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如何培養小學生的高效學習態度> 滿足孩子「好為人師」的小心思

滿足孩子「好為人師」的小心思

2024-10-08 20:12:13 作者: 蔡萬剛

  前幾天,我接到一位學生家長的來電,這位家長表示,對我在班級建立「學習互助小組」這件事非常不滿。原因是他的孩子學習成績比較好,加入這種小組非常「吃虧」,相當於是犧牲自己的學習時間免費去給學習不好的學生「補課」。

  當然,最終這件事情很快就解決了,學習互助小組也沒有受到任何影響。但我不知道,還有多少人是有和這位家長一樣的想法的,覺得在學習互助小組中,成員的「獲利」是單向的。

  其實,很多人可能都沒有注意到一個問題,不論是大人還是小孩,其實都是「好為人師」的。比如我那個懶得動腦筋的侄子明峰,卻樂意主動「指導」隔壁的小女孩小果橙拼拼圖;班長段曉峰雖然「嫌棄」他的兩個組員,卻依然願意擔任起「管教」和「指導」他們學習的工作。至於在生活中,這種「好為人師」的現象就更是不勝枚舉了。

  這種心理其實並不難理解,每個人都有想要得到他人肯定,想要證明自己價值的渴望,而當你發現自己能夠在某件事情上成為他人的嚮導,或者他人因某些需要而向你尋求幫助時,這無疑正是獲得肯定和證明價值的最佳途徑之一。

  

  很多孩子都玩過上課的遊戲:由其中一人扮演老師的角色,其他人則扮演學生的角色,就此拉開「起立——老師好——同學們好——請坐——」的遊戲序幕。每當玩這樣的遊戲時,老師這個角色往往是最搶手的。可見,對於孩子來說,能夠當老師,是一件頗具吸引力的事情。而除了這種心理上的滿足之外,教別的同學做題,幫助別的同學學習,其實也是一種主動學習的過程,能夠幫助學生對學過的知識點進行更好的鞏固和記憶。

  有這樣一個故事:

  一位從來沒上過學的農民,把自己的兩個孩子都送進了重點大學,很多人都覺得非常驚詫,紛紛詢問農民究竟有什麼教育孩子的絕招。農民的回答出人意料,他說:「事實上我並沒有什麼絕招,我只是讓孩子把在學校學會的東西教給我罷了。」

  可見,讓孩子做「老師」,實際上不僅不會浪費孩子的學習時間,反而在很大程度上來說,是可以調動孩子的學習積極性的。那麼,扮演「老師」這個角色對於孩子而言到底都有什麼好處呢?

  首先,通過扮演「老師」的角色,孩子的個性可以得到充分發展,自信心也將獲得提升。而在教的過程中,孩子還能獲得難以言喻的成就感,從而提升對學習的熱情,對往後的學習有著積極的影響。

  其次,在教與學的互動中提升邏輯能力和口語交際能力。在教學中,教往往比學要更難,因為教的人除了要對知識有一定的掌握之外,還必須有清晰的邏輯和良好的口語表達能力,否則是很難讓聽的人明白你所要表達的意思的。因此,在學習互助小組中,扮演「老師」角色的學生,實際上要比接受輔導的學生受到更多的考驗和訓練,而在這種考驗和訓練中,學生的綜合能力也將得到進一步的鍛鍊和提升。

  最後,增強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並讓學生在教的過程中學會「如何學習」。陶行知先生說過這樣一句話:「我以為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而是教學生學。」最好的教育方法不是教會學生某項知識,而是教會學生怎麼去學習知識,只有讓學生學會探索和應用知識的方法,才能讓他們今後懂得如何進行獨立的學習,從而不斷獲取到新的知識,取得新的進步。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