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 世界眼中的大明王朝
2024-10-08 23:49:11
作者: 時拾史事
14—16世紀的世界,正孕育著一場驚心動魄的大戲,這是大航海即將改變人類交往和遊戲規則的時代,也是生產力即將顛覆歷史步伐和行走速度的時代。這時候的世界風起雲湧、山雨欲來,日月交換、經緯縱橫無不緊張地等候期待著史冊全然重新起筆——這時候,在中國的土地上統治著的,正是大明王朝。
明王朝就像是一個沒怎麼經歷過世事的富家小姐,坐在一肩掛滿了幔帳的轎子裡面,走過未知的街道。她有時候會因為好奇悄悄掀開帷帳一角看看外面的世界,卻總是匆匆瞥一眼就因為緊張收回了目光。有時候,會有同樣好奇的外人扯開她身側的帷帳探進頭來看她,這小姐卻被偷窺者的無禮人惹得嗔怒起來,滿臉羞紅地讓轎夫幫她把幔帳釘死,轎門鎖住,這才放下心來繼續趕路。帷帳外面的世界小姐基本一無所知,她雖然感受到了比原來幅度要大的晃動,而且晃動出現得也越來越頻繁,透過薄薄的帷幕,她似乎依稀看到了外邊光影交錯,伴隨著喧鬧的吵嚷聲,起初,她抬起了手想要再拉開帷幕看看外面到底在發生些什麼,猶豫了一番卻又放下了手,因為光影並不刺眼,喧鬧的嘈雜和顛簸帶來的不適感也尚在可承受的範圍內,就最終選擇了放下好奇,由它而去。殊不知她所乘坐的轎子其實剛剛通過了一個轉彎非常劇烈的路口,只是在帷幕的遮擋之下,她沒有能目睹太多細節,外面的光影、聲響、顛簸都是路上其他同行者因為遭遇了轉彎帶來的巨大刺激做出的極端反應,而她錯過了外面發生的變化,帷幕的遮擋對她來說不知道意味著善意保護,還是閉目塞聽……
的確,明王朝也許有過機會和西方世界一同走上競爭海洋的現代化通道,但是她遺憾地錯過了。我們還記得,鄭和的船隊也曾經載著明王朝向世界走去過,世界認識了大明,但是大明卻未曾認識世界,大明太過自負,她只在乎自己身上的光芒有沒有吸引來足夠多的注意,卻不屑於分一點注意力給身邊過往的他人,當她認為自己已經賺足了她需要的眼球,便像個高傲的公主一樣回到她的閨閣再也不願出門了。也許是當時的家境太過優越,她竟然都不像其他走出國門的人那樣,留意著從家門外的廣闊天地去尋求一點收穫,正如黑格爾所驚詫的那樣:「大海邀請人類從事征服和貿易,可是,太平洋所邀請來的中國人,竟然是所謂的『正其義不謀其利』的謙謙君子」。然而發生在明成祖時期的鄭和下西洋,卻也是現代以前中國人的身影最後一次出現在蔚藍的大海上,從此以後便徹徹底底地銷聲匿跡,鄭和的船隊恰如明王朝給外面的世界留下的匆匆一瞥,中國沒有記住世界,而世界同樣沒有記住中國。與之相反的是發生在亞歐大陸另一端的劇變,伊比利亞半島的小國西班牙與葡萄牙,就在那裡剛剛經歷過艱難的恢復故國的征戰,精疲力竭的人們急需要做點什麼給接下來的生活打打基礎。伊比利亞人很快將目光投向了蔚藍的海洋,幾乎與鄭和是同一個時期,只是他們與世界的交往遠遠不只是一個蜻蜓點水的眼神,而是將整個身體都撲向了蔚藍色大海之外的廣闊天地。明王朝是伊比利亞走進世界尋求的一個重要目標,雖然她對世界的驚鴻一瞥相當短暫,但是從此以後的風裡都留下了有關她的故事,據說有幸看到過她面容的人都深深為之傾倒,沒有人能逃過魔咒,只想要永遠把身體沉入她迷人的眼睛。所以,伊比利亞人特別想要去看看,那個隨便一個回眸便傾倒了許多人的明王朝究竟有多美,他們又能否抓一個時機,把那份美奪一分永遠地帶回故鄉。
