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大殺功臣

2024-10-08 23:31:55 作者: 時拾史事

  回到明朝的軌道上,明初朱元璋加強皇權的主要障礙有兩個,一個是當時的中書省和丞相制度,另一個便是當年和朱元璋一起打天下的那些功臣了。隨著胡惟庸被殺,丞相制度被廢,中書省被罷,皇權在政治制度上的限制已經被掃除了,剩下的就只是那些功臣了。以胡惟庸被殺為契機,朱元璋便開始對那些和自己打天下的功臣下手了,這也就釀成了明初四大案中第一大案——「胡惟庸案」。在胡惟庸被殺的同年,朱元璋又處決了六部中依附胡惟庸的大小官員一萬五千多人,之後,朱元璋繼續擴大戰果,利用株連之罪開始把那些開國功臣中的一部分人給牽扯進來。

  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朱元璋正式對開國功臣進行反攻倒算。在這一年,先是李善長的家奴告發李善長曾和胡惟庸聯絡,導致李善長被朱元璋以「明明知道胡惟庸要謀反,卻首鼠兩端」的罪名誅殺,當時李善長已經快八十歲了,其全家男女老幼七十餘口也悉數被殺。其實早在十年前胡惟庸被殺時就已經牽連到了李善長,畢竟胡惟庸是李善長舉薦的,但朱元璋考慮到李善長是元勛皇親(李善長之子李祺於洪武九年迎娶朱元璋長女臨安公主,因此李善長也就和朱元璋成了兒女親家,變成了皇親,而李善長全家被誅殺之時,李祺因為駙馬身份被免死只是和妻兒們一同被流放至江南),所以就沒有深入追究。

  本來在經歷過胡惟庸之事後,李善長也看出了朱元璋的手段,開始謹言慎行起來,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李善長看到「張昶、楊憲、汪廣洋、胡惟庸皆獲罪」,只有自己什麼事都沒有,看出朱元璋是有意要放過自己了,便又開始放鬆警惕了。再加上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有人上書朱元璋稱天象有變,占卜的結果是要由大臣來禳災。就這樣,在多方面因素的影響下李善長及其全家老小被朱元璋誅殺。李善長被殺之後,吉安侯陸仲亨的家奴又舉報陸仲亨和延安侯唐勝宗、平涼侯費聚、南雄侯趙庸都曾和胡惟庸通謀。於是朱元璋將四人處死,並永久廢除他們的爵位。除此之外,滎陽侯鄭遇春、宜春侯黃彬、河南侯陸聚、靖寧侯葉升這些功臣也先後被劃定為胡惟庸黨被處死。除此之外,受到牽連的還有已故的營陽侯楊璟、濟寧侯顧時等若干人。前前後後,共有一公二十一侯被牽連進「胡惟庸案」中導致身死、爵除、族滅。「胡惟庸案」前前後後持續十多年,前後共誅殺3萬餘人,這是對開國功臣的第一個重大打擊。

  隨著「胡惟庸案」逐漸落下帷幕,躲避過此次清洗的開國功臣也長出了一口氣,以為自己「大難不死,必有後福」。然而,後續事件的發展讓這些開國大臣發現是自己想多了,自己提心弔膽的日子還要再繼續過下去,因為就在「胡惟庸案」結束後不久,朱元璋又掀起了「藍玉案」,這也是明初四大案中的最後一次大案。藍玉既是大明朝的開國將領,又是洪武后期最能打的大將,其最出色的功績便是在捕魚兒海中大破北元。也有人說,如果當初朱元璋沒有殺害藍玉,那麼後面就沒有朱棣什麼事兒了。然而隨著藍玉自身功勞不斷提升,再加上朱元璋的厚待,藍玉也開始變得恃寵而驕與居功自傲了。

  《明史》中記載了他恃寵而驕、居功自傲的幾個表現,一是手下蓄養著大量莊奴和假子(乾兒子),這些人也仗勢欺人,這個在朱元璋看來是培植自己的勢力,算是大忌;二是私占民田,御史過來調查取證,結果被藍玉直接給趕了出去;三是北征歸來途中半夜抵達了喜峰口,由於當地官員沒有及時給他開門,便直接讓手下的士兵把關給毀了;四是有人上書朱元璋揭發藍玉曾對北元王妃下手,結果導致王妃的自殺;五是不聽朱元璋告誡,仍然我行我素;六是在軍中大搞「一言堂」,越過朱元璋直接自己來決定軍中將校的獎罰升退。

  結果到了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二月的時候,錦衣衛指揮蔣瓛親自告發藍玉試圖謀反,隨後經過一番調查坐實了藍玉的謀反罪名,相關負責調查藍玉謀反罪行的官員還指出景川侯曹震、鶴慶侯張翼、舳艫侯朱壽、東莞伯何榮、吏部尚書詹徽、戶部侍郎傅友文等人都是藍玉的同謀,而隨著案件的深入調查,所牽連的人也越來越多,並且其中很多人都承認自己或者指認別人和胡惟庸一案有關(不排除朱元璋有意想把這兩個案件牽扯到一起)。藍玉案最後的結果是「列侯以下坐黨夷滅者不可勝數」,之後朱元璋在九月份頒布關於藍玉案的詔書的時候,親口承認「族誅者萬五千人」。經此一案,大明朝的開國功臣也就不剩幾個了。朱元璋也藉此機會在軍隊發起了一場大清洗,最終將軍權徹底置於皇權之下。如果說「胡惟庸案」打擊的主要是明初文官集團的話,那麼「藍玉案」所針對的則主要是明初武將集團。

