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朱元璋出手了
2024-10-08 23:31:49
作者: 時拾史事
所有制度中朱元璋最不喜歡的就是中書省,因而針對它的改革也是最早的,有多早呢?早到明朝才建立,朱元璋還在照抄元朝制度的時候,朱元璋就向下面官員表示中書省這一項咱們能不能別全抄。
前面說了元朝時期,中書省除了左右丞相以外,還有一個最高長官是中書令,並且通常由皇太子來擔任,可謂是天字第一號官員。在明朝建立之初,劉基等人也曾上書朱元璋詢問中書省是否要繼續設立中書令,並由皇太子擔任。但是,國家的儲君擔任國家的最高官職想想就太刺激了,朱元璋直接否定了這一提議,於是明朝中書省的最高長官就是丞相,並且和元朝一樣是左右兩位丞相,從而實現丞相之間的互相牽制。從實際來看,這種丞相之間的互相牽制是有很大的靈活性,所謂的牽制完全是看左右丞相個人,如果其中一位丞相過於強勢或者能力突出,那麼這種牽制根本發揮不了作用,不然元朝也不至於會出現那麼多「權相」。折騰了一圈雖然把中書省的最高長官給廢除了,但是中書省的權力還是十分大,中書令本來也不常設,所以廢除這一職務更多是形式上的,因此朱元璋要想削弱中書省的權力還得接著發功。
在當時朝廷所有的奏章都要先交由中書省處理,中書省整理之後再匯總給皇帝,實際上上交給皇帝之前,中書省的官員就已經提出了處理對策,一般情況下皇帝蓋個章就行了,這顯然太不集權了,因而朱元璋於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正式設立通政司(全稱為「通政使司」),這個機構的主要職責是「出納帝命,通達下情,關防諸司出入公文,奏報四方章奏,實封建言,陳情申訴及軍情聲息、災異等事」,看起來很多,實際上就一條,那就是越過中書省直接將所有奏章呈給皇帝。概括來講,通政司總的職責是「受內外章疏敷奏封駁之事」。同時,這一機構的設立便侵奪了中書省原有的「關白」之權(「關白」一詞出自《漢書·霍光金日磾傳》中的「諸事皆先關白光,然後奏天子」,指上級所擁有的下級必須向其匯報各項事務的權力)但是做到這一步,朱元璋還是不滿意,因為通政司的設立只是侵奪了中書省的「關白」之權,而不是取代了中書省的「關白」之權,中書省依然擁有「關白」之權。於是,針對這一情況,朱元璋決定更進一步,在設立通政司的第二年,也就是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朱元璋正式下令有司以後不需要再向中書省匯報了,只需對皇帝負責即可,從而徹底廢除了中書省的「關白」之權。
朱元璋能夠輕而易舉做到削弱中書省的權力,是因為他作為開國皇帝大權在手,想要加強皇權也無可厚非,很多皇帝都這麼幹過,大家也就習以為常了,而隨著承平日久,新皇帝的上位,相權總會得到一定程度上的復甦,所以中書省的官員們也沒在意,畢竟你朱元璋能蹦躂幾年,等日後那些「生於深宮之中,長於婦人之手」的新皇帝繼位了,不還得靠中書省治理天下嗎?但沒有想到,朱元璋在對中書省動手的過程中,越來越上癮,覺得太簡單太沒挑戰性了,所以想玩把大的,什麼是大的呢?就是在中國流傳了一千多年的丞相制度。
朱元璋要對丞相制度下手,有兩方面的原因,其一是歷史遺留原因,丞相制度和丞相的存在妨礙了皇帝加強皇權,並且丞相位高權重還可能對皇權造成威脅,歷朝歷代篡位的權相是多不勝數,這是自丞相制度出現就固有的;另一個則是現實原因,因為朱元璋任命的幾位丞相都不是什麼安分的角色,都比較喜歡搞一些「專權亂政」的事情,這無疑加重了朱元璋內心的不滿和猜疑。
