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世界歷史常識> 第十九章 朝鮮和日本的開化

第十九章 朝鮮和日本的開化

2024-10-08 20:40:03 作者: 何炳松

  第一節 朝鮮的開化

  【上古時代的朝鮮、日本】中古時代的前半期為亞洲文化的極盛時代。當時印度佛教盛傳於中國以及印度文化輸入南洋各國的情形,我們在前面已經述過了。極東的朝鮮人和日本人本來在上古時代是政治混亂、文化未開的民族,到此時亦因受中國文化和佛教文化的影響而變成開化的國家。我們要明了這兩國開化的情形,不能不先追述它們最初立國的經過。

  【箕氏朝鮮】朝鮮半島在古代原為黃種人中韓民族的居地。自公元前5世紀後,北方有通古斯族的濊貊諸部落和中國的漢族先後侵入,成為三族鼎立的局面。至於朝鮮立國的起源,神話中相傳在公元前2300年時有神人降臨,建設國家而自立為王,叫作檀君,國號朝鮮,定都平壤,為朝鮮的始祖。後來據中國秦漢時人的傳說,周武王於公元前11世紀封殷王族箕子於朝鮮,定都平壤,以為這是中國人移居朝鮮的第一次,亦是中國文化輸入朝鮮的第一次。箕氏一族相傳傳國凡四十多代,到西漢初年箕准在位時,千年來的箕氏朝鮮方為中國燕人衛滿所滅。以上所述,恐怕都是傳說,我們不能當作信史。朝鮮的信史似乎開始於衛氏。

  【衛氏朝鮮】中國在秦漢之際,國內多亂,東北部燕、齊、趙諸地的中國人往往避難於朝鮮,數以萬計。其中有燕人衛滿聚集一千餘人襲破朝鮮,於公元前194年(漢惠帝元年)自立為王。箕准逃往馬韓,於是所謂的衛氏朝鮮乃代箕氏而起。衛滿建國之後,稱臣於漢;漢初諸皇帝又取保守的政策,所以中國和朝鮮相安了八十多年。後來到衛滿的孫子衛右渠在位時,因為漢人逃往的很多,國勢日盛,他就恃勢不朝貢,而且阻止真番、辰諸國朝漢。漢武帝本來英明有大志,用兵國外,到處成功,所以遣人諭衛右渠入貢;衛右渠不聽,於是漢武帝發兵由海陸兩方進攻朝鮮。不到一年,就於公元前108年(漢武帝元封三年)征服朝鮮,而衛氏朝鮮八十多年的國祚就三傳而斷。

  【中國文化直接輸入朝鮮半島】漢武帝既然征服朝鮮,就把朝鮮半島的北部和現在遼寧省的東部分作樂浪、臨屯、玄菟、真番四郡,直接隸屬於中國,先後達數百年。於是中國的文化直接輸入朝鮮半島、濊貊諸部落,半島南部的韓民族亦受到漢族的同化。

  【南部三韓的興起】至於朝鮮半島的南部原為韓族據守的地方。在中國人移居北部時,南部韓族還在部落時代,後來逐漸發達,並成為三個小王國:西部的馬韓、東部的辰韓和南部的弁韓,史家合叫它們三韓。在中國秦漢之際,秦人由中國遷入辰韓和弁韓各建王國,西漢初年馬韓亦為箕准所攻破,代王其地,因此三韓民族從秦漢以來就受中國人的支配了。

  【朝鮮的三國時代】自從公元前1世紀以後,東胡的烏桓、鮮卑諸族騷擾中國的東北部,中國通朝鮮的陸路因此被隔斷。於是朝鮮境內有高句麗、百濟和新羅三國同時興起,在半島上鼎立了六七百年。封內(1)時常互相用兵,對外卻都謹事於中國,冀借中國的威靈以壯聲勢。在3世紀至6世紀時(中國的魏晉六朝時代),中國的文化大大地輸入。中國的佛像和經文都在4世紀的後半期先後傳入高句麗、百濟和新羅諸地;同時他們創設學校、頒布法律,逐漸成為東亞開化的國家。

