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南宋多活了100多年的戰役
2024-10-09 00:17:53
作者: 唐俑
01
據說柳永寫了一首詞,惹了大禍。金國皇帝看了那首詞之後,更加堅定了帶兵南下、吞併南宋的決心。
那首詞把南宋寫得太繁華太美好了,美得讓沒見過大世面的金國人口水直流三千尺,好像畫了一盤逼真的烤羊排,把人家的饞蟲勾出來了。
在柳永筆下,南宋到底有多美呢?它有這麼美——東南形勝,三吳都會,錢塘自古繁華,煙柳畫橋,風簾翠幕,參差十萬人家……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柳永的這首《望海潮》,原本是想為南宋做個GG,結果卻招來了餓狼,不知道算不算史上最有吸引力的GG詞。
當然這只是個「據說」,真相還有待考證。但北邊那隻狼對南邊這盤「羊排」垂涎已久,倒是確定無疑的,而且他們滅了北宋還不滿足,還想趕盡殺絕,逼得對方多次請求議和,實在被「糾纏」得不好意思了才於紹興十一年(1141)與人家達成協議,史稱「紹興和議」。
這次議和協議,自然是南宋作出了巨大讓步後達成的。北邊那隻狼倒也還給面子,協議達成後消停了幾年,心裡卻在想,等我把吞下肚的食物消化消化再說。
紹興和議之後,宋金之間難得的幾年和平歲月就是這麼來的。
02
本章節來源於𝓫𝓪𝓷𝔁𝓲𝓪𝓫𝓪.𝓬𝓸𝓶
等到紹興三十一年(1161)的時候,那隻狼吞下肚的食物消化得差不多了,通過政變上台的新狼頭完顏亮首先想到的就是南宋這盤美食,不完全吞下肚實在是不甘心。
為了達到目的,完顏亮豁出去了。
他首先於1159年正月關閉了宋金兩國進行貿易的市場,只保留了泗州一處。緊接著又命令戶部尚書蘇保衡等人在通州造戰船,25至50歲的契丹人、奚人統統給我當兵打仗去,一下子就調集了50多萬人,又徵集軍馬近60萬匹。打造兵器等其他戰爭準備,更是在緊鑼密鼓地進行。
四路大軍組成後,企圖一舉消滅南宋的完顏亮親率主力攻打淮西。南宋兩淮駐軍成了碰不得的豆腐渣,一碰即爛,幸虧跑得快,才得以退至長江南岸。長驅直入的金兵很快抵達長江北岸,停下來打造戰船。
完顏亮的渡江地點早已選好:安徽馬鞍山的采石磯。
江面狹窄、形勢險要的采石磯原名牛渚磯,自古為江防重地,與南京燕子磯、岳陽城陵磯並稱「長江三大名磯」。
金兵大兵壓境,磨刀霍霍,大戰一觸即發,南宋人準備好了嗎?
03
南宋人倒是知道了金軍打算從採石渡江南侵的消息,所以朝廷才派中書舍人虞允文去採石慰勞軍隊。
當時的採石卻能把心臟病都急出來:建康府都統制王權因無能被罷官、所部18000人退至採石後,接替王權的李顯忠卻不知還在哪裡逍遙,近兩萬人的軍隊連個主帥都沒有。
人心惶惶,秩序混亂,士氣十分低落的王權軍三五一群地坐於道路兩旁,許多人都有逃走的打算。再沒人管的話還不知道會搞出什麼事來。朝廷急了,趕緊讓時任督視江淮軍馬府參謀軍事的虞允文督促李顯忠赴任,順便代表朝廷去採石慰勞一下軍隊。
來到採石後的虞允文沒料到採石的情況糟糕到如此程度,若不果斷採取措施,後果不堪設想。
這個文官出身的四川人當即決定不等李顯忠到任,否則黃花菜都涼了。他二話不說就把自己推到了最前沿,立即做了三件事:第一,召集將領宣布朝廷抗金命令;第二,犒賞軍隊,做戰爭動員;第三,組織當地民兵和百姓支援採石,加強採石防務。
