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權相」胡惟庸
2024-10-08 23:31:52
作者: 時拾史事
在李善長之後接替擔任丞相一職的是汪廣洋,不過汪廣洋在任時間不長很快就去職了,汪廣洋之後便是胡惟庸,從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七月到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九月都是胡惟庸一人擔任丞相(右丞相)一職。在洪武十年九月,胡惟庸被任命為左丞相,汪廣洋則再次被任命為右丞相,但權力不如胡惟庸。從汪廣洋兩次被任命為丞相來看,朱元璋的意圖已經很明顯了,汪廣洋在政治上既不屬於浙東集團,也不屬於淮西集團,孤立無援的汪廣洋所能依靠的只有朱元璋,而朱元璋任命他為丞相也正是看中了他沒有派系這一點,一方面可以使其對自己保持忠心,另一方面則可以牽制這兩大集團。
但是朱元璋千算萬算卻沒有算到汪廣洋是個「扶不起來的阿斗」,他看到胡惟庸大權獨攬,知道自己鬥不過,竟然在政治上採取明哲保身的方法,中書省的事他什麼都不管也什麼都不問,胡惟庸怎麼安排就怎麼做。朱元璋剛開始還想敲打敲打汪廣洋,多次對其進行告誡,結果汪廣洋是鐵定了心要當個甩手掌柜,這就使得朱元璋的計劃落空,中書省仍然是胡惟庸一家獨大。
讓我們再來看看大明朝也是中國歷史上的最後一位宰相胡惟庸。從個人能力上來看,胡惟庸明顯比不上之前的李善長,甚至是對他唯唯諾諾的汪廣洋。當年,朱元璋曾和劉基討論過丞相人選,劉基對胡惟庸的評價是「譬之駕,懼其僨轅也。」這句話是以駕車來比喻胡惟庸擔任丞相,在劉基看來胡惟庸就是一匹劣馬,讓他來駕車連車轅都會被他拉壞,潛台詞就是說胡惟庸根本沒有擔任丞相的能力。但是最後朱元璋還是任命了胡惟庸為丞相,究其原因主要有兩點,一方面胡惟庸是李善長舉薦的,朱元璋當時雖然趁著李善長大意同意了其辭職,但李善長的勢力依然很大,不能趕盡殺絕;另一方面則是因為胡惟庸這個人曲意逢迎迎合上級,十分會討朱元璋的歡心,並且胡惟庸資歷遠遠比不上李善長,在朱元璋看來這種人沒啥能力也沒啥勢力比較容易控制,也便於朱元璋實施自己的大計。於是在這種情況下,胡惟庸被任命為丞相併且大權獨攬,這應該說是朱元璋有意放縱的結果。
請記住𝘣𝘢𝘯𝘹𝘪𝘢𝘣𝘢.𝘤𝘰𝘮網站,觀看最快的章節更新
然而也正如劉基當年所說的那樣,胡惟庸在擔任丞相大權獨攬之後也開始變得無法無天了,貪污受賄這些都是輕的,胡惟庸開始弄權,遇事甚至都不稟報朱元璋,自己就直接處理了,同時,還曾試圖毒殺徐達未遂,並成功毒殺劉基。隨著胡惟庸擔任丞相的時間越來越長,他的野心也就越來越大,他經常偽造一些祥瑞來為自己造勢,並且還勾結吉安侯陸仲亨、平涼侯費聚讓他們在外面收集兵馬,暗中聯絡中丞塗節、御史大夫陳寧和已經告老還鄉的李善長,甚至招攬倭寇並向北元嗣君稱臣。種種行為已經觸及了朱元璋的底線了,事實上朱元璋對其所做的一切都了如指掌,並且上面所曾提及的朱元璋削減中書省的權力都是發生在胡惟庸擔任丞相的時候,從中便可看出朱元璋已經對胡惟庸不放心了。
終於,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朱元璋以謀反罪名誅胡惟庸九族。在誅殺胡惟庸之後,朱元璋正式下令「革去中書省」並「罷丞相」,同時立下祖訓「以後子孫做皇帝時,並不許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請設立者,文武群臣即時劾奏,將犯人凌遲,全家處死。」至此,在中國古代實行了一千多年的丞相制度正式被廢除並且之後再也未曾恢復,朱元璋也藉此加強了皇權。是不是覺得朱元璋幹這一切乾淨利落,是不是覺得胡惟庸的所作所為十分弱智,那就要恭喜看到這裡的各位看官了。
其實就朱元璋廢丞相這件事很早就有陰謀論,認為胡惟庸的所作所為背後都有朱元璋的縱容,丞相制度流傳了一千多年,如果想要廢除必然要有站得住腳的理由。朱元璋故意放任胡惟庸,使他膨脹,令他滅亡,從他這個人下手,樹立一個典型,進而論述丞相制度的不合理,容易導致大臣被權力腐化,所以必須要廢除這一制度。而胡惟庸的諸多罪名,有些可能是真的,有些可能是假的,是被強行安上去的,比如向北元皇帝稱臣,這要是真的,那胡惟庸圖個啥呢。所以很可能的解釋就是,朱元璋雖然沒讀過什麼書,但是「鄭伯克段」這個故事他聽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