  【朝鮮的極盛時代】中古初期的三百年間(6世紀中葉到9世紀中葉)為朝鮮的大一統時代,亦是朝鮮輸入中國文化的極盛時代。最初一百年間,高句麗和百濟聯合以進攻新羅,新羅常常向中國的隋唐諸帝請求援助。但是直到唐高宗時(7世紀後半期),中國人才先後把百濟和高句麗滅掉,收為中國的領土,因此新羅一國就獨霸了二百年。此時中國唐代的文化和佛教剛好都在極盛的時代,朝鮮既然是中國的附庸,中國的文化當然完全輸入了朝鮮半島。定官制,創年號,編訂法律,改設郡縣,所有政治上的制度全和中國一樣。適遇中國佛教的極盛時代,餘波及於朝鮮,朝鮮人的思想和文藝亦完全受中國人的支配。朝鮮到此時在文化上已成為中國的別子,為東亞第一個中國化的國家。此後的朝鮮在文化上保留唐代的遺風,在政治上內部則分合不定,對中國則時向時背,其中詳細情形因為和世界文化沒有密切的關係,所以我們不去多述。

  第二節 日本文化的起源

  【日本民族的起源】日本的位置在亞洲東方的太平洋中,合五大島和兩千多小島而成。據日本現代學者研究神話的結果,斷定日本民族實由亞洲大陸經由朝鮮半島移入。日本史學家以為日本建國於公元前660年,自九州向東征大和的神武天皇為現代日本天皇一系的始祖。但是現代學者多不信日本的起源有這樣早。大概在公元前1世紀以前,日本半島中已經有亞洲大陸的民族移居其地,生活野蠻,還處在家族部落的環境中。

  本書首發𝐛𝐚𝐧𝐱𝐢𝐚𝐛𝐚.𝐜𝐨𝐦,提供給你無錯章節,無亂序章節的閱讀體驗

  【中國文化間接輸入的時代】自公元前1世紀到2世紀三百年間,為中國文化間接由朝鮮半島輸入日本的時代。原來自從公元前2世紀末年中國漢武帝征服衛氏朝鮮改置郡縣以後,中國人移居朝鮮的很多,中國文化亦隨之輸入。日本九州的倭人因為接近朝鮮,渡海很方便,所以就把朝鮮的中國文化第一次輸入本國。此後三百年間,日本的倭奴國或倭面土國亦常常和後漢的中國相通,但是日本最初的開化其實是朝鮮半島上的中國人的功績,所以我們可稱這個時代為中國文化間接輸入日本的時代,亦是日本民族進於文明的第一步。

  【中國文化的直接輸入和日本統一的趨勢】從3世紀到6世紀四百年間,日本和中國才有直接繁密的交流。3世紀前半期,倭奴國的女五卑彌呼曾經和中國的魏國通聘四次。中國本是東亞古文化的母國,洛陽又是中國古文化的中心,政治統一,生活繁華,倭人目睹種種情形,當然大受刺激。因此日本自古以來的部落制度逐漸衰替,統一的趨勢逐漸萌芽。到4世紀初年,日本所謂的大和朝廷就因此成為統一的政府。(有人以為和就是倭。日本史學家因為倭國是中國的納貢國,所以另造一個大和國出來代替它。此說殊有趣,附此備考。)

  【朝鮮中國人的移居和南朝文化的輸入】4世紀時,朝鮮北部的高句麗和百濟兩國併吞漢郡,國勢很盛,因此諸郡中的中國人多退歸中國或移入日本。移入日本的在日本叫作秦人或漢人,有時人數多到數千,後來成為日本民族中極重要的元素。4世紀時秦人和漢人的移居在日本文化史上為一件很重要的事跡,因為自從這班中國人移入之後,日本人在精神生活上和物質生活上都大受影響。中國儒、道兩家的思想都在此時開始傳入。中國《論語》和《千字文》兩書由朝鮮的王仁傳進日本,相傳就在此時。中國漢字從此傳入日本,為日本有文字時代的開始。至於物質文化方面亦有所增益,而中國養蠶和絲織方法的傳入尤為重要,至20世紀30年代還是日本人最重要的一種工業。後來又有所謂新漢人的移入,開始傳入陶業和佛像繪畫等美術。此後日本政府中的要職亦多由漢人去充任。5、6世紀時,日本又常常和中國的南朝通聘,南朝的寺觀建築和服裝亦先後傳入日本。日本自古以來簡陋的縫紉法為之一變,從此宮廷貴族的服裝都仿中國的樣式。日本經過這三百年間中國文化間接和直接的輸入,文化程度上因此更進了一步。

