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修辭語言
2024-10-08 23:57:41
作者: 約瑟夫·德夫林
修辭手法 定義和舉例 修辭的使用
記住全網最快小説站𝔟𝔞𝔫𝔵𝔦𝔞𝔟𝔞.𝔠𝔬𝔪
在修辭語言(Figurative Language)中,我們在用到詞彙的時候不會使用它們在日常對話中的通用意義,而是通過更生動、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方式來表達我們的意思。修辭提升了表達效果,就像鹽給食物帶來了美味和刺激,它們能美化、強調講話內容。除此之外,修辭還給表達帶來了能量和力度,牢牢地吸引聽者的注意力和興趣。修辭分四種,即:
1. 正字法(Figures of Orthography),改變單詞的拼寫;
2. 詞彙修辭格(Figures of Etymology),改變詞彙的形式;
3. 句法辭格(Figures of Syntax),改變句子的結構;
4. 修辭格(Figures of Rhetoric),改變思維模式的、有效的說和寫的藝術。
我們應著重考慮第四種,因為它最為重要。修辭給予語言結構和風格,讓語言成為交流想法的合適媒介。
修辭格有豐富的分類,一些學者甚至將這個列表無限延長。實際上,任何能夠傳達想法的表達形式都能被劃分為修辭格的一種。
修辭格中最重要也最常用的有明喻(Simile)、暗喻(Metaphor)、擬人(Personification)、寓言(Allegory)、借代(Synechdoche,又稱提喻)、借喻(Metonymy,又稱轉喻)、感嘆(Exclamation)、誇張(Hyperbole)、頓呼法(Apostrophe)、想像(Vision)、對偶(Antithesis)、層進法(Climax)、警句(Epigram)、反問(Interrogation)和諷刺(Ivory)。
前四種修辭格建立在相似性(resemblance)的基礎上,接下來的六種建立在連續性(contiguity)的基礎上,最後五種則建立在對比(contrast)的基礎上。
明喻(Simile,來自拉丁語similis,即「像」)指的是兩個事物的相似性,是關於事物、行為或關係的相似性的陳述。
例1
In his awful anger he was like the storm-driven waves dashing against the rock.
(他的憤怒仿佛風暴天拍打在岩石上的洶湧波濤。)
在這個句子裡,明喻讓主體更清晰,讓它給讀者留下更有力的印象。
例2
His memory is like wax to receive impressions and like marble to retain them.
(他的記憶就像蠟上的印記、大理石上的刻痕一樣牢固。)
該句以一種有力的方式談論這個人的記憶。與簡單的陳述對比一下,
His memory is good.(他的記憶很好。)
有時,明喻也被用來形容不好的事物。比如,
例3
His face was like a danger signal in a fog storm.
(他的臉就像大霧裡的危險信號一樣。)
Her hair was like a furze-bush in bloom.
(她的頭髮就像盛放的金雀花叢一樣。)
He was to his lady love as a poodle to its mistress.
(他對另一半的愛就像捲毛狗對女主人的愛一樣。)
這樣的模仿是絕對不可以出現的。要記住,僅僅擁有相似性是無法構成明喻的。比如,把一座城市比作另一座城市不是明喻。要構成明喻這種修辭手法,比較的對象不能屬於同一類別。要避免諸如把英雄比作雄獅這種老掉牙的明喻,它們早就過時了。也不要追求牽強附會的明喻。不要說:
例4
Her head was glowing as the glorious god of day when he sets in a flambeau of splendor behind the purple-tinted hills of the West.
(當他把華麗的燭台放在西邊紫色調的山丘後面時,她的頭就像耀眼的天神一樣發著光。)
不用這個明喻,而只是簡單地說:
She had fiery red hair.(她有一頭火紅的頭髮。)
要好得多。
暗喻(Metaphor,來自希臘語metapherein,即「結轉或轉換」)則是暗示事物之間的相似性。與明喻用比喻詞來描述對象不同,暗喻直接拿其他詞替換掉對象的動作或行為。比如,如果我們這樣描述一個教徒:
例5
He is as a great pillar upholding the church.(他就像支撐教堂的支柱一樣。)
這就是明喻。
但如果我們這樣描述他:
He is a great pillar upholding the church.(他是支撐教堂的支柱。)
這就是暗喻。
暗喻比明喻更大膽、更生動、更有畫面感。所以暗喻的使用被稱為「詞繪」(1)。它能夠賦予最抽象的想法以形態、顏色和生命。英語語言充滿暗喻,很多時候,我們無意識地使用了很多暗喻。比如,當我們談到河床、山肩、山腳、指針、場景的關鍵時都會使用暗喻。
不要混用暗喻,即在同一對象上使用不同的暗喻。
例6
Since it was launched our project has met with much opposition, but while its flight has not reached the heights ambitioned, we are yet sanguine we shall drive it to success.
