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子賜他免死鐵券,他卻大怒:「老大這是懷疑我啊!」
2024-10-09 00:22:48
作者: 唐俑
所謂「免死鐵券」,權威的解釋是這樣的:「中國君主專制時代,皇帝賜給功臣、重臣的一種帶有獎賞和盟約性質的憑證,類似於現代普遍流行的勳章,允其世代享有優厚待遇及免死罪的一種特別證件,也叫免死券。因為皇帝的權力是至高無上的,聖旨便是法律,所以,鐵券也便具有特別的法律效用。」
由於其有「免死功能」,而且通常可免三次死罪,有的還可「世襲」,所以史上不少功臣和重臣,做夢都希望皇帝能給一塊。
然而,唐朝卻有一個大將,因為立了大功,皇帝賜給他一塊免死鐵券,他不但不感恩,反而勃然大怒,把鐵券摔到地下,然後大吼:「這不是逼老子造反嗎?」吼完果真反了!
01
「安史之亂」後,唐王朝的節度使擁兵自重問題更加嚴重,尤其是黃河下游一帶的節度使。他們手握重兵,割據一方搞獨立王國,而且擅自搞世襲制,老子死了兒子接著當節度使,中央居然管不了。
公元779年,唐德宗李适(kuò)繼位,這是一位很有理想的皇帝。他的理想之一,就是結束這種不正常局面。
公元781年,成德節度使李寶臣死了,其子李惟岳以為可以像其他人那樣「子承父業」,沒想到報告打到最高領導那裡,遭到唐德宗拒絕。
李惟岳有點兒蒙,為什麼別人可以,我不可以?
在這之前,發生過魏博節度使田承嗣死後,其侄田悅擅自接班而中央無法過問之事,所以李惟岳有點不明白:別人可以,為什麼我不可以?他不明白的是,此一時彼一時,如今的皇帝,再也不是從前的皇帝了。他想,既然大老闆不給,那就自己去搶!
李惟岳乾脆聯絡魏博節度使田悅、淄青節度使李正己、山南東道節度使梁崇義起兵謀反,史稱「四鎮之亂」。
平叛的任務,首先落到幽州盧龍節帥朱滔和淮西節度使李希烈頭上。起兵後不久,李正己就病死了,其子李納接過父親的「偉大事業」,帶領淄青軍接著「幹革命」,但被官軍圍困,山南東道節度使梁崇義敗於李希烈,拔劍自殺。李惟岳那裡也出了問題,部下王武俊殺了李惟岳,然後向中央請降。
唯一沒出問題的,就剩下一個田悅了。
02
雖然叛賊沒有最終搞定,但唐德宗開始了「論功行賞」,李惟岳原部下王武俊棄暗投明,被授為檢校秘書少監,兼御史大夫、恆州刺史、恆冀都團練觀察使;左領軍郎將張孝忠被任命為易定滄三州節度使;堅守趙州、不與叛軍同流合污的趙州刺史康日知,則被任命為深趙都團練觀察使。
奉命回鎮幽州的朱滔,自恃功勞不小,要求朝廷把深州給他,遭到拒絕,對朝廷懷恨在心。第一個獲得封賞的王武俊則貪心不足,認為自己的功勞最大,卻連節度使都沒當上,更沒有得到他夢寐以求的趙、定二州,也對朝廷極其不滿。兩人的心思被田悅得知,他派人與他們聯絡:哥兒們心裡不痛快,說明朝廷待你們不厚道,在這種單位混,實在沒意思,要不也反了吧?
王武俊、朱滔果真反了,率兵去救田悅和李納。而那時的田悅,快被河東節度使馬燧、昭義軍節度使李抱真排擠死了,得到王武俊、朱滔的幫助後,又活了過來。
平叛大任,再一次落到了李希烈肩上。沒想到,之前很聽話、平叛也很賣力的李希烈,見朱滔、田悅、王武俊、李納四個叛賊都稱了王,心裡也癢得難受,乾脆也自稱建興王、天下都元帥。
朝廷任命的平叛將領不但不去平叛,反而背叛了朝廷,唐德宗實在受不了這種刺激,決定暫時放下其他叛賊,先拿下李希烈。這一次,唐德宗派的是淮西招討使李勉,以及淮西副招討使哥舒曜(名將哥舒翰之子)。多次交戰,官軍都未能占到上風。
公元783年八月,李希烈還把哥舒曜駐守的襄城(位於河南許昌)圍了,日夜攻打,李勉急令唐漢臣與劉德信率兵救援,這兩人卻像兩個膿包,李希烈拿根針一挑就破了。
九月,唐德宗命荊襄、江西、沔鄂等道兵馬解襄城之圍,同時令涇原(相當於今甘肅、寧夏的六盤山以東地區)諸道兵馬前去解圍。
03
據《舊唐書》,涇原的5萬大軍是公元783年十月抵達長安的,率隊的是涇原節度使姚令言。
據記載,涇原士卒離開原駐地時,基本上都帶上了家中子弟,他們大老遠拖家帶口來替朝廷平叛,希望到長安後能得到朝廷的賞賜,結果卻令他們大失所望,直到離開長安的那一天,連一根毛都沒得到。