  【中古時代初期的日本】以上所述的為公元前1世紀到6世紀七百年間日本受中國文化的影響,由野蠻民族進於開化國家的一個時代。凡政治的統一、漢字的應用、服色的制定,以及絲蠶、陶業、佛像、繪畫等藝術的發展都起源於此時,所以日本的開化差不多完全是中國人的功績。但是當時中國人和日本人把中國文化由中國本部或朝鮮半島輸入日本,大概都是三三五五,純聽其自然,中國人和日本人好像都不曾有過故意的努力。

  所以日本文化的進步很緩。到了中古時代,情形就大不相同了。日本人到此時好像有一種特殊的覺悟,對於中國文化的輸入非常努力、非常熱心,而且輸入之後往往立即見諸行事。日本人這種特性到了19世紀以後又運用於西方文化輸入的努力上,這不能不說是日本民族的優點。日本在中古初期的完全開化就是由這種向上的努力而來的。

  【遣隋使和遣唐使的動機】日本人接受中國文化最努力的時代就是607年到894年中國隋唐兩代,先後共約三百年。這種對於他國文化加以有系統的介紹,恐怕除中國人在兩晉六朝隋唐時代吸取印度佛教的文化外,在世界史上要以日本這時期的運動最可注意了。這種運動就是日本史上所謂遣隋使和遣唐使的派遣。原來日本的知識階級自從上古末年讀到中國的書籍、理解中國的文化之後,對於中國的文化非常羨慕,很想把它直接從中國移過去。這就是中古時代日本遣隋使和遣唐使的動機,從而書寫了世界文化史上很燦爛的一頁。

  【遣使的兩期】日本在中國隋唐時遣使的運動可以分為兩個時期:從607年到687年為第一期,遣使規模較小,航路取道北方,可以稱為遣使的初盛時代;從688年到894年為第二期,遣使規模極大,航路橫斷黃海以西到達中國的長江口,可以稱為遣使的極盛時代。日本經過這三百年的努力就成了一個完全中國化的東方國家。

  【初期的遣隋使和遣唐使】607年,日本推古天皇遣小野妹子和鞍作福利等經由朝鮮的百濟渡海,沿遼東半島東岸,再向南穿過渤海,到山東北角登岸入隋,這是日本遣使入隋的第一次。兩年後小野妹子乃偕同隋使裴世清等十三人歸國。這次遣使的目的當然在於中國文化的輸入,而佛教尤為主要的目標。充任使臣的多是了解中國語言和國情的漢人和新漢人。不久隋亡唐興,日本仍繼續遣派大使到中國來。不過唐初六十年間的遣使目的和航路大概和隋時差不多,所以可歸入遣使的第一期。而且適當唐人征服高句麗、百濟威震東海的時候,所以日本的遣使含有輸誠的性質,不全是為了文化。日本使臣目睹唐初宮廷儀容的嚴整和政府、法制等組織的完備後,當然大受震動。所以他們回國之後,就有模仿唐制初定年號、制定稅法,以及其他種種改革政治的舉動,出現了日本史上所謂孝德天皇時代一個「大化革新」的時期。這是隋唐年間日本遣使到中國最初一百年間的情形。

