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歐洲的宗教戰爭和科學時代的開始
2024-10-08 20:50:51
作者: 約翰·梅西 馬克斯·韋伯 何炳松
第一節 舊教的改良和耶穌會
【特倫特公會的議案】我們在前面已經述及北部日耳曼、英國和瑞士之一部分怎樣叛離羅馬教皇改奉新教的情形,但是西部歐洲的大部分地方還是愛戴羅馬教皇且篤信舊教。羅馬教皇為了自動改良教會並解決教義上的異同,於1545年在日耳曼和義大利交界的特倫特(Trent)召開了一次宗教大會。這次大會差不多開了二十年才告終了(1545年—1563年)。當時議決凡是違反正宗教義的信仰一概禁止,凡是羅馬教會所許可的原理一概尊崇。教皇應尊為教會的元首。凡教徒果能奉行善事,一定可以增加得救的希望;所以倘使和路德一樣單單主張篤信上帝,那就要永受詛咒。古拉丁文本的《聖經》應視為最純正的本子,其他一概不許出版。大會中有人又提議請羅馬教皇編訂一種《禁書目錄》,把舊教徒不應該誦讀的書籍一一著錄,以免誤入歧途。這種目錄屢有增訂,直到20世紀30年代還在繼續發行,為這次大會中一件最有名的議案。
【舊教改良的結果】特倫特公會雖然不能調和新舊教的爭執,但是新舊教徒對於教會種種不滿意的地方亦改良了不少。大會議決,此後凡主教都應該以身作則親自講道,不得再和從前一樣,深居簡出,置一切教務於不顧;凡主教委任境內的牧師都應該慎選賢能,不得濫竽充數。自這次會議以後,教會中人果然比從前改進很多,教會中從前許多腐化的習慣亦因此革除了不少。
【羅耀拉】當時又有一個強有力的團體誕生,專以擁護羅馬教皇和舊教教義為職責,因此舊教教會的勢力更加為之一振,大有中興的氣象。這個團體就是西班牙人羅耀拉(1491年—1556年)所創設的耶穌會(Society of Jesuits)。羅耀拉於1538年召集同志到羅馬城,組成正式的團體,並得到教皇的承認。羅耀拉原是行伍出身,所以對於絕對服從這一層非常注重。凡是耶穌會中人不但對於羅馬教皇應該視同上帝在人間的代表絕對服從,就是對於上級的會員亦應該視同傳達上帝命令的人絕對尊重。教皇若有驅遣,那麼無論道路怎樣遙遠、怎樣困難,亦要冒險前去。現代耶穌會的勢力之所以非常雄厚,就是因為它的組織和訓練都非常嚴密。
【耶穌會的活動】凡是耶穌會中人都絕對以清貧和篤誠的生活自守。他們大部分是牧師,到處宣揚教義、提倡崇拜、感化民眾、代人懺悔。同時他們看到了感化青年的重要性,所以廣設學校,提倡研究,以便培養一班篤信正教的信徒。不久他們的勢力就擴散於歐洲各國的學術界。他們的教授法非常得宜,所以當時就是新教中人,亦往往叫他們的子弟就學於舊教徒所設的學校。他們不但厚植勢力於歐洲各國,而且對於世界各地的傳教事業,亦遠較新教徒活躍。東方的印度、南洋群島、中國和日本,美洲的巴西、秘魯、墨西哥和北美洲,都是他們活動的範圍。我們在前面提及的聖弗朗西斯就是羅耀拉最初的一個同志。新教徒看到耶穌會對於傳道的事業這樣努力,非常慌懼,於是他們就把耶穌會中人看作最危險的勁敵,加以種種極不堪的惡名。其實耶穌會創設的宗旨原本很高尚,會中人的德行亦有可敬的地方,所以新教徒所說的話很不公允。後來耶穌會中人在18世紀時往往兼營大規模的商業,和各國政府發生衝突,遂於1773年為教皇所解散。但是1814年以後這個團體又恢復起來了。
第二節 腓力二世和荷蘭的獨立
