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親征沙漠
2024-10-08 23:34:37
作者: 時拾史事
永樂七年(公元1409年)七月,明朝正式與韃靼開戰,朱棣任命靖難功臣、淇國公丘福為主將率領大軍出征漠北,出征之前永樂帝一再告誡丘福不可輕敵冒進,一定要穩紮穩打。但俗話說得好,越怕什麼越來什麼,丘福壓根沒把朱棣的話放在心上,在前期取得幾場小勝利之後,志得意滿的丘大將軍便不把韃靼放在眼裡了,接著便重蹈前輩徐達的覆轍中了韃靼人誘敵深入之計,孤軍深入,最後全軍覆沒,丘福本人也戰死。丘福的戰敗打亂了朱棣的部署,雖然本次戰敗的責任看似全在丘福,但有一個重要原因不容忽視,那就是當時整個明朝存在輕敵思想,包括朱棣本人,幾年之前征伐安南的過於順利,加上韃靼此前幾十年早已被打殘,明朝上下普遍存在「跳樑小丑,不足為懼」的思想,而這種思想影響了明軍的作戰。
但這次戰役以後,打醒了明朝,經過朱家兩代人的努力,大明此時已無可用大將,為了消除邊患,朱棣決定御駕親征。永樂八年(公元1410年)二月,北征大軍舉行出征儀式,這是朱棣登基之後的第一次出征,為了確保作戰勝利,永樂帝集結了五十萬大軍(丘福只有十萬),必須一次擊垮韃靼部使其不敢再攻邊地。朱棣對這次親徵信心滿滿,認為此次必勝有五個原因:「以大擊小,以順取逆,以治攻亂,以逸待勞,以悅吊怨。」當北征大軍路過朱棣藩王時期出征抵達的舊地時,朱棣還特地仿效當年的霍去病封狼居胥,親自作了一篇記載此次北征經過的銘文,以給後世留下他曾經親征漠北的文字記錄,也順道激勵軍官將士奮勇殺敵,報效大明。
而此次大軍也一改去年的輕率冒進,相反步步為營、穩紮穩打,又因為裝備先進,後勤保障充足,五十萬大軍進展相當順利。而更大的好消息即將到來,五月明軍行至臚朐河(今克魯倫河,朱棣將之更名為「飲馬河」)流域,明軍從俘虜口中得知了蒙古大汗本雅失里與太師阿魯台不和的消息,說起二人的不和也是搞笑,原來在得知明朝五十萬大軍即將來臨的消息後,韃靼高層明白打肯定是打不過的了,那就跑吧,可是在往哪兒跑的問題上,二人起了爭執,大汗本雅失里主張往西逃,最好逃到瓦剌去,可以受其庇護,太師阿魯台跟瓦剌部關係一向不好,還打過仗,自然不願意寄人籬下,所以他主張往東跑,雙方就這樣僵持不下,最後索性一拍兩散,本雅失里往西跑,阿魯台往東跑,誰能躲開明軍就算誰命好了,事實證明他倆的運氣都不好。
記住全網最快小説站𝖇𝖆𝖓𝖝𝖎𝖆𝖇𝖆.𝖈𝖔𝖒
他們之前的扯皮錯失了逃跑的良機,永樂帝在得知這一重要情報後當即做出決定,本雅失里是韃靼乃至蒙古名義上的最高首領,但他只是阿魯台擁立的傀儡,因此實力不強,打敗他不費吹灰之力又能敲山震虎,投入小回報大,性價比那是相當高,因而朱棣決定大軍就在臚朐河紮營,自己親率精銳追擊本雅失里,只用了幾天的時間,朱棣就在成吉思汗的龍興之地,斡難河追上了本雅失里的部隊。本雅失里本想著明軍遠道而來,乘著明軍立足未穩,率先發動衝擊,但是沒想到明軍登山布陣,搶占了制高點,不等韃靼騎兵衝到,順著山勢迎面向韃靼軍衝去,利用兵力優勢徹底擊潰韃靼騎兵,本雅失里只能率領七騎遁逃。隨後永樂帝很快回師與大部隊會合,揮師向東攻擊阿魯台,剛剛得勝的明軍士氣高漲,一舉擊潰阿魯台主力,阿魯台抵擋不住,墜馬逃遁。
永樂帝的第一次北征即以大獲全勝而告終,雖然韃靼已經潰不成軍,但朱棣並沒有趕盡殺絕,因為朱棣對於蒙古諸部的戰略是先以武力加以威懾,然後通過懷柔的手段使其歸附,而不是一味追殺,所以戰爭一結束,便釋放了不少俘虜回去,宣揚大明的懷柔政策,經過這一番攻心之策,韃靼的不少部落派遣使節來到永樂帝大營表示願意臣服,後來就連阿魯台本人都上表向明朝表示歸順投誠,對於阿魯台的請求,永樂帝並沒有因為阿魯台過往的叛逆之舉而拒絕,相反為了平息邊地的戰火,為了維持蒙古各個部落勢力的均衡,朱棣同意了阿魯台的歸降,冊封其為「和寧王」。明朝與韃靼之間暫時和平下來。
