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一種「慢」藝術
2024-10-09 00:06:23
作者: 馬利琴
沒有哪個孩子一出生就是十全十美的,其成長過程中也總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父母要懂得有的放矢、循序漸進,放慢自己的腳步,及時了解孩子每個階段的狀態和心理特徵,然後有針對性地予以引導,讓孩子一點一滴地進步。
小學四年級時,有一次小雅的英語單元測試只得了65分,老師要求家長在試卷上簽字。小雅放學回到家,支支吾吾地對媽媽說:「媽,這是我們的英語測試卷,老師讓你在上面簽字。」
看到女兒的樣子,媽媽預料到這次她考得不理想。果不其然,媽媽從女兒手裡接過試卷一看:65分。於是她很平靜地說了一句:「剛剛及格。」其實她知道,女兒在學習方面是很努力的,這次沒考好,除了英語測試卷的題有一定的難度外,還跟女兒平時練習少有關。
「嗯。」小雅小聲地回答,「我同桌還不如我考的分高呢。」
請記住𝑏𝑎𝑛𝑥𝑖𝑎𝑏𝑎.𝑐𝑜𝑚網站,觀看最快的章節更新
媽媽知道女兒是在用她的同桌來替自己辯解:「寶貝,65分確實不高。我看你英語測試卷上,大多是因為單詞拼寫出錯,所以,如果以後你每天能多記5個單詞,那麼每周測試就有可能多考2分,那麼期末考試的時候,你就能進步很多了。」
小雅看著媽媽,算了一下,然後笑著說:「每天多記5個單詞一點都不難,這樣的話,到期末考試,我能多考二三十分!」
「對啊,所以你一定要加油!」媽媽摸摸她的頭,鼓勵她。
當天晚上開始,小雅每天睡覺前讓媽媽幫她聽寫5個英語單詞,第二天早起再複習鞏固一遍。就這樣,期末考試時小雅英語考了91分,在全班排名第10。
教育可謂是一種「慢」藝術,作家龍應台在她的《孩子你慢慢來》一書中,也是提倡「慢養」。至今我記得書中有這樣一句話:「我願意等上一輩子的時間,讓這個孩子從從容容地把那個蝴蝶結紮好,用他五歲的手指。」細細品味,不難發現,對孩子的教育是一場持久戰,而且貫穿於生活的方方面面,只有極富耐心,用愛澆灌,孩子才能快樂、茁壯地成長,而那些急性子的父母卻很難領會其中的奧妙。
方法一:給孩子預留改的時間
孩子平時容易養成不良習慣,如果父母想予以糾正,千萬不要妄想只跟孩子說一次他們就會改正;也不要以為沖他們大吼大叫、打罵他們,他們就會長記性。要明白:一味地埋怨、責罵並不能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反倒會換來孩子的反抗,或是讓他們產生「我不行」的自卑心理;相反,如果多花些心思耐心地引導,不斷地安慰和鼓勵,他們終會認識到自己的錯誤,然後有所改變。
自從當上母親後,麗莎無數次告訴自己:真正對女兒好,就不能溺愛、不能驕縱。所以,當女兒每次說她想要某樣東西時,麗莎就會先考慮一下,她要的這件東西是不是一定得買,或者家裡是不是已經有類似的東西可以替代。然後,麗莎就會告訴女兒,這件東西會不會給她買,如果不能買,也會把理由說一下。
後來,麗莎重新回到職場,女兒由婆婆幫忙帶。大概過了半年,有一次麗莎帶女兒去商場,女兒在玩具店看到一個會眨眼、唱歌、講故事的多功能芭比娃娃,她央求媽媽買下來,但是麗莎想到家裡有兩個芭比娃娃,還有故事機,所以拒絕了女兒。沒想到女兒賴在原地不走,還掉下了眼淚。麗莎不為所動,一邊安慰她,一邊跟她說不買的理由。大概僵持了半個小時,女兒最終妥協了。
