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情商高,就是說話讓人舒服3> 能陪著孩子「難過」的父母,是最好的父母

能陪著孩子「難過」的父母,是最好的父母

2024-10-08 19:52:16 作者: 朱凌 常清

  「所謂接納孩子,就是讓孩子感受到你的愛是完整的,而不是你只喜歡他的某些方面。你願意傾聽他的內心,理解他的情緒和感受,他不會擔心被你拒絕和否定。」兒童心理專家侯瑞鶴博士告訴我們,「接納是建立親子關係的第一步,然後才有真正的教養。」

  對於孩子來說,帶著「愛」和「理解」,接納孩子的情緒,認同孩子的感受,就是最有效的管教。如果家長不去理解孩子的行為,否定孩子的感受,只會胡亂地哄哄或者訓話,那麼不管我們的態度有多好,也解不開孩子的心結,甚至還會使孩子沉浸其中,更加難過。

  女兒:「我的小海龜今天早上死了。」

  媽媽:「別難過,寶貝。」

  女兒開始哭泣。

  記住全網最快小説站𝔟𝔞𝔫𝔵𝔦𝔞𝔟𝔞.𝔠𝔬𝔪

  媽媽:「別哭了,不就是只小海龜嗎?」

  女兒哇的一聲大哭起來。

  媽媽:「別哭了,我再給你買一隻。」

  女兒(趴在地上號啕大哭):「我就要這隻小海龜。」媽媽(生氣地):「你真是無理取鬧!」

  「為什麼孩子會因為一點點小事情就哭個不停?完全不可理喻。」相信很多家長都被這個問題困擾過,但卻從不去反思是不是自己的溝通方式有問題。

  真的再買一隻就好了嗎?孩子心愛的小海龜死掉了,她的心情你真的理解嗎?在教育界有一句特別著名的話:「只有我們自己才最了解我們的情緒,孩子也不例外。」很多父母只看到東西失去了,買新的就好。可是孩子內心跟這個物品早就建立了聯結,父母這樣做,只會讓孩子傷心。

  通常,當孩子因為某種原因感到傷心難過的時候,家長總是會高估自己的「聰明」,會第一時間用成人的智慧去勸慰孩子擺脫難受的心情:

  玩具丟了——「這沒什麼大不了的,媽媽再給你買一個」;

  積木倒了——「別哭,爸爸幫你一起搭一個」;

  好朋友搬家了——「沒事的,你還會交到新朋友的」;

  …………

  孩子常常會因為父母不能體會自己的痛苦、不能理解自己,而只能用憤怒或者大哭來發泄自己的難受情緒。

  國際著名親子溝通專家阿黛爾·法伯明確指出,你越能坦然地接受孩子不愉快的感受,孩子越容易擺脫煩惱。這個時候,以「說出孩子的感受代替否定孩子的感受」的方式回應孩子,效果會更好。因為當孩子的情緒被看到的時候,就會像河水找到出口,慢慢平息下來。

  女兒:「我的小海龜今天早上死了。」

  媽媽:「哦,是嗎?真沒想到。」

  女兒(難過地):「我還教它玩遊戲。」

  媽媽:「嗯,你們在一起挺開心的。」

  女兒:「它是我的好朋友。」

  媽媽:「失去朋友是挺難過的。」

  女兒:「我每天都給它餵食。」

  媽媽:「你真是挺關心那隻小海龜的。」說完後,孩子已經沒事,去玩自己的了。

  「理解和接受是一種無形的力量,會將人從沮喪中挽救出來。」西方一位哲學家的話可以說是對此最好的注釋。如果能夠站在孩子的身邊,對孩子感同身受。對孩子來說,那是多麼好的事情。

  當孩子與好朋友或心愛的寵物分離時,他細膩的小心靈會難過半天。如果父母只是一味地告訴他「沒關係,堅強一點」「這沒什麼好難過的」等否定他心情的話,孩子就會越發難過——為什麼最愛我的爸爸媽媽,也不懂我?

  如果父母試著看到孩子的情緒,表達對其情緒的理解,和孩子共情,比如反饋給他:「你的小海龜死了,心裡一定很難過。如果換成是媽媽,我也會覺得很傷心的。」最終效果,你也看到了,孩子已經釋懷,自己去玩了。

  有些父母可能會擔心,說出孩子的感受會讓孩子更難過。其實相反,說出孩子的感受可以讓孩子感覺到情緒是自然而然發生的,心裡反而會感到安慰,因為有人理解他們!得到安慰的孩子,痛苦有所緩解,也就更容易接受已然發生的不愉快的事實。

  當一個孩子跟媽媽抱怨「要複習的功課好多啊,我都擔心自己期末考試考不好了」時,比起媽媽溫柔地回應道「考不好沒有關係啊,成績不是最重要的」來說,關切地改為「如果考不好,你一定很難過,是不是現在有點煩,要不要說說你的苦惱」,相信孩子的心情一定會好許多,也會繼續把心事對媽媽說出來。

  所以,在孩子生氣的時候、傷心的時候、高興的時候、受了委屈之後,適當地說出孩子的感受,就是對孩子的一種尊重和肯定。尤其是處在執拗期的孩子,切忌不能和他硬碰硬。當你真正做到了與孩子產生共情,孩子心裡就會覺得父母理解自己而感到欣慰,就有力量去面對自己的問題。記住,孩子需要的不是安慰,不是道理,只是別人能理解自己的感受。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