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 歐洲的文藝復興和商業的復盛
2024-10-08 20:40:45
作者: 何炳松
第一節 文藝復興時期的義大利
【義大利的城市和文藝復興】12、13世紀時北部歐洲城市生活的發達,我們在前面已經述及。此後二百年間,英法兩國有百年戰爭的紛擾,南歐方面,義大利諸城市在建築和美術上都有特殊的發展。諸城市中的人文學家把久已失傳的希臘和羅馬的知識重新恢復,學問、繪畫、雕刻、建築等都有很大的進步,所以後代史學家就叫這一時期的歐洲史為「文藝復興」,而義大利就是文藝復興的發源地。原來義大利的城市和古代希臘的城市一樣,都各自獨立為一種小城邦,各有其特殊的生活和制度。其中有一部分如羅馬、米蘭、比薩諸城在羅馬帝國時代本已很重要,其餘如威尼斯、佛羅倫斯、熱那亞諸城直到十字軍時代方才興起。14世紀時的義大利大致可以分為三個區域:南部為那不勒斯王國;中部橫貫義大利半島的為教皇的領土;北部和西部為許多城邦所在地,這就是文藝復興的中樞。
【威尼斯和東方的關係】義大利北部各城市中以威尼斯最為有名,它在歐洲文化史上和法國的巴黎或英國的倫敦一樣重要。它的位置在亞得里亞海的西北端,離大陸約二里的許多小島上,島外有一條狹長的沙洲足以阻擋海上的風浪。它在十字軍興起以前已經從事國際貿易,後來向東發展,在東方亞洲西岸一帶占有領土,同時向西擴充勢力於義大利的大陸上。威尼斯的勢力在1400年時最為龐大,總計有人口二十萬,在當時確實算很大了,往來於地中海上以運輸東西方產品的商船共計三百隻,有戰船四十五隻、水兵一萬一千人,聲勢浩大,一時無兩。但是自從15世紀土耳其人攻陷君士坦丁堡和東印度航路被發現之後,威尼斯就不能繼續壟斷東方的商業了。它的地位雖然仍很重要,但是勢力已大不如前。威尼斯常常和義大利其他各城市互爭雄長,和熱那亞的爭持尤為激烈。城中有一個上議院、一個十人會議和一個公爵,組成一種共和式的政府,實權操控在一班富商的手中。
【義大利的專制君主】當時義大利諸城市間不但有互相爭鬥的情形,而且各城市的政府往往落入專制君主的手中,專為自身和親友謀利益。文藝復興時期的專制君主有許多禍國殃民、濫施淫威的故事流傳下來。因為這班專制君主大多不是正統王族出身,所以為了維持自己的地位,對於國內的叛亂和鄰邦的覬覦都不得不格外注意。因為有這種環境,所以當時政界中人都以鉤心斗角和縱橫捭闔為能事。不過也有許多專制君主努力於整頓吏治和提倡文藝等事業。
【佛羅倫斯】佛羅倫斯的歷史和威尼斯大不相同。它是一個共和政府,城內各階級中的人都享有參政權,因此城邦的憲法常常變更,各黨的爭鬥亦非常激烈。一黨得勢,其他黨中的人在國內就沒有立足的餘地,此盛彼衰,循環不息。到15世紀中葉時,城中政權操控在大族美第奇(Medici)的手中,凡議員的選舉和官吏的任免基本上都由這族人暗中操縱。這一族中最有名的一個就是洛倫佐(1448年—1492年),在他執政時,佛羅倫斯的形勢非常隆盛,美術和文學的發展獨步一時。
