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聽話」的父母,是什麼樣的體驗
2024-10-08 19:52:19
作者: 朱凌 常清
剛上一年級的兒子小虎嘟著小嘴,一臉不高興地回到家裡。「媽媽,我的老師真壞!」
媽媽停下手裡的工作,俯下身子,握著小虎的小手:「哦,聽起來你好像對你的老師有意見?」
「她把我的新文具盒沒收了!」
「噢,老師沒收了你的新文具盒。你很喜歡你的新文具盒,被沒收了,一定很心疼吧?」
「當然啦!那是爸爸送給我的生日禮物,我最喜歡了。」
「是呀,換作是我,我也會心疼的!」
「不就是上課的時候多玩了一會兒嗎?有什麼大不了的!」他憤憤不平地說。
「你覺得上課玩玩文具盒沒什麼,不會對自己造成任何影響。老師這麼做,你認為有點小題大做,心裡很委屈?」
「也不是,」小虎有點語塞,「也會有點影響到我,今天的課就沒大聽明白!」他的聲音有點發虛,臉開始發紅。
「噢,其實多少還是會有影響的?」
「嗯。」他的頭慢慢低下去。
媽媽摸摸他的頭:「我看到你好像有點後悔?」
「是。」
「你希望你沒有在課上擺弄你的文具盒?」
他用力地點點頭,眼裡已閃出了淚光。
媽媽一把把他攬進懷裡:「你覺得老師為什麼要沒收你的文具盒?」
「想讓我好好聽課。」
「那你覺得老師還壞嗎?」
「不壞,是為了我好。」
「寶貝能理解老師的苦心了。那你覺得老師在沒收你的文具盒時,心裡是怎麼樣的?」
「老師很生氣。因為我做小動作,聽課不專心。」
「你覺得你可以對老師做些什麼呢?」
小虎低頭沉默。終於,他下定了決心。
「道歉!」
「勇於承認自己的錯誤,是個男子漢!」媽媽拍拍他的肩。
「那麼你覺得以後怎麼才能避免這樣的事情發生?」
「上課不做小動作,認真聽講!」他的語調也變歡快了。
「媽媽相信你能做到!」
我們驚訝地發現:小虎媽媽只是關注小虎的情緒、回應他的感受,並沒有提任何問題,小虎竟然把事情的原委都告訴了她。可以說,從開始的「憤憤不平」到「後悔自責」「勇於認錯」,再到明確以後的行為方向,小虎身上的這一系列積極正面的轉變,都是與小虎媽媽的積極傾聽分不開的。
父母總是喜歡跟孩子說:你要聽話啊!但是,很少會去反思,自己是不是「聽話」的父母。
孩子有情緒時,需要表達發泄出來。高情商的父母都懂得,只做個不帶任何評判情緒的傾聽者,支持孩子說得更多就好了。比如:「可以跟媽媽講講為什麼哭嗎?」「可以說說發生什麼事了嗎?」「嗯,接下來呢?」
積極傾聽孩子說話的父母,傳達給孩子的潛台詞是:「你有權利表達自己的情緒」「你的觀點和想法是有價值的」「我對你說的很感興趣」「我不準備評價、不準備說教」「我有足夠的耐心聽你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那麼,父母如何做到積極傾聽呢?
首先,「停下來」
當你在廚房忙著做飯炒菜的時候,當你在專心致志地打遊戲的時候,如果孩子突然跑過來問你問題,你會不會只是漫不經心地聽,然後給出一個模糊的答案;有時甚至會打斷他,趕著他去幫你收拾桌子準備吃飯,或者去打開電視看會兒動畫片。
你從未想過要停下來,專心聽他說,或許你打算飯後或者遊戲結束後好好聽孩子說,可是飯後或者遊戲結束後的你說不定又會忙著洗碗、看電視,一樣不能專心聽他說。時間長了,次數多了,估計孩子就再也不找你說了。
所以,當孩子興致勃勃地向你奔來,迫不及待地想跟你交流時,請暫時停止手上的事情,認真看著孩子的眼睛,耐心傾聽,好好享受親子溝通的美好時光,這才是跟孩子的正確相處之道。
其次,「用心聽」
當孩子與父母分享情緒感受時,如果父母嘴上說在聽,其實心不在焉,會讓孩子感到很氣餒,認為自己既不可愛,也沒人愛。
與孩子交流時,父母的肢體語言很重要。適當的肢體語言,會讓孩子覺得你重視他、認真想要和他聊天。所以,如果孩子還小,那就蹲下來;如果是個大孩子,那就拉著他的手坐下來。總之,儘量以平行的目光注視著孩子,保持朋友般的傾聽。
此外,大部分的孩子都喜歡親密的接觸:偶爾握握他的手、摸摸他的頭、摟摟他的肩等來表示對他說話內容的關注與理解,間以適當的提問:「然後呢」「怎麼回事」,鼓勵孩子繼續說下去,都會在溝通時產生非常正面的效果。
孩子對於肢體語言很敏感,父母一邊盯著手機一邊敷衍地說著「嗯」「哦」「喔」或者背對著他說話,都不是鼓勵他好好和你說話的方式。因為這些行為可能令孩子認為你不關心他,對他所說的一切沒有興趣,從而影響溝通的效率。
積極傾聽能疏導孩子的情緒,培養孩子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和責任感,同時也有利於父母了解孩子的內心,體會孩子的情感,與孩子成功互動。各位家長不妨試上一試,看看所謂的「利器」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