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世界文化常識> 第三十一章 西歐各地的宗教革命

第三十一章 西歐各地的宗教革命

2024-10-08 20:50:48 作者: 約翰·梅西 馬克斯·韋伯 何炳松

  第一節 日耳曼的宗教革命

  本章節來源於𝖻𝖺𝗇𝗑𝗂𝖺𝖻𝖺.𝖼𝗈𝗆

  【路德翻譯《聖經》】路德從沃爾姆斯公會退出歸家,在途中由他的至交好友把他秘密地帶到薩克森選侯的瓦爾特堡(Wartburg)中,以避免皇帝或公會的加害。他在此地住了好幾個月,專心把拉丁文的《聖經》翻譯成德文,以方便一般研究《聖經》的人誦習。

  【宗教革命的開端】此前歐洲的知識階級雖然常常討論教會的改革,但是始終沒有什麼切實的舉動。主張改革的人中有穩健的,亦有激烈的,他們的界限原不十分清楚。他們都以為教會確實有改良的必要,但是他們又各有各的目的。各邦的君主很贊成路德的主張,因為他們可以藉口改良以獲得教會資產和收入的管理權。各地的農民亦很贊成路德的主張,因為他們讀過德文本的《聖經》以後,才知道《聖經》中並沒有農奴應該繼續繳納舊日賦稅給地主的話。當路德正在瓦爾特堡中翻譯《聖經》時,一般人民就開始去實現他的主張。一部分修道院中的僧人和女尼竟違背誓言還俗,而且分別婚嫁了,這在舊派信徒的眼中真是一種罪大惡極的舉動。各地的學生和民眾紛紛打毀禮拜堂中的神像,有的甚至反對彌撒禮的舉行。所謂彌撒禮為舊派基督教會中一種最隆重的儀節,其性質和佛家的水陸道場差不多。路德聽到這種紛擾的情形,心中極感不安,他不贊成這種驟然而激烈的舉動。於是他在威滕伯格公開演講,凡屬宗教儀節的變更應該由政府主持,民眾不應該自由行動。但是此時的民眾已經很激昂了,沒辦法緩和了。

  【農民的戰爭】1525年時,各地的農奴多以「上帝公平」的名義紛紛起來復仇。他們所提出的要求一部分很是合理。他們所表示的意見要以所謂的《十二條》(Twelve Articles)最為有名。他們聲明,《聖經》對於地主讓農奴服種種徭役並沒有明文規定,既然大家同是基督教徒,他們此後不應該再受到農奴的待遇。但是當時有一部分比較激烈的分子主張打倒為非作歹的教士和貴族,因此有許多城堡和修道院被農民燒掉,有一部分貴族被他們殺死。路德最初對他們很表同情,不過力勸他們不要輕舉妄動。後來因為他們不聽他的話,他就改變態度竭力反對他們了。他宣稱這班暴民罪大惡極,請政府用武力去平定他們。果然各邦政府分頭用極殘酷的手段對付亂黨,而貴族階級中人亦乘機大肆報復。1525年的夏季,叛黨的領袖陣亡,農民被殺死的竟達萬餘人。

  【日耳曼南北兩部宗教上的分裂】日耳曼在當時原是一個四分五裂的國家,查理五世又正和法國相爭,無暇執行沃爾姆斯公會的決議案。自這次農民的叛亂之後,境內各邦的大小諸侯對於改革教會的意見更是難以一致。後來南部各邦決定仍舊忠順於教皇而崇奉舊教;至於北部各邦的君主則採用路德的主張,脫離教皇而改奉新教。這種宗教分裂的情形在20世紀30年代的德國還是如此。當時日耳曼因為沒有一個中心的權力機構可以決定全國的信仰問題,所以當1526年施派爾(Speyer)公會開會時只能議決,由各邦的君主憑良心去決定。到1529年時,查理五世在第二次施派爾公會中要求大家執行沃爾姆斯公會的決議案,日耳曼北部改信新教的諸侯和城市提出抗議。這就是新教徒之所以被叫作「抗議者」的原因。