【羅馬】在威尼斯和佛羅倫斯極盛時代,羅馬教皇所居的羅馬城亦經歷了一次大變化。原來羅馬教皇曾移居於法國阿維尼翁多年,隨後四十年間阿維尼翁和羅馬兩地各選教皇,有了互爭正統的糾紛,這種環境當然不利於羅馬城的改良。後來到佛羅倫斯極盛時代,教皇才有餘力去恢復羅馬城的光榮。他們召集各處的建築家、美術家和文學家來建造宏大美麗的宮殿和圖書館,拆毀舊式的聖彼得禮拜堂,另造一個穹隆頂的新建築。從前舊式的拉特蘭宮(Lateran)本是千年來羅馬教皇的公署,教皇自阿維尼翁移歸羅馬後亦逐漸廢棄不用,另於聖彼得禮拜堂右側造一新宮,這就是現代羅馬教皇所居的梵蒂岡(Vatican)。宮中大小房間無數,牆壁上都裝飾有文藝復興時期名家的繪畫和雕刻,為世界上罕見的精品。
第二節 文藝復興時期的美術
【義大利美術的發達】中古時代歐洲建築家的作品和哥德式大禮拜堂中種種驚人的雕刻,以及光耀奪目的彩色玻璃窗等,我們在上面都已述過。但是到14、15世紀時,義大利的美術非常發達,散發出了一種空前的異彩,到如今還不失為世界美術的標準。15世紀時佛羅倫斯為美術活動的中心,當時所有偉大的雕刻家、繪畫家和建築家都是佛羅倫斯人或者在此地完成了他們的傑作。自從洛倫佐於1492年去世之後,因為無人鼓勵,美術活動的中心就從佛羅倫斯移到羅馬了。
【達·文西、米開朗基羅(1)、拉斐爾】文藝復興時期的美術到16世紀時乃達到最高點。當時美術名家很多,最著名的為達·文西(1452年—1519年)、米開朗基羅(1475年—1564年)和拉斐爾(1483年—1520年)三個人。達·文西和米開朗基羅兩人對於建築、雕刻、繪畫無一不能且無一不精,他們的作品的偉大和優美真是難以用言語形容。拉斐爾和米開朗基羅各有繪畫、雕刻和壁畫等作品保留下來,我們一望便可知他們在世界美術史上所處的地位何等重要。至於達·文西的作品,留傳下來的較少,但是因為他的多才多藝,長於創作和新法的應用,所以他在當時美術界的聲譽比拉斐爾和米開朗基羅兩人還要大。16世紀時美術中心除羅馬以外,要算威尼斯了。此地的美術以繪畫最為著名,而繪畫中以熱烈的色彩為其特點。威尼斯最有名的繪畫家就是享壽很長的提香(約1489年—1576年)。
【北歐的繪畫】北部歐洲的美術家震撼於義大利美術的威名,往往南來留學,學成後就歸國成為名家。義大利繪畫發達一百年後,佛蘭德斯的凡·艾克(Van Eyck)兄弟(約生於14世紀末年,死於15世紀中葉)不但畫得和義大利人一樣精美,而且他們發現了一種新的混色法,比義大利人所用的還要好。16世紀時,德國亦有丟勒(Dürer)和賀爾拜因(Holbein)兩大繪畫家,他們的作品與拉斐爾和米開朗基羅的作品不相上下。
第三節 亞歐商業的復興
【中古時代亞歐商業的比較】亞歐兩洲的商業貿易,自從中國張騫西通月氏以後,就已由中亞粟特一帶的商人為媒介,開始往來了。當時商品以中國的絲織品和東方的香料為主。上古時代以來安息和波斯之所以始終和羅馬相爭,一部分是由於領土和宗教的衝突,一部分亦由於中亞商人從中作祟。關於這幾點我們在前面已經述過。到了中古初年,亞歐兩洲各有北方蠻族的南下,不久又各有阿拉伯人的興起為難,此後千年間又有突厥人和蒙古人的屢次西進,一直把東亞和西歐的交通隔絕起來了。當時國際商業多操控在阿拉伯人的手中,而歐洲人又因中古初期社會混亂,無力購買東方的奢侈品,所以當時中國和西亞的商業雖因有水陸兩道而盛極一時,但歐洲的商業卻只限於本地的各城市之間。