(自從項目下水後我們碰到了很多阻礙,雖然項目目前還沒有上升到應有的高度,但我們仍十分相信它能駛向成功。)
在該例句里,「項目」最開始被比喻為一艘船,然後被比喻為一隻鳥,最後變成了一匹馬。
擬人(Personification,來自拉丁語persona和facere,即「人」和「做」)指的是將無生命物體當作有生命物體一樣來描述。擬人可能是所有修辭格里最生動有效的一個。
例7
The mountains sing together, the hills rejoice and clap their hands.
(山巒齊聲合唱,丘陵歡欣鼓舞。)
Earth felt the wound? and Nature from her seat, Sighing, through all her works,gave signs of woe.
(大地感受到創傷;自然母親在原地嘆息著,完成所有使命後,露出了痛苦的神情。)
擬人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生動的想像,它經常出現在詩歌寫作當中。擬人有兩種不同的形式:
1. 把人的特徵用在無生命物體上的擬人,比如前面提到的例子;
2. 把其他生命的特徵用在無生命物體上的擬人,比如a raging storm(狂怒的風暴)、an angry sea(憤怒的海)、a whistling wind(呼嘯的風聲)等等。
寓言(Allegory,來自希臘語allos和agoreuein,即「其他」和「說」)是一種具有象徵意義的表達形式。它和暗喻非常接近,實際上它就是暗喻的延伸。
寓言、暗喻和明喻有三個共同點:它們都以物體的相似性為基礎。
例8
Ireland is like a thorn in the side of England.
(愛爾蘭在英格蘭旁邊像根荊棘一樣。)
這是明喻。
Ireland is a thorn in the side of England.
(愛爾蘭是英格蘭旁邊的一根荊棘。)
這是暗喻。
Once a great giant sprang up out of the sea and lived on an island all by himself. On looking around he discovered a little girl on another small island near by. He thought the little girl could be useful to him in many ways so he determined to make her subservient to his will. He commanded her, but she refused to obey,then he resorted to very harsh measures with the little girl, but she still remained obstinate and obdurate. He continued to oppress her until finally she rebelled and became as a thorn in his side to prick him for his evil attitude towards her.
(從前,有一個巨人從海面上升起,獨自住在一個島上。他環顧四周,發現旁邊的小島上有一個小女孩。他覺得這個女孩對他很有用,於是決定讓她服從自己的意願。他命令她,但女孩拒絕服從。於是巨人改變了自己的態度,變得很嚴酷,但女孩仍然非常執拗頑固。巨人繼續壓迫她,最後女孩反抗成功,成了他旁邊的一根荊棘,不斷地提醒他自己惡劣的態度造成的後果。)
這就是寓言,其中巨人代表英格蘭,小女孩代表愛爾蘭。
雖然沒有明確指出,但兩個角色所代表的國家是顯而易見的。奇怪的是,英語語言中最完美的寓言是由一個幾近文盲而又無知的人在地牢里寫就的。在《天路歷程》中,流浪鐵匠班揚為我們奉獻了史上最優秀的寓言。而另一個非常優秀的寓言則是斯賓塞的《仙后》。
借代(Synecdoche,來自希臘語sun和ekdexesthai,即「和」和「接收」)是一種用局部代表整體或用整體代表局部的修辭手法。通過借代,我們給予描述對象一個稱呼。要麼稱呼是局部,描述對象是整體;要麼稱呼是整體,描述對象是局部。因此,我們在談論a very limited number of the people(一小群人)的時候會用world(世界)這個詞,因為world(世界)是由一群群人組成的。
例9 The world treated him badly.(這個世界待他太不友善。)
這句話中,我們用整體代表局部。
不過這種修辭手法最常見的使用形式是以局部代表整體。
例10
I have twenty head of cattle.(我有20頭牛。)
