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知道的唐朝

2024-10-09 00:24:05 作者: 唐俑

  武則天當過馬球隊隊長

  有句俗話叫「一好百好」,這話用在唐朝身上也很適合。唐朝經濟發達,軍事強盛,思想開放,體育運動也開展得如火如荼,尤其是女子體育運動。歷史上除了宋朝,很少有朝代能與之相比。即使是在民間,也能經常看到平民家的女孩與士兵一起踢足球。

  宮廷就更不用說了,比如唐朝人非常喜歡的打馬球運動。宮中不僅經常舉辦打馬球的活動,還舉行比賽。據《封氏聞見記》記載:吐蕃使者迎娶金城公主時,想讓他們帶來的馬球隊與漢人的馬球隊比賽。唐中宗李顯便讓宮中職業馬球隊和他們比,結果卻成了手下敗將。李顯命令時為臨淄王的李隆基領頭組成皇家馬球隊,再戰吐蕃人。李隆基不辱使命,在場上大顯身手,帶領皇家馬球隊以少勝多,把吐蕃馬球隊打得大敗。這說明李隆基是箇中高手。他的球技如此了得,也許和他祖母有關。他祖母是誰?大名鼎鼎的武則天!據記載,武則天也是個體育愛好者。騎馬、射箭樣樣都能來,而且她不是一般的體育愛好者,從她擔任過宮中女子馬球隊隊長來看,這人在某些方面還是高手。她打馬球的技術如此了得,李隆基能不耳濡目染受其影響嗎?

  唐朝也有「潑水節」

  唐朝的「潑水節」主要流行於盛唐時期,名叫「潑寒胡戲」,是從西域傳來的一種風俗性歌舞遊樂活動。

  「潑寒胡戲」又叫「潑胡氣寒」,類似於今天傣族的潑水節,但比傣族的潑水節狂野多了。因為這種活動是在寒冷的冬天舉辦——夏天朝身上潑水那叫爽,冬天朝身上潑水簡直是「野蠻人」才敢幹的事情;而且比傣族的潑水節更熱鬧,不僅鑼鼓喧天、旗幟飄揚,人們穿胡服騎駿馬,或戴面具或裸露身體。你朝我潑水我朝你潑水,還可以朝看熱鬧的潑水,盡情嬉戲,奔跑追逐;參與者還高唱《蘇幕遮》歌曲,大跳《渾脫》舞,陣勢有如出征的軍隊。這種可以「壓火去病」的活動興起於武則天當政末年,深受歡迎,歷年參與者甚多。到唐中宗時大為盛行,後來卻被唐玄宗消滅了。原因有兩個,一是他本人不喜歡這種粗獷的外來風俗,二是有些思想比較保守的大臣認為有傷風化,力諫禁止。唐玄宗於開元元年(公元713年)下詔禁止,這種「潑水節」在中原地區再也看不到了。

  唐朝人愛香舉世無雙

  唐朝人對香的喜愛,可以說舉世無雙:衣服要熏過香後才會穿,穿上後還要掛個香囊,香氣隨風飄散,走到哪裡飄到哪裡。浴缸中要加香料,否則寧願不洗澡。院子裡、房間裡都要幽香撲鼻。衙門的公堂里也要弄得香噴噴的,犯人到此接受審判簡直是一種「享受」。進士考試前,主考官和考生都要在香案前行禮……

  最典型的莫過於寧王李憲,就是把皇帝的位子讓給李隆基的那位。他說話前口中必含沉香或者麝香,否則絕對不會開口說話。一旦他開口說話,那麼就是這個畫面——「啟口發談,香氣噴於席上」。真想問一句:一口沉香多少銀子?他一天要與多少人說話?

  請記住𝗯𝗮𝗻𝘅𝗶𝗮𝗯𝗮.𝗰𝗼𝗺網站,觀看最快的章節更新

  唐中宗時還舉辦過一次大型聚會,一種專屬於皇帝親屬和權臣的比香大會。這種「高雅的聚會」不干別的,專門「斗香」——「各攜名香,比試優劣」。

  當然了,不是所有的唐朝人都能這樣講究,那只是上層人物的專利,普通百姓只能想想了——一切講究都是以經濟實力為基礎的。

  不過也有例外:相傳唐中期的一個妓女,她母親為了讓她長大後身上能發出自然香味,從小就給她餵香。她長大後果然身上能發出自然香味,轟動一時。

  不明白可以吃的香是什麼香,今天還有嗎?

