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用最好的方法,養最棒的孩子> 父母要懂得適當「妥協」

父母要懂得適當「妥協」

2024-10-09 00:06:08 作者: 馬利琴

  教育領域非常流行一句話:「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於是,一些家長通過各種培訓班給孩子灌輸超出他們承受能力的知識,雖然有時候看著孩子疲憊的樣子,自己也心疼,可想想別人都是這樣做的,只好妥協。

  本章節來源於𝒷𝒶𝓃𝓍𝒾𝒶𝒷𝒶.𝒸ℴ𝓂

  小櫻今年5歲,為了讓她能夠在同齡孩子中脫穎而出,媽媽沒事時就會帶著她出去玩,還認識了幾個年齡相仿的媽媽。起初在一起玩的孩子有十來個,每次都是孩子在一邊玩,大人們在一邊聊天。可是,漸漸地,一起玩的孩子越來越少,只剩下五六個,小櫻媽媽一問才知道,原來他們都去上輔導班了。

  後來小櫻媽媽想了想,決定給小櫻報個舞蹈班,一則陶冶情操,二則培養一項專長。於是,小櫻被迫隨大溜,開始了她的輔導班之路。沒想到,後來媽媽變本加厲,給她報的課外班越來越多。別看小櫻今年才5歲,她要學的東西比小學生還多。這不,媽媽剛剛又給她報了一個鋼琴班。可是,小櫻去了兩次,就怎麼也不願意去了。

  媽媽大發雷霆:「你為什麼不想學?我花這麼多錢,還不都是為了你?」

  小櫻委屈地說:「我不喜歡鋼琴,真的不願意學……」

  還沒等小櫻說完,媽媽就丟下一句:「不學也得學,這事由不得你!」

  其實,「輸在起跑線」的說法只適合短跑,比如一百米賽跑。如果把人生比作一場競賽的話,應該是一場漫長的馬拉松,更看重過程中力量的積蓄和最後的衝刺階段,所以父母根本就不用擔心孩子會輸在起跑線上。相反,在起跑線用力過猛的話,漫漫賽程中很快就會因體力不支而虛脫,甚至無法堅持到終點。

  因此,我們在教育孩子前一定要搞清楚,孩子本身就有自己的成長規律,比如:3歲是直覺思維期,4歲才有形象思維,5歲左右邏輯思維開始萌芽,8~12歲是記憶力最好的時期。對孩子的培養,一定要遵循這些規律,父母只有做到心中有數,才能事半功倍。

  看到其他家長怎樣做就效仿,為了「讓孩子快點跟上」不惜違背規律的行為,最終只會傷害親子感情,甚至因為選錯道路而一無所獲。

  方法一:「大器」有時候是晚成的

  最近一次和朋友聊天,她告訴我,她在給兒子東東張羅著報圍棋班。

  「圍棋?你兒子不是正學葫蘆絲嗎?」我奇怪地問。

  「嗯,學了兩個多月,可我看他現在不像之前那麼喜歡學了,所以想給他換個別的試試。」

  接著,她跟我說了這樣一件事:

  剛開始,他還興致勃勃地跟著老師學,回家之後能有模有樣地吹給我聽。看著他吹葫蘆絲的樣子,我特別欣慰、自豪。後來他們學校舉辦藝術節,我讓他報名,到時候用葫蘆絲吹一首曲子給老師、同學和參觀的家長們看。但是他卻跟我說:「我怕……我不行……」

  「東東乖,不怕,只要你報了名,不論結果怎麼樣,我都會給你買一套汽車模型,好不好?」

  但他明顯不吃這一套,他說:「我不要汽車模型……媽,我真的怕吹不好……」

  「東東,媽媽可不喜歡不勇敢的孩子。」後來我有點生氣了。

  最終,兒子還是站到了學校的舞台上。也許是因為太緊張,上台之後他手裡拿著葫蘆絲,低著頭,呆呆地站在那兒,動都不動……幸好主持人反應快,不露痕跡地化解了尷尬。

  這件事情過後,雖然我們都沒有責怪他,但他再也不願意學習葫蘆絲了。我覺得,東東也許是不適合學葫蘆絲,於是想給他報個圍棋興趣班試試……

  聽完朋友的故事,我不由地感慨:她希望兒子有一技之長,讓他學習葫蘆絲,這無可厚非;希望兒子參加學校藝術節展現自己,這種心情我也能理解。可她卻忽視了一點:東東之前沒接觸過葫蘆絲,學習的時間也不長,尤其是在他說出「我不行」時,證明他的心裡是沒底的,不敢上台表演,怕萬一出錯,被大家笑話。但朋友為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趕鴨子上架,結果呢?其實我倒覺得,不是東東不適合學,而是朋友的做法把孩子逼到了死胡同里。

  要知道,熟練掌握一項技能需要長時間的摸索、學習,東東學習葫蘆絲,最多也就剛剛入門,這時候讓他當著眾人的面吹曲子,難道不是在為難他嗎?在這裡,我想勸告所有的父母:不要羨慕別人的孩子優秀,也絕不能拿自己的孩子跟他們比,因為你一時的急功近利,可能會導致孩子徹底失去學習的信心。

  方法二:有話好好說,責怪起不到任何效果

  女兒非常喜歡看動畫片,幾乎每天吃完晚飯後都準時坐在電視機前看央視少兒頻道播出的《熊出沒》。對此,周女士沒有反對,她覺得晚上時間長,不讓孩子看動畫片,她還能幹什麼呢?可是,女兒有個壞毛病,就是看動畫片時不知不覺就跑到電視機跟前了。周女士覺得這樣不好,會傷了孩子的眼睛。所以她總會不停地提醒女兒:「離電視機遠點看。」女兒雖然當時特別聽話,把小椅子往後移,可是不知道什麼時候又挪到了離電視機不遠處。

  一天,周女士心情有點煩躁,收拾完飯桌,從廚房走出來的時候,看到女兒坐在電視機跟前,便怒吼道:「我說過多少遍了,讓你離電視遠點看、遠點看,你怎麼就是不聽話?是不是想小小年紀就戴上眼鏡啊……」她一邊說一邊走過去拿起遙控器把電視機關了。女兒被周女士的樣子嚇壞了,哇哇大哭起來……

  周女士本來以為這次對女兒發火,她會吸取教訓,以後有所改變。沒想到第二天女兒看電視時又不知不覺坐到了電視機跟前。周女士真的非常無奈。

  在這個案例中,周女士犯了一個錯誤:面對孩子犯錯,缺乏引導的耐心,在自己心情不好的時候發脾氣責怪女兒。結果,女兒當時因為受到責罵而知錯,但不清楚自己到底錯在哪兒,所以事後還會再犯。

  一般情況下,孩子並不是有意要做錯一件事情,如果跟他們講清楚這麼做有可能會帶來的危害,那麼他們多半也就不會這樣做了。所以,在教育孩子方面,很多時候都是欲速則不達。跟孩子進行溝通時,切忌只給他們傳達空泛的口號,一定要讓他們弄清楚「為什麼要這樣做」以及「為什麼不能這麼做」。

  以我對孩子的了解,他們都渴望看到父母的笑容、得到他們的表揚,而不願意看到他們陰沉著臉,被他們訓斥和責打。所以,做孩子心中最好的父母,就要跟他們進行有效溝通,讓他們在和諧的氣氛中愉快地接受你教給他們的東西。

  除了讓孩子記住「為什麼」,還要幫助他們掌握解決問題的辦法,即「怎麼做」,這才是教育的最終目的。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