  【遣唐使的第二期】自688年以後到唐亡為止,為中國文化的極盛時代,當時亞洲各地的文化都匯集於中國,冶於一爐,而印度的佛教在中國尤為發達。這個時代亦是中國文化輸入日本的極盛時代,是我們上面所說的日本遣唐使二百年間的第二期。這個時期遣唐使的規模很大,航路漸取橫斷黃海的南道以達中國東部的明州(2)、越州(3)、蘇州和揚州。到中國的人除使臣外,還有留學生、學問僧和商人等。現在把他們輸入文化的事業,略述如下。

  【使臣】日本派遣唐使在唐代至少有十九次,每次人數有時多達五六百人。為輸入文化起見,凡遣唐使必選擇深通中國經史文藝和中國國情的人,所以被派遣的人大都是漢人和新漢人。使臣歸國之後往往位列公卿,把中國的典章制度實施於國中,影響很大。由使臣輸入的文化有唐時的官制、法律、甲冑、服制、醫藥、陰陽術、音樂、繪畫、文學等,以及彩帛、柑子、香料、藥品等。當時的使臣亦帶有官式貿易的性質,把日本的沙金、水銀、錫、綿、絹等商品和中國的經卷、佛像、佛畫、佛具、文集、詩集、藥品、香料等物品相交換。因此日本上流社會的生活驟然豐富起來,日本原有的文化亦因之大受刺激、大為促進了。

  【留學生】當時和使臣同到中國的還有留學生和學問僧兩種人,前一種為輸入中國一般文化的媒介,後一種為輸入中國佛教文化的媒介,關係的重大程度其實和遣唐使相同。日本留唐的學生久居中國達二三十年的很多,他們的生活完全被中國人同化了。所以當他們回國時差不多把中國的學問、宗教、風俗、習慣等完全輸入了本國,在日本人民的一般生活上產生了極大的影響。例如朝服的制度、飲食的烹調、吃茶的風氣,以及住屋、宮殿、寺觀、廟宇、衙署、陵墓等建築,一概模仿中國的樣式。此外如中國風俗中正月初一的屠蘇酒、上巳的曲水宴、端午的菖蒲酒、七月七日的乞巧、七月十五的盂蘭盆會、重九的菊酒、除夕的大儺等盛節,都由這時的留學生傳進日本,留存到今。這班留學生又在中國學習中國的經史、法律、文學、陰陽術和醫學等,植下現代日本漢學的基礎,成為日本文化中的要素。他們又因為4世紀以來雖然應用漢字,但是字義過於艱深,運用終究不便,所以就用中國楷書的偏旁創造了片假名,草書的偏旁創造了平假名,來代表日本的土音,從此日本才有了自己的文字,為現代所謂和文的起源。

  【學問僧】純粹來中國研究佛教的僧人,就是日本史上所謂的學問僧。他們把中國佛教中一切重要的元素如佛宗、佛經、佛藝等,都儘量輸入本國,把日本變成一個完全中國佛化的國家。他們最初到中國學習中國佛教的三論宗和法相宗,後來華嚴宗、天台宗、禪宗,以及其他各宗都一一傳到日本。他們到天台山和五台山等地去進香,歸國後就於城市佛教外仿造出一種新的山嶽佛教。他們又仿唐制遍建龍興寺於全國各地,以便為國王和人民隨時祈福,又仿中國唐製造東大寺的大佛。他們模仿唐代的千秋節創設日本的天長節。中國唐代的曆法亦由他們傳進日本。同時中國的僧人也陸續前往日本把中國的佛教和學術帶過去,其中如揚州僧人鑒真等尤為著名,他們把中國的雕版術、醫術、本草學等傳給日本人。他們講經時都用漢語,這在日本語音的發展上關係極大。此後的日本因為有這三百年間遣唐使、留學生和學問僧的努力,再加以中國商人和僧人的東往,中國發展了數千年的儒家文化和發展了數百年的佛教文化都移植到日本去了。日本此後已經成為一個中國化的國家,直到19世紀時受西方文化的刺激才另換一種局面,於是又進一步成為世界上一個重要的強國。

  (1) 指國內或轄境之內。——編者注

  (2) 今寧波一帶。——編者注

  (3) 今紹興一帶。——編者注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