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出逃的皇帝

2024-10-08 23:33:17 作者: 時拾史事

  事實上,建文帝「自焚而死」的說法是朱棣自己認定的,並且自此以後有明一代的官方史書基本上都採取這一說法,按理來說既然官方都給建文帝的下場定調了,至少在上層就不該再出現其他雜音了,就算有也只能是從下層升斗小民中傳出坊間消息才對。但其實不然,早在永樂皇帝還活著的時候,朝中就有人站出來公然反對建文帝自焚而死的這種說法,並且這個人地位還不低,是大明眾位藩王中的一位,可以說是位高權重。這個人是誰呢?不是別人,正是當年做了二五仔,和「戰神」李景隆一塊打開城門放朱棣進城的谷王朱橞。

  永樂十五年(公元1417年),谷王朱橞試圖發動叛亂,但是當年朱橞曾經背叛過建文帝,現在又要背叛朱棣,一叛再叛這在道義上說出去太難聽了,雖然吳三桂要在這之後400年才出生,但是朱橞這樣做的行為跟吳三桂是一樣的。吳三桂起兵是找了理由的,所以朱橞也準備找個理由證明自己不是反覆無常的小人,要不然誰能跟著他混,這時他想到了當年被他拋棄的建文帝,朱橞在叛亂之前曾公開放出消息來,宣稱他當初打開金川門不是為了迎朱棣進城,恰恰相反他是想趁亂放建文帝出城,如今自己反叛也不是想自己做皇帝,而是想幫助朱允炆復辟。

  谷王說這話主要是想表達兩個意思,一是朱橞是一個忠臣,一直忠於建文帝的;第二就是建文帝當時還活著,要是建文帝已經死了,朱橞還怎麼擁立他復辟啊。瞧瞧谷王這話說得多有水平,其實要不是他,建文帝當年還能再堅持一會兒的,現在他又把自己包裝成一個大忠臣了。考慮到朱橞是在叛亂時說的這番話,所以存在利用輿論為自己洗刷罪名,並為自己的二次造反塑造合理性合法性的可能。當然谷王的軍事能力實在是差得很,所以他的叛亂還沒成型就被朱棣給鎮壓了,但是無風不起浪啊,朱橞的一番話還是引起了朝野內外的爭議,也反映出當時人們對於官方說法就已經有所懷疑,如果全國上下都堅定地相信建文帝已經死了,朱橞編出這麼一段瞎話是一點市場都沒有的。事實上谷王的這番言論正是受到民間小道消息影響的結果,當時在民間和士人心中不願意相信建文帝已經死了,他們更願意相信建文帝沒有自焚而死,而是藉助皇宮火災逃走了,而一些忠於建文帝的人士也故意在民間散布這樣的消息,希望能動搖朱棣的皇位,正是因為建文帝未死的結局在民間很有市場,所以朱橞才打出這麼一面旗幟。

  到了明朝中後期,建文帝當年沒有死的說法愈演愈烈,更是出現了兩本專門講述建文帝借火災逃遁,繼而雲遊全國各地的奇書。一本叫《致身錄》,據說這本書的作者史仲彬曾多次接濟流亡民間的建文帝;另一本叫《從亡隨筆》,這本書的作者程濟更是了不得,史仲彬只是曾經接濟過建文帝,而程濟則是直接參與了建文帝的流亡旅程,一直侍奉在建文帝左右。如果這兩本書的記載無誤的話,建文帝借皇宮火災出走一事已經是板上釘釘的了,但是關於這兩本書的真實性其實從明朝就一直有爭議,像錢謙益、潘檉章等學者堅持認定這兩本書是「偽書」,就是明朝中期的一些書商為了獵奇,炮製出來的;但陳繼儒、胡汝亨、文震孟、張岱、錢士升卻堅持認為這是「真本」。

  這個爭論到現在都沒有個結果,因為要證明這兩本書是「偽書」,其重要的前提是先得證明建文帝已經在皇宮大火中喪身,那這兩本書便不攻自破;而如果要證明這兩本書是真的,那還是得先證明建文帝沒有在皇宮大火中喪身。在兩種前提的影響下,使得雙方的論證都給人一種「騎驢找驢」的感覺。但是從這兩本書的出現及流傳可以看出,當時的人們更願意相信建文帝是借火災出逃了,而且人數不在少數,都能出書發行了,相當有市場。

  

  並且這種看法甚至都影響到了大明朝的最高統治者,據《明神宗實錄》記載,萬曆皇帝曾詢問張居正有關建文帝下落一事,可見這時的皇帝自己已經不太相信官方的記載了,而作為大明朝首輔的張居正也沒有採用官方說法,而是回答萬曆皇帝,這種事國史沒有記載(國史明明記載建文帝是自焚而死),然而聽一些老人說建文帝在城破之時偽裝成僧人逃出去了,此後不知所蹤。由此可見,張居正也比較偏向建文帝未喪身火海,而是出走避難,同樣也可看出明朝的官方其實也不能確認建文帝的下落,要不然如果官方有確鑿記載萬曆皇帝不至於問張居正。

  有時候時間越久,歷史反而更加詳細,前面提到的兩本書只是說建文帝出逃了,而到了這個時候建文帝不光是逃跑了,而是化裝成僧人出逃的,這就跟後世流傳的傳說很像了。當然後來建文帝沒死的事傳得越來越神,乃至於說朱元璋在世之時就算定孫子有此一難,特地留下錦囊,讓建文帝化裝成僧人,甚至連建文帝的逃跑路線都安排妥當,這就屬於瞎扯淡了,朱元璋要是能有這預言能力,肯定會直接砍了膽大包天的朱棣或者嘴強草包的朱允炆,省得鬧心。等到了清朝編撰《明史》的時候,更是不確定建文帝具體是哪種下場了,明朝官方的記載和民間傳說似乎都不那麼可靠,於是就直接來了個「宮中火起,帝不知所終」的判斷。至此,建文帝的下落就徹底成了一個歷史謎案。

