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問,學問,不懂之處要敢問
2024-10-08 20:06:09
作者: 董苓苓
在我一生的教學生涯中,做得最不如人意的事情,大概就要算自己學生不善疑問。在課堂上,有些學生總處於被動狀態中,老師說什麼就是什麼,對自己所接觸的知識,全都一股腦兒地接收。他們從來不提問,甚至是一節課下來不說一句話,安安靜靜地坐在座位上。即便是遇到不明白的地方,也不會開金口。
學生沒有疑問,一般看來是聽懂了課堂內容,按說這應該算是一件好事,但問題是,這些孩子並不是真的懂,不僅思路上難以跟上老師的節奏,而且對知識的應用能力也較差。久而久之,不懂的問題越來越多,學習效率也越來越低下,考試又怎麼能考好呢?所以,我經常和學生們強調一句話——學問學問,不懂就要問。
明確地說,誰都會在聽課時碰到聽不明白或一知半解的地方,這是很正常的現象,而課堂是我們發現並解決問題的地方,所以學生不能羞於開口,而是要養成勤學好問的好習慣。
提問是積極思考的標誌,創新是思維的起點,善於發現問題,敢於提出問題,才是學習成功的關鍵。在教學中我發現,那些問題越多的學生,他的思維越活躍,創造性越高,成就也不可限量。就像著名的哲學家維根斯坦,他在上課的時候總是一臉迷茫的神色,只要老師詢問誰還有不懂的問題時,他總是第一個舉手,並且會問一大堆問題。
那麼,該怎麼養成孩子課堂上積極提問的好習慣呢?
一、培養孩子的提問意識
通常來說,人的年紀越小,思維就越活躍,會對周圍的人、物、事產生許多的疑問。所以,在日常生活中,老師和家長要隨時隨地培養孩子提問的意識。當孩子提問時,我們要給予耐心的回答。只有在平時,讓孩子養成善於提問的習慣,他在課堂上才會敢於、樂於舉手提問。
比如,當我們帶著孩子去動物園時,你可以詢問孩子「孔雀為什麼會開屏呀」「大熊貓為什麼喜歡吃竹子」,等等,也可以給孩子設置出提問的場景,像做一場小蘇打與醋混合後會怎樣的實驗,當孩子看到醋裡面冒出許多氣泡時,會不自覺地詢問「這些氣泡是怎麼來的」「小蘇打和醋混合後產生的氣體又是什麼氣體」等問題。久而久之,當孩子遇到不解的問題時,他便會不由自主地詢問。
二、先思考再詢問
課堂上提問並不是一遇到問題就請教老師,這種提問方式不僅沒有益處,反而會培養出懶于思考的陋習。真正的提問應該是在問之前要先動腦筋想一想,帶著疑問去問問題。
所以,我通常鼓勵我的學生要積極提問,同時也會告訴他們,課堂上遇到問題時,要先獨立思考尋求答案。當思考後還不明白、不理解,或者找不到滿意的答案時,再舉手問老師也不遲。這樣一來,孩子不但會對疑難問題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且對得到的答案也會銘記於心。經過一番動腦,今後遇到同類問題時考慮得會更全面,學習成績自然也就提高了。
課堂不僅是老師的,更是學生的,從產生疑問到得到答案,這是一個良性互動的過程,也是掌握知識的必要途徑。只有如此,學習成績才會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