但所謂「按下葫蘆浮起瓢」,韃靼這邊一安靜下來,瓦剌那邊可就不老實了。此前韃靼部不可一世,態度囂張,朱棣才決定教訓他們一下,現在韃靼已經老實了,朱棣也不打算趕盡殺絕,畢竟對中原王朝來說維持草原上平衡才是最重要的。但瓦剌部不這麼想,瓦剌首領馬哈木跟韃靼人打了一輩子,其做夢都想統一蒙古諸部,在他看來現在韃靼部已經元氣大傷,正是消滅其的好機會,因而其借著進貢的機會,多次派遣使者來挑撥明朝與韃靼的關係,希望明朝能夠再次出兵徹底打垮韃靼,然後瓦剌再坐享漁人之利,統一蒙古。但是就瓦剌的這點小伎倆還能瞞得過明朝大皇帝?挑撥離間,借刀殺人,坐山觀虎鬥,這都是中原王朝玩剩下的東西,翻翻史書找出來的案例太多了,所以對瓦剌的請求,朱棣也就是笑笑不說話,瓦剌派來的使者明朝好生招待,並且告訴他們瓦剌和韃靼也可以和平共處嘛,意思很明確,大明不想蹚這趟渾水。
面對大明的無動於衷,馬哈木覺得可能是瓦剌缺乏誠意,致使大明不願意出兵,因而永樂十年(公元1412年)馬哈木攻殺了韃靼大汗本雅失里,並且據說還繳獲了元朝的傳國玉璽,馬哈木派人帶著傳國玉璽來到明朝向永樂帝表示,韃靼名義上的最高領袖我已經幫大明幹掉了,並獻上傳國玉璽,這投名狀是不是誠意十足啊,希望大明能夠趁此機會出兵討伐阿魯台,一舉消滅韃靼,大軍出征之際我瓦剌必定為大明鞍前馬後,這一下子朝廷的邊地一定就能徹底安寧下來。明朝對此的表示是,傳國玉璽啊,當年太祖皇帝北征的時候也繳獲過一枚,不過你們還是有心了,朝廷會有賞賜的,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這一次瓦剌明白了,明朝是指望不上了,終究是錯付了,最後只能自己扛下了所有,此後瓦剌多次進攻韃靼阿魯台部,打得阿魯台叫苦不迭。這有悖於明朝的平衡各個部落勢力的政策方針,因此明朝多次想要調停,但既然明朝不願意答應瓦剌的請求,瓦剌又怎麼會理會大明呢,雙方的關係就這樣日益緊張,永樂十一年(公元1413年)瓦剌領袖馬哈木派遣使者前來進貢,這一次馬哈木提出來相當無禮的要求,要朝廷將甘肅、寧夏等地區原來隸屬韃靼的部落劃給瓦剌管轄,並且擅自扣留了朝廷的使者。
小小一個瓦剌竟敢如此囂張,假以時日那還得了,朱棣勃然大怒,他感到此時的瓦剌由於明朝的長期放任,勢力已經強大到足以影響到明朝北地,繼續坐視不理,總有一天會釀成大患。但天朝上國不能像野蠻的瓦剌一樣無禮,因此朱棣決定先禮後兵,如果瓦剌不聽從勸告再教訓他,永樂帝派人給馬哈木送去了一封信,信中嚴厲譴責馬哈木狂妄自大的行為,並且表示如果馬哈木再不知道收斂,那麼明朝將會派大軍來討伐瓦剌。明朝不惜以威力威脅,而馬哈木也表示自己不是被嚇大的,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宣布從此以後不再向明朝朝貢。永樂十一年(公元1413年)十一月,馬哈木進兵臚朐河,聲稱要攻擊阿魯台,實際上是向明廷施加壓力,基於此朱棣決定第二次北征。
永樂十二年(公元1414年)朱棣又率領五十萬大軍從北京出發,並且這一次朱棣還特意帶上了皇太孫朱瞻基,想要讓他跟隨自己歷練一番。明軍有五十萬,而瓦剌只有三萬騎兵,雖然瓦剌依託山勢,分三路阻抗,一時間跟明軍打得難分難解。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明軍的火器優勢逐漸發揮出來,狠狠地壓制住了瓦剌騎兵的優勢,最終結果是瓦剌大敗,馬哈木逃竄。第二年春天,被打老實的馬哈木派遣使節來到大明,呈上進貢的馬匹,送回了被扣押的使者,畢恭畢敬請求明朝的原諒,言辭十分恭順,朱棣表示:「早點這麼識相不就不至於有今天了嗎,算了,大明不會跟你們一般見識的,就這麼原諒瓦剌吧。」通過第二次北征,收拾了猖狂的瓦剌,永樂帝達到了他維持蒙古諸部勢力均衡的目的,此後數年間明朝的邊境相當安寧,朱棣也十分高興,認為北征還是卓有成效的。
