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有趣得讓人睡不著的大唐史> 告密起家、打仗就逃的張亮,憑什麼混成了凌煙閣二十四功臣?

告密起家、打仗就逃的張亮,憑什麼混成了凌煙閣二十四功臣?

2024-10-09 00:21:47 作者: 唐俑

  01

  貞觀十七年(公元643年),生命還剩六個年頭的唐太宗李世民,認為「為人君者,驅駕英材,推心待士」,想給當初一同打天下的功臣一點兒「回報」,便遴選了功勞「最大」的二十四位功臣,命畫家閻立本按真人大小,把他們畫在凌煙閣,以便他時常前往懷舊,也有供後人瞻仰、讓後人記住其豐功偉績的意思。這就是著名的《二十四功臣圖》。

  二十四位功臣中,不乏大名鼎鼎、實至名歸的人物,如長孫無忌、杜如晦、魏徵、房玄齡、尉遲敬德、李靖、柴紹、程知節、李績、秦瓊等。但也不乏名不副實、徒有其表者,比如一個叫張亮的,他的主要功績,似乎除了不停地告密和犯渾,就沒有其他的了,這使人嚴重懷疑二十四功臣的評選標準有問題,大有暗箱操作之嫌。

  與有幸登上凌煙閣的其他功臣相比,這個張亮就遜色多了,基本上是「文不成,武不就,行事乖張,劣跡斑斑」。有關史籍,比如《新唐書》《舊唐書》,對他的評價都不高,甚至可以說很低,提到他基本上都是這樣的字眼:外表敦厚而內心實懷詭詐。意思是說,這人很善於偽裝。他善於偽裝的本事,把一代名相房玄齡和軍事家李績都蒙蔽了,以至於讓他們覺得,這個人才若是不得到重視和重用,老天都不會答應。這樣一個人,能夠被高高地掛在具有至高榮譽的凌煙閣,對其他「默默無聞」的功臣來說,真是莫大的諷刺。

  02

  據《舊唐書·張亮傳》記載,張亮是河南鄭州人,世代務農,家境貧寒。臉朝黃泥背朝天的日子實在苦得很,在家當農民的他,時時刻刻都想找個好工作,就這樣一直堅持到隋朝末年,李密領導的瓦崗軍造反了,張亮覺得這個工作不錯,便去投奔了李密。

  對一個既無背景又無文憑的農民來說,能夠找到這樣一個工作就已經不錯了,但張亮的理想顯然不止於當個小兵。他想得到重用,當不了師長軍長,當個團長營長也不錯,可是李密偏不重用他,只讓他當了類似於儀仗隊的芝麻官。但是最終,李密還是對他刮目相看了,因為他表現出了一個領導最為看重的素質:忠誠。

  李密軍中有一個人想謀反,不知怎麼被張亮知道了,他果斷地做出選擇,向李密進行了揭發。李密認為他是個至誠之人,也不在乎他出身卑微又沒有文憑的事了,提拔他當了驃騎將軍,讓他跟著徐世績混(屬軍中有謀反者,亮告之,密以為至誠,署驃騎將軍,隸於徐世績)。

  第一次告密就得到這麼大好處,這甜頭就像人生的第一根棒棒糖,那滋味一輩子都不能忘,而且總讓人盼望著什麼時候再來一根。

  在告密這方面,張亮可以說是無師自通,可是在干工作這方面,再好的師父也教不會他,第一次獨當一面,就丟了個大人。比如武德元年,已隨徐世績(後來李淵賜姓李,遂改名叫李績)投降唐朝的張亮被任命為鄭州刺史,沒想到王世充一來,在軍事家徐世績手下混了那麼多年的張亮,一點兒打仗的本事都沒學到,遇到敵人只會尿褲子,雙方還沒接觸,他撒丫子就跑,一直跑到一個叫共城山(位於今河南輝縣)的地方。

  

  這麼看來,遇敵就逃的好處更大,那就是至少可以保命,所以僅僅四年(武德四年)後,他再一次駕輕就熟地上演逃跑戲碼。那時他已被改封為檢校定州別駕,劉黑闥(隋末唐初割據勢力)興風作浪,上司李績命張亮守相州(今河南安陽),可是劉黑闥一來,他看到對方「旌旗遮天蔽日,兵鋒甚銳」,嚇得魂不附體,丟下一城軍民不管,棄城逃跑。

  讓人大跌眼鏡的是,這樣一個毫無職業素養和職業道德的傢伙,房玄齡和李績卻欣賞得不得了,以他有智謀為由,推薦他進了秦王李世民的天策府,還當上了車騎將軍。也不知他那以後幹了些什麼,竟然逐漸被李世民賞識,視為心腹。(《舊唐書·張亮傳》:後房玄齡、李勣以亮倜儻有智謀,薦之於太宗,引為秦府車騎將軍。漸蒙顧遇,委以心膂)

  也不知張亮「倜儻有智謀」這個結論,房玄齡和李績是如何得出的?難道他們眼裡的「有智謀」,是指見勢不妙拔腿就跑?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張亮確實不笨,因為如果他無智謀,可能連逃跑都不會,只會等著挨刀。

  03

  當然了,要說這個人一無是處,那也不是事實。武德九年的時候,他終於沒有辜負李世民的厚愛,做了一件對得起主人的事情。

  就在那一年,與太子李建成矛盾激發的李世民,派張亮到洛陽「秘密聯結山東豪傑」,目的是局勢發生變化時好有幫手,這事卻不幸被齊王李元吉知道了。好你個姓張的,你這是圖謀不軌啊!李元吉到李淵面前告狀,李淵命有司把張亮抓來拷問,張亮打死也不說,有司實在問不出什麼,只好把他放了。

