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有趣得讓人睡不著的大唐史> 滿門忠烈,為國犧牲46位親人的大功臣,為何走上謀反之路?

滿門忠烈,為國犧牲46位親人的大功臣,為何走上謀反之路?

2024-10-09 00:22:26 作者: 唐俑

  提到「盛世」唐朝,給人的感覺是什麼都好——君臣同心,政治清明,軍事強盛,外交強硬,經濟發達,人民幸福……

  可惜,「盛極而衰」這個規律,任何朝代都逃不過,唐朝也不例外。而導致這種衰落的,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君王的「主觀選擇」——信任忠臣重用忠臣,你便能持續發展,信任奸臣重用奸臣,那麼對不起,老天爺都要滅你。進入全盛時代後,唐朝的君主又開始步這個後塵,這人就是唐玄宗李隆基,唐朝由盛轉衰,就拜他所賜。

  有人說,唐玄宗導致大唐帝國由盛轉衰,是他日益殆於政事的結果,實際上沒那麼簡單。如果不先後重用奸臣李林甫和楊國忠,他也不會把朝政搞得一團糟,更不會有後來的「安史之亂」。今天要講的,滿門忠烈的僕固懷恩,就是在平定「安史之亂」過程中,湧現出來的一個人物。

  01

  僕固懷恩,東突厥鐵勒族仆骨部人,世襲金微都督,其家族屬於鐵勒九大姓之一「仆固部」。早在唐太宗貞觀二十年(公元646年),鐵勒九姓大首領就率部降唐,僕固懷恩也就成了唐朝將領,而且是唯一的仆固部族的唐朝將領。

  說他滿門忠烈,主要指他們一家在平定「安史之亂」中為國家作出的貢獻和巨大犧牲。「安史之亂」爆發之初,驍勇果敢的朔方左武鋒使僕固懷恩就開始參加平叛戰鬥,並屢立戰功——

  一、平叛之初,隨朔方節度使郭子儀在今內蒙古和林格爾西北,及其以東地區連敗叛將高秀岩、薛忠義等部;

  

  二、天寶十五載(公元756年),配合李光弼戰於今河北正定南北諸縣,數次挫敗史思明部;

  三、天寶十五載七月,隨郭子儀赴靈武(今寧夏靈武西北),保衛唐肅宗;

  四、至德二載(公元757年),率回紇兵參加收復兩京,因功封豐國公;

  五、至德二載(公元757年),在奪取今河南安陽西南等地的作戰中常為先鋒,勇冠三軍;

  六、乾元二年(公元759年)任朔方行營節度,進封大寧郡王;

  七、寶應元年(公元762年)任領諸軍節度行營,再次奪取洛陽,殲史朝義部八萬餘人,並乘勢追擊,僅半年悉平河北;

  ……

  02

  數字雖然枯燥,但有時候,數字最能說明問題,僅在平定「安史之亂」過程中,僕固懷恩一家就為國死難46人。在一場戰爭中就為國犧牲這麼多家人,絕對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僕固懷恩最大的特點是為人忠勇。勇,逢戰必躍馬橫槍爭先入陣,能做到這點的將領,尤其是高級將領,寥寥無幾。尤其是長安一戰中,戰鬥最激烈,也是形勢最危急之時,他脫光上衣,手持大刀立於陣前,「當其刀者,人馬俱碎,殺數十人,陣乃稍定」。攻打相州(治所應在今河南安陽)時,他也是每戰必親自上陣,「堅敵大陣,必經其戰,勇冠三軍」。

  洛陽一戰,僕固懷恩親率一隊勁弩手與對方拼命,打敗史朝義十多萬叛軍,收復東京和洛陽,乘勢追擊蕩平數州,僅半年悉平河北;隨父出戰的兒子仆固錫同樣視死如歸,獲得「斗將」稱號。

  忠,可以舉一個例子來說明——

  同羅是鐵勒的一個部落,「安史之亂」時助紂為虐,成為安祿山叛軍的一部分,僕固懷恩的另一個兒子仆固玢與之激戰,不幸兵敗投降。但他是假降,後來找到機會逃了回來。僕固懷恩才不管是真降還是假降,他只知道這種行為叫不忠,是給他丟臉,他只知道,若不殺一儆百,今後還會出現類似現象。將兒子痛罵一頓後,他毫不猶豫地將其斬首,用大義滅親之舉告訴全軍:這就是不忠的下場!