【尼德蘭的起源】當時輔助羅馬教皇和耶穌會以阻止新教發展的人,要以查理五世的兒子、西班牙的國王腓力二世最為有力。查理五世因為患痛風的病症,所以人雖然未老,亦不能再處理政務了。他就把哈布斯堡族在日耳曼原有的領土傳給了他的弟弟,把西班牙、米蘭、兩西西里王國[1](Kingdom of the Two Sicilies)和尼德蘭(Netherlands)諸地傳給了兒子。腓力二世於1556年即位之後,擁有西班牙在美洲的財源,聲勢本極煊赫,意料不到國內的困難反而從尼德蘭方面發生了。尼德蘭在當時原分為十七省,涵蓋現代的荷蘭和比利時兩國。北部的居民勇敢耐苦,長於務農,他們因為地勢低下,所以建築石堤,防止海水灌入,開墾了許多沙地。南部的居民長於貨殖,所以南方一帶數百年來工商業都非常發達。這就是荷蘭、比利時兩國未曾分裂以前的情形。
【腓力二世對於尼德蘭的態度】腓力二世在尼德蘭境內的種種措施都很不得當,因此尼德蘭的居民對於西班牙人極其不滿,大有叛離自立的心思。後來腓力二世又主張整頓宗教裁判所的工作,想把反對舊教的教徒完全撲滅了。腓力二世的虐政持續施行了十年,尼德蘭人忍無可忍,於是1566年時有貴族約五百人聯名向腓力二世提出抗議,要求改良。
【阿爾瓦公爵的苛虐】不料腓力二世不但不肯順從民意,反而派以手腕殘酷著稱的阿爾瓦公爵(Duke of Alva)前往統治,希望亂事不至於發生。阿爾瓦公爵自1567年到1573年間統治尼德蘭,非常苛虐,他的軍隊又極其蠻橫無禮,所以尼德蘭在當時已成為一個恐怖的世界。於是尼德蘭人就擁護一個民族英雄來做他們革命的領袖,這就是奧蘭治親王威廉(1533年—1584年)。在西班牙人的眼中,威廉不過是一個潦倒不堪的貴族,哪能帶領一班未經訓練的農夫和漁民來和強大的西班牙對抗呢?
【奧蘭治親王威廉的起事】當威廉興兵起事時,他很得尼德蘭北部諸省的擁護,其中最主要的一省就是荷蘭(現在荷蘭人仍自稱為尼德蘭,但是英國人仍用荷蘭省的名稱去概括尼德蘭的北部,我國通常就沿用英文名稱)。尼德蘭北部的居民純屬日耳曼族,多信新教,從事於農漁兩業的為數較多;南部的居民和法國人同種,多信舊教,從事於工商兩業的為數較多。這是南北兩部後來之所以分裂的主因。戰事初起時,威廉本來失利,後來荷蘭的水手竟戰勝了西班牙的海軍,奪得戰船賣給信奉新教的英國。因此荷蘭和西蘭(Zealand)兩省中的城市都擁戴威廉做總督,為後來荷蘭立國的起點。
【荷蘭共和國的起源】阿爾瓦公爵克復了一部分城市,把市民屠殺了很多,甚至婦女和兒童亦不能倖免,這反而激起了南部舊教徒的公憤,亦起來叛亂。但是這次亂事是暫時的,因為腓力二世改派態度較為平和的總督前來處理時,南部信奉舊教的諸省亦就俯首就範了。因此北部諸省繼續在威廉的領導之下,不願再承認腓力二世為王。1579年北部七省重新組成了一個強固的烏得勒支聯邦(Union of Utrecht),這個聯邦的公約就是後來荷蘭共和國憲法的藍本。兩年之後,荷蘭乃正式宣布脫離西班牙而獨立。不久荷蘭人選舉威廉為世襲的總統。腓力二世深覺威廉其實是荷蘭叛亂的戎首,以為把他撲滅了,亂事自然可以平定,所以西班牙政府宣稱若有人能刺殺威廉,國王一定給以巨額的賞銀和高級的爵位。威廉果然於1584年被人刺死。
【荷蘭的獨立】荷蘭人原來心想英國人或法國人能夠加以援助,但是最終失望了。不過後來英國女王伊莉莎白派兵援助荷蘭,腓力二世大恨,於1588年派遣有名的「無敵艦隊」去攻打英國。這個艦隊在途中被英國人和大風浪擊沉了一大半,因此西班牙人就再沒有餘力去征服荷蘭了。加以西班牙當時雖然財源很大,但是因為軍費浩大,國家幾乎落到破產的境地,所以西班牙想要恢復荷蘭的領土,可說已經無望了。不過西班牙對於荷蘭的獨立,直到1648年才正式承認。
第三節 法國的宗教戰爭
