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中古時代的英國和法國
2024-10-08 20:40:42
作者: 何炳松
第一節 諾曼第人入侵英國
【諾曼第人入侵以前的英國】盎格魯人和撒克遜人征服不列顛,以及他們改信基督教的情形,我們已經述及了。到9世紀時又有北蠻屢次侵入,為撒克遜阿爾弗雷德大帝(Alfred the Great)所敗,後來北蠻又於1017年入統英國,但是其王位不久後仍由撒克遜人愛德華(Edward)所繼承。當愛德華去世時,法國國王治下一個最有勢力的諸侯渡過英吉利海峽征服了英國,自立為王,這在英國史上為一件極重要的事跡,入侵的領袖就是法國諾曼第(Normandy)公爵威廉一世。
【中古時代的法國】法國在中古時代原是西法蘭克王國的領土,國內分成許多公國和伯國,各有城堡和軍隊,心目中絕無所謂的國王。10世紀時有一部分大封土如諾曼第、法蘭西、勃艮第等,往往能人輩出,幾乎如同獨立的國家。其中以911年時北蠻民族所建立的諾曼第公國最為強大和重要。北蠻由北歐南下定居於法國西北部以後,就改信基督教且受法國文明的同化,成為法國最開明的區域。入侵英國的威廉一世就是此地的公爵。
【黑斯廷斯戰爭】諾曼第公爵威廉究竟為什麼入侵英國,已不可考。我們所能知道的就是在1066年時他率領軍隊渡過英吉利海峽,和英國的軍隊大戰於黑斯廷斯(Hastings)。諾曼第的騎兵和弓箭手大敗英國人,於是英國一部分有勢力的貴族和主教承認威廉為王。這一年的聖誕節,倫敦城(London)開門投降,由貴族公舉他做正式的國王,稱威廉一世。
【威廉一世的政策】威廉一世即英國王位後,宣稱凡在黑斯廷斯戰爭前不願和他聯合的貴族所擁有的領地一概沒收;不過倘使他們能夠承認他為國王且願做附庸,那麼他們仍可以保有從前的領地。至於在戰場上曾經和他為敵的人,所擁有的領地絕對沒收,再分給諾曼第和英國的盟友。威廉一世又宣稱不欲改變英國向來的習慣,凡事都照愛德華舊例辦理。他也繼續維持從前撒克遜諸王所設立的賢人會議(witenagemot),以貴族和主教充當議員。他分配封土時故意把封地分散開來,不使其集於一處,以免產生尾大不掉的流弊。最後他為獲得小地主的擁護起見,下令國內所有的大小地主都應直接向他宣誓盡忠,免得國內大權由少數大諸侯把持。
【諾曼第人入侵的結果】威廉一世入侵英國不只是王朝的變更,還為英國加進了一種新元素。諾曼第人移民英國的數目雖然不得而知,但是一定不少。他們的加入在英國的習慣上和政治上確曾產生了很大的影響。過了一百年,不但英國的貴族和主教多屬諾曼第人,就是建築家、商人和紡織工人亦多是從諾曼第渡海遷來的,他們逐漸和英國人同化,因此英國的民族較從前更有精神且更加活潑了。
第二節 金雀花王朝的英國
【亨利二世(1154年—1189年在位)】自從威廉一世去世以後,英國國內的秩序混亂了六十年。所以當1154年金雀花王朝(Plantagenets)的第一個君主亨利二世(Henry Ⅱ)即位時,國內的境況很壞。他一面要盡力恢復國內的秩序,一面又因為祖產和婚姻的關係,在法國擁有很大的領土,不得不分心去維持它。他為消弭國內的紛爭起見,乃創設法院,命法官定期巡行各地審理案件。並制定了大陪審官的制度,以便對刑事犯和擾亂和平的人提起公訴。不過現代英美法制中十二個陪審官制度卻是百年後才興起的。當時法官的判決書往往以英國的習慣為根據,而不以羅馬法律為根據,現代英國普通法的基礎就此建立起來了。