  說到兒子,他另一個兒子仆固瑒也值得提一提。仆固瑒不但英勇善戰,也經常身先士卒,衝鋒陷陣,殺敵無數。僅在收復東都洛陽的戰役中,他就率領回紇突騎迂迴到叛軍營左,攻克叛軍壁壘,殺敵數萬。戰鄭州,降汴州,下滑州,破衛州,平幽燕,迫使史思明長子史朝義兵敗自殺,這些戰績,都是僕固懷恩攜子仆固瑒取得的。

  03

  七年平叛,僕固懷恩居功至偉。「安史之亂」平定後,僕固懷恩因功升尚書左僕射兼中書令、河北副元帥、朔方節度使、加太子少師銜,實封一千一百戶、大寧郡王。

  實際上,他為國犧牲的不止46位家人,為了向回紇借兵平叛,他還以和親為條件,「犧牲」了三個女兒,史稱「三女遠嫁,為國和親」。而且都是他主動要求的——

  據《新唐書·僕固懷恩傳》,廣德元年(公元763年)八月,僕固懷恩向唐代宗上書,願「二女遠嫁,為國和親,合縱殄滅」;《資治通鑑·卷第二百二十三》也有大同小異的記載:「臣有二女,遠嫁外夷,為國和親,蕩平寇敵。」

  而他自稱的「二女」,不包括他死後四年嫁到回紇的崇徽公主。

  據《新唐書》記載,崇徽公主的兩個姐姐遠嫁回紇和親,其中一位姐姐嫁給了登里可汗移地健,不幸於大曆三年病逝。移地健又向唐朝「討要」妻子,並只要僕固懷恩的女兒,其他人的女兒統統不在考慮之內(說明僕固懷恩的女兒多麼賢惠),唐代宗便將其最小的女兒封為「崇徽公主」,於大曆四年嫁給登里可汗做王后。而那時,僕固懷恩已死四年。

  04

  如果有可能,僕固懷恩肯定希望這仗永遠打下去,永遠也不要結束。因為一結束,就意味著他們這些功臣災難的開始。自古功高者大多無好下場,所謂功高蓋主,對僕固懷恩等平叛功臣來說則成了「功高主疑」。

  「安史之亂」的釀成,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與朝廷過度信任番將、過度重用番將也有很大關係。所以叛亂平定之後,李唐王朝再也不敢信任武將,君臣之間開始出現裂痕。連郭子儀、李光弼這樣的興唐名將,都因朝廷猜忌而被明升暗降地奪了兵權,勇將來瑱更是因得罪宦官而被賜死。

  平叛中功勞僅次於郭子儀和李光弼的僕固懷恩,不能不為自己的「前途」而憂慮,他明白,厄運總有一天會降臨到自己頭上,只是時間早晚問題。實際上,早在寶應元年,平叛戰爭遠未結束時,僕固懷恩就已經受到猜疑。這起因於窮途末路的史朝義玩的一個把戲——史朝義對回紇的登里可汗說:「唐朝就要完蛋了,咱們聯手弄死它,然後分贓。」頭腦簡單的登里可汗竟然信了,親率十萬大軍進逼關中。就在唐代宗苦想辦法之際,登里可汗說:「我想見見老丈人僕固懷恩和其老母。」

  這種時候提出這種要求,不是把他老丈人往火坑裡推嗎?弄得不好就是個「勾結胡人」的罪名,僕固懷恩吃了豹子膽也不敢去見。唐代宗卻說你去吧,你不去他真的打來怎麼辦?唐代宗也明白他不去見女婿的原因是「怕死」,於是特賜他免死鐵券。可他還是不敢去,唐代宗就下詔「促行」,意思很明顯了:你再不去,老子就對你不客氣了!