既然有人出來領頭,咱們還是打起精神來吧。一些宋將對虞允文說:「其實我們以前吃盡了敵人的苦頭,恨死他們了,人人都想抵抗,都想把他們殺個乾乾淨淨。沒說的,只要您領著咱們干,咱們就是拼了這條命也不足惜!」
與虞允文一起來慰問軍隊的官員卻「警告」虞允文:「老虞啊,你搞沒搞錯,朝廷是派你來勞軍的,不是讓你來督戰的。且不說自作主張這個責任你是否承擔得起,那些人把事情搞得一塌糊塗,你憑什麼幫他們收拾爛攤子?最好別把禍事往自己身上攬,背包袱的滋味可不好受哦。」
虞允文最不愛聽這種話,一聽就來氣:「這種話你們也說得出口?俗話說國家有難匹夫有責,你們如何我管不著,但我知道,至少我姓虞的不能考慮自己的得失,逃避責任!」
04
此時此刻,這個從未有過軍事指揮經歷的書生明白,光說大話是沒用的,空談誤國,大話更誤國,必須採取切實可行的措施。
於是,這個之前對打仗「一竅不通」的文人,幾乎是憑著「感覺」開始了戰鬥部署:首先命令步騎兵沿江布陣,然後把布置在江面的宋軍船隻分為五隊,江中停一隊,東西兩岸各停一隊,山後藏兩隊。
虞允文這個「軍事外行」的搞法,居然把敵人騙了:看看這些南宋人,活該亡黨亡國,這麼重要的采石磯,防守卻如此薄弱,基本上形同虛設。咱們放心大膽地沖吧,勝利的果實在招手,快者有份慢了沒門哦!
駕著「衝鋒舟」快衝到南岸,才發現人家早就擺好陣勢,等著你的脖子往刀口上撞,只是人家隱藏得好,或者是你自己眼瞎,沒看到而已。
更恐怖的是,觀戰助威的當塗人民,竟然排了幾十里!
以為南宋就像罈子里的烏龜,可以手到擒來的金兵這才大驚。
進,嚴陣以待的宋軍就是個銅牆鐵壁,進不得;退,宋軍若是來個全力掩殺,必定兵敗如山倒,死得更快!
怎麼辦?把頭皮硬起,把牙關咬緊,把眼睛閉起,橫下一條心,繼續前進啊!
05
說真的,在江風的幫助下,金兵的速度還真不慢,沒多久,滿載金兵的幾百艘大船就抵攏了南岸,金兵開始登岸。
剛才安安靜靜地看了好一陣戲,看夠了,現在該看咱們表演了!虞允文看準時機,命令部將時俊率步兵出擊。
時俊是位雙刀將,早就憋足了勁的他一聲怒吼,揮舞著雙刀,率先沖向敵陣。
主將如此,士兵們豈能落後,他們緊隨主將,潮水般沖向金兵,喊殺聲交織著砍殺聲,聲聲入耳,陣陣驚心!
沒有對比就沒有恐懼。自從進軍以來,這是一直未遇抵抗的金軍第一次遭遇如此強大的對手和如此亡命的衝鋒,原以為宋軍都是豆腐渣的結論,看來徹底被推翻了。
好不容易上得岸來的金兵就這樣玩完了。
甚至可以說,還沒開始玩就被玩完了。
江面上的金軍也沒玩多久。
玩他們的是宋軍水軍。他們的船又大又穩,而金軍的船又小又不穩,一衝就翻。
打個不太恰當的比方:當宋船沖入金船,就像大象沖入稻草人陣,一觸即倒,面對橫衝直撞的大象,再多的稻草人也白搭。
沒玩多久,金兵乘坐的船隻就被紛紛撞沉,落入水中的金兵,多半被淹死,沒被淹死的也快了。
太陽快落山的時候,宋軍的「援軍」又到了。
原來是一群「逃兵」,是從光州(今河南潢川)逃到採石的宋兵。
虞允文說各位來得正好,請大家抬上軍鼓,拿上戰旗,金兵打仗辛苦,咱們本著人道主義精神,給他們來一場慰問演出。
「逃兵」們按照虞大人的吩咐,開始為金兵演戲。他們使勁敲著軍鼓,拼命搖動著戰旗,從山後出發,邊「演」邊朝江邊而來。
這場戲確實夠熱鬧,看得金兵魂飛魄散——兄弟們逃命吧,咱本來不是對手,宋軍又來了大批援兵,再不走就走不脫啦!