【金雀花王朝的法國領土】亨利二世費了大部分的時間去治理法國的領土,實際上英國國王在法國所擁有的領土比法國國王所擁有的面積還要大。亨利二世的父親喜歡戴金雀花,所以他建立的王朝就叫作金雀花王朝。亨利二世即英國的王位後,為人精明強悍,很能努力於國外領土的整頓,這在法國君主看來當然難以容忍。所以腓力·奧古斯都(Philip Augustus)即法國王位後,就一意以制服國內諸侯為事,對於金雀花王族的領土尤加注意。
【法國領土的喪失】亨利二世去世以後,其子理察一世繼位(1189年—1199年在位),為人勇而無謀,長於用兵而短於治國;曾經統率過一次十字軍,回歐後就和法國開戰,戰事未了而死。理察一世死後,他的弟弟約翰繼位(1199年—1216年在位)。約翰為英國史上著名的昏君。法國國王腓力·奧古斯都就乘機行使封主的職權,把英國所擁有的法國領土除西南一隅外全部收回。
【《大憲章》(1215年)】約翰在位時最重要的事跡就是頒布了《大憲章》。原來約翰很想招募新軍前往法國去恢復領土,但是國內的諸侯極恨他的暴虐,所以藉口不負國外戰爭的責任,反對出兵。最後一部分貴族於1215年在倫敦附近強迫約翰頒布了一種憲章,以便一面限制國王非法的行動,一面規定人民應享的權利。約翰所頒布的《大憲章》為世界政治史上最有名的一種史料。其中規定國王應該尊重諸侯的權利,諸侯亦應該尊重附庸的權利,國王不得再有壓迫城市的舉動;對於商人和農民,亦不得因微小的罪名就奪取他們的商品和農具;國王不得大會議的同意不許徵稅;大會議議員應由高級教士和貴族充任。《大憲章》中尤其重要的一條,就是國王對於自由民除非立即交給法院加以審訊,否則不得任意逮捕、監禁或剝奪其財產。這是現代民權最重要的一種保障,亦是現代所謂立憲政體最主要的精義,所以《大憲章》到如今還是英國憲法上最重要的一部分。
【威爾斯和蘇格蘭併入英國】13世紀以前,英國國王在國內所擁有的領土只是大不列顛島的一部分。西部的威爾斯和北部的蘇格蘭當時還各自獨立,不附屬於英國。直到英國國王愛德華一世在位時代(1272年—1307年),才於1282年把威爾斯收入版圖。至於蘇格蘭,則自愛德華一世以後和英國爭持了三百年,直到1603年蘇格蘭國王詹姆斯一世(James I)入為英國國王以後,兩國才言歸於好;再過一百年,兩國乃正式合併。不過蘇格蘭人的姓氏和習慣到如今還自成一家,和英國人不很相同。
【國會的起源】自13世紀末年以後的一百多年間(1272年—1377年),為英國國會制度逐漸興起的一個時代,這是現代立憲國家最重要的一種代議機關,亦是現代世界各國立法機關的模範。原來英國在撒克遜時代就已有一種賢人會議,由國王時時召集國內的貴族、主教和住持聚集一處商議國家大事。諾曼第人入侵以後,賢人會議乃蛻演為大會議。愛德華一世的父親在位時,英國才有第一次國會的召開,而且第一次有平民的代表參加。平民議員通常代表多數人民的利益和意見,所以國會的地位更加重要。當時國會議員除貴族和教士外,每郡選出紳士兩人,每城選出公民兩人參與討論。
【模範國會】愛德華一世即位之後,他就繼續實行這種辦法,因為當時的市民逐漸富有,國王為籌集政費起見,不得不請教他們。而且英國國王對於國家大事的決定,亦很想徵得國內各階級的同意。所以自從1295年「模範國會」(Model Parliament)召開以後,英國平民的代表就始終和教士及貴族兩個階級共同列席於國會。
【國會權力的發展】英國國會最初就主張在允許納稅以前,國王必須先把民眾的痛苦解除了才可。從前國會的會場沒有固定的地點,由國王隨地召集起來。自從愛德華一世以後,國會就確定在威斯敏斯特(Westminster)城中召開,現在此城已成為倫敦城的一部分。愛德華二世在位時,國會於1322年宣布,凡關於國王、王儲、國家和人民等的重要事件,必須由國王得「教士、貴族和國內平民的同意」後加以考慮,才得決定。五年後國會竟決議,把無能的愛德華二世廢掉,而立愛德華三世為國王。新王即位之後,因為常和法國發生戰爭,軍費浩大,所以不得不年年召開國會商量籌款的辦法;而且為便於得款起見,國王對於國會的請求往往應允。他亦宣稱不得教士、貴族和平民的同意,絕不頒布新法。從此英國國會的權力逐漸擴大,最終凌駕於國王之上。