  玄武門之變後,贏了個盆滿缽滿的李世民登上帝位,論功行賞,張亮因守住了秘密而被封為右衛將軍、懷州總管、長平郡公。如果保守了秘密就是立了大功的話,這功估計是個人都能立。好在那以後是和平時期,沒有戰事發生,也沒有敵人來搗亂,不然這個張亮,也不知還會上演多少逃跑橋段。

  與戰爭年代遇敵就逃和和平年代的無所作為相比,張亮最拿手的,仍然是告密。這種棒棒糖般的甜蜜滋味,他可是一直記著呢。貞觀十七年,第二根甜蜜的棒棒糖終於從天而降,張亮也憑這根棒棒糖,登上了權力的頂峰。

  這一回的告密對象,是同為凌煙閣二十四功臣的侯君集。話說這個侯君集,也不知哪根神經短路,不想跟李老闆混了,想自己開家公司,還想拉張亮和他一起干。張亮也不客氣,既然棒棒糖從天而降,他張嘴就接住了,立馬告訴了李世民。

  要說這個李老闆,還真是少有的好老闆,居然拿這種帝王最忌諱的事不當回事,聽了張亮的報告,一笑置之:你們兩個私下裡說的話,怎麼當得了真?再說無憑無據,老侯也不會承認啊。便把這事放到一邊,仍然像從前那樣對待侯君集。

  沒想到,後來侯君集真的起了反心,參與太子謀反,李世民想起張亮當初告密的事,立即「優詔嘉獎」,提拔他為刑部尚書,參與朝政。

  04

  搞笑的是,這個不會打仗的傢伙,後來卻因不會打仗而取得了一次大捷。你沒看錯,是大捷,不打引號的大捷。

  貞觀十八年,李世民征討高句麗。決定一做出,張亮便極力勸阻,老闆您別去,高句麗不好打。李老闆說我就是要打,不打不舒服。張亮就說那麼好吧,讓我也去吧,李世民便任命他為滄海道(一作平壤道)行軍大總管。知道他打仗不行,就讓他管管軍船啥的。

  可是這個張亮,雖然過硬的本事基本沒有,有時候卻也能做出點兒讓人意外的事情,比如第二年,他率兵從山東龍口渡海至遼東,居然把大連打了下來,屯兵於營口。然後派士兵出去打柴、弄吃的。

  不料營寨還沒紮好,敵人就來劫營了,軍中頓時慌了手腳,不知如何是好。張亮更不知如何是好,一點兒應對之策都沒有,只管坐在胡床上,眼神呆滯,一言不發。

  他被嚇呆了。但在部下看來,他不是被嚇呆了,而是臨危不懼。咱們總算見識了,臨危不懼就是這個樣子!既然主帥臨危不懼,那咱們怕啥呢?於是,在副將張金樹的帶領下,將士們「鳴鼓奮擊」,竟然把敵人打得屁滾尿流!

  從此,張亮的功勞簿上有了亮麗的一筆:取得對外戰爭的一次大捷。這次大捷,卻不算張亮的功勞,因為李世民最終知道了真相,又是一笑了之,也沒責備他。他知道他不會打仗。

  05

  靠告密起家,靠告密登上權力頂峰的張亮,最終也死在告密二字上。

  要說這事兒,還得從他任相州地方官的時候說起。

  在相州時,張亮最大的愛好是結交江湖術士,卻分不清是非黑白,什麼人都交,比如一個叫程公穎的神經病。實際上那人沒病,只不過既然不是「外人」,就得說他愛聽的。所以,當不知哪根筋短路的張亮問他「相州是個好地方,據說不消幾年這裡就會出個帝王,你覺得是不是這樣」時,程公穎說:「您還別說,您躺著睡覺的樣子真像一條龍。」

  除了這位,在他結交的混混中,還有一個名叫公孫常的,這人更神,自稱能夠「點化金銀,煉製丹藥」,當張亮給他看他手臂上的牛皮癬時,他說這哪裡是什麼牛皮癬,分明是龍鱗,說得張亮真以為自己是當皇帝的料,其他人為了讓他高興,紛紛隨聲附和。

  那幫人誰也沒有想到,手臂上長牛皮癬以為是龍鱗的張亮更沒有想到,多年後的貞觀二十年,一個名叫常德玄的河南陝州人把這事捅了出來,密告於李世民,說姓張的養了500個死士(實際上是乾兒子),早就有圖謀不軌之心。李世民大怒,立即命令有關部門調查,張亮養的那些混混倒也痛快,叫他們交代什麼就交代什麼,沒讓交代的,也都交代了。

  更要命的是,程公穎和公孫常兩人都出來證實:張亮確實想謀反,沒有冤枉他。

  李世民於是認定:張亮養這麼多乾兒子的目的,就是想謀反。文武百官見皇上開了金口,紛紛表示這人該判死刑。於是,問斬,抄家。實際上,像張亮這種既無本事,性格又懦弱的人,就是給他一百個膽子,他也不敢造反,李世民把他以謀反罪處死,不過是殺雞給猴看,警示其他人而已:各位千萬別亂想,否則這就是下場!

  要說張亮最大的悲劇,不在於沒本事,而在於沒本事偏偏想往高處爬,結果爬得越高,跌得越重。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