住的董卓情急智生,他想到,糧食是快吃光了,可這旁邊不就有條河嗎?他命人在河中築起堤壩,阻止魚蝦漂往下游,然後集中捕撈。魚蝦營養價值高,士兵們吃飽後倍感有力,精神也抖擻了。

  羌胡軍隊本以為可以把董卓困死,豈料董卓就地取材,解了食物之困。不僅如此,董卓圍壩捕魚,還有更深一層的用意。

  由於人工圍壩,壩內河流水位猛漲,在某種情況下,水就是最有威力的武器。老子說:「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果然如此。董卓趁羌人不備,決堤放水,河水奔騰而下,直撲羌胡兵營。一下子,兵營成了一片沼澤地。董卓藉此時機,率軍蹚過淺水,成功突圍。

  羌軍眼睜睜地看著獵物跑了,卻因陷入泥濘之中而無法追擊。

  這一戰著實驚險,董卓撿回一條命,退往扶風。

  總司令張溫心裡很鬱悶。

  先是周慎率著殘兵敗將回來,緊接著又傳來董卓出師不利的消息。六萬人馬出擊,徒勞無功,士氣凋零。

  更令他氣憤的是,董卓這個傢伙不聽話了。

  在董卓敗逃到扶風後,張溫以總司令的名義,命令他把部隊拉回大本營。豈料董卓裝聾作啞,不理不睬,壓根兒不把統帥放在眼裡。直到過了許久,才慢條斯理返回總部,見到總司令張溫後,不僅沒有表現出一絲對戰敗的愧疚,反倒一副傲慢自大的模樣。

  董卓的軍職比張溫要低,何以他敢如此狂妄呢?

  首先,董卓自視甚高。他出生於西疆,軍旅生涯二十年,多數時間是在西疆度過,在西北軍中擁有很高的威望。儘管這次吃了虧,他仍認為,要解決西北羌亂,非自己莫屬。

  其次,董卓瞧不起張溫。張溫身居「三公」之列,卻是出錢買來的。作為總司令,他沒什麼作戰經驗,第一戰就被邊章、韓遂打得暈頭轉向,還是董卓來給他解的圍。

  正因為如此,董卓對張溫的命令充耳不聞。

  張溫雖然一肚子不高興,卻無可奈何。

  孫堅感念張溫對他的知遇之恩,見狀自然感到不平:堂堂主帥,豈可受副將掣肘?他向張溫進言道:「董卓不僅沒有檢討戰敗的責任,還囂張狂妄,真是罪大惡極。大帥應該治他『不服從軍令』之罪,依軍法當斬!」

  從這句話,便可看出孫堅的魄力。

  張溫卻猶猶豫豫、吞吞吐吐地說:「董卓在西疆威名遠揚,今天若是殺他正法,西征亂賊要依靠誰啊?」

  孫堅說:「將軍親率王兵,威震天下,何必非得依靠一個董卓呢?董卓出言不遜,不把將軍放在眼裡,犯上無禮,這是罪一;邊章、韓遂作亂已久,應當即刻進兵討伐,董卓卻按兵不動,動搖軍心,這是罪二;董卓出師無功,接到返回命令後卻充耳不聞,還趾高氣揚,跋扈囂張,這是罪三。古代名將出征,持斧鉞節制諸軍,膽敢犯上者殺無赦。因此才有司馬穰苴誅殺莊賈、魏絳誅殺楊乾的範例。如今將軍您卻法外開恩,對董卓的罪行不施予誅殺之刑,既有損威嚴,也有違軍法。」

  性格決定命運。

  張溫軟弱的性格,註定使他下不了殺董卓的決心。

  在他看來,董卓及其部下都是一群野蠻人,如狼似虎,他沒膽量拿董卓開刀。最後,他對孫堅說:「你還是出帳去吧,要是待得太久,董卓會起疑心的。」

  一位統帥對部將畏懼到如此程度,如何能成事?

  幾年後,當張溫面對行刑的劊子手時,他一定後悔自己當初沒有聽從孫堅的勸告。

  在接下來的這一年(公元186年),張溫意外地升職了。

  由於太尉張延被免職,張溫被提拔為太尉,相當於國防部長。不過他並沒有到朝廷就任,而是坐鎮長安,仍然負責西征事宜。只是張溫軍事才能平平,無法節制前線諸位將領,故而與反政府軍形成相持局面,一整年沒有發動過大規模的攻勢。

  皇帝對張溫失去了耐心,終於在年底把他召回京師洛陽。

  公元187年初,反政府軍發生內訌。韓遂殺死北宮伯玉與邊章,吞併其部,成為西北反叛軍的唯一首領,擁眾十餘萬。這位新首領志不在小,剛剛獨攬大權,便迫不及待地進攻隴西,隴西望風而降。

  涼州刺史耿鄙集中了六個郡的兵力,準備與韓遂一決死戰。

  豈料戰鬥還沒開打,部將譁變,耿鄙被殺。身為涼州軍司馬的馬騰率部叛反,與韓遂部合併,另一支由王國率領的叛軍也前來加盟。這樣,西北叛軍便組成了新的三巨頭聯盟,三巨頭分別為韓遂、馬騰、王國。

  叛軍勢力如日中天,攻克漢陽郡後,十餘萬大軍再度進逼三輔,即長安地區。

  長安告急!

