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童」式教育真的好嗎
2024-10-09 00:06:13
作者: 馬利琴
孩子的教育越來越受到家長的重視。有些家長絞盡腦汁、竭盡所能地挖掘孩子的潛力,唯恐把家裡的「天才」給埋沒了,可最終的結果卻並不樂觀。
眾所周知,王安石筆下的方仲永,近代的寧鉑、謝彥波,離我們最近的應該是魏永康和王思涵。不得不說,現實生活中的確存在天才少年,比如說魏永康,他2歲時能寫1000多個漢字,4歲時基本學完了初中課程,8歲時連跳幾級進入重點中學,13歲時以總分602分考入湘潭大學物理系,17歲考入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系……
我相信,你我身邊也不乏天資聰穎的孩子,他們小小年紀會寫很多字,也會背很多文章,當他們再表現得聰明一些,家長就會不遺餘力地深挖他們的潛力,期待著他們也被大家稱為「神童」,自己跟著沾光。可現實中那些所謂的「神童」最後怎麼樣了呢?方仲永最後「泯然眾人矣」;寧鉑出家歸隱,過著寧靜的生活;謝彥波出現心理問題;魏永康和王思涵也以不同形式被退學。
至此,身為父母,我們不得不慎重思考一個問題,那就是:「神童」式教育真的好嗎?俗話說,心急吃不了熱豆腐,教育孩子同樣是這個道理。要遵循孩子的成長規律,一步一個腳印,讓孩子打好基礎,因為就算世界變化再快,也是萬變不離其宗的。
總之,父母要明白一點:「神童」未必能一帆風順,獲得人生最後的成功;小時候平庸,長大後也未必比別人差。
原因一:起步太猛,很容易摔跤
一位做親子教育的朋友對我說,親子教育主要針對的是3歲以前的孩子,如果孩子太小,不會說話,跟他們溝通起來就會顯得特別困難。不過,她說她憑藉多年的經驗總結出一套方法,只要看見孩子做出的動作,她就能大概猜到孩子要幹什麼;平時也會教他們通過唱歌、做遊戲等方式表達自己的感情、跟父母交流。
當然,她剛開始進入親子早教這個行業時,也有過許多困惑。她告訴我,她代課的班上有一個2歲多的孩子,每次上課,他從來都不跟著大家一起蹦跳。跟他的父母聯繫溝通後,朋友了解了孩子的情況。原來,他一歲半的時候,父母為了鍛鍊他的膽量,帶他去遊樂園玩勇敢者攀爬,最後的結果是,孩子失去安全感,摔了下來。從此開始變得不再像其他小朋友那樣蹦蹦跳跳了。父母帶他到醫院做檢查,醫生卻說孩子沒有任何問題,可能是因為有恐高心理。他的父母聽了,後悔不已。
不得不承認,現在的教育形式跟教育設施都遠超以前,而且80後、90後父母的育兒觀念也日漸變得嚴苛起來,有時候寧可自己省吃儉用,也會省下錢來帶孩子去上早教課、補習班、興趣班。只不過,不少父母對孩子的教育僅停留在只要給孩子提問,他們就能回答上來的淺顯層面。
請記住𝖇𝖆𝖓𝖝𝖎𝖆𝖇𝖆.𝖈𝖔𝖒網站,觀看最快的章節更新
真正的教育其實並非如此,讓孩子有個高的起點,想法確實沒錯,但如果只是盲目地讓孩子按照父母給他們設定的模式去學習,甚至抱有孩子還沒學會走就想他們跑起來的心態,就算他們起點比別人好,隱患也比別人多,以後的人生路上可能會摔更多的跤。
原因二:「速成品」的隱患更多
一個陽光明媚的周末,我和女兒從外面晨跑回來,在小區里看到女兒同學的媽媽騎著車,正要送孩子去上課,跟我們匆匆打完招呼之後她們就走了。
我通過女兒對她這個同學多少有些了解。雖然她跟我女兒同班,但年紀比我女兒還小一歲。她的學習成績非常好。只是,她幾乎從來沒和我女兒一起玩過,因為她太「忙」了。別看她年紀小,要學的東西非常多,平時放學後補習英語、奧數、作文,周末的時候去練舞蹈、學繪畫、彈鋼琴……
回到家裡,女兒忽然問了我一句:「媽媽,你怎麼不給我報課後補習班啊?」
「你喜歡那樣嗎?」
「不喜歡!」女兒想了想說。
「你都不喜歡,那我給你報課後補習班,有用嗎?再說,我可不想把你變成一個『速成品』!」
「速成品?」
接著,我給女兒講了一個小故事:
一個小男孩獨自在草地上玩,忽然,他看到一隻蛹,覺得特別新鮮,就把它帶回了家。過了幾天,他看到蛹上出現了一道小小的裂縫,裡面還有一個小東西在掙扎。過了一會兒,裂縫大了一些,他才看清,原來裡面是一隻蝴蝶。他在一邊耐心地看著蝴蝶在裡面掙扎,過去了好久,蝴蝶都出不來。小男孩急了,於是拿了一把剪刀,輕輕地將蛹殼剪開。但是,這隻蝴蝶卻身體臃腫,翅膀乾癟,連飛都不會,沒過多久就死了。
講完後,我對女兒說:「一隻蛹要想變成蝴蝶,必然要經歷一個過程,如果心急,像故事裡的小男孩那樣做,結果只會令人失望。我不給你報課後補習班,也是希望你能夠通過自身的努力順其自然地成長。」
跟女兒同學的媽媽一樣,不少父母給孩子報各種各樣的輔導班,有的是希望孩子多學點,在同齡人中脫穎而出;有的是因為孩子成績差,於是讓輔導班的老師給他們「開小灶」。無論哪種出發點,最終的結果都是相同的:這種「搶跑」式的教育,剝奪了孩子休息、玩樂的時間。
「搶跑」式的教育,不能單純說好,也不能單純說不好。任何一件事情的成功都同時具備天時、地利、人和這三個要素,在「搶跑」的過程中,如果不把握時機、選擇科學的機構、跟孩子有效溝通,只是一門心思地想「一口吃成個胖子」,那麼就算付出再多、花費再多,也只會徒勞無功。
最好的教育方法一定是科學的、遵循孩子成長規律的,所以,慢慢來,別心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