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開虛偽的面具,認識孩子本來的樣子
2024-10-09 00:06:34
作者: 馬利琴
身邊很多控制欲較強的父母在管理孩子時,把孩子當作一個任人擺布的木偶,必須按照自己的想法來參加日常活動。他們以為這樣做是為了孩子好,其實,這種重壓下成長起來的孩子並沒有父母想像的那樣快樂、無憂無慮。雖然孩子們不需要像成人一樣為了生計去勞作、為了未來去思考,可是孩子有著不同於成人的世界觀。對於孩子來說,一次小小的冒險、一次不同尋常的經歷,給他們帶來的快樂要遠大於安逸、平靜的日常生活。
女兒剛上小學時,每天回來之後,都會給我講學校的事,比如做值日生、升國旗、戴紅領巾……想讓我跟她一樣享受學習的喜悅。
睡覺之前,我們經常會有這樣的對話:
「媽媽,我們考試了。」
請記住𝚋𝚊𝚗𝚡𝚒𝚊𝚋𝚊.𝚌𝚘𝚖網站,觀看最快的章節更新
「哦。」
「你怎麼不問我考得怎麼樣?」
「盡力就好。」
「我考不好,你會生氣嗎?」
「不會。」
「為什麼?」
「因為你喜歡不發火的媽媽。」
……
身為父母,我清醒地認識到:自以為是地給孩子安排好一切,不一定是正確的,而是要多給孩子一些時間和空間,讓孩子按照自己的意願去成長。
讓孩子戴著虛偽的面具成長,滿足的僅僅是家長的虛榮心。孩子都是真實的個體,他們有自己本來的樣子,為何不讓孩子將自己真實的一面呈現給所有人呢?
方法一:糾正孩子的壞習慣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何況是少不更事的孩子。在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父母要用一顆寬容的心來對待孩子的失誤,甚至錯誤。
女兒六七歲時,有一次我帶她到超市去採購。一進超市,女兒就飛快地跑向了零食區和玩具區。我正要跟上女兒,讓女兒小心一點,卻遇到了一個很久不見的老朋友,聊著聊著就忘記了女兒。
跟朋友告別後,我在零食區找到了女兒。那時的她已經用零食把購物車塞滿了。我嚴肅地對她說:「不能吃這麼多零食,快放回去。」
女兒看著自己喜歡的零食,一動不動。沒辦法,我只能親自動手。看到我動手把零食放回貨架,女兒癱坐在地上,開始哭鬧起來。
女兒的哭鬧聲吸引了很多人的目光,圍觀的人紛紛勸我說:「算了,孩子還小,她要什麼,就給她買吧。」我看了看圍觀的人,又看了看坐在地上哭鬧的女兒,語氣堅定地對她說:「我要回家了,你是準備和我一起回家,還是繼續在這裡打滾?」
女兒對我的話充耳不聞,繼續在地上打滾。我對女兒的行為視而不見,轉身就走……
很快,我就聽到後面傳來了「啪啪」的跑步聲。女兒一手拉著我的衣服一角,一邊向我道歉:「對不起媽媽,我錯了,我再也不任性了。」
隨著孩子自我意識的成長,大多數的孩子會出現一些任性的行為,尤其是在2~4歲時最為常見。孩子脾氣急、沒耐心,很多時候與父母的回應方式有著直接的聯繫。
如果爸爸媽媽為此而心疼做了第一次讓步,這就會讓孩子意識到他的這種做法十分有效,以後就會不斷使用這種手段來達到自己的目的,這就滋養了孩子任性妄為的壞毛病。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家長還要注意自身的言行。家長的言行是孩子行為的一面鏡子,如果父母愛發脾氣,那麼孩子也難免會形成愛發脾氣的習慣。因此,為了培養孩子良好的性格,家長一定要以身作則,切記不要經常發脾氣,為孩子創設一個良好的家庭環境氛圍,讓孩子保持積極情緒,控制不良情緒的爆發。
方法二:傾聽孩子的想法
孩子在成長中總是被要求「聽話」:在家要聽家長的話,在學校要聽老師的話,大人說話不許插嘴,上課不許說話,長輩批評不准反駁……因為,在大人眼裡,孩子說的話都是無足輕重、幼稚無知的,許多孩子的話語權就此被剝奪。
這種教育方式下成長起來的孩子,長大後往往不善言辭,害怕在公眾場合開口,鮮有獨立的見解和思想。家長要讓孩子發出自己的聲音。
在對女兒的教育中,我一直鼓勵她表達自己的意見、形成自己的主張。
7歲時,女兒完成了自己的第一本「著作」。當時她已經認識了一些字,但還沒有辦法寫出完整、正確的句子。不過,她已經具備了用圖像表達自己想法的能力。她的第一本「著作」,就是用三張圖表達出來的一個完整的故事。
不久之後,老師要求同學們用文字寫作的方式表達出自己的想法。可是在寫作時,女兒卻經常寫錯別字,語句也不怎麼通順。我最初看見時,感到特別吃驚。我以為女兒可以像畫圖畫一樣,準確、直接地表示出自己的想法。後來,我查閱了相關資料發現,這是每個孩子的必經階段。
這個階段里,孩子的注意力和精力都很難集中。在他們的認知里,每個字都要修改、拼寫、組詞,既讓他們精疲力竭,又感覺太枯燥,提不起興趣,自然也就無法用句子準確表達自己的想法了。
在得知這一理論後,我並沒有盲目地批評女兒,而是有針對性地去引導她辨字、識字,培養女兒的認字熱情,從而豐富她的文字儲備量。不久之後的一次作文比賽中,女兒獲得了第三名,經過那場比賽,女兒的認字熱情越來越高漲了。
孩子都喜歡表達,尤其是涉及跟自己有關的事情時,更願意發出自己的聲音,這些聲音才是孩子的真正想法。既然要讓孩子做真實的自己,我們就要讓孩子發出真實的聲音。良好的教育,應當鼓勵孩子自己去感受和表達。當孩子努力想向父母傾訴他的喜怒哀樂與對世界的感悟時,父母如果不能聽、不會聽、甚至不願聽,那對孩子的負面影響可想而知。一段親密健康的親子關係一定是建立在父母與孩子雙方充分溝通的基礎之上的。孩子從父母認真的傾聽中獲得愛與安全感,學會好好說話的重要性,而父母也會從傾聽孩子的聲音中得到孩子無條件的依賴,與孩子共同成長。只有讓傾聽和傾訴成為良性的循環,親子關係才能更加親密與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