【歐洲商業的復興】到了10世紀時,亞洲的伊斯蘭教帝國雖已衰落,但阿拉伯人的商業卻因為有北非和南歐一帶做他們的市場,所以繼續發展。同時歐洲南部義大利的商人亦因地處轉運中心,受阿拉伯商人之賜,而大得其利。歐洲的商業到此乃逐漸復興。後來義大利商人之所以竭力資助十字軍的東征,目的就是想奪取阿拉伯人在亞歐兩洲商業上的壟斷地位。目的雖未達到,但是從此地中海東部的商業霸權,已漸漸握於義大利各城市商人的手中了。加以十字軍士兵自東方回去之後,往往帶回東方華美的物品,並宣傳東方一帶富裕奢侈的情形,歐洲人的生活在當時本極簡陋,至此自然神往。因此不但他們的需求為之增加,就是東遊的興致亦為之激起了。
【當時的商品】當時歐洲人最需要的商品莫過於東方的香料,如胡椒、生薑、豆蔻之類;凡是富貴人家,酒肉之中都非加入香料不可。而胡椒必須向埃及的阿拉伯人購買。還有就是東方的寶石,當時歐洲人認為寶石除裝飾外亦有強身防病的特效,所以非常珍貴。此外如樟腦、麝香、蔗糖、檀木之類都是亞洲東南部的特產,為歐洲人所需要。總之,中古時代以前,亞洲實為世界的寶藏。到如今英文中還是叫瓷器為「支那」、細紗為「大馬士革」,可見歐洲人非常傾心東方物品。至於絲織品,自中古初年中國蠶桑方法傳到歐洲以後,地位已不如古代那樣重要了。
【當時的商道】當時亞歐兩洲通商的大道大概有三條:北道自中國西部和印度北部由陸路會於撒馬爾罕和蒲華(2),再分沿裏海南北岸以達黑海或波羅的海;中道由中國、南洋群島和印度沿印度洋以達波斯灣,再溯底格里斯河以達巴格達,接著由巴格達經陸路以達地中海;南道則先由印度洋以達紅海,再由陸路以達埃及北岸的開羅和亞歷山大城。歐洲義大利人就通過這幾處地方販運貨物賣給歐洲人。中古末年義大利諸城之所以盛極一時,原因就在於此。但是義大利的商業霸權,到15世紀末年時,因為地中海西部有勁敵的興起,義大利另尋通商新路之後,就此一蹶不振了。現在讓我們再述這種探險事業的經過和這種事業所產生的影響。
第四節 地理上的發現
【馬可·波羅】在東西方交流史上最早且最有名的,除中國漢代的張騫外,要推馬可·波羅了,這個人我們在前面已經提及過。馬可·波羅原來是威尼斯的商人,他的父親約於1260年東遊中國,很受元人的優待。馬可·波羅伴同他的父親第二次游中國時,曾任元朝的要職。他1295年回到威尼斯,就把他東遊二十年的經歷寫成遊記,其中描述日本的黃金怎樣豐富、馬六甲和錫蘭島的香料市場怎樣繁盛,歐洲讀者無不拍案驚奇,尋找東方航路的熱忱因之大為激起。
【中國鄭和的西航】當15世紀初年西歐各國人士開始探險東方時,中國的明成祖亦有派遣鄭和西航的舉動,為中國人移居南洋諸島的先聲。原來明成祖篡奪了惠帝的帝位,心中很疑惠帝逃亡海外,於是分遣許多官員到南洋和西域諸地去尋找他,各外使中以鄭和的遊蹤最廣、最有名,而且在中國人的移民事業上亦最有影響。他的西航自1405年(明成祖永樂三年)起到1433年(明宣宗宣德八年)止,前後共計二十八年,凡西航七次,所到的地方東從馬來半島起,經由馬六甲、蘇門答臘、印度、阿拉伯,直到非洲的東岸。當時和他同航的有阿拉伯人和中國福建、廣東諸省人。中國人多留居南洋諸島自立為王。之後南洋群島的政權雖然陸續為葡萄牙、荷蘭和英國等所奪,但是各島工商業上的經濟權仍舊操控在中國人的手中。