回到家,麗莎跟婆婆談到這個問題,婆婆說類似這樣的事情發生過好幾次,但因為不忍心看到孩子哭,最後還是滿足了她的要求。麗莎告訴婆婆,一定要改掉孩子的這個壞習慣,否則等她再長大一些,得不到自己想要的東西時,可能就會偷錢去買,誤入歧途。
從此以後,無論是誰,每次帶孩子出門前,都會提醒她,不能看到什麼就要什麼,而且哭也解決不了問題,如果不聽話,下次她再有任何要求都不會答應她。漸漸地,女兒意識到哭並不能讓奶奶、爸爸、媽媽屈服後,每次出門看到喜歡的東西,就會用商量的口吻說:「我能要這個嗎?」如果不能買,說明了理由,女兒也能接受,不再像之前那樣哭鬧了。
改掉壞習慣並不像更正一道數學題那麼容易、快捷,需要經歷一個漫長的過程,父母急功近利,希望孩子短時間內變得完美,這是根本不可能的。畢竟壞習慣是日積月累養成的。所以想讓孩子徹底改掉壞習慣,就要尋找科學、合理且最適合孩子的方法,同時做好心理準備,給他們預留一段時間去改正。當某一天孩子發現自己的不良行為給他們帶來困擾時,他們就會下決心改,並且很快就能改正。
方法二:注重培養好習慣
小寒上小學時,雖然成績很好,但她有個不好的習慣,寫作業時,不知不覺就趴在桌子上寫,最後作業本上的字都歪歪扭扭的。有一次,班主任老師給小寒媽打電話反饋小寒在學校的表現,說到這件事時,老師表示,如果小寒能把坐姿糾正過來,不僅卷面整潔,還能保護視力。小寒媽聽了,答應班主任老師,一定想辦法糾正小寒的坐姿。
從那天開始,小寒媽跟女兒說明坐姿的重要性並徵得她的同意後,每天晚上陪她寫作業,監督她的坐姿。一旦發現女兒身體前傾、頭越來越低,她就及時提醒。這樣過了一個月,小寒的坐姿有所改善,寫作業時趴桌子的次數也明顯減少。
一天吃完晚飯,小寒媽發現家裡的米不多了,於是對女兒說,她要去樓下的超市買點米回來,讓女兒自己先寫作業,並提醒她注意坐姿。結果回家後,小寒媽一進門,發現女兒猛地一起身,她知道,女兒剛才肯定又趴在桌子上寫作業了。她放下手裡的東西,走過去,在女兒身邊坐下。女兒不好意思地朝媽媽笑了笑,說:「之前你坐在我旁邊監督我,我也時刻想著不能趴著寫,這次你不看著我,我寫著寫著就又趴下了……」沒想到媽媽心平氣和地摸著女兒的頭說:「傻孩子,我沒想責怪你,我知道你已經很努力在改了。」說完,她看看女兒,又看看躺在面前的課本,若有所思。
第二天,女兒放學回到家,媽媽說給她買了一件禮物,放在她的書桌上了。女兒打開盒子一看,是個漂亮的小架子。媽媽告訴她,這個叫閱讀架,把課本架在上邊,這樣寫作業的時候就不用總趴在桌子上了。媽媽一邊說一邊演示,同時告訴女兒,以閱讀架上邊緣為參照線,頭至少要跟它保持齊平。
就這樣,小寒在媽媽的幫助下,堅持了差不多一個學期的時間,徹底改掉了寫作業趴桌子的壞習慣。如今,即使媽媽不在身邊提醒,她寫作業時也能保持正確的坐姿了。
很多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具備好習慣,因為好習慣更有益於孩子的發展。但是,正所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無論培養好習慣還是糾正壞習慣,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比如,有的孩子飯前不洗手,不管父母如何三令五申,他們依然我行我素。這時候,父母一定不能操之過急,要有足夠的耐心,找到最佳的解決辦法或者以身作則給孩子做好榜樣,堅持一段時間後,孩子就會在耳濡目染中養成飯前主動洗手的好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