朱元璋在立國之初任命的兩位丞相分別是左丞相李善長和右丞相徐達,但是由於徐達作為武將經常外出作戰,所以當時的全國政務主要由李善長一個人來負責。要說李善長這個人呢,能力是有的,並且還是極高的,朱元璋當年還是吳王的時候需要四處親征,而李善長則負責留守的重任,並且將大後方治理得井井有條,將士服從命令,百姓安居樂業,給朱元璋大軍的後勤保障也是源源不斷,正是如此大的功績,因而大明建立後朱元璋大封功臣之時,把李善長比作漢代的蕭何,並且在眾多功臣中親自選定李善長功勞排名第一。
人無完人,說完李善長的優點再來說說他的缺點,如此有能力的人,自然是鋒芒畢露,因此李善長自身存在的問題也是很明顯的,《明史》是這麼形容李善長的,說李善長面相像個忠厚長者,對誰都是一團和氣,但實際上這個人心胸很刻薄,睚眥必報。並且李善長本人權力欲望極強,絕對不能容忍有人染指自己的權力,比如當時擔任參議的李飲冰、楊希聖兩人只是稍微越過了界(不排除是朱元璋故意安排的想藉此牽制李善長),結果李善長直接上書朱元璋說這兩個人有問題,自己合作起來不愉快,直接罷免了這兩個人。但我們知道朱元璋本人也是個權力欲極強的人,李善長的這種做法無疑是跟朱元璋槓上了。因為李善長是首席功臣,所以朱元璋也不得不給他個面子,但忍耐終歸是有限度的。
「朋黨政治」是皇權所不能容忍的,而李善長在這方面又惹怒了朱元璋,李善長還是明朝初年朝中淮西集團的領軍人物,淮西集團的成員大多是大明開國功臣、武將,都是實力派,在朝中勢力極大,本來朝中還有以劉基為首的浙東集團能稍微牽制李善長,但是浙東集團的成員比起淮西集團那就是小巫見大巫了,因而在淮西集團的反擊之下很快就節節敗退,根本無力再牽制李善長等人,甚至連首領劉基都被迫告老還鄉,老實說王朝建立之初,大部分功臣都是死人堆里滾過來的,同僚之間報團取暖不可避免,因而對皇帝來說如果能有多個集團相互牽制,避免一家獨大,這種選擇也不錯,但淮西集團的舉動無疑打破了皇帝的希望,而作為首領的李善長自然要被皇帝記恨。同時,李善長在擔任丞相期間所奉行的用人原則便是「非淮人不用」,這無疑是一種招納黨羽、排斥異己的行為,令朱元璋對他的疑心更重了。
伴君如伴虎,漢初的丞相蕭何也曾被劉邦懷疑,蕭何為了自保而不得不自污,以及收斂行為。隨著朱元璋對於李善長的不滿也越來越明顯,李善長本人也有所察覺,所以便採取了一招「欲擒故縱」,主動上書朱元璋請求退休。李善長的小算盤打得很好,在古代朝中像李善長這種級別的大臣辭職時,皇帝都會下詔挽留,一般都是大臣辭三次,皇帝挽留三次,以表示對大臣的不舍。後來發展出了套路,如果大臣不想辭職只是想做個高姿態,那麼第一次辭職被挽留之後就打消想法了,留下來繼續鞠躬盡瘁;而如果大臣是鐵了心地想辭職的話,就走完流程,讓皇帝表現自己的愛才之心連續挽留三次,三次之後批准辭職。
李善長想矯情一下,通過辭職試探一下朱元璋對自己的態度,畢竟自己位高權重,大明王朝離不開他李善長,當時是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李善長才58歲,這個年紀遠沒有到老邁昏庸的時候,但李善長還是上書朱元璋,說常年的戰爭生涯導致自己體弱多病,估計沒幾天活頭了,所以想回家享享清福,他沒有想到的是朱元璋早對自己不滿了,只是一時沒機會罷免他而已。如今,李善長主動請辭,對於朱元璋來說簡直就是「瞌睡遞枕頭——正是時候」,根本沒有走流程,第一次就直接就同意了李善長的請求,說已經為他在家鄉準備好了良田豪宅,安心回家養老吧,估計李善長當時心都涼了。一年後李善長上書表示自己病好了,這就是想要暗示朱元璋重新起用自己,但是朱元璋心想:當初是你要分開,分開就分開,直接派他去濠州修建宮殿了,意思也很明確,中央您老就別想回來了,好好在地方待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