  通過上面的描述,我們可以看出儘管有明一代官方堅持建文帝死於火災,但是民間人士和士大夫們對此種說法則不以為然,甚至最後連大明朝的最高統治者都開始懷疑了。其實建文帝或許沒有死於火災,而朱棣本人也很有可能知道這個事實,說實話最後從火堆中搶救出來的屍體都燒焦了,誰能確定那就是建文帝,當年也沒有DNA鑑定,但是朱棣仍然堅持宣稱建文帝死於火災,並對搶救出來的屍骨進行厚葬,其實更多的是出於政治目的。就是為了掩人耳目、「絕天下人望」,畢竟如果正牌皇帝沒死的消息傳出去,指不定哪個藩王就打著建文帝的旗幟再來一場靖難了,而這是朱棣不能接受的,因此無論朱允炆死沒死,對朱棣來說並不重要,他要的是一個死透了的朱允炆,這樣看來焦屍反而更符合朱棣的需要,都燒的辨認不出是誰了,誰能說他不是建文帝,只要朱棣說他是建文帝,那他就是建文帝。朱棣為建文帝發喪的行為確實起到了效果,當時各省為對付燕王而招募的士兵在得知其厚葬建文帝的消息後紛紛自行解散,使得朱棣登基並沒有觸發新的戰爭。

  然而如果焦屍不是建文帝的話,那朱棣厚葬的又是誰?焦屍很有可能是建文帝的皇后,大明朝第二位馬皇后,史書記載朱棣攻入南京城的時候馬皇后是自焚而死的,同樣有明確記錄,然而史書卻沒有提及朱棣對這位死去的侄媳婦的後續處理措施,這是很不合常理的。要知道建文帝的生母呂氏在建文帝在位時被尊為皇太后,朱棣即位後為了法統自然不能承認這個「偽太后」了,所以特地將其改封為皇嫂懿文太子妃,並安排其住到懿文太子陵旁邊,為太子守陵。同樣是「自焚」而死的建文帝也得到了朱棣的厚葬了,馬皇后畢竟曾經當過皇后,是朱允炆的原配,那麼相應的馬皇后也應該得到厚葬,而且按照禮制來說應該跟建文帝合葬在一起。

  但是有關這一時期的任何史料都沒有記載馬皇后最後跟建文帝合葬,甚至連馬皇后是否得到了安葬都沒有提及。對了,幾百年後的《明史》倒是提到馬皇后跟建文帝一塊合葬了,但是《明史》中前面還說建文帝「不知所終」,後面就又說把馬皇后和建文帝合葬了,這種自相矛盾的言論難以讓人信服。而在《明史·后妃傳》中提到馬皇后時只是說她死在火災中,後續的故事隻字未提。明末清初的史學家談遷撰寫的《國榷》中記載了一件特別有意思的事,就是當時南京城的一些老人們都指不出建文帝葬在哪裡了,連大概方位也不知道。

  那麼這裡問題就來了,如果連世世代代居住在南京城的老人們都不知道建文帝葬在哪裡了,這有點說不通,因為《明實錄》記載朱棣是下葬了建文帝的,那就是說南京附近應當有建文帝的陵墓,朱棣又是以天子禮儀下葬的建文帝,其陣仗一定很大,既然是天子陵寢,那麼建文帝的陵墓也會有相應的配套措施,地面建築、神道、石獸之類的啊,到明末的時候才過去兩百多年,當時朱家天下還在,不存在盜墓的問題,而兩百年的時間也不是很長,不至於淪落到最後連陵墓在哪裡都不知道了吧,要知道朱元璋和朱標的陵墓至今還在紫金山上聳立著。要解釋這一切只有一個可能,那就是朱棣葬壓根就沒安葬建文帝,或者安葬的不是建文帝,因為是隨便找的人,所以雖然書上記載葬禮的儀式規模很大,但實際上比較草率,也沒能留下什麼顯著建築,幾代之後就被人們忘記了,那麼只有葬的是馬皇后的話,這一切才可以解釋得通,為什麼史書沒有提及馬皇后的安葬事宜,因為她是代替建文帝下葬了,一提就暴露了。

  證明建文帝沒有死的還有一個有力證據就是建文帝本人的人生觀,建文帝本身不是個會厭世自殺的人,《明史·方孝孺傳》記載在燕軍渡過長江時,建文帝感到很恐慌,當時有人勸他出城投奔他處,號召天下勤王,然後再徐圖東山再起,建文帝被說得有些動心,後來是因為方孝孺力勸他不要出逃他處,即使南京城淪陷了,皇帝大不了一死了之,建文帝猶豫再三才勉強接納了方孝孺的意見。事實上,建文帝有這個想法是情有可原的,因為當時雖然燕王已經打到南京城下了,但是明朝的大部分江山依然是在他的掌握之下,他完全可以逃出去再謀劃東山再起。此外,就在燕軍攻進南京城的當天,建文帝還親手斬殺了朱棣的妻弟徐增壽,可見建文帝此時並沒有產生厭世自殺的想法,還是想有所作為的。如果到後來他有機會逃跑,相信建文帝是會知道該如何選擇的。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