【法國新教的起源】16世紀後半期的法國史,幾乎全是新舊教徒流血紛爭的事跡。法國國王弗朗西斯一世(1494年—1547年)對於宗教的事情原來不很關心,但是他對於新教徒那麼放縱恣肆,以為是褻瀆神明,罪不可赦,因此他就下令禁止新教書籍的流通。約在1535年時新教徒被焚而死的不少,加爾文逃往瑞士就在這個時候。後來弗朗西斯一世的宗教專制日趨極端,竟把住在阿爾卑斯山麓的異端農民殺死了三千多人。弗朗西斯一世的兒子亨利二世(1547年—1559年在位)對於新教尤其反對,因此被焚而死的新教徒計有數百人之多。亨利二世死後,他的第二個兒子查理九世(1560年—1574年在位)即位,年僅十歲,因此義大利佛羅倫斯城中望族出身的母后——美第奇的凱薩琳出來攝行國政。
【胡格諾派教徒和他們的目的】當時新教徒在法國境內已成為一個有力的團體,他們在法國史上被叫作胡格諾派(Huguenots),這個名詞的原意已不可考了。他們所主張的教義和加爾文一樣。他們的首領為科里尼(Coligny),他是一個有勢力的貴族。同時法國南部納瓦爾(Navare)小王國的國王亦贊助他們,這個國王就是日後法國有名的波旁王朝(Bourbons)的始祖。新教徒中既然貴族居多,他們當然免不了想要獲得政治上的權力,因此法國的新教徒不但是一種宗教的團體,而且是一種政治的團體,他們往往以取得政權為主要目的。
【胡格諾戰爭的開端(1562年)】當時舊教徒的首領為吉斯公爵(Duke of Guise),亦是一個有勢力的貴族。他於1562年的某禮拜日經過瓦西鎮(Vassy),看見新教徒千餘人聚會於穀倉中正在做禮拜,他的軍隊進去干涉,雙方大起衝突,徒手的新教徒因此被殺的很多。這次慘殺的消息傳到各處以後,新教徒都憤激起來,因此引發了法國國內三十多年的戰爭和紛擾。雙方手段的殘忍和人心受累的重大,與中古時代英法兩國百年戰爭時的情形差不多。
【聖巴塞洛繆節的慘殺(1572年)】當時法國國王查理九世與母后凱薩琳和新教徒都很交好,新教首領科里尼亦很得政府的信任,掌握的政權幾乎和內閣總理一樣。查理九世很想把新舊教徒聯合成一個團體,同心協力去抵抗西班牙人。不料他的這個聯合計劃竟被舊教首領吉斯公爵用一種極可怕的手段破壞了。舊教徒故意向凱薩琳進言科里尼包藏禍心,應該撲滅。於是他們派人去暗殺他,結果科里尼僅被刺傷而未死。凱薩琳因為知道法國國王和科里尼友誼很深厚,深恐科里尼把她參與暗殺的事情告訴法國國王,於是用先發制人的手段向法國國王謊稱新教徒有陰謀起事的舉動。當時政府和舊教徒決定於1572年8月23日聖巴塞洛繆節(St. Bartholomew’s Day)大舉殺戮國內的新教徒。果然兩天之內巴黎新教徒被殺死的竟達兩千人。各省的舊教徒亦聞風而起,又殺死新教徒萬餘人。這真是人類文化史上罕有的慘案。
【亨利四世改奉舊教】慘殺事件發生之後,法國的內亂再起,加以當時又有爭奪王位的紛爭,國內的情勢更加混亂。最後信奉新教的納瓦爾國王亨利於1589年即法國的王位,稱亨利四世(1589年—1610年在位)。新王即位之後國內敵人很多,加以戰爭經年,國力異常疲憊。他覺得為迎合人心起見,非改奉多數人民所信仰的宗教不可,因此他就於1593年改奉舊教。但是他對於新教徒亦不忘舊情,所以1598年在南特(Nantes)頒布了所謂的《南特敕令》(Edict of Nantes),用法律去保護他們。
【《南特敕令》】根據《南特敕令》的規定,凡加爾文派的新教徒在從前有過新教徒的村鎮,仍可照舊舉行新教的儀式,唯巴黎和一部分市鎮除外。新教徒和舊教徒一樣同享政治上的權利,而且可擔任政府中的官職。新教徒也可保留一部分市鎮建造的炮台,以防禦別人的攻擊。