然而按下葫蘆浮起來瓢,瓦剌這邊安靜了,韃靼又開始蠢蠢欲動了,瓦剌被明軍打敗,韃靼趁此機會經過幾年的發展,勢力日益強盛起來。永樂十四年(公元1416年)瓦剌領袖馬哈木戰死,令本來已經實力受損的瓦剌又雪上加霜。馬哈木在世時,韃靼的阿魯台被其逼打到牆角,現在馬哈木一死,阿魯台就又有些飄飄然了,在阿魯台看來自己當年依附明朝實乃不得已而為之,他本人與明朝的矛盾還是頗大的,加之韃靼部要發展就必須南下劫掠,而這遲早會與明朝撕破臉,晚撕不如早撕,於是韃靼便開始時不時對明朝邊地進行騷擾的劫掠,發展到後來甚至侮辱或拘留明朝派去的使節,一改對明朝的依附政策,以草原霸主自居。為了證明自己還是拿得動刀的,永樂二十年(公元1422年)永樂帝第三次率領大軍出征沙漠,決定給阿魯台一個教訓。
出征之後沒多久,探子來報阿魯台得知皇帝親征,害怕了,已經跑了。明朝大軍一出征,韃靼部就跑了,這個已經成為基本操作了,所以永樂帝手下的將領們都建議率兵追擊,與阿魯台決戰。然而朱棣拒絕了眾將的提議,他之所以沒有去追擊敵軍有他自己的想法,韃靼是遊牧民族,軍隊都是騎兵,跑起來很快,而明軍如果去追擊必然要帶著大批輜重(火槍、火炮這些都得運輸啊)去追擊,這樣速度太慢,不一定追得上,如果也派騎兵去追,輕騎突進又十分危險,後防給養也不容易跟上。況且此時的朱棣已經年過六旬,作戰講究穩紮穩打,不能像當年那樣啥也不顧,就是幹了。
但也正是因為這樣,此次北征始終沒有找到阿魯台的主力,隨著明軍糧草日益匱乏,朱棣決定班師回朝。此次出征大軍勞而無功,朱棣是越想越氣,這回去太沒面子了,得打一仗啊,突然永樂帝靈光一現想到了兀良哈。此時的兀良哈早已不是永樂初年聽話的朵顏三衛了,這些年兀良哈蠢蠢欲動,不時襲擾大明邊境,雖然沒有韃靼那麼猖狂,但也是特別煩人,而且朱棣聽說兀良哈的首領還曾與韃靼暗中勾結,想到這朱棣決定就順便教訓他,殺雞給猴看。兀良哈可就倒霉了,實力本來就不如韃靼、瓦剌,關鍵他壓根沒想到朱棣的大軍會衝著他來,因此幾個回合下來,兀良哈大敗。得勝的朱棣保住了些許面子,就此得勝回朝。
第三次北征並沒有達到既定目標,阿魯台的主力也沒有被消滅,不時還會騷擾明朝邊地,因而永樂二十一年(公元1423年)七月,永樂帝第四次北征,希望能夠完成未完成的目標。大軍出發不久,探子來報,早前幾個月阿魯台就被瓦剌領袖脫歡(馬哈木之子)擊敗,已經沒有實力再來對抗大明了,所以這次出征不會有敵人了,轉了幾圈之後果然是這樣,大軍只得原路返回,就這樣永樂帝的第四次北征空手而歸。
永樂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恢復了一點元氣的阿魯台又來騷擾大明邊地,此時的朱棣已經65歲了,身體也不是很好,按理說各方麵條件已經不允許他再次親征了,然而面對阿魯台(這位老兄這幾十年來真是鍥而不捨啊)多年來一而再、再而三的挑釁,朱棣不能忍,因而他不顧朝中大臣反對,堅持再一次北征,這就是明成祖第五次北征,也是最後一次。儘管做了充足的準備,軍隊眾多,後勤保障也足夠,然而這次到了草原之上還是沒能發現阿魯台主力,明軍就在草原之上晃蕩了好幾個月,儘管朱棣幾次下令大軍追擊,但別說韃靼人了,羊都沒一隻,看來這次是不能決戰了,永樂帝無可奈何地宣布撤兵。大軍班師回朝的路上,明成祖朱棣帶著遺憾駕崩於榆木川(今內蒙古自治區多倫西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