  【奧格斯堡公會和信條】自從沃爾姆斯公會閉會以後,查理五世就始終住在西班牙主持對於法國的戰爭。直到1530年他才回到日耳曼,在奧格斯堡(Augsburg)再開公會,希望解決宗教的問題。他叫新教徒把他們的信條書面提出來作為討論的根據,這篇文章的起草者為路德的至交好友梅蘭希頓(Melanchthon)。這是歷史上一篇很重要的文章,叫作《奧格斯堡信條》(Augsburg Confession)。梅蘭希頓秉性謙和,所以他在這篇文章中把新舊教的異點說得極其細微。他說雙方對於基督教的見解根本上完全相同,不過羅馬舊教徒所遵行的習慣如教士鰥居和種種齋期,實在不近人情,應該打倒。

  【查理五世的調和運動】同時查理五世叫反對新教最有力的神學家對於新教徒的見解加以反駁。他以為舊教徒的論調非常允當,下令新教徒一律接受。他又下令此後新教徒不得再和舊教徒為難,新教徒從舊教徒手中奪去的修道院和財產均應物歸原主。不過他許諾在一年之內必勸羅馬教皇召開一次宗教大會,以便大家開誠相見,徐圖改進的方法。

  【奧格斯堡和約】奧格斯堡公會後的十年間,查理五世又因忙於南歐的戰爭而無暇北顧。他為獲得新教徒的助力起見,對於宗教方面不得不採取放任的態度。同時日耳曼各邦贊成路德主張的君主又日有增加。最後查理五世和新教的諸侯有過一次短期的戰爭,但實際上並不怎麼激烈。到1555年時乃有奧格斯堡和約的締結,規定日耳曼皇帝治下的各邦君主、各城市和各騎士,都可以自由決定本地的信仰;不過教會中人如大主教、主教或住持等一旦改奉新教,就必須交出各人管理下的所有財產;至於一般民眾,必須遵奉本邦所定的宗教,否則只有遷地一法;當時他們亦只有兩種信仰——羅馬舊教和路德派新教——可以選擇,此外就別無其他宗教可以崇奉了。

  【信仰自由的缺乏】我們於此可以明白奧格斯堡和約的結果,除各邦君主外,對於一般民眾來說並沒有得到信仰的自由。原來自羅馬帝國末期以來,教會和國家的關係就非常密切,所以這種辦法在當時其實是很自然的。當時人確實想不到信教是可以自由的而且可以不受政府干涉的。以上所述的就是四十年間日耳曼宗教改革運動的經過。

  第二節 瑞士的宗教革命

  【瑞士同盟的起源】路德去世以後的一百年間,西部歐洲各國除義大利和西班牙兩地絕對不受影響外,其他各國的新舊教之爭都是歷史上的主要問題。瑞士、英國、法國和荷蘭諸國都有過一種宗教的革命,因此產生紛擾、戰爭和變化。我們要了解這幾國後來的發展,不能不先述它們宗教革命的經過。現在先述瑞士。瑞士立國於歐洲中部阿爾卑斯山的中間,在中古時代原是神聖羅馬帝國的一部分。13世紀時,琉森(Lucern)湖畔的三個森林州已經組織一種同盟去抵抗哈布斯堡族的侵略,這個小同盟就是瑞士立國的起點。後來其他各州相繼加入同盟,勢力漸大,所以哈布斯堡族併吞瑞士的野心始終不能實現。日久之後,瑞士各州和帝國的關係逐漸疏遠起來,終於1499年脫離日耳曼皇帝的管轄,自成獨立的國家。瑞士同盟最初雖然由日耳曼民族組成,但是後來同盟的領土擴大之後,國內亦有許多義大利人和法國人。所以瑞士人並不是一個界限分明的民族,瑞士同盟的力量和組織也不十分雄厚而嚴密。

  【茨溫利的改革宗教運動】瑞士宗教改革運動的第一個領袖為少年牧師茨溫利(Zwingli)。他比路德小一歲,於1516年時就在蘇黎世(Zurich)湖濱宣傳基督的福音。但是琉森湖畔的諸州深恐失去它們原有的勢力,所以竭力去擁護羅馬的舊教。瑞士的新舊兩派教徒在1531年第一次戰於卡佩爾(Kappel),茨溫利陣亡。各州對於宗教的意見始終不能一致,所以瑞士境內到如今還保持著新舊兩派並峙的局面。

