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他做個幸福的「笨」孩子
2024-10-09 00:06:29
作者: 馬利琴
有些孩子成績不好,或者做的事情沒有達到父母的要求,於是父母就會說出類似「怎麼這麼笨」「真笨」之類的話。其實,「笨」點有什麼不好呢?我曾在報紙上讀過這樣一個故事:
塞達斯的父親是哈佛大學心理學榮譽教授,在塞達斯出生之前,他已經做好了準備,要對孩子進行一系列教育試驗。塞達斯出生後不久,父親就在他的小床周圍掛滿了英文字母,每天只要有時間就念給他聽。過了大概半年,耳濡目染的塞達斯已經能夠讀出這26個英文字母了。接著,父親拿走了這些英文字母,換上了各種各樣的教科書,讓塞達斯自己翻看。結果,賽達斯2歲時就能看懂中學課本;4歲時發表了3篇簡短的文章;12歲時被哈佛大學破格錄用……在這種重壓之下,14歲的時候,塞達斯終於精神崩潰,被送進了精神病醫院進行治療。
請記住𝙗𝙖𝙣𝙭𝙞𝙖𝙗𝙖.𝙘𝙤𝙢網站,觀看最快的章節更新
治癒後,塞達斯重新回到學校,雖然取得了優異的成績,但這時候的他已經對父親的「教育試驗」異常反感。為了過上正常人的生活,他離家出走,隱姓埋名,在一家商店當起了售貨員。
塞達斯父親的教育試驗最後以失敗告終——他對兒子的高期望、嚴要求,以及過早的知識灌輸給塞達斯造成了巨大的身心壓力,長期重壓終致塞達斯精神崩潰。
現實生活中,一些父母盲目地追求知識的學習和智力的開發,而這有違孩子身心發展的規律。要知道,過早地對孩子進行知識灌輸,過於強調技能訓練,而忽視了孩子的心理素質培養,其結果很可能會毀掉孩子的一生。
就好像一棵幼苗,只有不斷地吸取養分才能茁壯成長,一旦硬生生地將其「揠苗助長」,結果不難想像。所以說,為了讓孩子「更優秀」,而把孩子一點點逼進死胡同,這種做法是非常不可取的。聰明的家長在教養孩子時,應該遵循以下幾點方法:
方法一:不要為孩子「預約」成功
在這個「快」節奏的社會中,很多父母都渴望自己的孩子極富才華,以至於有些父母急不可耐地為咿呀學語的孩子設計理想發展藍圖,制定成長的目標,企圖為孩子「預約」成功。
為了讓孩子實現自己的期望,父母強行「徵用」孩子本該快樂的童年,強迫他們參加各種並不感興趣的興趣班,期待孩子將來在自己認定的「光明前途」中有所成就。但我要說的是,孩子的成功不能預約,成長同樣不能預約。
有個8歲的小女孩,一邊彈鋼琴,一邊流眼淚。有人問她為什麼哭,她的回答讓人震驚:「我恨死這架鋼琴了,恨不得砸爛它。但我媽媽喜歡鋼琴,一定要讓我學,要我長大後做個鋼琴家。她喜歡鋼琴,為什麼自己不去學,非得逼我學?要當鋼琴家,為什麼自己不去做?」不知道小女孩的媽媽聽到女兒這番含淚的控訴會怎麼想?
生活中,像這名女孩的父母一樣,趕著孩子朝那條所謂的「成功之路」奔跑的不在少數。他們剝奪了本該屬於孩子的快樂童年,急於讓孩子到達自己設定的終點,而忽視了孩子沿途看風景的過程和心情。
有的家長讓孩子去參加物理競賽,為未來成為物理學家做準備,卻不清楚孩子喜歡田徑運動;有的家長讓孩子學習會計,夢想孩子長大以後成為會計師,卻不知道孩子酷愛藝術……在沒有了解孩子的愛好、興趣及需要前,家長就急急忙忙地為他們的未來和人生做出選擇,著實不妥。
孩子生活的時代不同於父母小時候,父母今天走的路,不一定是孩子明天要走的路。孩子要走入的社會屬於未來,誰能預知未來會變成什麼樣子?今天的社會是多元的、開放的,與其幫孩子做決定,不如跟孩子一起選擇,耐心地將各種因素分析給他們聽,讓他們自己做決定。父母只需給孩子提建議,而無須包辦他們的未來。
方法二:順應孩子天性
「池塘邊的榕樹上,知了在聲聲叫著夏天;操場邊的鞦韆上,只有蝴蝶停在上面……等待著下課,等待著放學,等待遊戲的童年……」這是很多人都喜歡的《童年》中的歌詞。這首歌唱出了人們對少年時代的回憶和期盼。印象中的童年,就應當是這樣無憂無慮、天真快樂的,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就業、生存壓力的不斷增大,許多家長早早地就開始為孩子的未來擔憂。
有些家長認為,如果孩子的童年是快樂的,成年就會是辛苦的,晚年就會是悲慘的。秉承著這樣的理念,很多父母將自己的擔心變成了實際行動,即使這些行為轉到孩子身上成了一種負擔。結果就出現了一種奇怪的現象:父母一面心疼孩子,一面又逼著孩子做各種事情。
前段時間,我在微博上收到了一名父親訴苦的私信:
我對兒子管教得很嚴苛,兒子不到3歲時,就會背誦近百首的唐詩;4歲時,就對大街上的汽車品牌如數家珍。不得不承認,小時候的兒子確實是個人見人愛的孩子。可是小學三年級時,兒子忽然得了抽動穢語症,不僅身體會時不時地抽動,還對學習徹底失去了興趣。
現在,兒子已經退學,正在接受心理輔導及藥物治療。我從來沒有放棄過他,可是,昨天他居然對我說:「我要殺了你。」
可憐天下父母心。可是,我們在肯定這位父親為孩子付出的同時,也應該明白:孩子之所以會出現抽動穢語症和厭學情緒,就在於他對孩子的不當早教。
在望子成龍的心理作用下,這位家長不願讓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於是給孩子進行填鴨式的教育。無謂的重複記憶,只會讓孩子產生厭學情緒。
父母對孩子的疼愛和培養本來就是人之常情,可是一旦超過了正常尺度,就很容易對孩子造成壓力。成功的教育都是順應孩子天性的,一意孤行地進行不正常的教育,自然違背了教育的本意,孩子也很可能被此毀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