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一個地方官調動,老百姓為什麼非要跟著他去?
2024-10-09 00:22:32
作者: 唐俑
位於贛江邊上的南昌滕王閣,是唐高祖李淵最小的兒子李元嬰任洪州(即南昌)都督時修建的。為什麼叫滕王閣呢?原來李元嬰受封為滕王,封地在山東滕縣。
李元嬰一到滕縣就大興土木,修建了第一座滕王閣(現已不存),後來他在滕縣鬧騰得不像話,民怨沸騰,皇上就把他調到洪州,到了洪州,他又建了一座滕王閣。
所以,大名鼎鼎的滕王閣不止一座,而是三座,只不過其他兩座名氣太小,隨著時間的推移,都湮滅在了歷史的塵埃中。
南昌滕王閣之所以名氣很大,與天才詩人王勃的傳世名作《滕王閣序》不無關係。而《滕王閣序》的誕生,本身就帶有傳奇色彩。
王勃,初唐四傑之首,今山西河津人,爺爺王通是隋朝著名的儒學家、教育家和思想家,父親王福疇本為雍州司功參軍,因兒子王勃殺了官奴曹達而受牽連,被貶為交趾縣令。公元675年,王勃遠赴交趾去探望父親,路過洪州時,正好碰上「滕王閣重修筆會」,機緣巧合地參加了那場「筆會」,名垂千古的《滕王閣序》由此誕生。
重修滕王閣的人名叫閻伯嶼,是當時的洪州都督。重修滕王閣完工的日子,正好是王勃前往交趾探望父親的那一年。重修滕王閣是件大事,得搞個紀念活動,弄個「筆會」吧,把有點兒名氣的文人請來,來一場詩歌「比賽」。
實際上,閻伯嶼的真正目的,或者說最大的目的,是借這個機會向社會隆重推出他的女婿吳子章,雖然他的女婿也是個有點兒名氣的才子,但是名氣還不夠大,他要趁機把它搞大。
於是,閻伯嶼讓女婿事先寫好一篇歌頌滕王閣的序文,並經他精心修改,以便屆時展露,從而一舉成名。而他搞「筆會」的想法,事先卻瞞著被邀請的才子們,只說是請他們來參加宴會。酒過數巡,大家喝得七倒八歪的時候,他才提出為重修滕王閣作序之事,請大家使出真本事。
真本事每個人都有,但不是每個人都願意使,因為這太突然了,一時之間哪有靈感?與其倉促上陣出醜,不如當個孬種,於是大家都「託辭不作」。
閻伯嶼以為受邀參加宴會的王勃(時年二十七歲)也無思想準備,也是這樣的孬種,便假心假意地請他「表演」,誰知這個「孬種」居然提筆就寫,而且文思如閣外的贛江水,滾滾而來。當王勃寫到「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安然坐在閣外等部下通報的閻伯嶼,突然像屁股被刺了一針似地地站了起來,情不自禁地連叫三聲「奇才」,稱讚道:「此真天才,當垂不朽!」
他和女婿精心準備的那篇序,自然不好意思拿出來獻醜了。這說明閻伯嶼是個好官,不然,他完全可以憑藉他的地位和身份玩一個貓膩,那麼這個世界,也許就沒有千古名作《滕王閣序》了,南昌滕王閣的命運,也有可能像其他兩座滕王閣一樣,湮滅在歷史的塵埃中。
實際上,閻伯嶼更為人敬佩的,是他在另外兩個地方當官時的政績。關於這個人,有關史料介紹的不多,但唐朝貞元中歷檢校尚書、吏部郎中兼御史中丞的封演,在他的《封氏聞見記》中,記載了閻伯嶼另一件「奇事」,文字雖然不長,但卻令人印象深刻地刻畫了閻伯嶼的高大形象:
閻伯嶼為袁州時,征役繁重。袁州先已殘破,伯嶼專以惠化招撫,逃亡皆復。鄰境慕德,襁負而來。數年之間,漁商闐輳,州境大理。及移撫州,闔州思戀,百姓率而隨之也。伯嶼未行,或已有先發。伯嶼於所在江津見舟船,問之,皆云:「從袁州來,隨使君往撫州。」前後相繼,津吏不能止。其見愛如此。到職一年,撫州復如袁州之盛。代宗聞之,征拜戶部侍郎,未至而卒。
大意是:
閻伯嶼擔任袁州地方官時,袁州征役繁重。當時的袁州很是蕭條,閻伯嶼到任後,立即採取了一系列惠民措施,並對逃亡者進行招撫,逃亡者「皆復」。他施行的德政,把鄰境的百姓都吸引過來了,有的甚至抱著襁褓里的孩子而來。沒幾年,袁州就被他治理成了「漁商闐輳,州境大理」的富裕、繁華之地,百姓過上了好日子。後來他被調到撫州,很多百姓也跟著他去撫州,他還沒動身,他們就出發了,當他看到渡口忽然出現很多舟船,奇怪地問從哪裡來的,下屬回答說都是從袁州來的,隨老爺到撫州去。由於舟船太多,前後相繼,渡口的管理人員根本無法阻止。閻伯嶼到任僅僅一年,撫州就變成了第二個袁州,唐代宗知道後,征拜他為戶部侍郎,可惜未到任就去世了。
《封氏聞見記》全書十卷,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唐人小說多涉荒怪,此書獨語必徵實」,末二卷全載當時士大夫軼事,「嘉言善行居多」,閻伯嶼的這個事跡,見於此書第九卷。作為同時代人,封演的記載應該是可信的,儘管這個故事看起來更像一個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