  【加爾文和長老會的起源】瑞士的宗教改革家中,除茨溫利外,還有一個更重要的人物,他的主張在英美兩國的宗教上影響尤大,這就是加爾文(1509年—1564年)。他的運動以日內瓦為中心,現在新教中所謂長老會(Presbyterian Church)一派的組織和主張就是他的成績。他本是法國人,少年時就很受路德主義的影響,篤信新教,後來因為法國政府有壓迫新教徒的舉動,不得已逃往瑞士。不久著了一本《基督教原理》(Institute of Christianity),為闡明新教教義的第一部有條理的著作。他於1540年應聘到日內瓦從事於改良城市的工作,就把教會的事務委託給一班長老去辦理,因此這派的新教徒就有了「長老會」的名稱。後來傳入法國和蘇格蘭的新教都屬於這一派。

  第三節 英國的宗教革命

  【沃爾西的均勢觀念】英國國王亨利八世於1509年即位時,年僅十八歲。當時主持國事的為樞機主教沃爾西(Wolsey),他深信要謀國勢強盛,在於和平而不在於戰爭,要得到和平莫過於維持歐洲大陸上均勢的局面,以免互相侵凌、互相衝突的危險,所以他竭力勸阻英國國王不要參與歐洲大陸上的戰爭。這種均勢觀念為以後歐洲各國外交政策上一個最重要的立足點。

  【亨利八世的離婚案】亨利八世初娶阿拉貢的凱薩琳(Catherine of Aragon)為後,王后只有一女而無子,而且年齡又比英國國王大,所以英國國王由於王儲關係早已有離婚再娶的意思。後來宮女中有一年僅十六歲的安妮·博林(Anne Beleyn),容貌艷麗,英國國王極其愛慕,很想娶她為後,因此離婚的想法更加堅決了。亨利八世命沃爾西勸羅馬教皇准他離婚,教皇不許。於是英國國王大怒,於1529年下令免去沃爾西的官職,又令國會把英國應繳教皇的一部分賦稅取消,同時秘密和安妮·博林結婚,國會亦宣稱此次結婚為合法的。這是英國公開反抗羅馬教皇的第一步。

  【英國叛離教皇的經過】英國的國會又於1534年議決,國內所有教士的職務,應該由國王派人處理,不再隸屬於羅馬教皇;國內所有教會的收入亦概歸國王享有。不久又宣布英國國王為英國教會的唯一首領。因有這種種決議案,英國的教會就完全和羅馬教皇脫離關係了。不過我們要注意,亨利八世並不是一個新教徒。他雖然因為婚姻的關係和羅馬教皇絕交了,但是他並不承認當時新教徒的教義,事實上他曾經壓迫過新教徒。所以英國的宗教改革最初的動機並不在於教義,而在於英國國王的婚姻問題。

  【愛德華六世和新教】亨利八世娶安妮·博林之後,又只生一女而無子,於是他又和新後離婚,再娶簡·西摩(Jane Seymour)為後,乃生愛德華六世。亨利八世當時決定將來去世後應先由愛德華六世繼位。如愛德華六世無後,那麼由第一個王后凱薩琳的女兒瑪麗(Mary)和第二個王后安妮·博林的女兒伊莉莎白(Elizabeth)兩人依次去繼承他為英國的女王。1547年亨利八世去世,愛德華六世即位。幼王在位不過六年(1553年卒),政府中人大都贊成新教的教義,所以他們從歐洲大陸請許多新教徒來英國宣傳新教。國內教堂中的神像和彩色玻璃多被打毀。教會中高級的位置亦多由新教徒來擔任,凡教士均可自由婚娶。這些舉動為英國真正改信新教的開端,引發了此後國內新舊教徒間的許多紛擾。

  【瑪麗和舊教】1553年愛德華六世去世,傳位於他的姐姐瑪麗。瑪麗從小就受舊教的教育,極其信仰舊教。原來當時的英國人大多數還是傾向於舊教的,所以瑪麗要想和羅馬教皇言歸於好並不是一件十分違反民意的事情。後來瑪麗又和西班牙國王查理五世的兒子腓力二世結婚,腓力二世原來是一個篤信舊教的人,因此英國舊教的勢力很有恢復原狀的希望。1554年英國的國會和羅馬教皇的教使果然在形式上恢復了原來的關係。此後四年間,瑪麗就盡力去壓迫國內的新教徒,殺死二百七十餘人,其中以工匠和農民居多,這是英國史上宗教壓迫最殘酷的一次。但是當時被殺的新教徒往往視死如歸,反而使得許多態度不明的人改信新教。瑪麗死後,伊莉莎白和詹姆斯一世相繼即位,一反前王的政策,專以壓迫舊教徒為事,終使英國變為信奉新教的國家。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