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皇帝也想要和平共處
2024-10-08 23:34:33
作者: 時拾史事
永樂皇帝登基以後,對蒙古諸部沒有扯自己後腿的行為非常滿意,並履行自己的承諾將大寧衛贈予兀良哈部。然而當朱棣只是一個起兵造反的藩王時,他的唯一目標就是取勝,所以他可以跟蒙古人合作,乃至於放棄一部分國家利益,但成為皇帝後朱棣已經完成了身份的轉變,作為大明王朝的最高統治者他明白了明朝北地防禦體系的重要性,因而其登基以後就開始逐步恢復北地的防禦體系。但怎麼個恢復法讓朱棣頭疼,藩王起家的永樂帝深知藩王戍邊對中原王朝的危害,既然藩王不能用了,就得想其他方案來代替,而方案一時半會還拿不出來,這就需要爭取時間,恰好此時蒙古的局勢讓朱棣覺得可以暫時與蒙古交好,贏得時間。
不得不說永樂皇帝的運氣很好,他登基的時候由於蒙古貴族內部長期為了利益自相殘殺,到這個時候已經發生了分裂,蒙古一分為三,其一就是上面提到的兀良哈,他們的勢力範圍在東北一帶,而且由於曾經跟朱棣有過合作,所以雙方關係還不錯;而在蒙古高原上的蒙古諸部又分裂成兩大部分,即東部地區的韃靼,占據蒙古本部,韃靼自認為自己是成吉思汗黃金家族的後裔,是最正統的蒙古人,他們的勢力也是三部蒙古之中最強的,朱元璋當年打擊的以及朱棣當年在北平鎮守時防的就是韃靼;西部地區則是瓦剌,瓦剌的血統沒有韃靼那麼高貴,但他們通過與成吉思汗後裔(尤其是阿里不哥後裔)長期通婚,成為蒙古重要的一部分,朱元璋時期韃靼受到明軍重創,而遠在西北的瓦剌則沒有受到太大損失,相反勢力逐漸強大起來,以至於有與韃靼分庭抗禮之勢。
介紹完蒙古三部,我們再來看看朱棣的舉措,三部之中兀良哈勢力最小,也最聽明朝的話,不需要過多籠絡,所以永樂帝極力交好的對象就是韃靼和瓦剌。與瓦剌的交好比較順利,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八月、永樂元年(公元1403年)四月,剛剛繼位不久的朱棣先後兩次派遣使者出使瓦剌,致書瓦剌領袖馬哈木、太平等人,傳達明朝想要與瓦剌和平共處的願望。在朱棣看來明朝強大,瓦剌弱小,瓦剌對付一個韃靼尚且捉襟見肘,是斷然不會再給自己招攬一個大敵的,然而信心滿滿的朱棣卻遲遲沒有等到瓦剌的回信,儘管朱棣表現得十分有誠意,但瓦剌那邊就是愛答不理,這倒不是瓦剌擺譜,實在是因為此時的瓦剌自顧不暇。
永樂初期瓦剌部先是因為內部權力分配而展開了一場大混戰,最後馬哈木等人勝出,但也是損失慘重;內部矛盾處理完沒多久馬哈木等人又率領瓦剌與韃靼進行交戰,接二連三的戰爭使得瓦剌實在沒有時間回復明朝的好意,這不等瓦剌剛一穩定下來,永樂六年(公元1408年),馬哈木等人便麻溜地派人前往大明,表達特別想要與明朝交好的願望,而且向永樂帝請求冊封,意思是瓦剌以後就是大明的臣屬,以後就跟著大明混了。看到瓦剌竟然這麼識相、這麼乖以後,朱棣龍心大悅,當即下令冊封瓦剌首領馬哈木為順寧王、太平為賢義王、把禿孛羅分為安樂王,其他人等各有封賞,從對幾人的封號便可以看出朱棣想要和平的心愿,一時間明朝與瓦剌進入了蜜月期。
雖然與瓦剌的交好過程很順利,但跟韃靼可就一波三折了,並最終導致平靜多年的邊地再次爆發戰爭。韃靼自認為是黃金家族的直系後裔,也是北元的繼承人,而這成為橫亘在韃靼與明朝之間的最大障礙,雖然經過明朝輪番打擊,韃靼實力大傷,連「大元」的國號和大汗保有的「帝號」都去掉了,但這並不妨礙其繼續與明朝死磕,儘管朱元璋時期明朝就曾經數次派遣使節想與韃靼交好,但韃靼對此的態度就是「不回應、不接洽、不談判」。朱棣登基的同年,非黃金家族後裔出身的鬼力赤(又名布里牙特·烏格齊)篡奪蒙古大汗之位,然而由於其血統問題不能服眾,韃靼部爆發了內戰,儘管朱棣登基以後也曾派遣使節表達想要與之和平共處的願望,但不知道是鬼力赤無暇顧及,還是為人比較傲嬌,對於明朝的多次聲明皆沒有回應。
韃靼不比瓦剌,其活動區域更加逼近永樂帝的老巢北平,為了防範鬼力赤、為了轉移內部矛盾南下劫掠,永樂帝一邊加固邊地防範;另一方面更加積極派遣使者出使韃靼,想要摸清韃靼的底,然而鬼力赤一方卻始終拒絕迎接明朝使者進入。隨著一次又一次的拒絕,永樂帝的耐心也逐漸見底,後來更是不惜表示如果韃靼再不正面回應大明的訴求,那麼明朝將不惜動用武力,遠征沙漠。朱棣如此強硬表態,是想以戰促和,然而依舊石沉大海,鬼力赤一方毫無回應。永樂五年(公元1407年)隨著明朝征安南戰役的巨大成功,為了證明自己說話算數,永樂帝心中產生了想要通過戰爭來解決韃靼問題的想法了,但這時候一件事情的發生推遲了戰爭的到來。
永樂六年(公元1408年),明朝得知了鬼力赤兵敗,被權臣阿魯台所殺的消息,元順帝的曾孫孛兒只斤·本雅失里被擁立為新大汗,黃金家族閃亮回歸,得知對方換了管事人後,明朝決定做最後一次努力,派遣使者前往韃靼,一來是祝賀新大汗繼位,二來是表達希望兩國交好的願望,如果韃靼接受,那麼明朝將對其封賞,並賜予大量財貨,雙方和平共處。這一次韃靼終於有人回應了,而且相當強硬,不光不接受明朝交好的願望,而且斬殺了明朝的使者,「兩國交戰不斬來使」,現在兩國還沒開戰,韃靼就敢殺天朝的使者,傳出去大明的臉面往哪擱,朱棣再也不能忍了,對韃靼作戰就此提上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