【葡萄牙人的發現】同時歐洲西南部的葡萄牙人亦開始努力於東方航路的發現。原來在14世紀中葉時,他們已經發現了大西洋的加那利群島(Canary Islands)、馬德拉群島(Madeira)和亞速爾群島(Azores)。至於非洲西部海岸一帶,此前歐洲人只走到撒哈拉沙漠為止,以為自此而南是一片窮荒的大地,不宜居人。自從15世紀初年以後,因為有亨利親王的獎勵,葡萄牙人的航海事業大有進步。但是直到1445年,才有幾個冒險家在沙漠之外看見一個海角,角上草木繁茂,蒼翠滿目,因此他們就叫它為綠角(Cape Verde)(或譯為維德角)。自從綠角被發現之後,從前歐洲人以為非洲南部純屬沙漠的舊觀念完全被打破了。此後三十年間,葡萄牙人漸向南方冒險前進,希望可以發現一條直通印度的航路。最後迪亞士(Diaz)於1486年環航到非洲南端的好望角(The Cape of Good Hope)。再過十二年(1498年),達·伽馬因受到哥倫布(Golumbus)發現美洲的影響,竟向南繞過好望角,再向北以達桑給巴爾(Zanzibar),然後由阿拉伯的領港引導他橫渡印度洋直達印度西南岸的卡利卡特(Calicut)。
【葡萄牙人的東進】葡萄牙人於是和印度各酋長締結通商條約,並於1510年在果阿(Goa)諸地建設商站。1512年葡萄牙人再東到爪哇和馬六甲諸地建築炮台。當時南洋諸島上的中國商人已經為數很多,逐漸和葡萄牙人進行交易,因此葡萄牙人更向東北而進。他們於1517年第一次來到中國的廣東,再北上到廈門、寧波等地進行交易,後於1563年(明世宗嘉靖四十二年)向中國租借廣東南部的澳門作為他們東方商業的根據地。同時又東到日本肥前平戶等地建設商站。西方人在亞洲東部各國如印度、中國和日本等創立租借地,就在此時由葡萄牙人開端。自從1515年後凡一百五十年間,東方的商權幾乎全為葡萄牙人所獨霸,葡萄牙就成了當時歐洲的強國。
【義大利諸城市商業的衰落】當時歐洲人對於東方航路的發現非常熱心,他們最主要的動機就是想取得亞洲東南部各地所出產的香料。他們紛紛向各個方向進發,有向南環航非洲的,有向西希望直達印度的,有向歐洲東北而進希望環航亞洲北部的,自從美洲被發現以後,又有向美洲極北和極南兩端以尋求直通東方的航路的,前赴後繼,真是盛極一時。我們現代人對於當時歐洲人這樣熱心於東方香料的獲得,確實有點難以理解。大概當時各地運輸不便,冰的用途還未被發現,所以要想保存食品全依賴香料,而且腐爛的食品加上香料亦比較可口。這恐怕就是中古末年歐洲人珍視香料的最大原因吧。自從葡萄牙人直接把東方的香料由海道運到西歐各地以後,僻處地中海中部的義大利諸城,如威尼斯和熱那亞等,都因為不能再壟斷東方的商業,就此一蹶不振;而大西洋海岸諸城市從此代興了。
【哥倫布發現美洲】原來在中古時代,凡是有知識的人都已經相信地球是圓的了,所以他們就斷定向西航行一定可以直達東方的印度。不過他們對於地球的大小,還是以150年時的天文學家托勒密的學說為標準。他所計算的地球較現代我們所知道的約小六分之一,加之馬可·波羅誇大了他的東遊路程,故意說得很遠,歐洲人當時又不知道有美洲的存在,所以歐洲人都以為從歐洲向西橫渡大西洋以達日本,路程一定不遠,於是到1492年時,義大利熱那亞城的哥倫布(1452年—1506年)果然得到西班牙國王的贊助,而有了西航的舉動。他本從事航業多年,海上經驗極其豐富,這時他就置備三隻海船,希望在五周之內向西到達黃金滿地的日本。航行三十二天之後,他竟到了聖薩爾瓦多(San Salvador)島,他以為已經走到東印度了;從此再向西發現了古巴(Cuba)島,他以為這就是亞洲的大陸;後來再到海地(Haiti)島,他以為這就是日本。此後哥倫布在大西洋上還有三次航行,而且曾經向南沿南美洲東岸航行到奧里諾科(Orinoco)河口。但是直到他去世時,他還不知道自己所發現的是一個新世界,並不是意想中的亞洲。後來義大利人亞美利哥(Amerigo)屢到南美北境,歸作遊記,於是歐洲人就以他的名字為新大陸命名。