  05

  僕固懷恩只好硬著頭皮去見了這個女婿,並苦口婆心地曉以利害,讓他別與老丈人拿工資的單位為敵,難道你願意連累老丈人嗎?還好,登里可汗給了老丈人一個天大的面子,不但放棄與唐朝為敵,還答應幫助唐朝討伐史朝義——「可汗大悅,遂請和,助討朝義」。

  無意中,僕固懷恩又為朝廷立了一大功。這個功勞有多大呢:如果登里可汗不聽老丈人的勸告,揮師十萬大軍(史載都是勁騎)進攻唐朝,剛經歷七年戰亂,國力已到崩潰邊緣的唐朝,絕對再也經不起這重重的一擊。所以後世提到這個故事時,誰也不否認這是「挽狂瀾於既倒的砥柱之功」。

  然而,不出僕固懷恩意料,這個「砥柱之功」此時成了別人詆毀他的工具,也成了壓倒他的最後一根稻草。

  廣德元年(公元763年),僕固懷恩護送女婿登里可汗和女兒回漠北,卻被宦官、監軍駱奉先誣告他與回紇勾結。唐代宗派宰相裴遵慶去「慰問」,僕固懷恩見了宰相,就像被誤打的孩子見了媽媽,委屈得抱著宰相的腳大哭。宰相說:「如今只有一個辦法,那就是你入朝向陛下說明情況,也許會得到原諒。」也只好如此了。僕固懷恩擦乾眼淚,準備入朝交代「問題」,臨行之時卻被副將范志誠一句話「攔」住了。范志誠說:「大帥您好糊塗,朝廷已經不信任您了,您還往槍口上撞,難道您沒看見李光弼和來瑱的下場?」這兩位的下場,他當然知道,當然不想步其後塵。

  於是他不敢進京,想讓兒子代他入京。他想的是,就算有罪,兒子也不是「主犯」,想必朝廷不會拿兒子怎麼樣,卻又被副將勸止。實事求是地說,監軍駱奉先並非有意害他,那個宦官告他與回紇勾結,是誤信了謠言。而那個造謠的,是太原尹、金城君王辛雲京。冤有頭債有主,僕固懷恩頭腦一發熱,決定拿這個「債主」是問,叫兒子仆固瑒發兵收拾辛雲京。

  06

  這個為朝廷立下赫赫戰功、做出巨大犧牲的忠勇之臣,就這樣被逼上梁山,走上了造反之路,導致晚節不保。

  唐代宗派吏部尚書顏真卿(就是那個大書法家)去召僕固懷恩。顏真卿說晚了,如果是之前,我去曉以大義,他肯定會來。但是現在,他已進退無據,肯定不會來。要搞定他,得靠郭子儀,因為其所部朔方將士,大多是郭子儀舊部。

  郭子儀一去,他過去的舊部果然紛紛來歸。不甘束手就擒的僕固懷恩聲稱唐代宗死了,率領吐蕃、回紇、吐谷渾、党項、奴剌等部,一共數十萬人與政府軍「決鬥」,他卻於公元765年9月27日暴死於軍中,他糾集的吐蕃、回紇等軍後來被郭子儀平定。僕固懷恩死後,唐代宗說了這麼一句話:「懷恩不反,為左右所誤耳。」

  直到那時,最高領導仍未認識到自己的錯誤,認為僕固懷恩本來不會造反,是左右愚弄了他才至於此。他不知道,正是由於他對這個忠勇之臣失去了最起碼的信任,才導致他萬念俱灰,破罐破摔,以至做出了錯誤的選擇。不,他知道,他肯定知道,只是不願承認而已。

  而僕固懷恩,也因他關鍵時刻不夠冷靜、患得患失,失去了為自己辯白的最後機會,一失足成千古恨,最終鑄成大錯,被史學家記入《叛臣傳》。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