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課要學會「留心眼」

2024-10-08 20:15:58 作者: 曉平

  張帆進入初中之後,學習成績一直在中等偏上徘徊,按理說不是「尖子生」,老師們對他的印象應該不會太深刻呀。但是張帆是個例外,幾乎所有任課老師都記得這個戴眼鏡的男孩子,原因很簡單,張帆有個出名的愛好:聽課不老實。

  當然這個「不老實」並非不認真聽講、喜歡搗亂,而是說張帆在聽課時特別喜歡問為什麼。語文老師就跟我提起過張帆,說自己教了一輩子語文,難免有口誤的時候,比如把人物名字說錯等。而這些口誤都逃不過張帆的耳朵,每次他聽到後,都能第一個指出來。

  通過我的觀察,我發現張帆是一個很有「心眼」的學生,從來不滿足於那種只是認真聽講的狀態,而是課堂上不斷地提問題。比如,「這個知識點老師為什麼這麼講?」「剛才回答錯誤的同學為什麼錯了?他是怎麼想的?」「老師為什麼說這節課是這一章的重中之重?」

  總結起來就是:無論是老師講課還是提出問題,或者是同學回答問題,張帆的大腦都在快速運轉著,思考問題、回答問題。這樣的聽課狀態帶來的直接好處是:積極思考,變被動為主動,既檢驗了自己的想法,也弄明白了他人對錯在哪裡。正因為如此,張帆的學習效率大大提高,學習成績從最初的中等偏下穩步提升到如今的中等偏上。

  有一位教育專家提出過學習上的「拍球效應」,我們拍一個皮球,用力越大,反彈越高。「拍球效應」告訴我們一個道理:一個人承受的壓力越大,潛能發揮程度越大。反之,人的壓力越小,潛能發揮程度就越小。

  本書首發𝖻𝖺𝗇𝗑𝗂𝖺𝖻𝖺.𝖼𝗈𝗆,提供給你無錯章節,無亂序章節的閱讀體驗

  張帆這種在課堂上不斷自我提問的做法,與「拍球效應」可以說是異曲同工。他相當於進行了自我加壓,促使自己不斷思考、不斷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更利於課堂學習過程中的思維活躍。

  那麼,在課堂上如何做到這種「留心眼」聽課呢?首先我建議同學們充分調動自己的感官,做到眼、耳、手多管齊下。

  眼看,即要認真地看教材和必要的參考資料,還要注意看老師的表情、手勢和板書,把書上知識與老師課堂講的知識聯繫起來。同時,還要注意優秀同學的上課反應等;

  耳聽,即要注意聽老師講課,特別是知識重點和難點,聽同學的提問,聽大家的討論,聽其他同學的不同見解,聽老師的答疑;

  腦思,即要多動腦筋,積極地思考所接觸的知識,注意加強對知識的理解;

  口述,要求能複述老師所講過的重點,背誦重要的概念、定理,大聲朗誦老師指定的段落,同時預習時沒有掌握、課堂上新生的疑問要大膽地提出來,大膽回答老師的提問;

  手寫,即聽課時要邊聽邊寫,寫老師講授的重點,在教材上圈畫重點、批註感想、標出難點等,做好課堂筆記。

  以英語學習為例,在學習英語單詞elephant(大象)時,要讓你的各種感覺器官儘可能參與到學習活動中。聽到老師說elephant時,應在腦海中想著大象的形態,手寫著單詞,同時跟老師一起或自己讀e-l-e-p-h-an-t—elephant。除了要正確發音與拼寫外,還必須留意老師對單詞音標的分析,思考這個音節要這樣發音,做到全面掌握。

  總之,當眼、耳、嘴等多器官一起學習時,會加強大腦不同部位參與上課的主動性,大腦處理信息的能力自然也得到加強。這樣一來,同學們就可以真正把要學的知識學到手,並且變成自己的東西。

  另外,我還要強調一點:課堂時間有限,做筆記時,沒有必要將課堂上的所有內容都記下,也不要試圖記下每一個概念、事實和細節,而是要選擇其中最重要、最關鍵的內容,比如重點和難點。這就需要在聽課過程中多多留心,發掘重點、難點和關鍵內容。

  重點,就是老師反覆強調或者要求同學們記錄下來的內容。這個很簡單,只要老師說「這個要記下來」,或者故意重複地說幾遍,留出記錄的時間,你就詳細地記錄下來。還有遇到聽不懂的知識點,一定要記錄下來,課後認真體會或者向老師提問。

  難點,就是覺得自己難以完全理解或者對自己很有啟發的、之前沒接觸的部分。比如,老師講了三道例題,其中一道很簡單以前做過,就不必記錄。如果有一道題對你很有啟發,是你沒接觸過的新解題思路,這個時候,你就需要把它記錄下來。或者老師突然提到了什麼知識點,你覺得很新鮮,也可以記錄下來。

  愛因斯坦曾經說:「提出問題往往比解決問題更重要。」巴爾扎克也認為:「打開一切科學的鑰匙毫無異議的是問號。」因此,我提倡同學們在聽課時多「留個心眼」,用意就在於讓你充分調動腦力,多問為什麼,問自己,問老師,問同學,在一個又一個的問題解決過程中更牢固地掌握知識點,大大提升課堂學習效率。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