  本章節來源於𝐛𝐚𝐧𝐱𝐢𝐚𝐛𝐚.𝐜𝐨𝐦

  對於朱元璋這種大殺功臣的行為,清代史學家趙翼曾評價說朱元璋的這種行為無疑是為了加強皇權,鞏固老朱家的統治及對其身死之後的擔憂,這種擔憂在「藍玉案」上表現得淋漓盡致,正所謂「朱標不死,藍玉不亡」。事實上,朱元璋大殺功臣以加強皇權的目的是大家都承認的,這也是朱元璋的最高目標。但是在這裡就出現了一個問題,朱元璋大殺功臣的行為真的只是因為朱元璋一個人的原因嗎?我們固然承認朱元璋將加強皇權作為自己的最高目標,但是「大殺功臣」這件事則不只是朱元璋的一廂情願,正所謂「一個巴掌拍不響」,那些功臣之所以被殺部分便是因為他們「咎由自取」。不信可以看下大明另一位開國名將——湯和,其因酒後失言一直被朱元璋懷恨在心,並多次遭到朱元璋的打擊報復,但是湯和卻最終落得了個好下場,其病重時朱元璋不僅親自前往探望,而且在其死後朱元璋還追封其為王。究其原因,就在於湯和不僅懂得急流勇退,而且知道謹慎做事。

  朱元璋在建國之初對於這些和自己一起打天下的功臣是十分重視的,可以說是恩寵有加。在政治上,賜予功臣們丹書鐵券,雖然後人戲稱此為「追命符」,但是在當時獲得丹書鐵券就代表自身及其家族地位的提高,並且還可以獲得許多政治上的特權,可以說是大臣們所能期望獲得的最高榮譽了;在經濟上,朱元璋不僅給這些功臣豐厚的俸祿,而且還賜給他們大量的地產,並且除了「均工夫」(指將地方農民於農閒時徵召到京城服役)外的其他徭役一概免除。朱元璋甚至都做到了在功臣與其他官員發生衝突時毫不猶豫地選擇相信和自己打天下的功臣,而不是其他官員。比如永嘉侯朱亮祖在鎮守廣東時與番禺知縣道同矛盾極深,不僅阻擾道同處理當地豪強,還曾故意找事把道同給鞭笞了一頓。道同忍無可忍便上書朱元璋彈劾朱亮祖,結果朱亮祖先行一步彈劾道同蔑視上司傲慢無禮,朱元璋想都沒想就直接判決道同死刑了。雖然後面朱元璋在看到道同的上奏之後反應過來了,但為時已晚,道同還是被誅殺。

  然而大明這些開國功臣的表現卻讓朱元璋越來越失望,在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的時候便已經出現了功臣依仗功勞大而行事驕橫,迫害百姓的情況,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更是出現功臣仰仗自己手握丹書鐵券,而縱容僕人殺人的現象,為此朱元璋還特地頒布《鐵榜》來提醒功臣們要不忘初心、善始善終。然而朱元璋的苦口婆心並沒有起到太大的作用,那些功臣們依舊我行我素,比如武定侯郭英私養家奴一百五十餘人,甚至擅自殺害了男女五人。但是直到這時念舊的朱元璋仍沒有打算對這些功臣下死手,其在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88年)又先後頒發保身敕、《大誥武臣》再次勸誡功臣們尤其是那些武臣要謹慎行事,然而朱元璋的這些行為依然是收效甚微。面對這些功臣一而再再而三地挑戰自己的底線,朱元璋終於下定決心要讓他們付出血的代價了,隨後到來的便是大規模的屠殺這些功臣元勛。由此可見,朱元璋誅殺功臣元勛可以說也是他們的咎由自取,如果他們和湯和一樣察覺出政治風向已經發生了變化,選擇明哲保身的話,估計也不會落個身死族滅的下場。

  對於朱元璋大殺功臣的這一行為,《明史》中的評價應該是最為中肯的,即「治天下不可以無法,而草昧之時法尚疏,承平之日法漸密,固事勢使然。論者每致慨於鳥盡弓藏,謂出於英主之猜謀,殊非通達治體之言也。夫當天下大定,勢如磐石之安,指麾萬里,奔走恐後,復何所疑忌而芟薙之不遺餘力哉?亦以介冑之士桀驁難馴,乘其鋒銳,皆能豎尺寸於疆場。迨身處富貴,志滿氣溢,近之則以驕恣啟危機,遠之則以怨望扞文網。人主不能廢法而曲全之,亦出於不得已,而非以剪除為私計也。亮祖以下諸人,既昧明哲保身之幾,又違制節謹度之道,駢首就僇,亦其自取焉爾。」翻譯過來就是打天下的時候可以不拘小節,但一旦坐了天下就要按規章制度來辦事,功臣也好,草民也罷,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都說「飛鳥盡良弓藏」,但那些百戰將領,一個個才能卓著、鋒芒畢露,這種人承平時代如果不知道明哲保身,而是一味驕縱,不守法紀,只希望躺在功勞簿上,希望皇帝能對自己網開一面,這是在自取滅亡啊。

  其實朱元璋早年的時候雖然對朝中大臣也很苛刻,但此時重臣的下場還沒有後來那麼慘,這都歸功於當時的後宮之中還有一位可以規勸朱元璋的人。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