作為國家的最高領導,唐德宗當然不會這麼吝嗇,也曾下詔命京兆尹王翃犒賞涇原軍隊,王翃卻僅僅請他們吃了一頓飯,而且吃的是和豬狗食差不多的「糲食菜啖」!士兵們的憤怒,無法用文字形容,他們把飯菜倒在地上,揚言:「吾輩棄父母妻子,將死於難,而食不得飽,安能以草命捍白刃耶!國家瓊林、大盈,寶貨堆積,不取此以自活,何往耶?」
士兵們要去搶國家倉庫以「自活」,把姚令言急得跳腳:「咱們到了東都洛陽就有賞賜了,大家再忍忍再忍忍,千萬不要魯莽行事,搶劫國家倉庫不是活路,是死路!」憤怒至極的士兵哪裡聽得進去,姚令言還想再勸,他們乾脆用長矛把他架了出去。
姚令言只好急忙向朝廷報告,唐德宗大吃一驚,急忙命人採取補救措施——賞賜彩色絲綢20車。對5萬人來說,區區20車彩色絲綢不是賞賜,而是侮辱!他們的怒火不但沒有熄滅,反而燒得更旺,像一池汽油里被丟進了一塊火炭,嘭的一聲冒起沖天大火。唐德宗派去安撫的普王和學士姜公輔剛走出宮門,譁變的士兵就沖開了城門,擁到了丹鳳樓下。
唐德宗倉皇出逃後,士兵們開始大肆搶劫,京師的府庫成了他們的提款機。事情到了這個地步,這支軍隊的頭頭兒姚令言也沒有別的選擇,只好破罐子破摔,但他卻不想出這個註定會遺臭萬年的頭,就對叛軍說,軍中要有主帥才行,朱太尉閒居在家,咱們奉他為主帥吧。
姚令言所說的朱太尉名叫朱泚,幽州留守朱滔的哥哥,曾當過幽州節度使,公元781年進封太尉,當時已經因犯事而被罷職,住在長安晉昌里。
得到同意後,姚令言便派人接來朱泚,像迎接皇上那樣把他擁入含元殿。早就野心勃勃的朱泚,對這個天下掉下來的「美差」,自然是欣然笑納,很快在宣政殿自立為帝,國號大秦,年號「應天」。
04
再說唐德宗,涇原軍譁變之前,他就「反應迅速」,帶著皇妃、太子、諸王逃到了奉天,也就是陝西的乾縣。
逃到奉天的唐德宗,僅有宦官霍仙鳴及竇文場護駕,隨時有被叛軍吃掉的危險,而且朱泚派去的三千騎兵,已經在前往奉天的路上,名義上是去迎接皇上,實際上是想趁機把唐德宗幹掉。
當時堅守奉天的,只有左金吾衛大將軍渾瑊,他雖然率領數千守軍鑿地道、燒雲梯,打退了數萬叛軍的圍攻,但奉天仍朝不保夕。
朔方節度使李懷光便成了唐德宗抓住的救命稻草。接到勤王命令後,神策軍行營節度使李晟也率軍趕到奉天,奉天從此「固若金湯」,叛軍圍攻一個多月也沒拿下,朱泚只好率軍退回長安。
據《舊唐書》,李懷光本姓茹,渤海國人,靺鞨族,其父茹常當過朔方的將領,因戰功賜姓李。
李懷光很小的時候就從軍了,武藝高強、強壯勇敢的他,得到當時的朔方節度使郭子儀的器重,因功累遷御史大夫、軍都虞候、邠寧節度使,唐德宗即位後任檢校刑部尚書,邠、涇、慶三州都將,轉朔方節度使,曾「據原首,臨涇水,俯瞰通道,吐蕃自是不敢南侵」。
守住了奉天,「趕」跑了叛軍,「保」住了皇帝,李懷光的功勞有多大,不言而喻,所以除了加封他為太尉,唐德宗還特地賜給他鐵券,赦免他三次死罪。
誰也沒想到,這個別人做夢都得不到的玩意兒,惹得李懷光大怒,朝廷派去的使者剛宣讀完詔書,他就把鐵券扔到地上說:「聖人疑懷光邪?凡人臣反逆,乃賜鐵券,今賜懷光,是反必矣!」——聖人這是懷疑我嗎?我聽說天子懷疑臣子反叛,才賜給鐵券,現在聖人把這玩意兒賜給我,不是叫我反叛嗎?天子懷疑某人才賜給某人免死鐵券,這邏輯也是第一次聽說!
幾天後,李懷光果然反了,他給在奉天的部下韓游瑰寫信,命令他也反了,還與他約定謀反時間,誰知韓游瑰不但沒聽,還向上面做了匯報,第二天李懷光又派人去催,韓游瑰又向上面報告,幾天後李懷光再次派人去催,派去的人乾脆被守城門的士兵抓了。
緊接著,李懷光又與朱泚結盟,並且公開宣稱:「我現在和朱泚聯合,請皇帝大人有多遠躲多遠!」唐德宗知道後,嚇得急忙向梁州(今陝西漢中)逃跑。公元785年秋,逃到河中(今山西永濟)的李懷光,被朔方軍將領牛名俊砍了腦袋。
唐德宗還不錯,下詔立李懷光的一個兒子做李懷光的繼承人,還賜給他一處莊園和一處住宅,又命人送還他老子的頭,讓他安葬。李懷光的妻子則被流放到今湖南常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