One of his hands was assassinated.(他的一個手下被刺殺了。)
Twenty sail came into the harbor.(20張帆離了港。)
sail指的是20艘船。
This is a fine marble.(這座大理石挺不錯的。)
marble指的是大理石雕像。
借喻(Metonymy,來自希臘語meta和onyma,即「變化」和「名字」)是一種用名稱來指代與之密切相關的事物的修辭手法。換句話說,用兩個密切相關的事物中的一個來指代另一個。在提到其中一個的名稱時,人們會自然而然地聯想到另一個。因此在我們談到酒鬼的時候,我們會說「He loves the bottle.(他喜歡酒瓶)」。這句話不是說他喜歡酒瓶這個玻璃容器,而是酒瓶里裝的東西。一般來說,借喻分為三種:
1. 為了表達效果。
例11
Gray hairs should be respected.(灰頭髮們應該得到尊重。)
「灰頭髮們」指的是年紀大。
He writes a fine hand.(他寫得一手好字。)
hand指的是寫字。
2. 不指提及的對象,而是它所代表的事物。
例12 The pen is mightier than the sword.(筆要比劍更有力。)
意思是文字的力量高於軍事力量。
3. 用容器指代容器里的內容。
例13 The house was called to order.(現在正式開庭。)
house指的是房子裡的人。
感嘆(Exclamation,來自拉丁語ex和clamare,即「出來」和「喊」)這種修辭手法指的是說話人不陳述事實,而是直接發出聲音以表達驚訝或其他情緒。
例14
當人們聽到悲慘、不幸的故事時不說,It is a sad story.(這是個悲傷的故事。)
而是感嘆一句,
What a sad story!(這故事太悲傷啦!)
感嘆可以被定義為情感的聲音表達,儘管它也可以用在書面語中來表達情緒。因此,我們可以這樣用文字描述高聳的山:
例15
Heavens, what a piece of Nature’s handiwork! how majestic! how sublime!how awe-inspiring in its colossal impressiveness!
(天哪,這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多麼奇絕!多麼壯觀!多麼雄偉壯麗,令人敬畏!)
這種修辭手法更多地被用於詩歌和激昂的演講詞,而非日常對話和寫作。
誇張(Hyperbole,來自希臘語hyper和ballein,即「超過」和「扔」)指的是誇張的陳述,由比實際描述更宏大或更渺小、更好或更壞的表達組成。這種修辭手法的目標是通過誇大事實以加深讀者或聽者的印象。以下是一些例子:
例16
He was so tall his head touched the clouds.(他高得仿佛頭都能碰到雲。)
He was as thin as a poker.(他瘦得和張紙一樣。)
He was so light that a breath might have blown him away.
(他輕得仿佛一口氣就能把他吹倒。)
大部分人可能都會過度使用這個修辭手法。我們在說話時,或多或少都帶有誇張的成分。有的人則更加過分,誇張成謊言。誇張的使用應該得到控制。在普通的演講和寫作中,我們應該在合理的範圍內、有限度地使用誇張這種修辭手法。
頓呼法(Apostrophe,來自希臘語apo和strephein,即「來自」和「轉」)這種修辭手法,把缺失的當作存在的、把無生命的當作有生命的、把抽象的當作表面的。
例17
O, illustrious Washington! Father of our Country! Could you visit us now!
(哦,赫赫有名的華盛頓!我們的國父!您現在來看看我們吧!)
My Country tis of thee,(我的祖國,)
Sweet land of liberty,(美麗的自由之鄉,)
Of thee I sing.(我為您歌唱。)
O! Grave, where is thy Victory, O! Death where is thy sting!
(死啊,你的毒鉤在哪裡?死啊,你得勝的權勢在哪裡?)
這種修辭手法和擬人非常相似。
想像(Vision,來自拉丁語videre,即「看見」)把過去的或未來的當作現在的、把遙遠的當作附近的。它非常適合用來描述有生命的物體,因為能夠產生一種理想的存在的效果。
例18
The old warrior looks down from the canvas and tells us to be men worthy of our sires.