【麥哲倫環航地球】自從達·伽馬和哥倫布諸人的航海偉業大告成功之後,又有葡萄牙人麥哲倫(1480年—1521年)的船隻於1519年到1522年間環航地球一周。他受西班牙國王查理五世的資助,於1519年8月向西渡過大西洋,再沿南美洲東岸繞過南端麥哲倫海峽轉入太平洋,1521年3月抵達菲律賓群島(The Philippines),和土人戰鬥而死,他的船隻於1522年9月安然回到西班牙。麥哲倫的這次航行,其實比哥倫布的功勞還要大。此後歐洲人對於各處新地形逐漸熟悉,北美洲沿岸一帶探險的事業以英國人最為努力,前後凡一百多年,他們始終想尋出一條西北航道以達香料群島。
【西班牙人征服美洲】西班牙自哥倫布尋得美洲和麥哲倫環航世界以後,就於16世紀初年,和葡萄牙人分道揚鑣,專向西從事於對美洲的征服。當時美洲方面原已有兩個開化的民族:一個是中美洲墨西哥的阿茲特克人,一個是南美洲秘魯的印加人。阿茲特克人所建的帝國於1519年為西班牙的科爾特斯(Cortes)所征服;印加人所建的帝國於1530年為西班牙的皮薩羅(Pizarro)所征服。我們在前面說過,移居美洲的西班牙人當時多是不學無術的商人和熱心傳道的教士,專門以獲得金銀和傳播宗教為目的,對於土人的文化未嘗加以科學的研究;而且他們對於土人,屠殺摧殘不遺餘力,因此土人的語言和文化就完全消失了,西班牙的語言和宗教就代興於美洲。此後西班牙的勢力滿布北、中、南美洲各地,美洲的金銀財寶源源不斷流入西班牙;西班牙就於16世紀中葉以後,繼葡萄牙成為世界強國。後來西班牙人又於1569年從墨西哥西渡太平洋,占據菲律賓群島,把美洲的芋草和銀幣帶到遠東,在中國明代末年傳進中國。16世紀末年,南美洲北岸一帶常有歐洲各國海商往來於其間,他們除經營商業外亦販賣奴隸或劫掠商旅,其中英國人最多,西班牙自美洲運回的金銀常在途中被他們劫掠,這是英國後來壓倒西班牙雄霸大西洋的開始。
【荷蘭和英國勢力的東漸】16世紀末,荷蘭作為新起的國家而努力於東方商業的發展。17世紀初年創建東印度公司以經營南洋群島中的蘇門答臘和爪哇諸島,以爪哇的巴達維亞(Batavia)為他們活動的中心。不久又占領非洲的好望角、印度的錫蘭和南洋的西里伯斯島(Celebes),而且和中國與日本通商。到17世紀末年,葡萄牙人在東方的商業霸權已盡被荷蘭人奪去。同時英國人亦於17世紀初年創立東印度公司,以經營東亞的商業,和葡萄牙人與荷蘭人競爭。但是在中國、日本和南洋諸地,英國人常受葡萄牙人和荷蘭人的排擠,不很得手。後來他們專心在印度經營發展,為覆滅印度的開端。
【基督教的廣傳】自16世紀初年東方航路開通之後,東西方文化的交流因此又開了一個新局面。首先就是天主教的廣傳。當時歐洲適有改革基督教會的運動發生,新舊兩派教徒競爭很激烈。舊教徒為了維持舊教、擴充勢力,紛紛向西方的美洲和東方的亞洲努力傳教,基督教中的舊教(就是中國人所謂的天主教)在美洲和亞洲諸地勢力遠比新教(就是中國人所謂的耶穌教)為大,就是因為這個。舊教徒到東方來傳教的要以耶穌會中人為最早且最努力。最初想到中國來的是聖弗朗西斯(St. Francis),他於1542年到1552年間東遊印度和日本,後來在來中國的途中去世。