士兵們紛紛逃命的結果,自然是兩個字:慘敗。
這是無論如何也不能接受的結果。氣得暴跳如雷的完顏亮命令剩下的部隊第二天強渡長江,完不成任務者提頭來見。
可惜,虞允文不給完顏亮機會,第二天他改變戰術,變以逸待勞為主動進攻。
接受主動進攻任務的是新盛率領的水軍,目標是長江北岸的楊林渡口。他們採用強弩勁射、霹靂炮轟擊等戰術,大敗剛剛來得及出港的金軍。
渡江失敗,完顏亮不得不退回和州。他感覺那裡不安全,便又逃往揚州。
06
直到宋軍取得採石大勝,被朝廷任命的採石主將李顯忠才帶兵姍姍來遲。
虞允文讓他守在採石,自己到鎮江去,因為他料到敵人在採石沒占到便宜,一定會到鎮江對岸的揚州去渡江,而沒有準備的鎮江一定非常危險。他帶著李顯忠撥給他的人馬,立即趕往鎮江。
防守鎮江的主帥是老將劉錡,那時已病得臥床不起。來到鎮江的虞允文探望了老將軍後,立即回到軍營,命令水軍在江邊演習,同時進行車船製造等準備工作,並加緊巡邏。
接連打了幾次敗仗的金兵,本就不想再打了,見宋軍防守嚴密,更是害怕再打,因為再打就是白白送死。有的金兵開始商量如何才能順利地逃走,整個金國的南侵軍隊,想打仗的恐怕只有完顏亮一人。
他決定拼了。可是得有人去拼啊,都不想打了,誰願意替你拼命?您老人家可別讓咱們在幹革命和保性命之間站隊。
完顏亮偏要他們站隊:老子命令爾等三天之內全部渡江完畢,不然統統去死!士兵們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那眼神分明在說:咱們老大腦殼到底被門擠了幾下喲?他為何老是這一套,也不來點新鮮的。看看對岸那架勢,咱們就算渡過去了,也是死路一條,誰願替他賣命誰去,反正我是不去了。
更糟糕的是,完顏雍在遼陽稱帝,並廢完顏亮為庶人的消息,此時也已傳到軍中,將士們更是不願替一個庶人賣命。一個名叫完顏元宜的神武軍總管,乾脆率軍把完顏亮殺了,免得他在那裡聒噪。
那個在遼陽稱帝的完顏雍,就是所謂的金世宗。這人似乎不那麼好戰,上台後停止了侵略南宋的戰爭。
後世如此評價采石之戰的重大意義:采石之戰的勝利,至少使南宋多活了100多年。
尤其難得的是,指揮這次戰役的宋軍指揮官虞允文是個文官,此前毫無相關經歷,更談不上軍事鬥爭經驗,卻在國家危難之際挺身而出,勇於擔當,領導軍民英勇抗敵,堪稱男兒楷模!
07
採石大捷後,獲得極高聲譽的虞允文被任命為川陝宣諭使,和大將吳璘再次北伐中原,攻克鳳翔,收復鞏州。
乾道元年(1165),被召回臨安的虞允文任參知政事兼知樞密院事,兩年後接替去世後的四川名將吳璘,任四川宣撫使兼知樞密院事。
在四川任職期間,虞允文時刻不忘北伐,不斷籌劃由四川出師北伐,最終積勞成疾,病逝於淳熙元年(1174)。三年後,宋孝宗詔贈虞允文太傅,諡忠肅。
虞允文不僅是一位偉大的政治家、軍事家、民族英雄,還是一位出色的「雜家」,文學成就尤其突出,著有《經筵春秋講義》三卷、《唐書注》《五代史注》《乾道重修敕令格式》一百二十卷、《虞雍公奏議》二十三卷、《內外志》十五卷、《詩文集》十卷、監修《續會要》三百卷;《宋詩紀要》收錄其詩兩首,《宋代蜀文輯存》收錄其文八十五篇。
虞允文是四川人,去世後葬於老家四川。虞允文墓別名丞相墳,位於四川省眉山市仁壽縣虞丞鄉丞相村西,先為樂山市文物保護單位,後樂山、眉山分家後,成為眉山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虞允文去世後的第四年,宋孝宗下詔指派宋氏家族開始負責為其守墓,至今已有近900年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