伊比利亞人成功了。明嘉靖三十六年(公元1557年),葡萄牙順利在明王朝的領地上爭到了小小的一塊當作自己的據點,那一塊地方叫作澳門,雖然明王朝內部對於是否允許葡萄牙在澳門獲得居住權爭論不休,但是最後還是允許了他們在通商時可以在管控下居住。葡萄牙就以澳門為中心,開始了如火如荼的商業經營,他們的活動範圍遠不在中國內部,而是從遙遠的母國到東南亞周邊,久而久之,葡萄牙把熟知的明王朝狀況傳播回了母國,整個伊比利亞慢慢都認識了中國,可明王朝對伊比利亞卻一無所知,只要在此居住的商人按時繳納地租,就沒有多少人想要去問他們從哪裡來,為什麼來。伊比利亞人並不是唯一,緊接著,荷蘭人也沿著伊比利亞的船隻走過的路線來到了明王朝治下的土地上,他們仿效葡萄牙的樣子,在台灣設置了據點,荷蘭人野蠻,並沒有老老實實從事經商活動,他們不僅利用據點的地勢劫掠船隻,還總是試圖將據點範圍向外擴大,明王朝反感荷蘭,與之對戰多次以後,將此類動盪完全歸咎於往來的異鄉商船,是海洋帶來了商船,也是海洋製造了麻煩,於是明王朝不想再和海洋對視了,那一片蔚藍的顏色終究被抵擋在了帷幔之外,任由異鄉的桅帆競相活躍在大洋之上,把世界最前沿的先聲用取之不盡的浪頭席捲到各個角落,可是明王朝的帷幔擋住了外面的聲音,她免遭了更多聒噪的商船打擾,卻也錯過了通向下一條街道的路口,錯過了加入廣闊世界最珍貴的那張入場券。許多年以後,當人們嚮往當初那個能夠改變命運的路口的時候,人們為丟失的門票惋惜的時候,都會不約而同地回憶起明王朝放下帷幔的那一個動作,一抬手的工夫結局便已改寫,時間如白駒過隙,轉眼間窗外瞬息萬變,而一張帷幔遮住的,又何止是幾個百年。
明王朝之所以會以視而不見的方式錯過首先加入現代世界的機會,是因為中國歷來認識世界的方式便與西方不同。自秦漢以來,古代中國便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朝貢體系」,這種體系觀念源於商周時期「周邊服於王畿」的傳統形態,繼而發展成為以大一統王朝作為中心俯視其他朝貢國家的朝貢體系,這種體系的形成讓古代中國始終以居高臨下的方式審視他者,朝貢體系下的世界觀將世界分為了三個等級:中央之國—朝貢國—其他,其他國家若想要成為朝貢國,還需要請求通過方可,這種狹隘的「華夷觀」很大程度上蒙蔽了明王朝認識世界的眼睛。非常遺憾的是,遠距離的航海活動自鄭和之後幾乎再無痕跡,明王朝加入世界的方式主要是全球貿易中的「絲—銀對流」,特別是江南地區完全商品化的手工業製品,是明王朝參與世界的重要載體,雖然江南產業規模有限,但交易量卻足以映射整個中國,在明王朝無意識的參與「絲—銀對流」交往,正是世界在帶動中國艱難走向近代化。
儘管明王朝時期的中國也一定程度上加入進了早期全球化的洪流,卻遠沒有在16世紀轉型的大舞台上表達出與之實力規模相適應的表現力,反而是歐洲的張力大大超越了其他任何地區,以絕對的優勢領跑了區域走向全球的轉折點。
世界眼裡的明王朝,就像一個反應非常遲鈍的有錢人,他太久沒有出門,無論如何也猜不出,太陽正在打西邊出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