  楊貴妃吃的荔枝產於四川

  「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有人根據杜牧的這兩句詩,加上特殊的身份,便推斷楊貴妃的生活極其奢華。他們認為楊貴妃吃的荔枝產自嶺南,那時候交通不發達,從嶺南運輸荔枝到長安,即使快馬加鞭也得十天半月。為了保持荔枝的新鮮,還得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一顆荔枝運到長安,其價值也許超過運送它的那匹馬。

  實際情況不是那麼回事,楊貴妃吃的荔枝產於比嶺南近得多的四川。白居易詩曰:「欲知州近遠,階前摘荔枝。」這是白居易在忠州做官時寫的,忠州就是今天的重慶忠縣,當時屬於四川管轄。蘇東坡的《荔枝嘆》一詩也寫到這事:「永元荔枝來交州,天寶歲貢取之涪。」「涪」乃涪州,也就是今天的重慶涪陵,當時屬於四川。北宋政治家和茶學專家蔡襄在所著《荔枝譜》里直言:唐天寶時,楊妃尤愛嗜涪州的荔枝,「歲命驛致」,而歷史上的涪州荔枝,因楊貴妃而聞名於世。宋人范成大也說:「涪陵荔子(枝),天寶所貢,去州數里所有此園……自眉嘉至此,皆產荔枝,唐以涪州任貢,楊太真所嗜,去州數里,有妃子園。」《輿地紀勝》之「涪州古蹟目」則有這樣的記敘:「妃子園在州之西,去城十五里,荔枝百餘株,顆肥肉肥,唐楊妃所喜。」

  最權威的,恐怕是涪州地方志的記載了:「楊妃嗜生荔枝,詔驛自涪陵,由達州,取西鄉,入子午谷,至長安才三日,色香俱未變。」

  那麼問題來了:既然有這麼多證據證明楊貴妃吃的荔枝來自四川,為什麼那麼多人說是來自嶺南呢?除了抹黑人家,實在是沒有第二種解釋。

  唐朝的福利制度

  唐朝的福利制度是很好的。據《唐六典》記載,從親王到五品官,每月都可以領到作為福利發放的肉,親王以下二品以上的官員是20隻活羊,外加60斤豬肉,三品官沒豬肉,只有活羊12隻,四品、五品官也沒豬肉,但有9隻活羊。換算成人民幣,按最低每隻羊1000元計算,在唐朝哪怕當個五品官,每月僅福利就有近萬元收入。難怪那麼多人削尖了腦袋也要往官場鑽!

  《法苑珠林》一書記載過這樣一件事:唐高宗顯慶年間,掌管宮中膳食帳目的是一個叫封元則的渤海人。當時于闐國王朝見大唐皇帝,朝廷發給他們的也是活羊。大概是太大方了,以至於到于闐王離開時仍有幾千隻羊沒吃完,于闐王便委託封元則送到寺院去放生。結果于闐王前腳剛走,封元則就把那些羊全部賣給了屠宰場。後來有一天,天空突然電閃雷鳴,大雨交加,封元則被雷電擊中,慘死街頭。人們認為這是上天對他的貪婪的懲罰。

  唐朝人對吃喝很講究

  說到唐朝人的吃,口水止不住地流。唐朝人對吃的態度值得我們學習,因為在他們看來,吃是人生中很重要的一件事情,來不得半點兒馬虎。不像如今我們這些所謂的忙人,隨便湊合一下就是一頓,有的人甚至動不動就來個廢寢忘食。

  唐朝人對吃喝有些什麼講究呢?簡單點兒說,就是吃梨要蒸熟(唐玄宗送給安祿山的禮物就有蒸梨),或者燒熟;為了保健,吃魚要拌蒜,吃肉要放蒜,把蒜加工成粉或醬,吃魚吃肉的時候蘸著吃,「蒸豚搵蒜醬,炙鴨點椒鹽」;他們還愛用橙子調味,吃魚的時候要放橙子醬。

  說到吃魚,得多費點兒筆墨。大家都知道日本人愛吃生魚片,這習慣很可能是從唐朝傳過去的,那時候兩國交往比較頻繁,日本人什麼都跟唐朝人學。唐朝人還管生魚片為「魚鱠」。除了鯉魚不吃(避諱),唐朝人什麼魚都吃,什麼魚都生吃。海魚河魚都切片生吃,蘸蒜和豆豉。切魚片的高手,當時也很多,有的高手切出來的魚片比絲綢還薄,一口氣可以吹飛,像手絹那樣在空中飄。有人從中看到另外的商機,就編印《砍鱠書》之類的烹飪手冊,教人如何把魚片切得最好,「小晃白」「大晃白」「舞梨花」這些刀法,不知道現在是否還有人會?

  講完吃講喝。唐朝人主要喝茶,但不是用開水泡來就喝,而是要在茶里放鹽、姜,以及蘇椒和酪,有些地方的人甚至還在茶里放桂皮。

  這樣的茶,想來味道有點兒一言難盡吧。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