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有趣得讓人睡不著的大唐史> 扳倒武則天后,其他大臣拍手稱快,他卻失聲痛哭,結果大大出人意料

扳倒武則天后,其他大臣拍手稱快,他卻失聲痛哭,結果大大出人意料

2024-10-09 00:22:51 作者: 唐俑

  01

  姚崇,做過武則天、唐睿宗、唐玄宗時期的三朝宰相,常兼兵部尚書,有「救時宰相」之譽,與房玄齡、杜如晦、宋璟並稱「唐朝四大賢相」。

  姚崇本名元崇,字元之,陝州(今河南三門峽市陝州區)人,祖籍浙江湖州,是個官二代,父親姚懿,曾做過嶲州都督。據《新唐書·姚崇傳》,姚崇年輕時「生性灑脫」,實際上不喜管束,至少是半個紈絝子弟。愛好武藝,經常以呼鷹逐獸為樂,二十歲那年才幡然醒悟,這麼混一輩子不是個事啊,還是干點兒正事吧,從此發奮讀書。

  姚崇初次入仕是唐高宗上元二年(公元675年),職務是李弘的挽郎。李弘,唐高宗李治和武則天「愛情的結晶」,李治第五子,武則天長子,也是唐高宗時期所立的第二個太子,不知何因猝死於太子位上(有說被親媽武則天害死),悲痛萬分的唐高宗破例追贈這個太子為皇帝,諡號「孝敬」,人們管這個「皇帝」叫「孝敬皇帝」。所謂「挽郎」,簡單點兒說就是殯葬隊的成員,在死者出殯時主要做兩件事,一是牽引靈柩,二是唱輓歌。

  太子李弘的突然離世,竟然成了姚崇步入仕途的第一步,估計連他自己也沒想到。挽郎這個「職務」,雖然說起來不好聽,但畢竟不是一般人的挽郎,而且也不是什麼人都能當。這與其父輩有關,如果父輩身份低微,想當都當不成,這叫「門蔭入仕」。可以說,這些職務是專門為了「高幹子女」準備的。

  這是因為,唐朝人入仕基本上有兩個途徑,一個是科舉入仕,一個是非科舉入仕。非科舉入仕又有兩個「途徑」,一個是軍功,一個就是門蔭。姚崇就屬於後一種。

  02

  不過後來,姚崇還是參加了科舉考試,考中了「下筆成章舉」,然後被授為濮州司倉參軍,幾次升遷,官至夏官郎中。姚崇的職位,在武則天當政時期,達到了一個小高峰,而且是拜武則天賞識所賜。

  

  公元690年,武則天自立為帝,6年後,契丹大賀氏部落聯盟首領李盡忠叛亂,河北多個州被其攻陷。當時軍務異常繁忙,各種問題多如牛毛,姚崇卻沉著有序,處理得井井有條,輕重緩急門兒清,武則天眼前一亮——大才啊,之前怎麼沒發現呢?

  武則天當即升他為夏官侍郎(兵部侍郎),兩年後的聖曆元年,又升他為同鳳閣鸞台平章事(宰相),後來改任鳳閣侍郎(中書侍郎),併兼任相王李旦(武則天幼子,後來的唐睿宗)府長史。

  後來,武則天還想讓姚崇兼任夏官尚書(兵部尚書),但被姚崇婉拒,理由是夏官尚書是掌兵權的,而他是相王府的屬官,若兼任夏官尚書,對相王不利,「則天深然其言,改為春官尚書」。所謂「春官尚書」,也就是禮部尚書。

  武則天喜歡改名,把兵部改為夏官,禮部改為春官,刑部改為秋官,六部之首——吏部則被她改為天官。總而言之,在武則天看來,這樣一個大才,就應人盡其才,不多讓他干點兒事情,實在是浪費。

  不知道這種厚愛,算不算得上寵愛?就算是,它在私情面前也不堪一擊。所以,當堅持原則的姚崇得罪了武則天的男寵張易之,他的命運,不可避免地要拐一個彎。某一年,張易之在定州搞了個私置寺院,竟然想把長安大德寺中的十名僧人調到他的私置寺院去。他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誰也不願去,以至於他的私置寺院基本上空空如也。大德寺的僧人也不願去,就上訴,被姚崇叫停。

  張易之有點兒蒙,看來這個姓姚的,膽兒挺肥啊,知道我是誰嗎?之前以為敢與我作對的還沒生出來,沒想到竟然真有一個不懂事的。他來到姚崇面前,希望他高抬貴手,批准這個調動,姚崇毫不通融。張易之「求」了多次,姚崇依然不批。於是,姚崇被貶為司仆寺卿。

  03

  據《資治通鑑·唐紀二十三》,公元704年九月,姚崇被趕出朝廷,調到靈武,擔任靈武道行軍大總管、安撫大使。

  雖然因為私情,武則天不得不偏向男寵張易之、把姚崇趕走,但她對他的信任仍在,所以姚崇臨行之前,武則天要他推薦一個可以勝任宰相之職的人才。姚崇便推薦了張柬之:「張柬之沉厚有謀,能斷大事,且其人已老。唯亟用之。」他勸武則天,如果要用張柬之,就趕緊用,因為他老了,活不了多久了,再不用就用不成了。

  張柬之確實老了,而且很老了,早在公元689年他參加賢良科目召試時,就已經六十多歲了。對這個老頭,武則天並不陌生,那一年一千多人參加對答策問,張柬之名列第一,被授官監察御史,後升遷為鳳閣舍人。而姚崇推薦他的時候,他已經八十歲了。