(老戰士從帆布上往下看,跟我們說要當真男人。)
這種修辭手法在《聖經》中得到了典型運用。《啟示錄》就是對未來的想像。使用這一修辭手法最多的作家是卡萊爾。
對偶(Antithesis,來自希臘語anti和tithenai,即「反對」和「放置」)建立在對比的基礎上。它將兩個不同的事物放在對立的立場上。
例19
Ring out the old, ring in the new, (辭舊迎新,)
Ring out the false, ring in the true.(去偽存真。)
Let us be friends in peace, but enemies in war.
(讓我們在和平時代做朋友,戰爭時代做對手。)
以下是一段對蒸汽機的描述,這是一個很好的對偶的例子。
例20
It can engrave a seal and crush masses of obdurate metal before it? draw out,without breaking, a thread as fine as a gossamer? and lift up a ship of war like a bauble in the air? it can embroider muslin and forge anchors? cut steel into ribands,and impel loaded vessels against the fury of winds and waves.
(它可以刻出印章、壓碎堅固的金屬;劃出不會斷開的、細若遊絲般的線,把戰船像裝飾球一樣舉起來;它既能在棉布上刺繡,也能鍛造船錨;還能切割鋼鐵,迎著狂風巨浪驅動滿載的船舶。)
層進法(Climax,來自希臘語klimax,意為「梯子」)指的是所有想法和觀念按照後一個比前一個更強烈、更深刻的順序排列直到結尾,最後反過來強調前面所有的想法和觀念。
例21
He risked truth, he risked honor, he risked fame, he risked all that men hold dear,— yea, he risked life itself, and for what?—for a creature who was not worthy to tie his shoe-latchets when he was his better self.
(他賭上真相,賭上榮譽,賭上名聲,他賭上了人們注重的一切——沒錯,他賭上了自己的人生。為了什麼?為了一個在他蒸蒸日上的時候不配給他繫鞋帶的人。)
警句(Epigram,來自希臘語epi和graphein,即「在……上面」和「寫」),原意是紀念碑上篆刻的銘文,所以後來它被用來表示深刻的表達。現在,警句指的是散文或詩歌中簡短的、帶有矛盾意義的句子。
例22
Conspicuous for his absence.(他的缺席令人關注。)
Beauty when unadorned is most adorned.
(未經修飾的美就是對美最好的修飾。)
He was too foolish to commit folly.(他太笨了,連蠢事也做不出來。)
He was so wealthy that he could not spare the money.
(他過於富有,以至於他沒有閒錢。)
反問(Interrogation,來自拉丁語interrogatio,即「問題」)這種修辭手法藉助疑問句來傳達確定信息。
例23
Does God not show justice to all?(上帝沒有對所有人展示公平嗎?)
Is he not doing right in his course?(在他的課程中他沒有做對嗎?)
What can a man do under the circumstances?
(一個人在這種情況下還能做什麼呢?)
諷刺(Irony,來自希臘語eironcia,即「虛偽」)這一表達形式是指使用與原本表達意圖相反的詞。要想達到諷刺的效果,虛假、荒謬的程度要足夠明顯才行。
例24
Benedict Arnold was an honorable man.
(本尼迪克特·阿諾德是個高尚的人。)
A Judas Iscariot never betrays a friend.
(加略人猶大永遠不會背叛朋友。)
You can always depend upon the word of a liar.(你總是可以相信騙子的話。)
諷刺(irony)是ridicule、derision、mockery、satire和sarcasm(2)的同父同母的兄弟。ridicule暗示帶有蔑視的嘲笑;derision指的是帶有敵意的嘲諷;mockery是侮辱性的諷刺;satire是機智詼諧的反諷;sarcaasm是挖苦的諷刺;而irony則是偽裝的諷刺。
除此之外,還有許多其他的修辭手法。它們都給語言帶來了樂趣,讓語言傳達出不同於原本日常對話和寫作的意思。使用修辭手法的黃金準則就是讓它們與演講和寫作的特點和目的和諧共處。
(1) 原文word-painting,即用詞語來描繪畫面。
(2) 這些都是諷刺的近義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