【天主教傳入中國】1579年,又有義大利人利瑪竇(Mattea Ricci)東來中國傳教,往來中國南方各地多年,直到1600年(明萬曆二十八年)才到北京傳教。從前唐代傳入的景教和元代傳入的也里可溫教,雖然都是基督教,但不是正宗的。真正基督教正宗一派的東傳要以這次為開端。不久又有迭戈·德·潘托加(Diego de Pantoja)和熊三拔(Sabuthius de Ursis)等相繼東來傳教,當時有名的官吏如李之藻、徐光啟、楊廷筠等都靡然向風,天主教的勢力一時很盛。到了17世紀中葉的清朝初年,又有湯若望、南懷仁諸人東來,供職於北京的欽天監,頗得清帝的信用。一時南部各地,天主教很是盛行。這是現代中國天主教的起源。
【東西方學術思想的交換】東西方貿易復興後的影響,除天主教廣傳外,還有東西方學術思想的交換。利瑪竇等既把西方的地理學、輿圖學、天文學、算學、光學、人體學等,經中國學者李之藻等合作翻譯,輸入中國,亦把西方的藝術如音樂、繪畫、建築等,以及應用的物理器械如報時鐘、千里鏡、西琴和西洋大炮等攜到東方。至於哲學思想方面,他們所介紹給中國的,始終沒有脫離中古時代歐洲經院哲學的窠臼。其實當時的歐洲,除亞里士多德的哲學和基督教的神學以外,原亦沒有現代所謂的新思想,因此當時中國人多以為西方人只有物質文明,而沒有和印度佛教同樣的高尚理想,很看輕他們。同時中國的學術亦漸由這班教士傳入歐洲,耶穌會中人所譯的《四書》等著作達四百餘種之多。中國的庭園風格亦多傳入歐洲。所以18世紀時的歐洲自由思想家如法國的伏爾泰和孟德斯鳩諸人的著作中常有受中國思想影響的言論,這是東方哲理西傳的開端。這種東西方文化的交流,雖然規模不如各種宗教的傳播來得宏大,但亦是研究世界文化史者所不可不注意的史跡。不過因為當時中國學者接受西學多是間接得來,不能徹底,而一般教士又把中國的敬孔祀天當作異端,不肯通融,所以這次東西方文化的交流到了18世紀初年,就因雙方的衝突而暫告停頓,直到19世紀中葉以後才又復興。
【世界大勢的劇變】15世紀末年地理上的發現,除產生上述在世界文化上有關係的結果外,恐怕要以上古時代以來亞洲黃種民族繼續向西壓迫的進程從此告終這一點最可注意了。此後不但歐洲人的勢力逐漸向東方的亞洲侵入,而且向西侵入美洲,向南侵入非洲,幾乎全世界都有被歐洲白種民族蹂躪壓迫的危險。之後亞洲各古國多因歐洲人的侵略而逐漸衰亡;至於美非各洲文化落後的民族,亦漸趨消亡而成為歐洲民族的奴隸,他們的領土多歸入歐洲各國的版圖。歐洲人因為勢力日強,遂以先進國自命,認為有開化其他有色民族的責任。現代所謂「白人的負擔」這句話,就成為帝國主義侵略退化民族的豪語。世界史到此已由中古時代而轉入近世了。不過我們在敘述近世史以前,還不得不先述中古與近世過渡期間歐洲方面的宗教革命和戰爭。
(1) 現通譯為「米開朗琪羅」。——編者注
(2) 今譯布哈拉,屬烏茲別克斯坦。——編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