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培養自信自律自主的孩子> 不用催促,孩子也能自覺完成作業

不用催促,孩子也能自覺完成作業

2024-10-08 19:40:07 作者: 寧十一

  孩子放學回家,直接從書包里拿出作業本寫作業,是很多父母夢寐以求的事。然而事實總是恰恰相反,大多數孩子放學回家就像脫韁的野馬,到處閒逛,看看電視,吃吃水果,玩會兒玩具……反正就是不寫作業。

  「快點,先把作業做完!」孩子放學剛進家門,媽媽就命令道。

  「媽媽,我想先玩一會再做作業。」孩子試著與媽媽協商。

  「不行!放學後必須先完成作業,這是咱家規定。」媽媽斬釘截鐵地回絕。

  「我就玩一會兒。」孩子做最後的請求。

  本章節來源於𝖻𝖺𝗇𝗑𝗂𝖺𝖻𝖺.𝖼𝗈𝗆

  「不行!每次你都玩得沒完沒了,作業總是拖到睡覺前也完不成。」媽媽一想起家庭作業的頭疼往事,就變得耐心全無。

  孩子嗅到了媽媽的怒火的味道,不敢說話,只好拖著疲憊的身體把自己關進書房,一屁股坐在書桌前,久久未把書包打開,雙手架著腦袋開始幻想:「該死的作業什麼時候才不會有?!」

  「還不做作業?你還要拖到什麼時候?我就知道你在發呆!」媽媽切了一盤水果送進來,也借這個機會督查孩子的作業。

  「你越早完成,就有越多時間玩,想玩什麼就玩什麼。」看到孩子不願動筆,媽媽又補充了一句。聽到這裡,孩子才開始飛快塗鴉。他毫不關心正確率,早點完成該死的作業才是重點。

  有多少父母,因為催娃寫作業,氣出內傷。催一遍,置若罔聞;催兩遍,答應一聲,仍然自顧自地玩;第三遍忍不住發火,慢吞吞掏出課本……然後開始上演各種渴了、餓了、要上廁所等戲碼。

  父母「催盡」了心力,可是孩子卻越催越不寫。原因何在?當我們一直催孩子寫作業時,孩子的大腦接收到的信息其實是:被命令、被控制。然後,大腦首先輸出的信息就是「拒絕」,而不是「行動」。所以說,當我們催促孩子寫作業時,他已經本能地在抵抗了。這也是很多孩子寫起作業來特別被動,完全沒有主動參與的意識的原因。

  著名教育家尹建莉從不管教孩子,從不會對她的女兒圓圓說:「到點了,該去寫作業了。」她覺得這樣的管教方法是不尊重孩子的典型表現,對孩子指導或干涉太多,孩子的正常成長秩序會被打亂,反而不利於好習慣的形成。

  尹建莉的女兒圓圓在上一年級時,像任何一個孩子一樣,也會因為貪玩而常常忘寫作業。一開始,尹建莉也時常提醒圓圓要去做作業,但很快圓圓只顧著玩就又忘記了。於是尹建莉就和丈夫商量好,不再管圓圓寫作業的事,要培養她自己寫作業的責任意識。

  有一天,圓圓放學回家先看動畫片,飯後玩了會兒玩具,然後又看書,等躺到床上了才想起沒有做作業。尹建莉雖然心裡著急,但並沒有責罵孩子,而是心平氣和地對圓圓說:「你願意今天寫,就晚睡一會兒;要是想明天早上寫,媽媽就提前一小時過來叫你;如果早上也不想寫,明天就去學校和老師說一下今天的作業忘了寫了,這一次就不寫了。」

  出於對作業的責任意識,還有對老師批評的懼怕,圓圓決定立刻寫,晚睡一會兒。

  在孩子寫作業這件事上,父母首先要明確自己和孩子的界限,分清楚拖延是誰的事。判斷的標準很簡單,就是看這件事的後果由誰承擔。誰承擔,就是誰的事。顯然,寫作業這事是孩子自己的事。可是,父母催來催去,變得比孩子還著急,好像寫作業成了父母的事。把本該由孩子自己負責的事情攬到自己身上,這其實是一種界限不清的表現。很多教育問題都起源於界限不清。

  一位媽媽在知乎上分享自己的經驗時說道:「每次我忍不住想催孩子寫作業的時候,就會提醒自己:寫作業這件事,是我的事還是孩子的事?如果是孩子的事,他不著急,我為啥要比他還著急?這麼一想,心態就緩和很多,不容易急躁了。」

  有的父母可能會說:「如果不去催促孩子,孩子完不成作業,老師會不會認為是父母的責任?」可能會,但老師更願意在學校里和孩子自己溝通這件事。因為沒完成作業,而被老師批評,孩子自然就會反思和想辦法,主動調整做作業的時間和效率。這時候,父母可以提供一些建議,比如如何安排寫作業的時間,如何提高寫作業的效率等,但僅限於建議,最後做決定的仍然是孩子。

  另外,父母也應儘量避免額外給孩子多加任務。因為孩子一旦知道自己做完作業後還有一大堆額外的學習任務等著自己,他就會失去快速完成作業的動力,變得磨磨蹭蹭,反正只要不完成作業,額外作業就不用做了。

  總之,關於寫作業的事,父母一定不要本末倒置,忽略了孩子是寫作業的主體。儘量不去干擾,不去干涉,讓孩子知道作業是自己的事。


關閉