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從中央到地方,全面的農業管理
2024-10-08 23:31:34
作者: 時拾史事
以農業生產的經濟效益為主要載體的農業生產力是社會進步發展的基石,關係著百姓的生產生活,也影響著國家和民族的興衰成敗。在早期社會,國家並未設立專門的農業機構,政府分工也比較模糊,農業管理職能被分散在各個不同的部門中。雖然「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可古代社會的帝王也不能事必躬親地管理農業,也會指派機構和人員具體負責實施,就這樣專門的農業管理部門逐級發展起來。
我國古代社會的農業管理相關部門設置由來已久,秦漢時期農業管理機構就已經日趨完善。隋、唐時設立的三省六部,其中尚書省下設戶部管理農業。時間到了宋朝真宗年間,真宗特別設置了勸農使,說白了這個官職就是鼓勵和督促農民從事農業生產,並且把勸農作為考核官吏政績的標準。到了元朝時期,雖然元朝是馬背上的民族建立的政權,但他們在農政的機構設置並不單薄,甚至相較宋朝更加完善。先是設置了大司農,這個職位其實就是宋朝時的勸農使;後來又設置勸農司、司農司。元朝的大司農司不僅負責勸農的工作,還掌管了農桑、水利、學校、救荒方面的事權。在這個時期,地方上與農桑有關的事宜均需申報大司農司。
明朝的農業制度上承襲了宋元時期的重農思想,為了儘快從元末的戰爭中恢復元氣,明朝的政府在農業管理方面做出了極大的努力。明朝設置戶部負責農業事務的管理,由於中國幅員遼闊,所以明朝將全國分成浙江、江西、湖廣、山西等十三清吏司,這十三清吏司除了掌管核實本省錢糧之外,還兼管其他衙門的部分政務。另外戶部下設不同職能的民科、度支、金科、倉科分別管理地理圖志、夏稅秋糧、市舶漁鹽、漕運軍儲等經費物資。
在明朝的各部門職能分布中,工部其實也負責一部分和農業相關的管理。工部尚書掌管水利工程兼領航運政務,工部侍郎則輔佐尚書處理相關工作。中央政府在工部下屬設立了總部、屯部、虞部、水部四個部門。總部掌管工部日常庶務與營房建設相關的政務;屯部顧名思義掌管天下田地的開墾;虞部掌管全國山川水澤之利;水部掌管全國水利,後來朱元璋又將這四部改為了四吏司。
說完了中央農業方面的機構設置,那就得深挖一下地方上農業生產的機構設置。畢竟老話說得好「皇權不下鄉」,中央的政策再好,對於百姓來說,基層的機構設置才是更加實際的。為了充分開發湖廣地區的糧食產能,為了充分發揮兩湖平原(湖南洞庭湖和湖北洪湖之間)的土地的優勢,也為了能建造一個支援全國的大糧倉,明朝中央政府在湖北、湖南地區設置了湖廣布政使司作為農業管理的最高機構。
湖廣布政使司作為一個管理機構,內部設有左右布政使、左右參議等官職。其中左右布政使職位最高,各一人,官職為從二品。湖廣布政使司所轄各府和直隸州的機構則是地方上的二級行政機構,各府設有知府一人,正四品;同知一人,正五品;通判若干,正六品。州縣是地方上的三級行政機構,州一般在習慣上稱為屬州。屬州的政府結構和直隸州相同,只是官員設置上一般較少。縣設知縣一人,正七品;縣丞一人,正八品;主簿一人,正九品。知縣掌管一縣之政,包括賦役、每年收支、每十年造一次的黃冊、人口田產的核定等工作。可以看出,州縣的縣官主要任務也是管理農業、負責農村社會的一切社會事務。
記住全網最快小説站𝒃𝒂𝒏𝒙𝒊𝒂𝒃𝒂.𝒄𝒐𝒎
再到更基層的,平頭老百姓直接能接觸到的行政機構就來自中國古代封建時期,在鄉村治理方面的一大創舉——里甲制度。里甲是州縣之下直接管理農業的基層組織,其職能非常廣泛。里甲管理人員稱為里長和甲首。洪武朝時,明太祖朱元璋曾頒布《教民榜文》規定里長、甲首的職責,主要是協助縣官治理鄉村,管理農事,包括催收錢糧、興修水利、裁判訴訟等。不難看出這個以農業為主的封建國家,上至戶部、工部,中至布政使司,下到州縣的里甲,共同構成了從中央到地方一套完整的農業管理系統。這一系統主要負責土地權屬的界定、對農業人口的監管、對賦稅的征繳及徭役的安排分派等諸多詳細到執行層面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