【黎塞留】亨利四世措置有方,國勢漸振,不幸亦和荷蘭的威廉一樣,正在為國操勞的時候被刺而死。他的兒子路易十三在位時(1610年—1643年),法國的政治家黎塞留(Richelieu)掌握政權,把法國治理成一個極其強盛的國家。他是一個舊教徒,而且由羅馬教皇任命為樞機主教。他為擴張王權、免除危險起見,取消了《南特敕令》中特許新教徒在市鎮築有炮台的規定,以便削減新教徒的實力。此外,他在歐洲國際政治上亦獲得了勝利,關於這一層我們在後面敘述三十年戰爭時再述。
第四節 伊莉莎白時代的英國
【伊莉莎白治下的英國】法國在16世紀時因為國內新舊教徒間有長期流血的戰爭,所以弄得國力非常疲憊。至於當時的英國,正處於女王伊莉莎白在位的時代(1558年—1603年),不但國內太平,而且外來的憂患亦設法排除了。國內的畜牧工商等業莫不稱盛一時,產生一個富有資財的中產階級。海上商業尤其發達,英國的海商足跡幾乎遍於世界,尋找航路,劫掠西班牙的商船和殖民地,有時亦經營販奴的事業,把非洲的黑人賣到美洲去。人民的起居飲食都比從前舒適多了。歐洲的酒和美洲的煙都風行一時。不過吃飯的器具雖然有盤、匙和刀,但還是以手指為主要的工具,因為當時他們還不知道用叉。伊莉莎白時代亦出現了許多著名的著作家,如莎士比亞、培根、斯賓塞等都是英國學術史上的冠冕;詩歌、戲劇和科學都非常發達。關於這一點我們在後面再詳加敘述。
【英國國教的成立】1558年女王瑪麗去世時,英國的政府又成為一個新教的政府。伊莉莎白原極傾心於新教,但是她不贊成加爾文所主張的長老會組織,而仍舊保留許多舊教的特點,例如舊教中主教和大主教等的制度仍舊保持著。這就是現代新教中所謂聖公會(Anglican Church)一派,它的地位剛好介於新教的路德派、加爾文派和舊教中間,簡單地說,就是一種兼有新教精神和舊教形式的基督教。至於蘇格蘭的新教則純屬於長老會一派。
【舊教徒的反叛】當時英國國內仍舊有許多舊教徒希望把伊莉莎白推翻,把舊教重新恢復起來。他們暗中擁戴蘇格蘭的女王瑪麗·斯圖亞特(Mary Stuart)。後來蘇格蘭人因為瑪麗的行為不正,有殺夫的嫌疑,就把她驅逐出國。她逃到英國求救於伊莉莎白,伊莉莎白就把她軟禁了起來。但是舊教徒的活動並沒有停止,他們於1569年在英國的北部大舉起事,目的在於釋放瑪麗去繼承蘇格蘭的王位。同時羅馬教皇亦下令驅逐伊莉莎白於教會之外。幸而當時舊教徒所盼望的法國和西班牙的援助都不能實現,法國國王查理九世正和國內新教的首領科里尼交歡,西班牙的腓力二世也正在應付尼德蘭的亂事,都無暇來對付英國,因此英國的內亂不久就平定了。後來舊教徒又想以愛爾蘭(Ireland)為大本營,派兵前去占領,結果仍被伊莉莎白的軍隊打敗。
【英國和西班牙的破裂】舊教徒的起事雖然屢次失敗,但是他們仍舊一面希望得到西班牙的援助,一面希望瑪麗能夠繼承蘇格蘭的王位。伊莉莎白為剷除禍根起見,於1587年把瑪麗殺死。西班牙的腓力二世為了貫徹他那光復舊教的政策,於1588年派他的「無敵艦隊」進攻英國。這支艦隊駛進英吉利海峽以後,忽遇暴風,英國的海軍又隨後追去,結果西班牙一百二十艘戰船中只有五十四艘能夠逃回本國。
【腓力二世政策的失敗】西班牙國王腓力二世於1598年去世,他恢復舊教的政策可謂完全失敗。英國自從打敗無敵艦隊以後,即成了新教的國家。法國國內宗教戰爭終了之後,新國王又很寬待新教徒,不願再容西班牙的干涉。腓力二世的領土中又有信奉新教的荷蘭從此立國於歐洲西部而為強盛的國家。至於西班牙本國,亦因為腓力二世措施失當、連年戰爭,國勢大大衰落。美洲的金礦開發已盡,所以海外的財源亦日益枯竭。因此自從腓力二世去世之後,西班牙就由第一等的強國降為第二等的國家了。