【上下兩院的制度】同時英國國會亦逐漸分為上下兩院。上院為貴族院,以主教和貴族充任議員;下院為平民院,由各鄉紳士和各城市民代表組成。此後英國的國會已由中古式的機關變為現代式的機關了。
第三節 英法兩國間的百年戰爭
【英國國王愛德華三世要求法國王位】在金雀花王朝時代,英法兩國因爭奪領土曾有長期的衝突,結果英國在法國的領土喪失了一大部分。關於這一點,我們在前面已經述過。此後兩國相安無事了許多年。但是到英國國王愛德華三世在位時(1327年—1377年),法國的舊王朝忽告絕嗣,於是愛德華三世就以法國國王外甥的身份要求兼領法國的王位,因此又引起了兩國間長期的戰爭,就是歷史上所謂的「百年戰爭」。
【克雷西之戰】法國人不允英國國王的要求,自己另立國王,於是1346年愛德華三世就統率軍隊渡海在諾曼第登岸,沿途蹂躪,溯塞納河(Seine)向巴黎而進。最後兩軍大戰於克雷西(Gressy),法國的騎兵竟大敗英國的弓手。十年後英國軍隊又侵入法國,大敗法國的騎兵。法國國王約翰二世被擄到倫敦。
【英國國王始終不能征服法國】但是愛德華三世始終不能征服法國。法國國王查理五世在愛德華三世去世(1377年)以前,已經把英國人所占領的地方恢復了一大部分。愛德華三世死後三十年,兩國的戰事幾乎完全中斷。但是法國所受的損失比英國大,因為所有戰事都是在法國境內進行的,而且所有士兵在戰事停止時往往成群結隊專以劫掠為事。
【瘟疫(1348年—1349年)】戰爭的危害本已很大,到1348年又有一種瘟疫出現於歐洲一帶。瘟疫所到之處,死亡枕藉。是年4月瘟疫傳到佛羅倫斯,8月間又傳到法國和德國,再到英國。次年瘟疫已遍及各地。這種可怕的瘟疫和天花、霍亂等一樣,據傳是從亞洲傳到歐洲的。凡染疫的人往往兩三天內就死。相傳英國的人民因染疫而死的竟達人口的一半。歐洲各地的死亡人數亦和英國差不多。這就是西方史上所謂的「黑死病」。
【英國農民的叛亂(1381年)和農奴的消失】當時英國的農民階級亦頗露不滿的意思。原來此前英國的農民都是農奴,而且國內亦有新工可雇。自從黑死病爆發後,農民人數大減,工價因之日高,而農民工作的需要亦因之加大,因此國內的農奴漸覺從前地主所要求的徭役和稅捐實在太不公允。於是1381年,各地農民都起來反抗過重的苛稅,把教士和貴族的別墅和莊屋燒毀了不少。這次農民的叛亂雖然沒有什麼成績,但是農奴制度卻從此日漸消失了。此後農奴都逐漸用金錢去代替從前的徭役。再過六七十年,英國的農民逐漸解放,完全變成自由民了。
【威克利夫(1325年—1384年)】農民叛亂的主使人當時以威克利夫(Wycliffe)為首。他本是牛津大學的教師,曾經努力於教會的改革,組織一種「簡樸牧師」的團體,專向民眾去宣傳教義。他為宣傳便利起見,把拉丁文的《聖經》譯為英文。後來他因為受到羅馬教皇和教士的反對,竟進一步宣稱教皇並不是教會中合法的領袖。他其實是宗教改革的一個先驅,為一百五十年後路德改革宗教的啟發者。
【百年戰爭的重起(1415年)】自從英國國王愛德華三世死後,英法兩國間的戰事差不多停止了四十年。到1415年時戰端再起,英國國王亨利五世統率弓手又大敗法國的騎兵於阿金庫爾(Agincourt)。十五年後英國人竟征服了羅亞爾河以北的領土。至於河以南的領土,雖然大部分仍在懦弱無能的法國國王查理七世的手中,但是英國人的勢力很有向南拓展的趨勢。
