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朱棣行動起來吧

2024-10-08 23:33:20 作者: 時拾史事

  除了上面的種種疑點外,朱棣即位後所採取的種種措施,也在向天下展示皇帝本人好像都不相信建文帝已經死了,因為他的這些行動背後都帶有尋找建文帝的含義。總的來說朱棣尋找建文帝是通過水陸兩路並行的。先說陸路,朱棣登基後不久就立刻派遣自己的心腹胡濙巡訪全國各地。當時,朱棣派遣胡濙出巡天下,其對外打出的名號是尋找仙人張邋遢(即張三丰),順便考察天下的民情,但實際上是讓他尋找建文帝的下落。胡濙這一巡訪就巡訪了十幾年,在巡訪途中其母因病去世,按照禮法規定胡濙是要為母守孝三年的,三年待在老家那還得了,於是朱棣直接下令「奪情」,即胡濙不必去職回鄉守孝,直接以素服辦公,繼續巡訪天下。從中可見朱棣內心的急切,也可看出胡濙尋張三丰是假,尋建文帝為真。如果真的只是尋張邋遢,順帶再巡視各地民情,朱棣不至於這麼著急和不近人情,這些只能說明胡濙所擔負的任務十分重要,重要到朱棣容不下一絲拖沓,而這一行動絕不可能是去尋訪一位行蹤縹緲的仙人。

  胡濙是從永樂五年(公元1407)年正式開始出巡天下的,其間在永樂十四年(公元1416年)胡濙返回南京,短暫待了一段時間。永樂十七年(公元1419年),胡濙再次從南京出發巡視天下,繼續他的任務,永樂二十一年(公元1423年),胡濙經過四年的查探似乎有所收穫,結束出巡返回北京(此時,明朝已遷都北京),想要告訴朱棣自己尋訪所得。不巧的是此時朱棣正在進行第五次北征蒙古的軍事行動,並不在北京。胡濙到京城後,發現朱棣不在京城後,於是顧不得休息又緊急趕往前線,最終在宣府(今河北宣化)追到了朱棣。胡濙到達宣府時已經是深夜,朱棣已經就寢,但是胡濙表示事情緊急讓宦官趕緊通報,而在宦官匯報後果然朱棣連忙接見胡濙,兩人徹夜長談。至於具體談的什麼內容,現在已經不得而知了,但《明史·胡濙傳》記載了此次交談的結果是朱棣「疑始釋」,由此可見,胡濙所帶回來的消息很有可能是關於建文帝的消息,並且很大可能是建文帝已經去世,所以朱棣才放下心來,不再糾結建文帝的行蹤。

  而水路就是舉世聞名的鄭和下西洋一事了。鄭和下西洋固然一方面是為了宣揚國威,但是可能也帶有探尋建文帝的意圖,因為當時也有傳言說建文帝一路出逃,後來覺得在朱棣統治下的大明朝實在是無處可逃,於是就泛海出國,乃至於有傳說建文帝在海外招攬舊臣,積極培植勢力,只等時機一到就要反攻回國,種種傳說讓朱棣感到不能放鬆警惕。

  而另一方面鄭和下西洋的人員配置也透露出尋訪建文帝的蛛絲馬跡,鄭和下西洋的船隊裡面帶有錦衣衛,這就有意思了。要知道,錦衣衛的職能通常有兩個,即「掌直駕侍衛、巡查緝捕」,而他們跟著鄭和下西洋所要履行的職能絕對不是護衛皇帝,那就只剩下「巡查緝捕」了,當然錦衣衛有時候也負責刺探敵情、策反軍將,但是當時朱棣並不想發動對海外征伐,那些小國又遠又小,不值得朱棣下手,所以這個職能也就作罷了。如果他們跟著鄭和下西洋是為了「巡查緝捕」的,那他們巡查緝捕的對象是誰呢?鄭和嗎?肯定不是,朱棣對於鄭和是十分信任的,不然也不會把這麼重要的任務交給他。或者是因為朱棣擔心鄭和的安全,所以派錦衣衛協同來保護鄭和,但是鄭和每次出航都會有上萬的士兵跟隨,如果在這種情況下還不放心鄭和的安全的話,那麼乾脆一開始就別讓鄭和出航了,老老實實在皇宮裡服侍朱棣豈不更安全。