  漢靈帝又驚又怒,他想不通,叛軍怎麼越鎮壓越多了?

  所幸韓遂一伙人並沒有真心想攻下長安,他們只想劫掠財錢,等到搜颳得差不多了,便心滿意足地撤了。

  叛軍是撤了,皇帝的氣沒消。他遷罪於張溫,免了張溫的太尉一職。太尉為「三公」之首,權力最重,可是在兵荒馬亂的年代,卻最不容易當。在張溫之後,太尉之職走馬燈似的換人,崔烈當了七個月,曹操的老爹曹嵩當了六個月,樊陵當不到兩個月,馬日(mì)磾(dī)當了九個月,基本上任期都不滿一年就下台。

  原因很簡單,官都是買來的,這些國防部長在軍事上並沒有多少真才實學。

  誰有真才實學呢?

  舉目望去,能堪擔重任者,只有鎮壓黃巾起義的英雄皇甫嵩。

  漢靈帝中平五年(公元188年),西北反政府軍在王國的統領下,發動新一輪攻勢,包圍陳倉。遭趙忠、張讓陷害而被閒置達三年之久的皇甫嵩終於被朝廷起用,出任左將軍,下轄前將軍董卓等將領,共四萬人馬,救援陳倉。

  董卓這個人雖然狂妄,但還是識相的,知道皇甫嵩和張溫不同,是有真本領的,故而對主帥還算客客氣氣,主動請戰道:「陳倉已被敵人團團包圍,咱們應該快馬加鞭,速速支援。」

  皇甫嵩卻給董卓潑了一盆冷水,他說:「百戰百勝,不如不戰而屈人之兵。兵法有言: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陳倉雖然只是一座小城,但城池堅固,易守難攻。我們姑且按兵不動,等敵人精疲力竭之時,必可收全勝之功,何必急著去救援?」

  皇甫嵩不愧是靈帝時代的第一名將,上兵伐謀,戰未開打,他早已算定勝局。

  果不其然,王國猛攻陳倉八十多天,陳倉城巋然不倒。將近三個月的連續作戰,早已讓反政府軍疲憊不堪。對王國來說,這一仗沒法繼續打了,罷罷罷,還是撤軍吧。

  陳倉城下恢復了往日的平靜,敵人撤走了,戰場上留下一堆殘破的車輛與折斷的兵戈。此時,一直按兵不動的皇甫嵩忽然下達了全線追擊的軍令。

  董卓又跳出來道:「萬萬不可!兵法上說『窮寇勿追,歸眾勿迫』,現在若貿然追擊,便犯了兵家大忌。正所謂困獸猶鬥,蜜蜂急了還會蜇人,何況是人呢?」

  由此可見,董卓雖然也懂得些兵法,卻沒能靈活運用。而皇甫嵩之所以被稱為名將,是因為他總能看到一般人看不到的地方。他解釋道:「以前我不出擊,是避敵鋒銳;如今全線追擊,是待敵衰疲。現在敵人只是疲憊之師,毫無鬥志可言,我以逸擊勞,以完整之師擊疲亂之師,這與兵法書上所說的『窮寇勿追』是不一樣的。」

  於是漢軍四萬精銳之師悉數出動,窮追猛打,王國的反政府軍大敗,落荒而逃,遺棄下一萬多具屍體。

  皇甫嵩以此精彩一役,捍衛了自己「第一名將」的榮譽。

  這場勝利彰顯了皇甫嵩的戰略眼光與把握戰機的實力,卻也為他埋下了禍根。董卓兩次獻計都被皇甫嵩否決,本就感到有失顏面,在追擊敵寇時,皇甫嵩擔心董卓會不服軍令,把他調到了後衛的位置,這樣一來,董卓更氣了,認為皇甫嵩有意壓制他,不讓他有立功的機會。

  董卓這人表面豪爽,實際上這種豪爽是有條件的:你尊他為老大,他就對你豪爽,如若不然,他就會睚眥必報。小人難纏,皇甫嵩撞上董卓這樣的小人,後來果然嘗到了苦果,當然這是後話了。

  陳倉一戰,是西北叛軍由盛而衰的轉折點。

  王國被皇甫嵩殺得大敗而回,韓遂一氣之下把王國給廢了。這麼一來,王國的部下十分不服氣,而三巨頭之一的馬騰也在與韓遂爭權奪利,高層的內鬥,使得涼州反政府武裝集團的力量大不如前,對東漢帝國的威脅也隨之減弱。

  當前線的捷報飛抵京師時,漢靈帝正躺在病榻上苟延殘喘。此時的他已是病入膏肓,無藥可治。這位聲色犬馬了一輩子的皇帝,已經不能再享受人間的美色與美酒了。

  與之前的皇帝們一樣,他也沒有逃脫短壽的宿命。

  一場巨變即將降臨到這個風雨飄搖的帝國。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