【貞德(1412年—1431年)】當英軍正在圍攻奧爾良(Orleans)時,法國忽有一個篤信宗教的農家女子名叫貞德,宣稱曾經聽到一個聲音叫她負起救國的責任。她於是穿上軍裝,騎一匹馬,得法國國王的允許,帶領一萬士兵去解奧爾良的圍。她果然大敗英國人,並於1429年擁護法國國王查理七世到蘭斯(Rheims)去行加冕禮。她本想就此回家,因法國國王不許,於是再戰英軍,屢得勝利。但是法國士兵終以受女人的統率為恥,因此故意讓她落入英國人的手中。英國人乃加以信奉巫術的罪名,於1431年把她燒死於魯昂(Rouen)。
【英國喪失在歐陸上的領土】貞德雖死,但是激起了法國人同仇敵愾的精神。加以英國國會明知這次戰爭難以獲勝,所以對於軍費的供給不很熱心,因此英國的實力大為削弱,不斷失敗。英國軍隊終於1450年退出諾曼第;三年之後,法國南部一帶亦重返法國國王的手中,百年戰爭就此告終。而自從諾曼第人侵入英國以來,英國能否兼領法國土地的問題,亦就此得到解答了。
第四節 百年戰爭後的英國和法國
【英國的玫瑰戰爭和都鐸王朝】百年戰爭終了之後,英國國內又有兩大王族因爭奪王位而引發了三十年的內亂(1455年—1485年),這就是愛德華三世的後裔蘭開斯特(Lancaster)和約克(York)兩大族間爭奪英國王位的戰爭。因為這兩族的人一用紅玫瑰、一用白玫瑰做徽章,所以亦叫作「玫瑰戰爭」(the Wars of the Roses)。當時兩方都各得一班有財力的大族加入戰爭,所以兩方都是陰謀百出,暗殺橫行,我們在此不細述了。兩方的苦爭直到1485年愛德華三世母族方面的亨利七世即王位之後,才告終了。亨利七世為都鐸(Tudors)族人,所以他創立的英國王朝就叫作都鐸王朝。自從玫瑰戰爭以後,英國國內的貴族或陣亡或被殺,減少了一大半,因此國王的權力大大增加,而亨利七世以後的百餘年間,都鐸諸王的勢力往往凌駕於國會之上,從前愛德華所建的自由政府就此暫時消亡了。
【法國的三級會議】當英國的國會正在發展的時候,法國人亦組織了一個國會叫作「三級會議」(Estates General),由市民、教士和貴族三級的代表組成。在百年戰爭時,三級會議亦常常召開,但是法國的三級會議始終和英國的國會不同,不能強迫法國國王承認在徵稅以前應得到三級會議的同意。
【法國始設常備軍(1439年)】法國國王在百年戰爭將結束時,因有常備軍的設置,所以勢力大增。法國封建時代的軍制早已消失,就在百年戰爭以前,國內的貴族亦早已用金錢代替出兵的義務,軍隊的供給已經不是封建時代的條件了。不過兵士因為軍餉無定,往往對國人和仇敵都加以同樣的劫掠。1439年時,三級會議議決,國王為維持軍隊防守邊疆起見,得以徵收一種國稅,叫作人頭稅。這是各級會議一個很大的失策,因為此後法國君主不但統有軍隊,而且擁有永遠徵稅的權力,稅率可以任意提高。他和英國國王不同,不必每年召集國會議員決定徵稅的數目。
【路易十一擴張王權】法國君主想要建立一個強有力的國家,當然不得不先削減貴族的權力。法國貴族雖然早已不許鑄造錢幣、自置軍隊或者直接徵稅,但是當百年戰爭告終時,有一部分貴族的勢力還是很大的。路易十一在位時(1461年—1483年),才用精明陰險的手段把國內貴族的勢力設法削減。從此法國的主權大為擴張,直到三百年後大革命時方才瓦解。
【英法兩國各建強有力的政府】總而言之,英法兩國自從百年戰爭終了之後,反而都變成了更強盛的國家。兩國的君主都能把國內的貴族勢力設法破壞,把封建制度的危險設法消除,因此國王的權力常有增加。加之工商各業逐漸發達,人民財富日增,政府的歲入亦足以應付政費和軍費,國內的秩序既然有相當的軍隊去維持,國王的權力就不再和從前一樣,要靠諸侯的擁護了。總之,英國和法國至此都變成了現代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