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建文帝的王八拳

2024-10-08 23:33:05 作者: 時拾史事

  等到朱元璋一死,朱允炆立刻行動起來準備完成自己的宏圖大志,但俗話說得好,「一個好漢三個幫」,建文帝雖然想要削藩,但是如果讓他自己一個人來處理削藩的事項是不可能的,他又不是朱元璋那樣的勞模,所以必須找幫手,不過好在其作為大明王朝最高統治者,手下有數不清的人才任其調動,這不建文帝繼位不久就組建了自己的智囊團。

  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六月,以建文帝徵召方孝孺入京擔任翰林侍講為標誌,朝中正式形成「齊、黃、方」三人智囊團。智囊團中的第一位是兵部尚書齊泰,朱元璋臨終前指定其輔佐建文帝,他可以說是名正言順的輔命大臣;第二位是黃子澄,曾擔任東宮伴讀,被建文帝尊稱為黃先生,他是建文帝的親信,朱允炆即位後,任命黃子澄兼翰林學士之職,與齊泰同參國政;第三位是方孝孺,也就是在野史中被朱棣誅殺了十族的那位仁兄。

  雖說智囊團組建起來了,但真正要開始削藩的時候,建文帝發現事情沒有自己想像中那麼容易,當時朝廷在削藩問題上分為了三派,一派就是以「齊、黃、方」三人智囊團為代表的強硬派,認為必須用強硬措施才能削藩,必要時刻可以採取武力討伐,從而一勞永逸地解決藩王問題;第二派是以前軍都督府左斷事高巍和戶部侍郎卓敬為代表的溫和派,他們認為新帝剛剛登基,削藩不宜操之過急,正所謂「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朱元璋剛剛去世,就磨刀霍霍向叔叔,武力削藩會給皇帝的形象抹黑,因而主張可效仿漢武帝的推恩令,也對藩王推行「推恩」之策,同時這一派還建議建文帝對各地藩王實行更改封地的措施,比如把南邊的藩王和北邊戍邊的藩王互相調換,其目的是使得各地藩王離開自己經營多年的大本營,這樣一來各地藩王就無法在封地形成有效統治,對封地的控制力自然要大打折扣;最後一派則是反對派,就是反對朝廷削藩,不僅反對削藩,還要求朝廷要以更加優厚的條件去厚待這些藩王們,這一派以御史郁新等人為代表,他們認為分封政策是太祖皇帝所立,其目的是為了鞏固大明江山萬世一系,「祖宗之法不可變」,理應作為大明的基本國策,不能動搖。

  三派之中,反對派和建文帝的既定方針南轅北轍,所以建文帝選擇不聽。那麼剩下的就是強硬派和溫和派了,其實以當時的局勢來看,溫和派的方法是最穩妥的。建文帝繼位之初,雖然他本人很反感藩王,欲除之而後快,但此時的朝廷對藩王是占據絕對優勢的,並沒有到非得在戰場上大打出手的地步,如果朝廷接納溫和派的方案,對藩王採取「溫水煮青蛙」的辦法,各地藩王就算是有任何不滿或者知道朝廷背後的心思,他們也不敢反啊,因為朝廷已經占據大義了,推恩令也是推給藩王的兒孫啊,肥水也沒流外人田啊。並且朝廷只是要奪他們兵權,沒有觸及他的根本利益,所以他們也只能捏著鼻子接受,削藩之後王爺們是歌照唱舞照跳,照樣可以吃香的喝辣的,在當地作威作福。但是,建文帝思前想後,可能是怕夜長夢多,也可能是是覺得自己牌這麼好不一把梭哈實在憋屈,最終還他是選擇相信自己的三人智囊團,直接硬剛各地藩王,這是建文帝削藩路上走錯的第一步。

