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培養自信自律自主的孩子> 停止用嘮叨督促孩子做事

停止用嘮叨督促孩子做事

2024-10-08 19:40:10 作者: 寧十一

  自從有了娃,媽媽總是對孩子不斷地叮囑,不斷地提醒,不斷地督促。真恨不得把嘴巴都長在孩子身上,一遍一遍地督促孩子學習,聽得孩子耳朵都「磨」出了老繭,使孩子的身心被折磨得煩躁不安。

  有孩子說:「我媽真的煩死了,一天到晚嘮嘮叨叨,沒完沒了。放學我都不想回家。」另一個孩子說:「我也是,上次我考了99分,我媽還埋怨我沒考滿分,嘮叨我一整天!我當時真想昏過去,我真是受夠了。」

  嘮叨一般分為重複性嘮叨、批評性嘮叨、關心式嘮叨和隨意性嘮叨四種。

  

  重複性嘮叨:有心理學研究證明,老調重彈,反反覆覆說同樣的話,會讓人產生一種習慣性的模糊聽覺,也就是明明在聽,卻根本不往心裡去。這是長期重複聽同樣的聲音而產生的一種心理上的不在乎。同時孩子會對父母的嘮叨產生依賴感,慢慢地,父母不嘮叨,孩子的事情就做不好。

  批評性嘮叨:容易加重孩子的心理負擔,讓孩子對自己越來越缺乏信心,甚至產生強烈的逆反心理。

  關心式嘮叨:當孩子表現出煩的時候,父母也很委屈。「我明明是在關心你啊!」「我還不是為你好?換作別人,我還懶得多說一句呢!」比如,一個13歲的孩子在媽媽反覆叮嚀她穿衣服後,忍不住火了:「在你眼裡,我是不是連穿多少衣服都不知道?我是有多蠢!」其實,父母沒有意識到這種關心式的嘮叨完全是因為擔心孩子做不好,是打心底不信任孩子,認為沒有自己的提醒,孩子就做不好或者做不到。這對被嘮叨的人來說,是一種心理負擔,意味著你不尊重我,不信任我。

  隨意性嘮叨:容易讓孩子養成注意力不集中的習慣,孩子對需要記住的重要事情也常常當成耳旁風。

  正所謂「杯滿則溢」,你說得越多,孩子越煩,越不想做,最後失去了做事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此外,父母在嘮叨的時候,只是在單方面輸出自己的情緒和看法,根本不是想要好好溝通的模式。一旦孩子想要表達自己的看法,就會被壓制回去。久而久之,孩子乾脆就沉默不再說了,但負面情緒都被積壓在心裡,終究有一天會大爆發。

  孩子需要的是父母的指導,而不是父母的嘮叨。而指導與嘮叨也是有區別的:

  1.指導是親切的,是言簡意賅的;嘮叨則往往會有責怪、警告的成分。

  2.指導是一種促進,是鼓勵孩子獨立處理問題;而嘮叨表現出的是對孩子的不尊重和不信任。

  3.指導的後果是孩子情緒穩定,心情愉快;而嘮叨則是反覆的單調刺激,使孩子厭倦、反感、苦悶。

  一個人嘮叨,首先是自己不相信自己,對自己講出去的話,做了的事,由於不放心才會一次又一次地重複。再就是個性軟弱和緊張型的人特別容易嘮叨。那麼作為父母,應該如何避免對孩子嘮叨呢?

  不要信口開河

  比如,規定孩子做好作業再開飯,但有的父母話雖講出去了,可心裡又怕孩子肚子餓,就沒事找事地說:「你餓不餓?」「快做快做,飯都涼了。你還想不想吃飯?」諸如此類自相矛盾的話,反映了自己感情上的搖擺,說話不算數,沒有威望。克服嘮叨,在對孩子講話前首先要經過一番理智過濾,不能信口開河。

  不要強行命令

  多和孩子講悄悄話,家庭語言的低聲調是親子關係和諧的一個重要因素,也有利於避免氣氛惡化。如果讓孩子做什麼事,可以用親切的語言在他的身邊輕輕地告訴他,尤其對幼小的孩子,這既是命令,又是感情上的信任,輕輕的一句話比你大聲呵斥的作用大得多。

  不要事事叮囑

  父母對孩子講的話雖然多,但許多都沒有講到點子上。事無巨細地反覆強調叮囑,搞得家庭上下不得安寧,大人為孩子不聽話而氣憤,孩子在繁雜的語言環境裡定不下心來做功課。所以,做父母的不要老是怪孩子不聽話,也應該靜下心來想想,自己是否真的太嘮叨。

  父母應該做的是,圍繞家中大事、要事與孩子做出明確分工,提出具體要求,讓他們獨立活動。而且堅持定期檢查,及時表揚成績,糾正不足。一些小事,可以做到忽略不計,因為孩子畢竟還小,過多指責會使孩子無所適從。總之,要學會長話短說,不必要的話不說。記住,當沒有了外界的干涉,孩子的自主性就建立起來了。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