第五節 三十年戰爭
【三十年戰爭的開始】新舊教徒間最後一次大衝突,就是17世紀上半葉在日耳曼境內所進行的「三十年戰爭」(1618年—1648年)。原來日耳曼境內自從1555年的奧格斯堡和約締結以來,新教徒的人數日有增加,新教諸侯對於教會財產的劫奪又持續不止。波希米亞甚至奧地利境內亦有不少新教徒,這在哈布斯堡族諸皇帝和耶穌會中人看來,確實有點危險。波希米亞於1618年決定,歡迎由巴拉丁伯爵的領地上一位篤信加爾文教義的諸侯來即王位。但是新王入國僅過了一個冬季就被日耳曼的皇帝逐出國外。這個舉動在新教徒看來是一個很大的失敗,於是信奉新教的丹麥國王就出來干涉,他在日耳曼境內轉戰了四年,終於1629年為日耳曼皇帝的名將華倫斯坦(Wallenstein)所敗,逃歸國中。
【交還教產的命令】日耳曼的皇帝看到舊教徒的軍隊迭次戰勝波希米亞和丹麥的軍隊,膽氣因此大壯,乃於1629年下達一個交還教產的命令,規定凡日耳曼境內的新教徒在奧格斯堡和約以後從舊教徒那裡奪來的資產一概交還給舊教徒,而且新教徒中唯有路德一派可以舉行禮拜的儀式,其他各派一律禁止活動。當華倫斯坦正想實施這個命令的時候,瑞典國王南下干涉,國內的政局忽然為之一變。
【瑞典王國的起源】歐洲北部斯堪地那維亞半島上日耳曼民族所建立的挪威、瑞典以及日耳曼以北的丹麥三個小王國,大概都立國於中古初期查理曼在位的時代,為時已經很久。不過它們向來與歐洲大陸的政局沒有很大的關係,所以我們在前面沒有去提及。直到1397年這三個王國聯合成一個卡爾馬同盟(Union of Calmar),同奉一個君主。當日耳曼境內宗教革命將要發動的時候,卡爾馬同盟因為瑞典脫離而忽然破裂。瑞典獨立運動的領袖為古斯塔夫,他本是貴族出身。瑞典獨立之後,他就於1523年被選為瑞典的國王,同年新教被引入瑞典。於是政府中人沒收教會的領土,壓服國內的貴族,因此瑞典就逐漸成為一個極其隆盛的國家。
【古斯塔夫二世入侵日耳曼】當舊教徒正在三十年戰爭中戰勝新教徒時,瑞典國王古斯塔夫二世忽然帶領軍隊南侵日耳曼,他一面想解放日耳曼境內的新教徒,一面亦想在日耳曼境內得到一塊領土。他在萊比錫(Leipzig)附近果然大敗日耳曼舊教同盟的軍隊。此時華倫斯坦再行招募新軍,於1632年和瑞典國王大戰於呂岑(Lützen),瑞典軍又大勝日耳曼軍。但是古斯塔夫二世卻因為深入敵軍戰線,竟為敵兵所殺。不過瑞典的軍隊並沒有撤退,仍舊在日耳曼境內到處騷擾。至於以殘忍著稱的華倫斯坦亦於1634年被部下刺死。
【黎塞留的加入】此次戰爭到此本可以結束了,但是法國名相黎塞留為擴張法國的勢力,竟又派遣法國軍隊前往日耳曼和哈布斯堡族的皇帝為難,於是1635年時戰端重起。法國、瑞典、西班牙和日耳曼的軍隊因此又紛爭了十餘年,日耳曼的元氣因之更是大受損傷。
【威斯特伐利亞和約】參加這次戰爭的人很多,他們的目的又各不相同且互相衝突,所以和約的締結非常困難。各國的代表差不多磋商了四年之久,才於1648年在威斯特伐利亞簽訂和約。和約中規定奧格斯堡和約中所特許的信教自由,應該包括日耳曼境內的加爾文派。凡新教諸侯在1624年以前所占有的領土均得照舊保留,各邦的宗教亦仍由各邦君主自行決定。日耳曼境內各邦都得和境內或境外的各國締結條約,這種規定實際上把神聖羅馬帝國解散了。日耳曼北境的一部分地方割給瑞典,不過在名義上仍舊為日耳曼帝國的一部分,因為瑞典此後在日耳曼公會中享有三個表決權。日耳曼皇帝把梅斯(Metz)、凡爾登(Verdun)、圖勒(Toul)和阿爾薩斯(Alsace)的權利割讓於法國。最後和約中正式承認荷蘭和瑞士的獨立。