  好,既然皇帝已經決定以強硬的手段來削藩了,那麼大臣們也就不再糾結這個問題了,接下來要討論的問題就是從哪個藩王開始下手。當時朱元璋的次子秦王和三子晉王都已經過世,剩下的兒子中年齡最大的就是四子燕王朱棣,並且作為守衛邊地的塞王,朱棣的實力也是當時眾多藩王中最強的,大臣們也都知道對朝廷威脅最大的就是燕王朱棣,正所謂「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所以大部分官員都主張先對燕王下手,這樣不僅可以一舉消滅朝廷的心腹大患,還可以敲山震虎,大大減輕後續削藩工作的難度。

  建文帝三人智囊團中的齊泰也支持先對燕王下手,但這時三人智囊團中的另一位站出來反對了。這一位是誰呢?不是別人,正是當年建文帝的東宮伴讀黃子澄。其反對的理由很令人無語,竟然是對燕王下手師出無名,容易引起天下人的非議,為了避免非議,應該選擇那些可以讓朝廷師出有名的藩王,說實話當時都已經決定要削藩了,還在乎什麼名義,隨便給燕王捏造一個罪名不就得了嗎?總之,最後黃子澄建議可以先對周王朱橚下手,因為周王是燕王的同母弟弟,對他下手就是在清除燕王的支持力量。智囊團中的兩大重量級人物意見相左,建文帝幾經考慮,最後還是覺得陪伴自己時間更長的黃子澄更加可靠,因而最終採納了他的建議。

  於是,在朱元璋去世兩個月後,建文帝便正式對周王下手。可憐的周王,老老實實地在自己的封地正進行方劑學和救荒植物的研究工作,就被自己的二兒子舉報了(現在認為周王二兒子舉報自己的老父親可能是受到別人的煽動或者想趁機爭奪繼承權),舉報的罪名就是試圖謀反,從周王謀反一事就可以看出黃子澄的「師出無名」壓根就是個幌子,周王的罪名明顯也是捏造的,這樣難道就算師出有名了嗎?早這樣黃子澄完全可以給燕王朱棣也來一個啊,朱棣的手下那麼多,隨便收買一個很容易的,為了反對而反對,總之就要不一樣,黃子澄的腦迴路就這麼清奇。

  說回周王,周王被揭發謀反後不久就被削爵並流放雲南。建文帝一看這削藩活動剛開始就迎來了個「開門紅」,好像也不是那麼難啊,爺爺再也不用擔心我削藩了,更是放開手腳幹了。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四月,建文帝一口氣削齊、湘、代三王,並且全部廢為庶人。其中,建文帝還派士兵包圍了湘王的府邸準備將其押解入京。要知道湘王素有名聲,並且是藩王裡面最無害的一位,在朱元璋去世後,湘王就已經產生了棄世的想法。面對如此羞辱,湘王為保全自己的名節,舉家自焚。據說建文帝得知消息後,內心十分自責,並稱「何以自解於天下」,然後反手就給自己這位叔叔上了個惡諡「戾」。前面還說自己對叔叔舉家自焚十分自責,掉頭就給叔叔上個惡諡,這不是自己打自己臉嗎?緊接著,建文帝再接再厲,又於同年六月,廢岷王為庶人。朱允炆曾對朱元璋說過,日後就算是逼不得已要削藩,也一定要用仁義道德來折服各位叔叔,但是老朱一死,小朱就把這一切都拋到九霄之外了,什麼以德服人,上來就是一套王八拳,打死一個算一個。

  隨著一個一個弟弟被削藩,朱棣明白下一個就是自己了,並且在發生這一系列事後,遠在北平(今北京)的朱棣發現自己這位大侄子不僅僅是要奪他們的權,更要奪他們的命。要想保住一家老小就得先下手為強,但「君要臣死,臣不死是為不忠」,雖然建文帝做法粗暴,但也不能以此為藉口推翻皇帝啊。在能夠起兵這一點上朱棣一定十分感謝他爹,朱元璋生前曾親自主持編撰規範皇室成員行為的《皇明祖訓》,其中規定:「如朝無正臣,內有奸惡,則親王訓兵待命。天子密詔諸王統領鎮兵討平之。」朝中有小人,藩王可以起兵勤王。清君側,這條本意是為防止朱家皇權旁落,現在卻成為朱棣起兵的絕佳藉口。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