  記住全網最快小説站𝓫𝓪𝓷𝔁𝓲𝓪𝓫𝓪.𝓬𝓸𝓶

  所以鄭和下西洋船隊中的錦衣衛所肩負的職能有且只有一項,那就是巡查緝捕,其巡查緝捕的對象就是建文帝,看看建文帝到底有沒有逃亡海外。如果他真的逃亡海外的話,那麼在航行途中或多或少都會得到他的消息,在這時錦衣衛就可以發揮他的巡查緝捕功能,把建文帝給抓回來。不過從胡濙出巡的結果來看,建文帝應該還是在大明的疆土上四處躲藏,並沒有選擇出逃海外。此外,朱棣除了派遣鄭和下西洋外,還曾多次派遣鄭和率領一支小隊前往雲南、貴州等地,其目的也是為了尋找建文帝的蹤跡。

  永樂十六年(公元1418年)朱棣靖難之役首席謀臣,有著「黑衣宰相」之稱的姚廣孝於慶壽寺病逝。在姚廣孝病重期間,朱棣多次親自前往探視,並詢問姚廣孝有沒有什麼願望要求。姚廣孝則表示希望朱棣放了僧人溥洽,朱棣最終看在姚廣孝的面子上同意釋放溥洽。

  溥洽是在朱棣攻入南京的同一年被朱棣關起來的,到這個時候已經關了十六年了。那麼為什麼朱棣會無緣無故地關一個僧人,還一關就是這麼多年年。因為溥洽除了僧人之外還有一個身份,即他還是建文帝的主錄僧,所謂主錄僧就是指幫助皇帝或親王做法事的一群和尚中的首領,明朝有這一傳統可能和朱元璋的經歷有關,而溥洽就是專門幫建文帝做法事的那群和尚的首領。所以兩人的關係可想而知,正所謂「瓜田李下」,朱棣剛入京的時候就有傳言說建文帝當了和尚,而溥洽作為建文帝的主錄僧則知道具體經過,甚至還有人在朱棣面前舉報溥洽曾收留過建文帝。

  本著「寧可錯殺一萬,不可放過一個」的原則,朱棣隨便找了藉口把溥洽給關了起來。這件事也表明了建文帝根本沒有在大火中喪身,朱棣雖然名義上葬了「建文帝」,但也知道那是假的,因此才會把溥洽給抓起來,想從他那裡得知建文帝的下落,但是從溥洽被關十六年的結果來看,顯然他也不知道建文帝下落,但是他可能知道建文帝確實從皇宮逃離了,不然朱棣不會一關就關他十六年,甚至直到姚廣孝臨死前請求將他釋放才同意釋放出來。

  因此,從朱棣即位後的種種表現來看,建文帝並沒有死於建文四年的那場大火,而是趁大火逃離了皇宮,開始了自己的流亡生涯。人們則多認為建文帝在大火中追隨了其爺爺明太祖朱元璋早年的腳步,出家為僧。明英宗正統五年(公元1440年)在廣西思恩府便出現了一個九十多歲的僧人公開宣稱自己是建文帝,當地官員不敢怠慢,連忙將這個情況上報給了朝廷。英宗下令將這個僧人帶到京城,命令有司進行調查,一調查就發現是假的,因為首先年齡就對不上,如果建文帝此時還活著那差不多有六十多歲,九十多歲這個年齡跨度有點大啊,經過調查發現這個所謂的「建文帝」實際上是鈞州人楊行祥,朝廷當即將其下獄,不久之後其便死於獄中。

  儘管最終朝廷證明了這是一起事先謀劃的事件,但是也表明了建文帝出家為僧並四處流亡這一說法的廣泛流傳。甚至在我們上面所提到的張居正在回答萬曆皇帝的問題時,都提到了建文帝出家為僧,但是,關於建文帝的最後下場,連張居正也沒有給出一個確定的答覆,他所做的也只是在回答完萬曆皇帝的問題,把那首著名的據說是建文帝出逃路上所作的詩上奏給了萬曆皇帝。

  至於建文帝到底去了哪裡呢?到現在都沒人能給出一個確切的說法,有人說他去了雲南,有人說他去了四川,還有人說他去了浙江,也有人說他去了陝西,林林總總的說法加起來也有十幾種了,為了確定建文帝的最終下落,所運用的史料連地方志、筆記小說、摩崖石刻甚至連民間傳說和地方民俗都列入了考察範圍,但最終任何一方都沒有成功說服其他人。或許,建文帝的一生根本沒有一個確切的落腳點,建文四年的那場大火不僅燒毀了皇宮,也燒毀了他的家,他唯一能落腳的地方,從此之後,他只能做一個無家可歸的流浪者在曾經屬於他的大明江山上流浪。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