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如何培養小學生的高效學習態度> 要學會學習,才不會事倍功半

要學會學習,才不會事倍功半

2024-10-08 20:11:08 作者: 蔡萬剛

  一位學生通過班級的「交流箱」給我寫了一封信,傾訴他在學習方面的苦惱,信上寫道:

  老師,我是個非常珍惜時間,也非常勤奮的學生,每天除了吃飯、睡覺之外,其餘的時間幾乎都用在了學習上,可是不管我怎麼努力,成績卻始終都不理想。人們常說付出就一定會有回報,可為什麼我覺得我的付出卻換不來任何回報呢?那些每天有時間打籃球、看動畫片的同學,考試分數卻總能比我高,這讓我感到非常痛苦。我真的不知道該怎麼辦了,或許我天生就不適合學習吧……

  

  其實,每個班級都有類似情況的學生:在學習上表現得十分刻苦用功,甚至連課餘時間都排得滿滿的,別人在做遊戲,他在學習;別人在打鬧玩樂,他在學習;甚至每天晚上別人都已經進入夢鄉了,他還在燈下看書做題——可成績偏偏就是上不去。

  按理說,都已經這樣勤奮了,學習成績應該非常優異才對,可為什麼付出卻沒有回報呢?難道真像這位苦惱的學生所說的,他們「不適合學習」嗎?我可以肯定地告訴你,當然不是,沒有任何一個學生是「不適合」學習的。那麼,這些付出與回報永遠不成正比的學生們又是怎麼回事呢?這就要提到一個非常關鍵的問題了——學習效率。

  學習是一件很有技巧的事情,找對了方法才能事半功倍,把學習效率提高。比如學彈鋼琴,你得先讀懂琴譜,知道每個琴鍵所對應的音符,搞懂這個規律之後再遵循規律勤加練習,這樣才能算是「學會」彈鋼琴。如果你不去看琴譜,不去研究每個琴鍵的音階,只是一味地埋著頭去彈,那可能連你自己都搞不清楚你到底在練習什麼。

  那些在學習上投注了大量時間卻無法獲得相應回報的學生正是如此,他們的問題就出在以為只要肯花費大量時間去學習就叫作「勤奮」,以為只要一味地埋著頭看書、做題,就能獲得好成績。但實際上,從學習的效果來說,這樣的學生恰恰是最「懶惰」的。他們的懶惰在於不肯動腦子去思考,去探索學習的方法,提高自己的學習效率。

  如果注意觀察你會發現,在任何一個班級里,學習最好的學生絕對不會是看上去最刻苦、最忙碌的學生。人的精力和腦力就像是一條橡皮筋,長久處於緊繃狀態的話,結果只會有兩個:要麼斷掉,要麼失去彈性。想要讓這條橡皮筋保持彈力,就必須懂得在拉緊與放鬆之間交替,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勞逸結合。

  人體的一切活動都是有規律可循的,大腦也同樣如此。據生理學家研究顯示:在一天中,早晨通常是大腦記憶的黃金時間,在這個階段,大腦的記憶效率是最高的;而起床之後的3~4個小時,也就是大約上午10點到11點之間,通常是人一天之中頭腦最清醒的時候,在這個時段里,人的思維能力、體力和精力都達到一個最高點;下午1點到2點左右則是腦力與體力都較低的時段,需要放鬆和休息;到下午3點到6點之間,大腦的活動又會開始趨於興奮;晚上8點到9點之間,大腦的記憶力再次達到一個高峰。

  當然,每個人的生物節律都會有一定的差別,在這裡舉這個例子不是說每個人都得按照這個規律來進行學習安排,而是要告訴大家,大腦的活動是呈波浪線型發展的,有高峰也有低谷,我們要懂得幫助孩子摸清自己的狀況,找到高峰期和低谷期。在低谷期就進行適當的放鬆,養精蓄銳,確保有足夠的精力和腦力在大腦活動的高峰期進行學習,以提高學習效率,用最短的時間達成最優的學習效果。

  此外,在學習的過程中,找對方法,總結規律也是至關重要的。要知道,學生做題的目的是更好地掌握所學的知識點,如果只會一味地埋頭做題,而不去進行思考、總結,讓知識進入大腦,成為自己的東西,那麼做再多的題也是毫無用處的。

  所以,家長們請記住一句話:真正優秀的學生不需要每一分鐘都去學習,但必須保證學習的每一分鐘都有效果。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