【日耳曼所受戰爭的影響】日耳曼在這次戰爭中受到的壞影響真是一言難盡。鄉村完全被毀的數以千計,各地人口有減少二分之一或三分之一的,一般人民因飢餓或軍人肆虐而死於非命的或流為匪盜的不計其數。因此日耳曼直到18世紀末年,還是一個民窮財盡、文化貧瘠的國家。
第六節 科學時代的開始
【新科學】當三十年戰爭正在進行的時候,歐洲西部亦有一部分人埋頭於實驗室中,專心致志地從事於科學研究。他們研究所得的結果竟把我們的世界完全改造了,他們的力量真比自古以來所有戰爭的力量要大很多倍,所以雖然我們現在對於三十年戰爭中的英雄早已忘卻了,但對於這少數的學者仍舊念念不忘,加以崇拜。這一班學者之所以能夠改造世界,就是因為他們能夠用一種新方法來研究宇宙中的事物。他們覺得歐洲中古以來各大學所有的書籍中,往往含有未經證實的學說,不可置信。他們以為要謀學術的進步,絕不可鑽在故紙堆中去做古人的奴隸,必須親自動手去實驗,加以思考和調查,然後去尋出自然的規律。他們的這種方法就是我們現在所謂的科學方法,用這種新方法得到的結果就是我們現在所謂的新科學。
【哥白尼的發現】波蘭的天文學家哥白尼(1473年—1543年)於1543年出版了一部著作,其中他反駁當時各大學中太陽和恆星圍繞地球旋轉的主張。他說太陽其實是宇宙的中心,地球和行星都圍繞它而旋轉;至於恆星之所以好像環繞地球,是地球在地軸上自動旋轉的緣故。他的這個學說就是現代舉世公認為正確的日心說,但是在當時,無論是新教徒還是舊教徒,都以為這是違反《聖經》的邪說,非打倒它不可。
【伽利略】不久又有一個義大利的科學家名叫伽利略(1564年—1642年)於1610年用一個小小的望遠鏡看到了太陽表面的黑點,他以為這些黑點足以證明亞里士多德主張太陽完全不變的學說其實是不對的;而且證明了太陽亦有自轉的運動。他又在比薩斜塔上擲下物體,證明亞里士多德關於百磅重的物體落下時比一磅重的物體落下時要快一百倍的話其實是無稽之談。當時大學中人和教會中人都以為他的新說離經叛道、貽誤青年,所以叫宗教裁判所把他監禁起來,而且禁止他的學說。
【培根的理想國】同時英國亦有一個極偉大的新學者弗朗西斯·培根(1561年—1626年),他常常於公務之餘,著書立說,以說明人類怎樣能夠增進他們的知識。他對於推翻師說和依據實驗的新科學最為主張。他說:「我們就是古人,並不是那班生活在世界尚幼、人類尚愚的時代的人。」他晚年著了一本未完成的書叫作《新亞特蘭蒂斯》(New Atlantis),書中描寫了歐洲的航海家在太平洋上所發現的一個理想的新亞特蘭蒂斯島。島上有一個理想的國家,這個理想國中最主要的機關為所羅門院,這是一個大規模的科學研究院,以研究學術、改良人類狀況為宗旨。培根死後五十年,英國政府在倫敦所建立的皇家學會,就是培根這種理想的實現,到如今還不失為英國學術研究的中樞。
【科學研究所的建立】科學研究所的設立要以義大利為最早,後來英國有皇家學會的設立,法國有法蘭西學院的設立,其他各國如日耳曼和美國等亦先後設立同樣的機關。這真是世界史上空前的創舉。他們的目的和希臘的學校或中古的大學都不相同,主要目的在於新知的獲得,不在於舊學的討論。從此以後,歐洲學術的進步一日千里,因此而產生一種改革的精神,為現代西方文化日有進境的原動力。
[1]由歷史上的那不勒斯王國和西西里王國組成。——編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