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實驗代替記憶

2024-10-08 20:18:15 作者: 曉平

  古人常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這句話便是強調直接經驗的重要性。對於學生來說,把知識和實踐結合起來,避免了盲目地記憶現成的死知識,有助於在學習過程中將知識合成為一個固有的整體,從而讓知識呈現出它本來的面貌。

  特別是數理化的課堂上,老師經常會設計一些小型、簡易的操作、演示小實驗,讓同學們在動手的過程中開發智力。同學們要把實驗重視起來,因為它不僅可以有利於同學們由被動操作向主動實踐轉換,還可以實現知識的活學活用,增強理解和掌握。

  比如,在幾何課學習「組合圖形的面積」時,老師會讓同學們自己動手製作已學過的圖形,包括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邊形等,並且利用兩個和兩個以上的圖形拼成一個組合圖形,然後說出圖形究竟像什麼。最後,老師會讓同學們運用學到的知識,把組合圖形分割成已學過的圖形,算出它們總面積。

  再比如,在化學課堂上,同學們在學習「溶解」這一知識點時,老師會讓大家將一些常見的東西放入溶液中,讓同學們知道糖、鹽、洗衣粉、醋等東西可以溶解於水,而筷子、鉛筆、橡皮等則不會溶解。再如「鐵生鏽了」「水泥變硬了」「多彩的氣泡」等知識,都可以通過動手小實驗使抽象的知識變得具體、形象,便於同學們理解和記憶。

  這個時候,同學們要認真操作和思考,如此才能在實踐中掌握知識的發生、發展的過程,輕鬆地實現掌握、理解知識的目的了。

  化學課上,有這樣一個非常有趣的推斷題,「硬雞蛋」為什麼在浸入稀鹽酸後變成了「軟雞蛋」?很多學生都感覺無處下手、無法解題。這時候,如果同學們能親手做實驗的話,便可以從實驗現象中查找到突破口。

  雞蛋殼主要是由CaCO3等物質組成,當浸入稀鹽酸時,會發生化學反應:2CaCO3+2HCL=Ca(HCO3)2+CaCL2,雞蛋殼溶解,雞蛋就會變軟。又由於雞蛋內膜由非碳酸鹽組成,不溶於稀鹽酸,所以雞蛋又不會破裂,而保持原形。

  這樣一步一步分析起來,原本看起來複雜的問題,就變得簡單了,可以促使同學們找到解難題的突破口。而且這一過程不僅邏輯性極強,而且非常形象化,可以令同學們記憶深刻,比普通的識記記憶效率要高很多。因此,讓實驗代替記憶,是一種很聰明的學習方法。

  

  除了化學物理,生物課的學習對於實驗的依賴也是相當強的。我們知道,事物本身及事物與事物之間都有著本質、必然的聯繫。

  對於生物課而言,任何生物都有其自身的規律,比如其結構要與其功能相適應,其局部要與整體相統一等等。同學們掌握了這一點,就有助於你了解事物的規律,更好地把握生物學的基礎。而要掌握這些規律,最好的途徑就是做實驗。

  當然,這裡所說的實驗和觀察並不是讓同學們走馬觀花地隨便去做、隨意去看,而是有目的有計劃地感知。這樣不僅可以通過實驗獲得新知,也能通過實驗驗證已知。比如,對生物的形態結構、生活習性、生長發育等進行觀察等,可以讓同學們更全面、系統地了解生物學的原理和規律。

  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實驗也是學習的一種方法。每個學生的特點不同,可以儘可能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並且儘可能地提高學習效率。

  根據多年的教學經歷,我認為視覺、聽覺和動覺是同學們獲得外界信息的主要通道。但是,不同的人有著不同的感官偏好,如此一來,這三種通道傳遞的效果也就出現了明顯的差異。因此我始終堅持認為:在選擇學習方式時,同學們一定要事先了解自身的感官偏好。

  如果你的視覺偏好,那麼閱讀時的效果就好,而聽寫和聽講時效果就會不好。同學們可以選擇閱讀的方式來學習,比如平時多看課本、各種習題集和題解,或者買一些教學視頻等。

  如果你的聽覺偏好,適合聽覺通道,那麼聽課的效果就會比較好,而閱讀的時候很可能半天不知所云。我建議你選擇多聽的方式,通過耳朵來學習,比如在課堂上認真聽講、買MP3等輔助工具來幫助學習,還可以將自己所需要掌握的內容用自己的話錄製下來,反覆聽。

  如果你屬於動覺偏好的學生,那麼在抄寫或者動手實驗的時候效果更好,而在閱讀和聽講的時候就沒有優勢了。這個時候,你需要多參與動手的實驗,這樣就可以更快地獲取和掌握知識。

  總之,學習任何知識,不僅僅是應付考試,更重要的是能將它們靈活運用。這一點在物理、化學以及生物學科中尤為突出。同學們只有多做實驗,在實驗過程中去記憶和學習,做到靈活運用,才能將知識記得牢固,學以致用。只有做到學以致用,才能體現知識的價值和現實意義。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