  武則天立馬召見,任命張柬之為宰相。姚崇說得不錯,張柬之確實能幹大事,而且敢幹大事。擔任宰相不到一年,他就把武則天趕下了台,擁立太子李顯上位,成功地把江山從武則天手裡奪過來,重新交到老李家手裡。這就是發生於神龍元年的「神龍政變」。

  政變之前,姚崇正好回京城,參與了政變的策劃。對於政變的成功,其他大臣是高興的,甚至可以說,是興高采烈的,是歡呼雀躍的,因為這是一件「正義之事」,相當於把被強盜搶走的東西,從強盜手裡奪回來,還給了失主。

  然而,當下台後的武則天被「趕」到上陽宮,唐中宗率領百官慶賀時,姚崇卻「獨嗚咽流涕」,哭個不停,而且看起來還很傷心。

  姚崇啊姚崇,你這是什麼意思?那個女人下台,是人心所向啊,是「正義」戰勝了「邪惡」啊。大家都很高興,你卻在這裡兔死狐悲,而且當著皇上和大家的面,可以理解為你和那個女人是一夥的嗎?

  04

  姚崇這不合時宜的一哭,確實容易讓人產生這種聯想。而且還讓人覺得,他這一哭簡直是自毀前程的「自殺動作」!他這一哭,也把張柬之、桓彥范(右羽林將軍)兩大主謀嚇了一大跳,他們趕緊勸他閉嘴:「今日豈是啼泣時!恐公禍從此始。」

  姚崇繼續哭,邊哭邊說:我是則天皇帝的老部下啊,如今她落到這個地步,我怎能不傷感呢?人非草木,孰能無情,我不過盡了臣子的本分,哪怕把我作為凶逆殺了,我也心甘情願!

  呵呵,不識時務的「蠢驢」,還這麼倔強。殺你倒不至於,但是貶你一下,是應該的。不久,姚崇因哭武則天遭貶,到亳州做刺史去了。後來又歷任宋州、常州、越州、許州刺史。

  那麼問題來了:姚崇真那麼傻嗎?真不明白這一哭的後果嗎?就算有真情要流露,也應該忍一忍,下班後回家去哭啊。何況張柬之等人好心勸他時,他不但不幡然醒悟、找個藉口掩飾過去,還「理直氣壯」地來了那麼一番表白,這不是給自己「補刀」嗎?

  所以只有一種可能:他是故意的。

  他知道,武則天雖然倒了,但其侄兒武三思以及武氏諸王強大的集團勢力依然存在,依然可以翻手為雲覆手為雨,心狠手辣的武三思,必定會報復!所以最好的辦法,是在暴風雨來臨之前,趕緊想辦法遠離風暴中心!而且還要做到自然而然,不留痕跡,不能讓人覺得他想當逃兵。於是在大家都很高興的時候,他「情不自禁」地哭了。

  05

  果不其然,「神龍政變」後不久,武三思勾結韋皇后「內行相事,反易國政」,開始報復神龍政變的主謀,原鳳閣侍郎張柬之、鸞台侍郎崔玄暐、左羽林將軍敬暉、右羽林將軍桓彥范、司刑少卿袁恕己五大主謀,無一例外被貶官、流放,十六歲以上子孫流放嶺外。

  這還不是最後的結局,最後的結局是:敬暉被武三思派代理右台侍御史周利貞,殺死在流放地崖州,張柬之憂憤而死於流放地新州,崔玄暐病死於流放地嶺南,桓、袁二人,則被李顯派去的使者殺死在各自的流放地。

  而且被殺害的那幾個,都死得很慘:敬暉被一刀一刀地剮死;桓彥范被抓到後,周利貞命人把他綁起來,放在竹筏上「拖死狗」,直到肉被磨掉,露出森森白骨,才亂棍打死;袁恕己被周利貞逼喝有毒的野葛汁,喝下幾升仍未死。但毒性發作,痛得他用手扒土,指甲全部磨掉,周利貞才用木棒將他打死。

  有個詞語叫「溜之大吉」,溜之,真的可以大吉!作為政變策劃者之一的姚崇,如果沒有先見之明而溜之,其下場不會比這幾個好。說不定,因為他那一哭,武三思對他還有好感呢——感謝你為我姑媽下台而哭,真應該報答報答你。

  公元707年,作惡多端的武三思企圖廢黜太子李重俊,反而被李重俊發動政變所殺,其黨羽也被一網打盡。三年後,唐睿宗李旦繼位,立即把姚崇召回朝廷,任命他為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不久又升任中書令。

  他與時為吏部尚書的宋璟通力協作,開始大展宏圖:

  《資治通鑑·唐紀二十五》:璟與姚元之協心革中宗弊政,進忠良,退不肖,賞罰盡公,請託不行,綱紀修舉,當時翕然以為復有貞觀、永徽之風。

  開元元年,唐玄宗李隆基發動政變,誅殺干擾朝政的太平公主及其黨羽,任命已被貶為同州刺史的姚崇為宰相,姚崇成為唐玄宗的得力助手,為開創「開元盛世」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據《舊唐書·姚崇傳》,開元九年,姚崇病逝,年七十二,贈揚州大都督,諡曰文獻,開元十七年被追贈太子太保。

  俗話說人生如棋,走一步看一步是臭棋簍子,走一步算三步只能算入門,真正的高手,是能夠走一步定十步。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